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
紙與筆,造就家書,溫潤而深情的字眼。也許此刻我們不再寫什么家書了,但它始終是一種記憶,一種禮貌的傳承。提到家書二字,我便不由得想到了古人們的家書。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陸游的家書,寄托著沉甸甸的愛國之情。王師北定中原日,還有沒有這一日呢?陸游不明白,陸游的兒子也不明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依然是陸游的家書。一封封短小精悍的家書,承載著陸游一生所學,寄托著詩人無盡期盼。一行行話語,是否也曾被厭煩,又被當做無價之寶呢?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是蘇軾的家書。可是,這是寄給弟弟的。兄弟二人,你吟我唱、你唱我和。很是歡快地度過了一些日子。似乎有些年少無知,無知人情世故,但又是學富五車,更不用說蘇軾的百年第一了。撫今追昔,過去的夢,早已不在。
如此之多的家書,令人動容。初讀《傅雷家書》,覺得便是些學術性的`,大白話般的假大空式的文章。再品,才逐漸發現,字里行間都是對兒子深深地掛念。當時的雛燕早已遠走高飛,只剩下老燕默默注視,期望用翅膀扇出一陣順風,托你走向成功。那些提議,都是家人們一生的經驗。我總是被里面一些微不足道的字句感動。“不用怕麻煩人家。運到團里時,外面包的箋,千萬不要自我拆,很容易刺壞手。”真的是細致入微,想到了每個可能遇到的風險。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我總覺得父愛如山,應當是不善于表達的。可是傅雷卻像媽媽一般,絮絮叨叨,說長道短。可是這樣的表達是沒有錯的!父親和孩子本該這樣交流,而不是緘默不語。
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的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傅雷
一滴滴的關心,傾注在了墨水之上,那架載著沉甸甸關心的飛機呀,可千萬不要墜落。那只飛遠的雛燕呀,可千萬不要迷了路。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2
說起信件,大伙應該都很熟悉吧!所謂古有《答謝中書書》,今有《傅雷家書》;那樣大伙對后者有哪些知道呢?今天就讓我給大伙說說關于我的念書心得吧!
這是一本嘔心瀝血的教子名作,一封封家書中透露著傅雷夫婦對兒子深深的愛意,傅雷先生是國內著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他與傅聰既是爸爸也是老師,更是朋友。其夫人朱梅馥是一個端莊賢淑的東方女人。
因為好奇,我還查了第一篇信件背后的故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傅雷先生和傅聰爭吵,后來在傅雷勃然大怒的狀況下,傅聰離家出走,住在傅雷的好友家里一個月多。傅雷先生也因此事一直自責,可見他對兒子的愛之深!
其中,我最有興趣的就是那篇《只須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里面寫出了傅雷先生對兒子的鼓勵,對兒子獲得的收獲感到自豪與欣慰,并且教會兒子不要由于勝利而沖昏頭腦,與讓兒子放寬心,生活沒完美,這部分日常的細則,無處不體現了父愛的重量,一個作為爸爸的矛盾。
文中說“世界上最純潔的歡樂,莫過于賞析藝術,更莫過于賞析我們的小孩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這是一種爸爸對小孩的認同,也是小孩們所期待的!“收獲的大小、高低,是不在大家學會之內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分,但只須堅強,就不怕失敗,不怕挫折”遇到事情沉穩,勝利而謙虛,不驕傲;這便是一種堅強,然而這部分全做到了雖是實屬不容易,但就算孤軍奮戰也無礙,如若做到,便一輩子放了心。
家書中有如此一句話“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很多心靈的朋友”。赤子之心是最為純潔的,它不含私心雜念,沒欲望紛爭,年歲漸長就知曉孤獨常常縈繞于心,與其在孤獨中自怨自艾虛度光陰,不如在孤獨中看向內心,進行自我的對話。這足以讓他不懼身邊的孤獨,永遠感覺不到精神的孤獨!這句話,既是傅雷先生的墓志銘,也是他一生的縮影。
他也期望傅聰可以成為一個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并從小教育,所謂“爸爸媽媽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只不過父愛不同于母愛溫順細膩,更多的是深遠而廣闊……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3
細節在詞典中的意思是瑣碎而不重要的小節,細節看似不重要,但正是這些細節,才體現出我們每個人真實的一面。
傅雷在信中寫道:上封信中,我要你注意,住在華沙必須問明房東的睡眠時間,切勿深夜彈琴的事,望隨時記住。這句話說明傅雷不希望兒子練琴時打擾別人,這也體現出傅雷在日常生活中的隨和、平易近人、關心他人。信中他還提到了很多細節,“有件小事要和你談談,你寫信封為什么老是這么不neat?日常瑣事要做的neat,就像彈琴要講究干凈是一樣的。”見字如面,傅雷認為在平常的寫字寫信中,通過字跡頁面的整潔程度等,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所以他希望兒子無論是寫信還是彈琴,隨時隨地都要保持neat。
郭德綱有句話在網上很火,“觀人于臨財,觀人于臨難;觀人于忽略,觀人于酒后。”看一個人怎么樣,怎么看呢?觀人于臨財,就是要看他在金錢面前,是否見財起意?如何取利、如何駕馭財富等。觀人于臨難,就是要看他在困難面前怎么做,是消極還是樂觀?觀人于忽略,就是要看他無意中的一些舉動,往往能體現他一個人的性格。觀人于酒后,這一點就很簡單了,我們都知道,酒后吐真言,喝酒以后說的.往往都是真話。這些不都是細節體現人品的例子嗎?
