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昆蟲記》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天,我匆匆忙忙地跑進書店,高興地買到了我盼望已久的《昆蟲記》。我拿著它愛不釋手,小心翼翼地打開,立刻被里面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昆蟲記》的作者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后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 “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里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 “它們身體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絨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紅色或黃色的斑紋,或紅色、黃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紋,但有些瓢蟲,鞘翅黃色、紅色或棕色,沒有斑點,這些鮮艷的顏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嚇退天敵”等,這些細致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后還會有呢?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仿佛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螢的捕食過程、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我不禁嘆服他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和勤勉的作風。
合上《昆蟲記》,細細“咀嚼”。我明白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我體會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
《昆蟲記》讓我開闊了眼界,小小的昆蟲蘊含著大學問。我要向法布爾學習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萬物的奇妙!將來當個科學家!
【《昆蟲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昆蟲記》讀后感06-02
昆蟲記的讀后感07-02
昆蟲記讀后感07-13
《昆蟲記》經典讀后感01-16
讀后感昆蟲記01-23
《昆蟲記》讀后感11-25
《昆蟲記》的讀后感02-04
《昆蟲記》讀后感12-19
昆蟲記經典讀后感12-24
昆蟲記的讀后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