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論語讀后感
論語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08-13 08:29:35
  • 相關推薦
論語讀后感錦集【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后感1

  《論語》是一部記錄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部著作不過區區萬字,語言十分簡潔精煉,但含義卻十分深刻雋永,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足以見《論語》對當時社會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而讀完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論語》在說理方面的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尤其善于以小見大,常常通過隨處可見的日常事物來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個國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個人的處世之道,都被一種十分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于口語的語言呈現給讀者。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數字向我們闡釋了治理國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時赦免一些有細小過錯的人,同時推舉能干的人才。九個字便點明了從政治國的幾大要點:建立司法機構及司法制度,使國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并重,賞罰分明;廣納賢才,重用人才。看似極為簡單的幾點卻道出了治國的真諦。首先,法制是治國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這說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時也充分意識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過”則又充分體現了孔子的“仁愛”和“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孔子思想體系中“仁”與“法”的辯證性,即兩者都不是絕對適用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以仁為主還是以法為主,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國方略上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的。對人才的重視也再次證明了孔子以人為本、愛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個國家的政策方針就這樣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經心簡單明了的說出,實則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國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謂是言至簡而理至深。

  而在更為具體的為人處世方面,孔子在《論語》中也給了我們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篇》)這六個字字面意思十分淺顯,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做)伙伴。這是在勸諫人們堅守道德,無論周圍有沒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時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圍人不認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堅持走下去。從中我們仿佛聽到了孔子對他人的諄諄教導,也聽到了孔子對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堅定呼喊。然而,從中我們也能看出當時社會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為“德之孤”才讓孔子深感憂慮,從而借“必有鄰”來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獨地堅守著道德的人堅定信心。短短六個字,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道德道路上郁郁獨行但又無比堅定的孔子以及當時那個世風日下、道德缺失的社會,可以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沒有連篇累牘的長篇大論,也沒有艱澀難懂的深奧語言,《論語》選擇了用一種平易近人的簡單方式來告訴我們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各種道理。這樣的平易近人在如今這個各種著作論文動輒以百萬計且語言都力求專業的時代早已十分罕見。當然,語錄體決定了《論語》的語言不會太書面太晦澀,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學習這種平易近人。畢竟寫文章的目的不過是闡釋道理表達和自己觀點,往往我們在追求篇幅和語言專業度的同時忽略了寫文章所應該達到的目的,而如果簡潔的語言和直白的語言能夠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那我們為什么不在寫文章時努力做到刪繁就簡,將深奧的道理、艱澀的語言淺顯化、直白化呢?這一點也是我讀《論語》之后最深的感觸。

論語讀后感2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系。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里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后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后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后感3

  從前我對《論語》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過學校開展的交流活動,我認真地學習了《論語》是我受益匪淺;現就我個人的理解和對我的幫助啟發與大家共同分享.

  在于丹《論語》心得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個真心對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對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環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交什么樣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書,他可以幫助你打開你的世界.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么從朋友身上,讓我終生受益.

  我愛人是當兵的,我們86年結婚到現在,我跟隨幾徑周折,前后調轉了5個學校,每一處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單無助,從內心渴望朋友的幫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師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識,相知的`機會,我在大家的熏陶影響下.我以我的熱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諧共處,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盡自己力量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同志,去回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朋友自然多了,當然也交往過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會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鉆牛角尖,要換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長處.來補己之短.這樣無論與誰相處關系都會融洽.世界變得更美好了.

  其實,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給你適當的點撥與批評.會讓你從內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

  光明.

  多年來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最難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節剛過,人們還沉醉在與家人團聚幸福的時刻。我愛人胃病突發.經診斷讓我震驚,好似晴天霹靂、天旋地轉。當時兩腿發軟,不敢面對現實。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個好朋友,他在長春中日醫院工作。我急忙打電話向她咨詢病情。她首先給我安慰、鼓勵。然后給我出招,讓我去她那里醫治。正確的分析去她那里的利與弊。我在她的誠懇的邀請下,來到了中日醫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勵下,我的心漫漫地放松了,我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每天能面對現實,精心照顧我愛人。每天她倒出的辦公室,讓我愛人在那里面化療醫治,使我愛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很快讓我們夫妻二人度過了第一個化療階段的難關.

