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后感 篇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當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當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境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經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僅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僅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僅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僅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僅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終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教師嗎?
論語讀后感 篇2
前陣子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帶著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
為了幫助孩子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說:“你不要和他玩,他仗著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
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暑假,我沒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看書。我又想到,我的一個姐姐在常熟市重點中學1200名學生的入學考試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媽媽卻向來不太管孩子的學習,我對姐姐的聰明絕頂佩服不已。而媽媽卻說,姐姐能取得好成績,都是靠自己的勤奮與自覺。她沒有參加任何輔導班,媽媽也只讓她自己學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姐姐自己抓重點、做練習,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優秀成績。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樣學習,我會不會也會有她那么好的`成績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姐姐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而我卻仍然事事靠老師,靠家長,總希望別人推著自己前進。可現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不能靠老師、靠家長,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奮。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及時改正錯誤,自我約束,奮發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論語讀后感 篇3
書,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不呆估量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
自小就執著于看書的我讀的書已經不計其數,書使我受益匪淺,每一本書都讓我印象深刻,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屬《論語》了。
《論語》作為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駭、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有二十篇,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是為政篇中的“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要聽各種意見,把覺得懷疑的地方避開,謹慎說出多余的,才能少犯錯誤,日后才不會后悔。在生活中也不要夸夸其談,應該三思而后行。
《論語》是我的一位好友,它讓我懂得人生中的一些為人處事。《論語》總是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讓我明白失敗的緣由,重新找回自信,并且走向成功之路。
《論語》這本書帶我走進知識的殿堂,讓我懂得了對美的追求,讓我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的孔子。《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學習是最重要的,但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其次也需要正確的方法,當然還需要持之以恒的動力。不僅僅包括學習這方面,《論語》中還講到孝道、道德……
讀《論語》使我受益無窮。今后我會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千年經典,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讓我與經典繼續相約吧!
論語讀后感 篇4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對“仁”的體現。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于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說,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挨打。后來查閱資料發現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對于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可能還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么?”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于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有教無類”。
三、“以德報怨”,如果真的是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也幸虧讀了《論語》,知道有時在日常聽到也許是斷章取義。
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識就不說了,但這句話體現在邏輯有一點辯證的關系,前半句說不是說因為父母在不能離家太遠,單純看前半句,個人感覺是太片面甚至是錯的,但是加上后面這一句“游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遠游”這件事表達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幾千年前提出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最后《論語》中的一句話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讀后感 篇5
三天細細讀完,結局淚目,所幸只是小說,正史無從考察,況且現實中人無絕對善惡,教養、經歷、學習、環境造成人與人不同的價值觀和追求,所以書中不論豪杰、先賢,還是酷吏、小人,其行為緣由作者都有鋪陳,力求合乎邏輯貼近現實中的人之常情。而且從小人物見大時局,像史評卻道故事也是作者的小說特點。光這些就已經是當下許多裹著營銷包裝蹭IP熱卻言之無物的流俗之作無法達到的高度。
作者曾寫影評小酌為何中國拍不出好萊塢商業大片(看了不能再贊同,同時個人也認為大市場環境下作用因素還有其他),說文藝工作者肩負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問題,“寫各種惡,又不能宣揚惡”,“寫《人皮論語》寫傷了,說以后再不寫悲劇了,可一動筆,根本避不開各種人生難免的悲劇。特別怕給人帶去太多負面灰暗情緒。”生活之中無奈與悲劇何其多,而真正佩服作者,也是非常喜歡他所著小說的.原因是,在絕望中常常能讀出希望。即便陰謀密布惡意接踵,也有另一面的人情溫暖,讓人不忘初心,始終有堅信的力量。
一邊讀小說一邊偶爾百度史料就會客觀很多,對硃安世一行人的下場感到悲切,只是因為作者不愧專家,行文功力深厚,遣詞造句富有感染力,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
