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書中的蛤蟆先生一向愛笑愛鬧,后來卻一反常態躲在屋子里,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做了心理咨詢。10次心理咨詢,蛤蟆先生在咨詢師蒼鷺的帶領下,勇敢探索內心世界,找回了信心和希望。書不厚,但從始至終關注心理健康,給我帶來頗多啟發。教學生活中,我們也該更多地關注孩子心理。
蛤蟆先生的轉變告訴我理解和分析學生所處的心理狀態就要走進他的家庭,了解其成長經歷。每個孩子誕生時是一張白紙,父母是作畫的人,白紙繪成什么畫面,關鍵在父母和家庭的影響。嬰兒時期幾乎所有事情都會引發父母的反應,而孩子在適應父母的喜怒時也學會了一種生存策略,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應對父母和其他人,這種調整成為以后所有行為形成和發展的核心,也雕砌出人格的雛形。我們與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視角,并不會隨著童年消逝,反而停留在我們身上,影響我們未來的每一個決定。
其次,要學會科學引導學生調節自己的情緒。傾聽是一把利器。看了蒼鷺和蛤蟆的咨詢過程我發現,蒼鷺說的最多的三句話是:“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覺?你是怎么做的?”你說我聽,這樣的方式,給了蛤蟆足夠的尊重,讓他慢慢開始打開心扉,不斷成長。減少指責也是一大法寶。幾米說:“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意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多些耐心和寬容,讓他慢慢自己去幫助自己,認可自己。孩子的世界觀和我們有很大不同,換位思考非常重要,它讓孩子感覺自己真心被理解、接納,同時也能讓我們更心平氣和。
選擇“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中,我們不僅相信學生是好的、是可發展的,更要重視自己、相信自己也是好的,通過行為和態度,展現自己的美好。這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選擇和承諾。面對失敗,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教育過程中挫折不勝枚舉,而挫折會產生困惑,困惑是學習的第一階段。由困惑產生焦慮將成為你改變的動力,激發你的創造力。停止內耗,悅己才能更坦然地與世界交手。
羅伯特·戴博德先生將人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危險重重。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能失去前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