  出院后,有幸得到學校孟校長和高校長與許多同志的關心幫助,給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記得孟校長還特意給我寫一封信,至今我還珍藏著.記憶猶新,終生難忘.

  還有任主任、付利波、金麗敏.....好幾位教師給我代課,使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家長反饋十分滿意,給我抽出更多的時間照顧我愛人,再半年時間里,再所有病友中,我愛人恢復最快、最好。這都是朋友給予的勇氣和力量,換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過閱讀于丹教授的《論語》使我更加認識到朋友的重要,我將朋友視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時于丹老師也漸漸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勵讀書的熱情。是書籍讓我受益終生。讓我快樂、讓我充實、讓我更富有。讓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與力量。

論語讀后感4

  要論國之學,經之典,《論語》可當其首。——丁子

  學習《論語》,當注重內外兼修:文化強國,文化自信。近幾年,從閱讀到悅讀,再到全民閱讀,全國上下掀起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潮,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中華文化,需要文化傳承。中華民族,需要文化自信。

  近期,參加中山市傳統文化讀書會兩期活動之后,再次對國學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論語》,有了新的認識。中山市教體局周信副局長,可謂這方面的專家。他的講座,沒有單純的說道論經,而是結合了自己的研究,結合了現實生活,結合了人的本心、本性,分享了他獨特的閱讀感受,深受啟發。

  筆者認為:學習《論語》,至少要三從:從師,從心,從本。

  從師學習,道之自然:

  讀幾句四書五經,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因為,很多人讀的是表面,沒有入其實質,沒有內化于心。或略知皮毛,或一知半解,或斷章取義,或歪曲其義,如此而已。

  其實,學者,就算是好學者,也當從師,從良師。對《論語》,應該說不少章節還是熟悉的,也是認真讀過的。特別是對于中文系畢業的文科生,不學孔子,不了解《論語》,是說不過去的。再說,作為語文老師,也是在教學生學習《論語》。

  不過,反省自己,至少到目前為止,對孔子,對《論語》,更多的是停留于讀的表面,并沒有深層次的閱讀,更沒有系統的閱讀。至于學以致用,談及從學習到實踐的過程,也是相當不夠的`。

  細讀《論語》,發現:簡單的對話,卻包含了眾多的道,眾多的理,還有眾多的法和術。從學而篇到為政篇,其實都是在談學習,就學習和思考,學習和運用。讀后感。孔子,不愧為偉大的教育家,在生活細節中談學習,在日常對話中談學習,在為人處事中談學習……從中,不難發現:學習,不止是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學做人,做有孝、有忠、有德、有信、有為之人。

  學習國學經典,就算是孔子這一偉大的圣人,自然也不可能穿透時空,能預見今日之學習,但是,其經典要義,卻是有指導意義。古之禮,古之法,古之德,古之行,不一定是現在流行的,或認可的,但是,至少在當時就是公德、公法。后人,自然要繼承,更要創新,然后進步發展。

  只要認真讀了《論語》,作為讀者,你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肯定會有不有的觀點、看法,甚至于有一些抵觸的情緒。應該說,這是正常的。如果,此時,有一位良師指點,有一位得道者點撥,我們是不是可以少走一點彎路呢?

  說一個本人學習《論語》的經歷:

  讀初中時,應該是第一次接觸孔子的《論語》,問老師:老師,這個“論”字怎么讀?為什么讀第二聲?是言議論文中的”論”的意思嗎?

  老師說:古代漢語,跟現代漢語不同,讀音不同,意思不同,語境不同,讀漢字,要讀準。

  我,記住了老師的話。心里想:老師真厲害,這讀音也知道。

  讀高中時,老師再次強調:《論語》是重要的考試內容,大家要多讀多背,還要理解字詞的含義。

  我記住了老師的話,心想:高考時,我能翻譯這些語句,拿個高分,沒問題吧?

  讀大學時,老師沒有講字的讀音,字的含義,只問了一個問題:你,會怎么學習?你,會怎么做人?

