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左傳的讀后感
左傳的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11-28 16:02:36
  • 相關推薦
左傳的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左傳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左傳的讀后感1

  在古人看來,和諧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左傳》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社會和諧的圖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會啊!

  《左傳》大量描述戰爭,這是時代賦予的內容。但要精確地捕捉每次戰爭的性質、簡練地揭示雙方的特點,生動地寫出戰爭的全貌并揭示出勝敗的原因,作者如果沒有成熟的軍事思想和外交斗爭的經驗,是不易達此境地的。故史學界有以《左傳》為三晉人最后成書的推想,一則書中記晉事最多,再則記晉國戰事又多,三則戰國法家、縱橫家多出自三晉,這方人士在軍事外交上有深厚的積淀,故在講習傳閱中予以加工潤色的可能性不無存在。其實由誰寫成無足輕重,重要的是《左傳》提供的戰略戰術思想和外交斗爭藝術,已成為我國軍事學與外交學上的寶貴財富。

  《左傳》在編纂學上首創“君子曰”一欄,以議論形式升華史事的意義,為史家主體發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后世史家效仿成傳統,是我國史著中進行理論闡述的重要部分,也可視作是史書與子書結合的體現。從歷史文學角度看,其敘事井井有條,以插敘、倒敘補編年之不足,使史事因果分明。構思情節,又往往放飛想象,踵事生華,運用了虛實相生的創作手法,因此許多片段寫得膾炙人口,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這大概淵源于瞽朦的說唱藝術,使文學與史學取得了完滿的結合。至于其語言的運用,可謂雄健流暢,準確凝練,想來已是幾代人共同錘煉的結晶了。劉勰所說“辭宗丘明”,我們可以再寬泛些理解,即實際上定位了《左傳》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左傳的讀后感2

  左丘明的《左傳》作為中國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它代表了先秦文化和文學的最高成就,晉代學者賀循稱之“史之極也”,宋代學者呂祖謙稱之“接三代之末流,《五經》之余派。學者茍盡心于此,則有不盡只用矣。”足以可見其對后世產生的深遠影響。

  《左傳》的史料價值是非常巨大的。記載非常豐富,記載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很多諸侯的治國霸業。所以《左傳》是我們了解先秦時期的列國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寶貴資料。特別是詳細記載了諸侯、王室之間的明爭暗斗,這些資料都曾作為后世史學家們的原始參考,如司馬遷和班固等著《史記》和《漢書》的時候,都以《左傳》為原始材料整理,《左傳》的史料價值是得到公認的,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部史學上第一部編年體形式的書籍,拓寬了我國史學發展的長河,開創了先河。值得一提的是,《左傳》中記載的戰爭非常之多,多達四百多次,其中不乏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如城濮之戰、鄢陵之戰、殽之戰等,戰爭的時間,背景,起因,戰爭的經驗等都記述的非常詳實。更值得稱道的是左丘明對于戰爭始終抱著客觀的態度,不帶個人感情色彩,做到了不偏不倚。我想這些經典的戰爭也是后世兵家早期研究的對象吧。

  我們可能太注重《左傳》的史料價值,而忽略了其文學價值。其實,《左傳》的文學性同樣不容小覷。他能將那么多雜亂的歷史事件有條不紊的敘述出來,并且對于歷史中人物個性的描寫也非常突出,生動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左傳》也很好的傳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以來認為這是對《春秋》的最完美的注解,“民本”的思想顯得尤其突出。

  它是我們文明古國的文化瑰寶,歷代的學者們將其與《史記》并稱,不是不無道理的。我們要善于發現這部“歷史散文”的魅力。

左傳的讀后感3

  春秋佳作,道破諸侯爭霸,寫盡滄桑歷史,推究天地之本。入德之門,透橋風云戰事,彰顯圣人之禮,探求民生之基。此書妙也,凝聚諸子風流,體悟世事變幻,有言道,“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力,斯為大備”。果真如此。

  《春秋左傳》這本書記敘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各重要歷史事件,從東周遷移到三家分晉,春秋時期雖然互相爭戰,但不失禮信德行,這是我對春秋時期感興趣的原因。各諸侯互相爭戰,才成為霸主,但他們時刻不忘修身,修行,修德,這是難能可貴的。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落難時受到楚國的優待,當上君主也不忘諾言,避三舍,晉文公就做到了守信。

  《春秋左傳》中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道理。在為人處事時這些道理就會發揮用處,像“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這篇文章,通過齊國疋相晏子與大夫叔向的交談來反應春秋末期的社會現象。晏子說:“山上的木材運到市場,價錢不比山上高;魚鹽蜃蛤運至市場,價錢不比海邊高,百姓的人才財一分為三,兩分歸于公室,只用一分維持生計。”而叔向也嘆息“我們公室也是末代了。戰馬不駕戰車,卿不統領軍隊,公室的戰車沒有御手和車右,步兵沒有得力的`長官,而王室愈加奢侈,百姓困倦疲病,昔日能隨便發出萬余的百金,王室卻還用著千金、萬金之類的額票。”作者通過幾句話便寫出了不用賢者的后果,實為妙筆,也讓世人知道一心貪圖享受,即使再多的財力也早晚會枯竭的。

  《春秋左傳》,實為絕筆,不得不看。

左傳的讀后感4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的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傳》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在〈隱公〉里面,[臧僖伯諫觀魚]中,魯隱公要到棠地以射魚為娛樂,大臣臧僖伯奉勸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國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臧僖伯雖未能阻止隱公的行動。但他的話足以訓誡。這里了告訴我們,若要作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必須學會察納善言,廣納賢言才能使自己的權威得到承認,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諫納郜鼎]中,宋莊公為了取得魯國的支持,把郜國的大鼎送給了魯國作為賄賂,魯莊公將它置于太廟中。魯大臣臧哀伯這是明示百官可以納賄,是國家衰敗的象征。“國家之敗,由官邪也。”這個道理不僅對那時的魯國有用,即使拿到現在也一樣具有普遍意義。就如一個當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的話,那么他的下屬也同樣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說是一個失敗。同樣在我國現在的反腐進程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我國的反腐要從高層抓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員也就不會腐敗,所以我們要做好榜樣,發揮領導作用。

【左傳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后感西游記讀后感02-01

童年讀后感,童年讀后感初11-20

讀后感01-25

經典讀后感02-21

《項羽》讀后感05-22

讀者的讀后感05-18

《寒夜》讀后感05-19

故事讀后感05-16

邊城讀后感06-1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一级特大黄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不卡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综合久久 | 日本va中文字幕 |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