-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1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全書主要是憑借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確與眾不同,但你看了本書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尋找天一閣、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鎮的周莊、同里是什么樣子,那你肯定會大失所望。因為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其過人之處是在點明某地后,即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麗而沉郁的人生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詠嘆。
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夸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我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那獨有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初次讀余秋雨的文章,就被他作品的沉穩、大氣所吸引,更加另人折服的是他學識的`淵博以及他對學術嚴謹的態度。要深刻地讀懂余秋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就不能不讀。在公司舉行的女職工讀書活動過程中,我匆匆地讀了其中大部分作品,并且收益頗豐。感受,自然是有的,可一提起筆,就感到思緒紛雜,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這就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吧,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回過頭來卻又感到縹緲,神秘了。
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你
文化苦旅讀后感2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
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后感3
看了很久,心里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于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著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于了長城。也是由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了,張飛,關云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贊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于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和驚嘆作者描寫古跡所用的詞句。是那么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4
文化苦旅,在文海中遨游;文化苦旅,在學海中航行。這是一本集歷史、山水、人文的散文集。讀歷史,知名人名事;讀山水,覽大江南北;讀人文,賞民風民俗。它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心靈。
為什么叫《文化苦旅》?先說一個現象:中國人每當假期,總想去名勝古跡旅游。我們向往的,僅僅是景色嗎?當然不是,游客更想體會的是文人曾經的情懷,去尋覓曾經使人陶醉的詩意,去感悟意味深長的哲理。當我們徜徉在古圣先賢曾流連忘返的花徑綠洲時,仿佛瞬間與先賢們產生了穿越千年的心靈對話,人們想借此對國家、歷史產生新的理解與感悟。余秋雨先生,正是想借此來弘揚傳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偉大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并不好悟,需要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去思考、體會,才能領悟到真諦。
“回去吧,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這意味深長的語句出自這本書里的《陽關雪》。陽關,這個地名是那么令人蕩氣回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陽關道飄蕩千年,他所表達的陽關,是威武雄壯的,寄托了深深的'友誼……唐人就是這樣,再大的困難也抵擋不住他們前進的步伐,扼殺不掉他們樂觀。如果每個人都如此樂觀,那這個社會將更加美好。
陽關,我覺得它是中華民族品質的象征,它屹立在黃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遠方,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堅強性格嗎?它開放積極,絲綢之路在它腳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現中國的風姿,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博大胸懷嗎?但是幾百年后,余秋雨來到陽關,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還有殘雪……陽關被廢棄,陽關的坍塌,使中華民族更有骨氣。陽關之后,再無陽關!
苦,苦如開山,功成始得瓊瑤;旅,旅如探險,完后必獲璞玉。
文化苦旅讀后感5
看過書的序,對于“苦旅”,我便有些不解,雖沒有太白乘輕舟的飄逸,也沒有放翁騎瘦驢的灑脫,但無須顧慮衣食住行的麻煩,何談“苦”字?
確切地感受過,才能夠體味其中一二。苦的并不是旅行本身,而是這路途上所經過的文化,這苦有幾分堅忍,這苦有幾分沉重,這苦更有幾分責任。
魯迅說“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內,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無知的農人之手,壁畫被毀,塑像被砸,寶物以低價流出華夏大地。難道這不是悲劇?是,這是!是莫高窟的失敗,是中國的失敗。
王道士在這場悲劇的演出中不過是一個丑類,他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多少年來中華的短處。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沒有文化的浸染,對于民族的歷史榮辱沒有概念,眼里只有金錢與市井的喜怒哀樂,甚至對于文化的價值沒有概念。他們沒有錯,錯的是千百年來對于他們的忽視,不經受教育,價值觀的形成便有了漏洞。父傳子,子傳孫,對于他們,人生便只有一個目標,吃飽穿暖,有些貪念便是得個小官當當。
難道這不苦?苦,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習,這苦中,有太多的不負責任,百姓的不負責任,官員的不負責任,開山鼻祖的不負責任……
曾經孕育了幾代繁華的'古老的中華,竟沒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層,還有一個對生活,對文化都無能為力的人群。
于是,中華大地坍塌出一堆廢墟,那是文化的廢墟,是坍塌的中華民族古老的脊梁。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曾經有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類的內心意識。一個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國,用良知書寫了一篇篇發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態,心之所在,處處是花開。
文章的開篇《道士塔》,它以一個“小人物”出賣自己的良知,反映這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敦煌,本該是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文明,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它最后卻是中華之傷。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而這個國家的主人,放縱文化的流失才是萬惡之根源。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我曾聽人說起,國外的書十分昂貴,課本的價格也不低。許多留學生都會提前在網上買好二手課本,即便如此,用完之后還會在網上尋找下一個買主。國外對于書籍的重視,可見一斑。
也許人的良知會被浮華所擾,但有這樣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自己的良知,靜看世俗紛擾。它就是《白發蘇州》。作者以凄美柔麗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將清閑婉約的江南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幼時背誦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仿佛真的向我們鋪了一道歷史的畫卷。蘇州是嫻靜的。它像一位婷婷裊裊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吳儂軟語,做不了大文章,卻可以與你小憩在郁郁蔥蔥的.園林。然而歷史待它不公,成王敗寇,一夜之間,它仿佛老去。如今的蘇州可不正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但在無數的小巷中,無數的門庭里,藏匿著無數千百年厚實的靈魂。正是這些靈魂,使蘇州保存了風韻的核心。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2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06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1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1-18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7
關于《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15
文化苦旅優秀讀書筆記08-16
【熱】《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熱】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