  工作二十多年了,遇見了很多的老師,也教了很多的學生,感覺:我還在學習,還在了解“學而時習之”,還在想著“不知而不慍”,還在學著“三省乎己”……

  師之重要性,大家不妨再讀一回《師說》。

論語讀后感5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說法毫不夸張。《論語》里充滿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歷經歲月滄桑而生命不息。我這里從《論語》十則中選取他講學習的三則,以達“一粒沙中見世界"之功。

  一、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一則講了學習中的記憶問題。中國古代多講究人文學科,重耳舌相傳與記誦功夫,所謂“博聞強記"、“過目不忘"皆是這種情況。事實上,記憶在學習中的地位是的確至關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說,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學習實際上是通過不斷的刺激,加深對認識對象的印象以求掌握運用之。記憶及其根本與基

  礎構建了一個人知識儲存的“硬件"。怎樣記憶?重復是不二法門。所謂重復,便是孔子所談的“溫故而知新"。惟有“溫故竹,方能具備新的基礎知識;惟有“溫故"并輔之以思,方能打通關節、開啟視野,達到“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則講的是學習興趣。事實上,沒有絲毫的興趣可言的話,是全然談不上能夠對所學的內容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意義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僅僅憑一時的興趣而無深深的理解與體味,同樣是不能理解其中樂趣的真正所在的,對于該學科也難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學者講究一個“正心誠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僅僅以“心"、“意”之正誠為治學根基,我表示懷疑。因為孔子早已經深刻地指出學習的深層次動因。創造力與積極性恰恰來源于興趣。由此觀點,我們也可以想到傳統應試教育的畸形對于學生身心的摧殘,可以想見素質教育的緊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為過人之處。他不只從書本中獲得所謂“死”的知識,更要源頭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之功效。因為儒家本來就是一種人世的倫理與學問,所以對現實的關懷遠大于對于“彼岸”的追索。事實上,一個人處于社會中,也應該具備這種情懷。譬如一棵樹,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廣,其枝葉也就越繁茂。感謝語言·感謝文字

  人類社會作為—個整體得以不斷地向前發展,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學習”——在同時存在的人們之問,知識和技術得到了傳播和發揚。“學習"是人類生存和前進的本源性的動力之一,所謂學習便應該是從外面的世界獲得原先沒有的.知識,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語言的時代,知識流傳的時間和范圍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傳,千百里的道聽途說,使許多消息離它原來的真相越來越遠,終于只留下一個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個古老民族沒有文字信史之前的傳說那樣,一切都變得虛幻縹緲,不可捉摸。遙遠的歷史湮沒在時間的塵埃之下,永遠也不可能再見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現使一切都改變了。文字寫在竹簡上,刻在石頭上,又從竹簡上被抄到紙上,現在又存到了光盤上。

  道理是樸素而永恒的,絕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發生本質上的遷移;我們學習的道理以及學習的實踐,也絕不應該有任何時間期限。

論語讀后感6

  過去我對《論語》僅僅片面性得掌握一些,根據院校進行的交流學習,我認真地學了《論語》就是我獲益匪淺;現就我本人的了解和一件事的協助啟迪與大相互共享。取決于丹《論語》感受里,我體會深刻的是為人處事,要做一個心地善良,做一個對社會發展有效的人。交朋友要交個真心實意對你有利的朋友。

  下邊是對交朋友的體會和大伙兒溝通交流一下大家常說:“在家里靠爸爸媽媽,外出靠朋友。”再生活辦公環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的身上能夠 照見自身的身影。實際上人這一生交哪些的朋友,就可以體現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假如朋友是一本書,他能夠 協助你開啟這個世界.大家常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那麼從朋友的身上,讓我終身獲益。我愛人是參軍的,大家86年完婚到現在,我追隨幾徑波折,前后左右調整了五個院校,每一處全是生疏的臉孔,使我很孤獨無奈,從心里期盼朋友的協助,伴隨著時間的變化,漸漸地在工作中,我與諸位教師了解了,我十分愛惜和大伙兒相遇,相識的機遇,我還在大伙兒的陶冶危害下。我愿我的激情,我我用的真心實意去和大伙兒和諧共處,工作中急事和大伙兒商議,盡自身能量去協助身旁有艱難的朋友,去收益對自身有恩的人。俗話說得好:“日久見人心,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朋友當然多了,自然也相處過和自身性情不一樣的朋友。但我能以平靜的心理狀態去看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朋友相處中不必小肚雞腸。愛鉆牛角尖,要換位思考一下。多看看別人的身上的優點。來補己之短。那樣不管與誰交往關聯都是和睦。全球越來越更幸福了。實際上,真實的朋友,她能寬容你,讓你適度的點拔與指責。會給你從心里尋找自身的缺少,尋找黑暗中必須光輝。很多年來我一直獲得朋友朋友的關注與協助、最難以忘懷的使二零零五年祥合的新春佳節剛過,大家還沉醉于與家人團聚開心的日子。我愛人腸胃病突發性。