我的媽媽就是個很注重細節的人。吃飯時,她經常告訴我,吃飯時不要亂換座位,不要敲碗,不要把筷子插在碗里。寫作業的時候,她又告訴我,寫作業要快,不要磨蹭,否則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會拖拖拉拉,做事做不干凈。寫大題時,要把答案從左往右寫,不要都擠在右邊,和做事一樣,要提前把事情趕出去,而不是拖到后邊。這樣的細節要求還有很多很多。
細節決定一切,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注意點點滴滴的細節,能做好小事,又怎會擔心做不好大事呢?這就是我讀《傅雷家書》的收獲。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4
杜甫曾寫過這樣一句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在古代是人們主要的通訊方式之一。而在現在眾多通訊方式中,書信可以很全面的向他人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傅雷家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傅雷家書》摘自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間寫給兒子傅聰和傅敏的書信。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書。
傅雷是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對如何教育孩子,他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做人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書中常常強調的便是如何做人這一問題。
在傅雷去波蘭留學,獲得國際大獎,后來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終關注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并不時給予指點。他常常在信中告誡自己的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到問題不氣餒,獲得大獎不可以驕傲,要對國家和民族有榮辱感……在生活上,傅雷也是進行了有益的引導,比如如何勞逸結合,如何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不管是在兒子生活工作還是做人方面,傅雷都十分關心,在這一百多封信中,每一封都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愛。
傅雷是優秀的,他在藝術方面很有造詣,而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擁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傅雷是中國父母的代表,他望子成龍,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那樣的人,而傅雷又是中國父母的.典范,在他的引導下,兩個孩子都十分的成功。
在讀過《傅雷家書》后,我不禁感嘆傅雷對他兒子濃濃的愛,也不禁羨慕起傅聰及傅敏,因為從小我對父愛的感受并沒有那么地深刻。有人說過,《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父愛的教子集,我認為這句話很對,《傅雷家書》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處事的方式方法,是一本寄托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傳送帶。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5
花了將近一周零散的時間,讀完了《傅雷家書》,感慨很多,首先想說,很幸運自己可以在這個年紀,遇到這樣的一本書。
在這本書里,我都讀到了兩個字—愛與孝。不得不說,傅雷寫給傅聰的每一封信中,都包含著他對傅聰的愛。其實從小,傅聰就被傅雷嚴格地管教著。父母都是希望兒女成才,或許傅聰沒有那被父母寵的童年,但傅雷對他嚴厲的愛是他日后成才必不可少的。
在傅聰剛剛出國留學的'那段日子,想必他是不適應的,畢竟第一次離父母這么遠。但傅雷給他寫信,他以這種方式告訴傅聰,父母一直在你身邊陪伴著他,這會給傅聰那孤獨的心莫大的慰籍,會讓傅聰有一種與父母天涯若比鄰之感吧。
在傅聰小有成就的時候,傅雷如良師益友一般,告訴傅聰不能驕傲,好讓傅聰明白要繼續學新的內容,提高自己,為他日后更大的成就做了很好的指引。雖然傅聰不常回信,但傅雷依舊孜孜不倦地給傅聰寫信,這讓我很感動,也許天底下的父母都是這樣的吧!他們從不計較兒女的回報,他們的愛一如既往,深切而又沉默……
其次,我想說的是一個孝字。讀完這本書,令我特別感慨的地方,就是傅聰給父母的回信,相對于父母給他寫的信,實在是太少了!特別是他剛出國的那段時間,經常幾個月不回一次信。他忙著學業,忙著戀愛……可惜,傅雷與他的妻子突然就走了,沒有再給傅聰盡孝的機會。我想,日后傅聰也是會有遺憾的吧。
現在的我正處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我一天天長大,父母卻一天天老去,年少輕狂的我,再聽不見父母的苦口婆心,與父母的距離也越來越大,我有時都不想和他們說話,但父母仍然日復一日地用我“不喜歡”的方式不厭其煩地關心我……我確實應該理解他們,行孝當及時,不能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真的很慶幸自己可以在這個年紀讀到這本書,它不僅僅可以讓我們從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對我們自己的愛,還可以讓我們懂得為人子女應該做的事。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6