從《清》被圈粉,關注微博,粉絲寥寥,作者本人也根本不在意這些吧。感覺是個有人文關懷和文化良知的作家,非常敬佩專注讀史著書又對現世懷有關注與熱情的這種作家人格。在這個慢不下來的時代,泛娛樂碎片化等互聯網傳播的次生特點裹挾著日常生活,對于電影或書,除去行家和飯們的真心熱愛,大眾消費還是圖個開心,認真不多也無暇。不禁多想,國內文化產業(電影動漫甚至書籍出版)的振興繁榮,需要時日也需要很多熱愛且認真的人才吧。
《清》3部豆瓣評分都在8以上,《人皮論語》8.7。這個月《清4》上市,支持。
讀書不多,又重度拖延癥,借此自勉,希望有時間有毅力靜下心翻翻歷朝正史。
論語讀后感 篇6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孔夫子的名著——《論語》。其中,我對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我認為曾子說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為別人做事,那么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復習,如果不復習的話,會前記后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托,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光復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說話算數,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溫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觸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獲,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贊,取得成功的。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于古人。
論語讀后感 篇7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于丹教授編寫的《論語》感悟這部書走進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從小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讀中長大,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非常膚淺的。讀完于丹的這本《論語》感悟后,我才明白先人圣賢為什么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懂得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子的《論語》并不是遙不可及,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歷史的滄桑,延續到今天,依然使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感到溫暖倍至。
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在我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勁松。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經過自己高超廚藝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肴擺放在我們面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的'七個章節細細品讀后,何為“孝敬”、何為“大智慧”、何為“誠信”……會讓你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圣人,沒有圣賢的架勢,他只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傳道者,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學會了如何修養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人生,才能獲得內心的那份安靜,正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后感 篇8
云游書海,翻閱古籍,經典無處不有,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令世人驚嘆不已,儒學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影響著世代炎黃子孫,讀其《論語》,滲透人生真諦,學會處事原則。讀《論語》,懂待人接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流傳自今的名句從小就教導著我們要善對朋友,禮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們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為有了朋友,我們的生活才不會那么單調,我們的生命才不會那么枯燥,而與朋友相處,我們又應該做到什么呢?
就如《論語》所道,我們應該以熱情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朋友,這樣,友情才會更加珍貴,朋友才會伴你一生。讀了《論語》,讓我以后會以更真誠的態度去對待朋友,讓我更珍惜那些來之不易的友情。讀《論語》,知生活智慧《論語》道:圣人千慮,心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再偉大的人物考慮問題,都會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問題,也可能會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見,就如契訶夫所說: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棄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們沒有別人聰明,我們也應該勇敢地面對每一個問題,不怕愚昧,只要勇氣。
像貝多芬一樣,即使雙耳失聰,也用心靈譜寫奇跡;像愛迪生一樣,即使失敗多次,也用智慧帶來光明;像海倫·凱特一樣,即使身體殘疾,也用毅力戰勝病魔,永遠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讀《論語》,解學習人生學習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學習的'心臟,《論語》就告訴了我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思考才會得以升華,才能從中提取珍寶,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在一起,才是學習最高的境界,學習不只是學習,而是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大舞臺,展現的大世界,所以,結學與思兩者融為一體,是《論語》給予我的,也是告訴天下每一位學者的。
論語讀后感 篇9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從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讓我有空的時候多讀讀《論語》,慢慢地,我自己也愛上《論語》這本書,讀著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領悟著做人做事的許多道理。
《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我熟記于心,這八個字時刻警醒著我,做人做事要以它為前提,以它為準則。以前,讀低年級時,我還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身為小組長的我,為了下課能多玩一會兒,而請別的同學幫我收作業,聽背誦,編些小理由讓自己得以偷懶。放學回家后,我還把這件事打趣著講給媽媽聽,媽媽聽后,眉頭一皺,讓我把《論語》找出來,再讀一讀。當我讀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媽媽讓我停下,細細地為我講解其中含義。我這才理解了媽媽的用心良苦,想想這八個字,再想起我為了玩而總麻煩同學,想著想著,我的臉滾燙滾燙的,為自己偷懶的行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么能強加給別人呢?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每每讀到這句話,我總能想象孔子當時站在河邊,感嘆時光如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那種惋惜與無奈。我們既然留不住時間,那就讓我們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時如金吧!讀《論語》,也讓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如果我們對學習缺少興趣,把學習當作無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難將學業學好的。不妨讀讀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得到啟示的`。而當你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的時候,就會樂此不疲,漸入佳境。