  經確診讓我吃驚,如同瓢潑大雨、頭暈目眩。那時候兩腿發軟,害怕接受現實。但依然十分保持清醒,想起我普通高中的一個好朋友,他在中日醫院工作中。我趕忙通電話向她咨詢病情。她最先給我寬慰、激勵。隨后給我出招,讓我去她那邊治療。恰當的剖析去她那邊的利弊。我還在她的'誠摯的邀約下,趕到了中日醫院,每日在她的守候、激勵下,我心漫漫長路地釋放壓力了,我提高了生活的膽量和自信心。每日能接受現實,用心照料我愛人。每日她倒入的公司辦公室,讓我愛人在哪里邊放療治療,使我愛人更為認識自己的病況,緊密配合醫治,迅速讓我們夫婦二人渡過了第一個放療環節的困難。住院后,榮幸獲得院校孟校領導和高校長與很多朋友的關注協助,給與我非常大的精神實質寬慰、還記得孟校領導還刻意給我寫一封信,迄今我都收藏著。難以忘懷,終身難忘。也有任負責人幾位老師給我補課,使班集體工作中秩序井然,家長留言十分滿意,給我抽出來大量的時間照料我愛人,再大半年時間里,再全部患者中,我愛人修復更快、最好是。這全是朋友給與的膽量和能量,換得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根據閱讀文章于丹教授的《論語》使我更為了解到朋友的關鍵,我將朋友視作我生命中不能缺乏的一部分。這時于丹教師也慢慢地挨近我心岸,鼓勵念書的激情。是書本讓我受益終生。讓我開心、讓我豐富、讓我更頗具。讓我尋找史無前例信心與能量。

論語讀后感7

  佇立水邊,凝望悠悠流水,我不禁心緒飛揚,遐想萬千……水是時間吧?時間無情,正如流水之無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感慨中有多少“時不我待”的無奈?“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無論是誰——圣人或凡人,英雄或平民,都阻止不了時間的腳步,脫不了黑發變白首最終化為一抔黃土的“宿命”。時間無限而生命有涯,于是有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感悟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警戒。水是德吧?德之高下,正如水之深淺。“深水不響,響水不深。”歡呼叫囂的必是淺溪,低吼沉吟的才是江海。“圣人韜光,賢人遁世。”德高之人甘于平淡,耐得住寂寞。追名逐利、吵新聞爆丑聞的必是寡德淺薄之輩。一塊石頭就能讓小溪開一朵炫耀之花,一座大山也改變不了江海的沉穩。小人為自己唱贊歌,君子讓別人去評說。水是心靈吧?心靈之明晦,正如水之清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的澄澈來自于活水不斷的水源,心靈的澄明來自于善于納新的心胸。水之澄澈能映出天光云影,心靈之澄明能包容世間萬象。水就是人吧?水結而為冰,冰是人棱角鮮明的性格;冰融而為水,水是人或激揚澎湃或纏纏綿綿的情感;水化而為氣,氣是什么呢?氣是陶淵明籬下長開不敗的菊花,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憂天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抱負,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是充沛于天地之間,亙貫于歷史古今的浩然正氣,是多少人窮其一生追求的人生真諦。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世界獨一無二,墨色與宣紙的幻化中千山萬壑一筆呼出。蔣勛對這一門黑白的藝術說過這樣的話:“全世界都在用顏色畫畫,我想中國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為什么我們大膽到不用顏色只用水墨來畫。我想其原因在于:彩色的東西比如彩色的照片常常是當下的,黑白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回憶的'。因為繁華去盡之后,在回憶中,生命有一個安靜下來的力量來看山、看水、看自己……”這種安靜的力量只有智者與仁者才能擁有,他們懂得:萬物靜觀皆自得,他們懂得在萬籟俱寂之中修煉儒雅、修煉智慧、修煉仁德,因而他們才能在一動一靜中擁有樂于壽。對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既可以分開來解釋,也可以理解為“智者”與“仁者”是同愛山水的。我更認同第二種理解。為什么中國人有如此深重濃厚的山水情懷呢?我想,最直白的原因是華夏大地山河壯麗,山川秀美,大河滔滔,峰巒迤邐,無論古人走到哪里,俯仰之間盡是碧水黛山,詩意的情懷便噴薄而出。再者,山水附著著中國人太多敏感的心靈和微妙的哲學:深山中的寺廟滿院禪意芬芳;竹篁中的陋室主人彈琴長嘯;仁人智者“于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山水與仁人智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仁人智者也在山水之間悠然閑適地享受生活,釋放著生命最沉靜的光芒。