傅雷對兒子的失敗,并沒有責罵,也沒有訓斥,而是祝賀兒子又有了一點失敗的經驗,再教兒子如何面對失敗,戰勝失敗。這種循循善誘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一般家長能做出來的。是的,在生活中栽了跟頭并不是壞事,重要的是事后能否爬起來,這樣,便有了一次失敗的經驗,離成功更近了一步。每個人的成功都伴隨著痛苦,戰勝痛苦,就能成功。
傅雷對兒子說話,一會兒像一位語重心長的長輩,教育孩子如何做這做那,這個放心不下,那個放心不下;一會兒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困難時給孩子打氣、談心、給予安慰,解決煩惱。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講方法,大道理誰都懂,孩子需要的僅是一點安慰,因為這安慰可以使他們的意志更加堅強,行為更加獨立。
一般家長,為了鼓勵孩子,讓孩子以自己為榜樣,把自己說的無比偉大。但這也是不好的,因為一旦讓孩子發現父母在說謊,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直至不服家長管教。傅雷將自己兒時的不用功毫無保留地告訴兒子,只是為了鼓勵兒子,不要為俄語成績太低煩惱。傅雷并不希望兒子以他為榜樣,他對兒子就像對待老朋友一樣推心置腹,沒有秘密。傅雷這種對待兒子的方法,就是一般朋友之間也很難做到。
雖然傅雷對待兒子像朋友一樣,但在兒子犯有原則性錯誤時,哪怕是很小的一個細節,也要立刻糾正。人的儀表儀容十分重要,人們之間的第一印象就是靠儀表儀容得出的。行為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行為會給他人留下美好印象,但不文明的、不合習俗的行為會讓他人惱怒,尤其是對師長和老人,只有行為規范,他們才愿意為你講授知識。好的行為規范可以使人受益終身。
傅雷對兒子的成功沒有大加贊許,而是語重心長地給兒子講一些生活中的細節,提前防范一些不好的習慣。對于兒子已經懂了的道理,沒有長篇大論,只有一句“你是對的。”節約,是一種傳統美德,但如今有許多人不懂得節約,尤其是一些暴發戶。在精力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散精力往往一件事也做不好。生活也是一件較難處理的事,對生活有預見的人,知道防患于未然,才能生活得好,才可能生活得有品質。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7
看傅雷家書,覺得收獲很多。我總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而奉獻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偉大的事情,同時也會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豐富和更加充實的經歷。我現在似乎已經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標,雖然以前是盲目的。
其實愛人不在身邊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的內心空虛。只要我們朝著目標努力就會有所收獲,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說的也許金錢物質方面不能給予你足夠的.回報,但是學術和藝術一定會給付出的努力以一個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帶來未來生活的無憂無慮,但是它起碼可以帶給我們心靈的充實。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時間用在自己認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會得到進步和滿足。
傅雷說他要和他的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種父子關系啊,他還說戀人和愛人之間也是一種親密的朋友關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勵和互相的支持下,有著最豐富最真實的心靈的溝通才是最讓人羨慕的。我覺得讀書真的可以豐富人的大腦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文學和藝術,還有音樂都會給我們心靈的熏陶。我們在那里面吸收的養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我現在深知這一點。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對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對于那些更加直觀的東西的理解,當他越是需要人的體會的東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這可能也跟天性有關。在我看來,一切內心地感受都可以通過文字表達出來,而越是心靈相近的人越是能夠深刻理解和體會。如果心情郁悶了不妨就寫出來,等年老了再回過頭來讀,發現年輕時的心情真的是很難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時的感受了。真的覺得人生在世能夠得到一個心靈相通的朋友成為心靈的讀者是一件非常讓人高興的事情。其實傅雷在信中寫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卻能用寬厚和委婉之心體諒,雖然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卻可以成為思想上的伴侶,這也是傅雷的福氣啊!