《論語》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無窮。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讀著《論語》,我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將變得更美好。
論語讀后感 篇1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后感 篇11
《論語》是我二年級課外閱讀讀中選擇的第一本古典名著。這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
《論語》中有許多人們都耳熟能詳的名言:“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讓我受益匪淺的當屬“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大概是:只學習,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當初讀《論語》,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誦《論語》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沒有思考過。
到了六年級,對《論語》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節數學課上,楊老師給我們講了一道有難度的題。我認真地聽著,卻一直不明白這道題的道理。問了幾個學霸,他們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課后單獨找楊老師,楊老師又給我講了一遍,還是沒搞懂,因為上課鈴馬上要響了,這道題也被我暫時保存在我的移動硬盤——大腦里了。
回到家后,懶洋洋地趴在沙發上的我,還是對那題沒有靈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論語》上,隨手翻了起來。
書上了一句話吸引了我: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我在想:自始至終我都沒認真地思考這個題,只是死板的糾結老師上課說的內容,當然理解不了。根據這句話,我拿起了紙和筆把題從頭到尾推上了幾遍,花了兩個時辰,終于推算出了和老師一樣的`答案,我高興極了,畢竟這是我自己思考的結果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讓人明白,“學”與思“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兩者缺一不可。
《論語》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踐行了其中的一句話,你也可能會終生受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不單單是一個口號,我們要去實踐它!讓更多人們喜歡上它!
論語讀后感 篇12
《論語》一書蘊含的思想內容非常豐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從小就讀過《論語》,從小就聽過許多仲尼的故事,從小就覺得孔子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時至今日,我已長大成人,但每讀一遍《論語》,會有許多新的體會,其中帶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孔子崇尚的“仁”。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即是說,“仁”應該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仁”呢?孔子說“仁者就是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在《論語》中,孔子似乎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來說明“仁”究竟是什么,但孔子卻用了許多話來闡釋“君子”,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其實在我看來,將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處事之論合而為一,便能體現一個完整的“仁”。
我們與人交往行“仁”之道,行“君子”之道,其實從另一角度上來說也是為了尊重自己、提高自己。“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所以我們需要做到內心端正,重視學習,善于結交朋友,著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遇到錯誤的時候,要正面對待,不逃避掩飾,勇敢地加以改正。
《論語》一書中,關于“仁”的敘述,總是包含著各方各面道理,如孝道、交友、金錢觀等,句句都飽含真理,讀來發人深省。《論語》之所以能留下這么多膾炙人口的佳句,正是因為它們同時也是不因時代更迭、歲月變遷而褪色的真知灼見,對于我們的成長有著莫大的好處,我們應該多讀讀《論語》,從中汲取智慧,不斷提升修養,涵養崇高德性和人格,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后感 篇13
《論語》里提出君子應“日三省乎己”,這里“三”不是具體數字,是多次、反復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要一遍一遍地問自己,有哪些事我還沒做到?有哪些事我還可以做得更好?
《論語“學而”》中曾子每日從“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們每天也可以從這三方面入入手進行自省。
第一省——
“為人謀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給別人做事,給社會做事,我忠于職守了嗎?真正的忠誠不是忠于一個外在標準,真正的忠誠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忠于內心的良知。“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能夠對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第二省——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譽了嗎?信守承諾,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我們時常反問自己。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一個人不可沒有信用。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第三省——
“傳不習乎?”要自省的就是“習”字,意思是說,老師教授的知識,你認真學習了嗎?對于知識,我們需要把它融進自己的生命里,這個過程才叫“習”。學習之后要復習,學習之前要預習,溫故而知新。學習,其實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把知識的學習真正融入生命,時時不忘記學習,如此我們才可以說,我們真正有所長進了。
這三件事——對任務的忠誠、對朋友的信用、對知識的學習,用它們叩問自己的內心,其實就叩問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職業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扮演好這三重角色而努力。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日三省乎己”,那么人生中又有什么憂慮和恐懼呢?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論語的讀后感04-15
《論語》讀后感02-27
論語讀后感06-23
論語的讀后感04-16
論語讀后感12-11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9
【精選】論語讀后感08-16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讀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