論語讀后感8

  “得半部《論語》者,得天下”。這句話我也忘了是從哪里聽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譯的《論語》,覺得這句話太過夸張。不過,自我看了《論語別裁》后,我對《論語》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見解。

  我看《論語別裁》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過,當我接觸了《論語別裁》后我對“做學問”,“作人”有了新的認識。

  不過,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時,所以現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論語別裁》上冊,更別說整部《論語別裁》了。我只是閱讀了《學而篇》,粗略地翻閱了《為政篇》和《公治長》。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對《學而篇》的讀后感。

  首先,讀了《論語別裁》給了我新的認識。現在讀《論語別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難懂,而是有種與南懷瑾先生面對面交談一樣。原來讀《論語》這類四書五經的書也能這樣有趣。同樣,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古人讀書都得“寒窗苦讀”的見地。

  然后,是我對“三家店”的認識。南懷瑾老先生生動形象地比喻,讓我明白了原來“五四運動”時,那些自稱“知識分子”的人竟這樣理解孔子的話。

  還有就是南懷瑾寫這本書是用心在寫。他把自己原本的認識與現在的理解,毫無保留地都說出來了。

  這是我在讀“學而有何樂”時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過字面來解釋。說“悅”應改為“苦”。朋友來家是“包袱”,雖然很真實,但我當時就認為這些認識仿佛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不想讀書的學生在鉆“牛角尖”。

  不過,當我接著看下去,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這一切都分開做了解釋,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誰來懂得你”這一小節。南老先生在這一篇中對孔子的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將所有自己的解釋都總結在了一起。尤其是這篇中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真是恰到好處。不但說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還告訴了讀者,做人做學問成功的途徑。

  還有,我覺得寫得很妙的是南懷瑾說,現在的人讀《論語》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剛開始,我認為這只是南懷瑾的片面之解,不過在詢問父親后,才明白這是告訴讀者,看《論語》要自己反復品讀原文,而不是單單看注釋。至于不懂,接著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釋。這也是南懷瑾不支持將《論語》分類的原因吧,因為原文都是連貫在一起的。

  還有就是“沒有朋友的上帝”中說到的“過錯一經發現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這句話很對,大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也是這個意思吧!

  總之,《論語別裁》是本好書,它有助于你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我現在還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釋。這也是南懷瑾不支持將《論語》分類的原因吧,因為原文都是連貫在一起的。還有就是“沒有朋友的上帝”中說到的“過錯一經發現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這句話很對,大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也是這個意思吧!總之,《論語別裁》是本好書,它有助于你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我現在還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吧!

論語讀后感9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題記

  假日里,一本《論語》捧在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溫暖與樸素,感受到了她的博大與厚重。這里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她永遠都沒有失去腳下那樸素的起點。

  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告訴我修養身心的道路,并且還會給我指明一條腳下的路,讓我不斷前進,直到抵達自己的理想目標,而且她還讓我明白了許多......

  《論語》讓我明白了學習要做到揚長避短,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他“誦詩三百”,《詩經》倒背如流、爛熟于心,但你讓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卻磕磕絆絆完不成,讓他去辦個外交事物,他卻不能順利地跟人家談判,那么就算他書讀得再多,甚至都背會了,也沒有任何實際用處。

  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也經常遇到。記得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問大人的一個問題“我們是從哪里來的?”,許多家長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當我成為一名初中生后,生物課上《人的繁殖》不僅讓我知道了人是怎樣來的,還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新的認識。當我遇到再有小孩子問大人這樣問題時,我就會用我學到的知識告訴他們,這不是什么不能說的秘密,這是很普通的常識。我相信我以后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學以致用。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做到揚長避短,發揮自己善于表達的長處。

  在《論語》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為先。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問老師什么是孝,孔子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道,光讓父母有吃有喝還不夠,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讓我們看看今天的所謂孝道,在物質條件已經很豐富的年代,讓長輩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又有幾個讓能真正做到對父母和顏悅色呢?