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好幾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8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古代書信是一種重要的通訊方式,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就曾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寫了數百封家書,從而摘編成了今天的這本《傅雷家書》。
這本書主要摘編了傅雷先生在1954年開始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所寫的家書,字里行間充滿了父愛,是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籍。
在書中有段文字讓我印象深刻,“說你的信都是閃閃發光的,耀眼生輝的。當然你渾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艷麗,青春的生命,才華,自然寫出來的有那么大吸引力了。我和媽媽常說,這是你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希望你能好好享受、體驗,給你一輩子做個最精彩的回憶。”這讓我不禁想到了在一檔節目中,一位女明星曾述說這她眼中青春的含義:如果不趁年輕去做一些想做的事,等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你就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為當你長大后,會被生活中的瑣事限制,只有趁青春,才能品味不同的生活。這讓我深有感觸。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看到傅雷先生既是嚴父,又是慈父,在兒子的藝術追求中十分嚴格,但對遠離故鄉的兒子卻又有幾分關愛。在書中有許許多多傅雷先生對兒子關愛的語句,同時也有著傅雷從自己身上所明白的'道理,將這些傳授給了兒子。這好比我們是一張白紙,而人生是一支畫筆,而父母就是已經完成的畫,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畫面。
從這本書中,我也領悟到了許多道理“先為人,次為藝術家,終為鋼琴家。”在做任何事時,做人是第一位,正所謂“學藝先學人”,同樣向我們述說這個道理。
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傅雷先生是一個細心的人,他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授予他不同的道理,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為人處世。天下父母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我們要到長大后才會明白什么叫“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但感恩卻可以隨時開始。如果有什么想說的話給父母,卻又不敢與父母交流,那就寫幾封家書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9
如果別人問起我對《傅雷家書》的看法,我總是會打趣說,如果我爸爸是傅雷,我一定會發瘋的!因為他實在是太啰嗦了!
的確,翻開每一封信,我們都能看到傅雷對傅聰長篇大論的說教。可是仔細一想,這不正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竭盡畢生所學之力、之能的愛嗎?
整個暑假,我和我的爸爸發生了不少沖突,我覺得他開始變得不可理喻、無法溝通。但如果仔細想一想其中的緣由,恐怕沒有一個人會站在我這一邊吧。爸爸總是希望我的學習能更上一層樓,所以幾乎每天都跟我說要好好學習,不要荒廢時間,我卻總是嫌他煩,爭端由此開始。
但轉念一想,如果他不是我爸爸,跟我沒有血濃于水的親情,他還會管我是否優秀嗎?
人們都說父愛如山,因為父親不如母親細膩、會表達。父親只會用實際行動顯示他的愛。我的爸爸是,傅聰的爸爸也是。縱觀這幾十封信,雖然并沒有多少字是直接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的,但傅雷的每個提醒、每個關照都是一份愛,一份偉大的`父愛。傅雷對傅聰的愛是那樣沉默、堅毅。他把這份愛融到了對兒子的循循善誘和殷切期望之中。
我們總是沒有真正體會過父母的心情,他們為了我們付出了太多,但我們卻不明白。大多數的父母不會表達,不會像傅雷那樣給兒子有見地的意見。但父母為我們竭盡全力是不容否認的。而傅聰了解,他不僅是傅雷的兒子,受到傅雷的教育,也是傅雷的知音,與他共同探討學術上的問題。
雖然我們很少能與父母做到想傅雷父子那樣的知音,但我們應該做到像傅聰那樣了解傅雷的苦心。我們是否忽視了這些呢?我們真正的體會過父母的心情嗎?