  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快樂,可是一旦走向社會,卻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對父母盡孝呢?這就是“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作為一名中學生對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學業上不讓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讓他們容顏有光,我想這也算是盡孝了吧!

  我還從《論語》中明白了仁愛的意義。我們經常說,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時一定是有儲備的。英雄的行為有時候只在一個瞬間,但是考驗的卻是他平時的人格。仁愛就是這樣一種日常的涵養,在生死危難關頭,使人可以有如此無謂的表現。

  《論語》里始終貫穿的“仁、義、禮、智、信”讓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讓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則、讓我明白了大愛、小愛、博愛、讓我明白了......

  兩千多年來,《論語》因為她的博大精深,她的深刻內涵,一直被人們所敬仰,而我卻只能了解其皮毛,我想我將窮畢生之精力去解讀她、感悟她,我相信她一定還會讓我們明白更多......

論語讀后感10

  對于我們來說,《論語》接觸得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熟悉的。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而于丹卻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我對《論語》又有了新的理會,在心中也加深了對于丹的印象。

  《于丹<論語>心得》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教授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就像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她帶我們穿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和諧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她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現在說21世紀評估各國家人民生活得好與不好,不止以國民生產總值為標準,還要看國民幸福指數。我們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國民幸福指數有64%左右,1991年提升到了73%左右,可在1996年卻下跌到68%。這說明“在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仍有可能存在極為復雜的心靈困惑”。我認為“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朋友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郁于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一旦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心得》讓我們了解過去,讓我們知道了當今的生活。使我們豁然開朗,去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論語讀后感11

  《論語》的初印象來自于祖父。夏日的傍晚,剛吃過晚飯,日頭還未下山,這位舊時的國文老先生就會拿著一把戒尺,聽一個梳著童花頭的小姑娘背:“子曰......”只要錯了一個字,那戒尺就會高高地揚起來......因此孔老夫子著實沒有給我任何的好印象,只留下日復一日的子曰,粗長的戒尺,和日頭下拉長了的祖父的影子。南懷瑾老先生的年紀也夠做我的'祖父了,然而他卻告訴我“論語”要“別裁”。開篇所論的“學而第一”就刷新了我的認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首先。何謂“學”?哎。就是學習嘛,學知識嘛。可南老先生卻急忙擺手:不,不,這這不對。

  此處的學是學問。而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如書中所言“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啊。所以才有“觀過知仁”——我們看到別人犯了錯,要反省自己,我不要犯錯。讀到此處,我不禁呼:“對了,因此才要時習之啊!生活無處不在啊!真真錯怪孔夫子也!”反觀如今我們所提倡學生不可高分低能,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教給學生以處世之哲學,不正也是如此么?無怪乎漢內斯.阿爾文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其次,關乎朋友。讀過歷史,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一生。其門下弟子三千,不乏在各國任軍政要職的人才,振臂一呼,即敢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是他卻堅持周游各國講學,以一己之力,試圖結束亂世,創造心中的那個大同天下。然而閉門羹,冷遇,是那個信奉武力的時代唯一能給予他的。春秋亂世,如有人能懂他,哪怕只有一人,對這個不屈服于現世執著于內心的花甲老人也是莫大的快樂呀!因此南先生說此處的“遠”是形容知己難得。可,到底有多遠呢?一直到了五百年之后。董仲舒興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嘆,這樣的知己,這樣的無上榮光,來得卻這樣得遲。我著實很想穿過時光,對著那個駕牛車的老人家襝衽矩坐,道一句:“先生,遠道而來。弟子,洗耳恭聽。”

  可即使那樣孤獨,無人知曉,也要做到“不慍”。也就是孔子這句話提到的第三個觀點。南懷瑾先生說這個“慍”主要是指怨天尤人。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到了打擊,就要怪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如何如何。嚴重的連對天都怨。我遇到過這樣的人,在考試失敗時,怪同學不肯資料共享,怪父母沒有更好的門路,怪試卷出的太偏,甚至怪那天的天氣不佳......可是,誰有這個義務呢?為什么一定要幫?說到底無非是自己實力不夠罷了。如果遇事能先檢討自己,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方可稱之為君子。大道至簡,行之不易。

  南懷瑾先生的這部《論語別裁》幫助我們跨過2500多年的時光,走進那位被幾度誤解的思想巨匠。其書內容浩瀚,我所學尚淺,只得取一點來談。無論為人或是為師讀來著實受益。而我,也想借著這篇文章替那個因為不愿意背書而調皮搗蛋的小姑娘說一聲:“對不起,阿公。我,很想念你。”《論語》我讀懂一二。祖父的苦心,我亦讀懂了一二。

論語讀后感12

  《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閱讀的書。通過它,我對《論語》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層。

  《論語》是四書之一,更是儒家學說中的經典。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在小學的時候,媽媽讓我背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論語十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這是《論語十則》里的第一則,也是《論語通譯》里的第一則。也許這不是《論語》中最最有名的句。,但這卻是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一句,因為是它把我領進了《論語》這個世界。

  讀了《論語通譯》后,覺得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教育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他的目的在于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對教育具有啟示意義的許多智慧精華,都還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

  孔子早年喪父,家道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孔子34歲時,魯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宮敬叔來向他學禮,從此,他開始授徒講學。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魯國內亂。孔子不滿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離魯至齊。齊景公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嬰等人的阻撓。不久孔子返回魯國。這時魯國三桓專權,孔子不想從政,便開始整理《詩》、《書》、《禮》、《樂》等典籍,并擴大自己的教學事業,其弟子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

  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為中都宰,頗有政績,于是,由中都宰遷為司空,后又遷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齊魯央谷之會,在孔子的努力下,魯國取得了勝利,收回了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

  正當孔子企圖在魯國實現自己復興周禮的抱負時,政局有變,他感覺到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于是就帶領弟子離開了魯國。這時孔子55歲。自此,孔子開始了14年周游列國的漂泊生涯。他先到衛國,住了10個月,因受衛靈公的猜疑.離衛去陳。經匡時,他遭到匡人的圍困,解圍后抵蒲,不久再到衛國。然后由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魃想害他,他只好離宋,經鄭至陳,在陳國住了3年。因陳經常受到晉、楚、吳等大國的侵犯,孔子便再次經蒲至衛。衛靈公曾向他清教兵陣,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于是,他離衛至陳,一年后又由陳遷蔡,在蔡住了3年,后來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使人迎孔子。陳蔡大夫害怕孔子去楚對陳蔡不利,便派人圍困孔子,致使其斷糧。最后,楚昭王興師迎孔子,才使其免遭于難。楚昭王想以700里的戶籍封孔子,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對。不久昭王死,孔子覺得在楚也難以施展抱負,于是又返回衛國。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迎孔子,孔子歸魯。

  孔子回到魯國,年已68歲。他晚年集中精力從事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

論語讀后感13

  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論語讀后感14

  我喜歡國學,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古圣先賢的智慧寶典。讀過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后,我的心靈被震撼,我的精神被沖擊,我的靈魂被牽引。遠古時代的孔夫子似乎來到我們的身邊,用溫和的語氣跟我們訴說著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為人之道、人生之道。

  記得上初中時在教室里讀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讀的不亦樂乎,卻不懂其意。心中疑惑我們現代人為何要學習這些深奧難懂的.古文。后來,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了解到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的道理之深刻,思想境界之高,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去領悟、去實踐。

  于丹教授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當今社會現實,闡述了其中的道理。看似深奧的古文古語,一下子變得簡單明了。對于我這個不愛動腦筋,文學功底不深的人來說,讀《論語心得》是了解《論語》的最佳途徑。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人心浮躁,精神空虛,人人都在追求物質,追求幸福。物質越來越豐富了,幸福感卻越來越少了。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到,想要生活幸福,活的有意義,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相處和睦,愛崗敬業,安于本職,奉獻社會。現如今的世界很亂,社會成了大染缸,是因為人心變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了。對于如何拯救當今世界這個問題,曾有人說,到中國尋找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西方國家都在學習孔子,研究國學,開辦了孔子學院。因為只有孔圣先賢才能拯救這個不安分的世界。平常的生活中,除了學生應付上課和考試,極少有人去認真學習《論語》,更不會將《論語》作為生活法則去遵循和實踐。我想正是因為我們缺乏學習古圣先賢的教誨,不懂得處世之道、為人之道。在生活中受挫,心態不平衡,總是與幸福無緣。