當我真正沉下心想到這些時,不免為之動容。在人世間,也只有父母的愛是一定的、真正無私而偉大的。然而我們見過太多歌頌母愛的贊文,聽過太多贊美母愛的歌曲,也讀了太多太多偉大而又平凡的母親。而《傅雷家書》以這幾十封信中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悉心教導體現了這位父親、也是天下的父親對兒女竭盡全力的愛。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0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古以來書信就是人們的一種溝通方式,書信往往可以把嘴上說不出的話表達出來。
家書,也就是家信,指的是離鄉在外的人與家人情感交流的工具,它也維系著家庭幸福,親情濃濃。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二人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兒子傅聰的信。在這十二年中,他們通信數百封,記述了傅聰出國成名、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傅雷夫婦都很細心,把兒子的信都妥善保管,并將主要內容分類摘錄成冊。
整體來說,傅雷與傅聰通信的主題為:教育孩子,立身行事,以中華文明為主;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
傅雷先生曾經說過,他寫給兒子的信有四大作用:
1、討論藝術觀點;
2、激發出年輕人的思想;
3、訓練傅聰的文筆;
4、做一面忠實的'“鏡子”。而信中的內容,除了記錄一些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為了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出一個藝術家應該有的思想與品德。
《傅雷家書》這本書,讓我們了解了過去的歷史,很好地為我們保存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它不僅是父母對兒子的教育,更讓我們學到了一些立身處世的原則。
我特別喜歡書里的一句話:“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它告訴了我,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永遠是春天,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奮斗就能迎來坦途。
待人謙虛,做事嚴謹,禮儀得體;遇到困難不放棄,獲得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的榮辱感,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些應該是《傅雷家書》中給我們的永恒的啟示吧!
這本書雖然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普通的書信,但是它包含了許多大道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是永恒的經典。
我不禁想起了嚴厲的父親,他也老是訓斥我,我經常敢怒不敢言。此時我細心體會,將心比心,方才領悟了父愛的偉大,父愛如山,嚴厲之中不乏慈愛;父愛如風,猛烈之中不乏和暢;父愛如水,永潤我的心田。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1
眾所周知,《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了父愛的教育范本。所以在假期里,我認真的拜讀了這本書,真的被這186篇感人肺腑的書信所打動!
有很多人說傅雷是一個很嚴格的父親,確實,在他和傅聰兩年間的書信來往中,不難看出這一點。他對兒子有著不容置喙的愛,但在書信來往中,他始終把對傅聰的道德和藝術的指導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舔犢之情放在了第二位!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兩人書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也不知道為什么。”這句話就出自于《傅雷家書》,從這句話可以清楚地看出,傅雷和天下所有的`父母親一樣,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遠在海外,心都被牽絆著。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夸獎你幾句才好。”這樣的一句話,展現了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教育方法,他不會像一些父母那樣只是批評,而是會給予適時的鼓勵,給孩子自信以及指明奮斗的方向!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后,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這些話則充分體現出了傅雷對兒子嚴厲的一面,他希望他能夠成長起來,學會面對,學會處理問題,這是他教育方式中很有特色的一點!