  一個人如果偏離軌道行走,會越走越偏。價值觀錯誤,行事不端,這樣永遠無法擁有幸福,甚至走上不歸路。在社會交往中,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在什么職位,就做什么事,不能越過職位,去做本不該你做的事。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說,學生子貢問老師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讓人終身去遵循的,老師說,這個字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強加給別人。做到寬恕自己,寬恕他人。孔子的言語總是溫和的,態度是謙遜的。他從不嚴厲苛責學生,更不會強令學生要怎樣做。《論語》并非古板教條,在那個遠古時代,一位圣賢老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周游列國,帶領門下幾千名學生。他們跟老師學習,與老師探討,研究學問,思考問題,尋找人生真諦。一個個學子與老師的故事在于丹的語言下栩栩如生,仿佛讓我穿越時空來到孔子門下,虔心做學問。

  我們想要快樂的生活,就要做到修身養性。用心品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感悟《論語》中的真諦。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用豁達的胸懷,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才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安寧,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論語讀后感15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像一面明鏡,開啟了我塵封的心扉,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通過學習,我對自己的工作和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我認為,對我們來講,這樣的培訓太及時了。因為在未學習之前,我的腦海里總認為《論語》一定非常高深莫測,在現代社會中談論《論語》,未免太過時了。原來我以為那是過去封建社會孔夫子他老人家教書育人的老教條、老方式,可是經過于丹教授的精辟解釋后,才知道《論語》的文字如此之“簡”,而含義卻又如此之“深”。所以,這樣簡單的道理能貫穿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是有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于丹教授說道:“天地行為一體,而人為萬物之靈。”有了人之后,是要有人的思想與精神的,作為一個國家,一個軍隊,可以沒有糧食,沒有武器,但卻不能沒有精神。所以塑造人的思想與精神是何等重要。結合現代社會,一個企業、一個組織中最為重要的也是“人”的精神塑造。一個企業、組織塑造員工的團隊思想、團隊精神,就是企業文化的一種體現,且不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重要性,一個沒有核心的企業是沒有凝聚力的,更談不上團隊精神和企業文化。在此,通過這樣的培訓,讓我們普通的員工感受到了企業管理者的用心良苦,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新紀元是個有凝聚力的企業,因為它的管理者不但在為它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也在創立和發展它的企業文化,并讓這種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員工。

  在學習中,有一節內容為“人生的追求是什么?何為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作為現代人,在這個鋼筋混凝土構筑的`都市里,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遭遇事業受挫,身纏疾病,惡語中傷等不盡的苦惱。是啊,生活就是這樣,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苦惱總是會不期而至。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都在苦苦追尋著自己的最大目標——幸福與快樂。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呢?于丹教授告訴我們,其實,幸福和快樂存在于內心。我們現代人往往把它看作身體之外的房子、票子、面子、位子、車子等等。于是為了這些所謂的東西就有了隨之而來的無盡的攀比與苛求,最終可能會得到些東西,而內心卻無法真正地幸福與快樂,只有苦。這道理講得多么真實啊!于丹教授還告訴我們,其實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就是一種體驗,它既簡單又樸實,關鍵是保持怎樣的心態,只要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我們就不難發現幸福與快樂無處不在。嚴寒孕育著春的生機,失敗總是在成功到來之前,挫折總是會有經驗的積累,機遇總是在矛盾與痛苦的選擇之后,去體驗吧,拼搏之后總會有收獲,苦難之后肯定會有甘甜。古人李漁說過,“樂不在身而在心。心以為樂,則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這也像《論語》中所說的“人類苦苦追尋的幸福與快樂就在人們的內心情感中”。看了這樣的闡述,我仿佛明白了。知足者常樂。

  我是一名來自外地農村的婦女,來到繁華的大都市,曾做過洗碗工、粗加工以及其它外來工都做過的工作,其中有酸有甜,有苦有樂。而現在的工作,比較穩定,收入固定,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團隊里,有著良好的工作氛圍,我感到非常的滿足,我每天都可以用飽滿的熱情去面對工作,盡管在工作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的同事都會在這種時候及時給予我幫助與諒解,所以,我非常感激。正如于丹教授講的那樣,“作為一個人,要有感恩的心態,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国产最新一线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在线高清 | 熟女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性图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а∨天堂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