《傅雷家書》記錄著傅家父子兩人兩年間的交流。仔細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2
“親愛的小孩:你并不是是一個不知感恩的人,但你極少向人表達謝意。朋友對大家的幫忙、照應與愛惜,不必必須要報以物質,而總是僅需寫幾封親切的信,使他們快樂,感覺生活充滿溫暖。既然這樣,為何要以沒時間為推搪而不聲不響呢?你應該了解我兩年來沒跟勃隆斯丹太太通信是有充分的原因的。沉默比較容易招人誤會,以為大家冷漠忘恩,你非常懂這部分做人之道,但卻永遠不可以以此來改掉懶惰的習慣。每人都多少有的`惰性,倘若你的惰性與偏向能受道德約束,又如何可以達成大家教育你的信條: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我感覺,傅雷教育小孩并非站在一個“旁觀者清”的角度指責和批評小孩,更趨于從小孩的角度考慮,對小孩感同身受的出發點去向傅聰提出建議,進而結合作為長者的智慧與忠告來使他更深刻的理解傅雷所教的用意。假如作為家長,雖然了解道理,擁有更多的閱歷,卻只不過將做人之道強行灌輸給小孩,棍棒教育只能讓小孩對其產生“不要做”的畏懼,而非理解“應該做”的依據,他在你不監管他時還會“明知故犯”的。“知”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大概“犯”。傅雷的育子之道,好在它貼近小孩,也不離根本。
上篇書摘中,非常好得講解了當代年輕人人不善社交的問題,并不是不懂道理,而是礙于表達。語言的表達雖然不如物質上贈禮的直截了當,卻是一個人對一件事情親身負責,不把其轉移的最好辦法。語言的表達也是最真摯,最不可替代的。即便有的時候向人道謝有礙于面子,難以說出口,卻可以換來交心的溫暖。當大家由于惰性將一件事一拖再拖,就會拖到它日漸淡化了。掌握了解感恩,更要掌握表達感恩。不是你感覺你對一個人有感激之情,其他人就理所當然的會領到你的情了。藏匿我們的情感,也就無人看得到了。這也印證了最后一句話,傅雷教育傅聰的生活信條“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從大層面到小層面,從概到細。做很大的方向,守我們的準則,才能層層遞進,步步深入,達到最后的目的。正如學習,先掌握做人之本,后掌握常識。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3
白茶清歡無別事,我在等風,也在等愛,沁入心田。——題記
你可曾在喧囂﹑繁雜的世界里尋過愛的足跡呢?或許,在傅雷給兒子寫的封封書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傅雷家書》包含了傅雷這位偉大的父親對兒子的苦心孤詣,這份跨越千山萬水的愛,讓我在文字中領會到了父愛如山,深沉而偉大;也如水,細膩而溫柔,就這樣涓涓之愛流淌在父與子之間……
“上海已經秋涼了,你那的氣候如何?地理書上說波蘭是大陸氣候,寒暑都在極端。你現在穿些什么衣服。”這哪里是一位父親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問候,這分明是傅雷在對一個近在身前的.兒子日常關心。質樸的語言里,包含著一份如山的愛。“注意:鋼絲上有小條子,注明號數,切勿丟掉,否則以后不易分清。鋼絲彈性很足,有彈傷眼睛、身、手的危險。你自己千萬不可隨便拉開,一定要讓動手做的人收場。望你牢記在心,萬萬千千!”傅雷對兒子的愛像空氣,無處不在,通過書信,飄越過國界線,愛充斥著兒子的生活。
“……寄你的書里,《古詩源選》《唐五代宋詞選》《元明散曲選》你可仔細看,而且要多看幾遍,隔些日子溫溫,無形中可以增加文學史及文學體裁的知識。”傅雷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他還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學者,對兒子要求嚴格,在學業上,藝術方面亦是如此。望子成龍之心如此強烈。
天下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我的母親,對我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要求十分嚴格,她能以身作則,給我樹立一個完美的榜樣。她的學歷并不高,但是母親的言談舉止總能讓我受益匪淺。母親會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和弟弟,也像傅雷對傅聰那樣,愛在點點滴滴,教在星星點點。
劉瑜在書中對孩子說:“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看,不管是偉人還是平凡父母,對子女的愛都如星辰大海,不容沉浸。
青春易逝,隨歲月一同蹉跎的何止吹彈可破的面容,那些懵懂如水的回憶,也會慢慢消逝,我們無需作答,只要在父母的涓涓愛意中成長便可。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4
"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一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能夠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蘇的抖出你尿布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憎厭。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歡樂又惆悵。"
雷先生這段文字讓我了解了什么是細致入微,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教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我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我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讀完本書,我聯想到了當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只顧嚴厲地教育孩子甚至是經常訓斥孩子,卻忽略了同孩子培養的良好關系,他們不理解同孩子成為朋友的重要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可是他們沒有正確看待教育子女的問題,往往在走著極端:一些家長盲目效仿傅雷的“棍棒出孝子”,錯誤地認為只要令子女畏懼他們就會懂事、成才,可是結果呢?往往事與愿違。因為比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僅有自我真正成為子女的榜樣,子女才會順著父母預期的軌跡前進。當然,也不乏一些家長成功地學習了傅雷的教子方法,成功地教育了子女。傅雷成為了親自教育的典范。
父愛,給予你的感動卻永遠值得回味。
【《傅雷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的好句01-04
傅雷家書摘抄02-09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3-03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4-15
傅雷家書的好句14篇01-05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6-13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3-30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1-09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12-13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