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皮囊》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讀后感1
“我知道,即使那座房子終究會被拆除,即使自己在一段時間里過著艱苦的生活,但我也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從一句話,就愛上一本書,我想也許這就是蔡崇達這本《皮囊》的魅力所在吧。簡簡單單的文字,帶著一份濃濃的親情,留在我們心中的就是那份久久不散的感動。這本書是蔡崇達依照自己的經驗而寫成的一本自傳性質的小說。一點點的向我們講述著自己人生之路上的那些坎坷經歷。還記得韓寒曾經評價這本書的時候說過“好的文字往往會帶給人們兩種閱讀感受,一種是一口氣讀完,一種是舍不得讀完。”而在我的感覺中,這本書是兼而有之吧,總想著一口氣讀完,是因為被生活中那些簡單的故事而吸引,不舍的讀完,是合不上那份源自生活的啟迪和感悟。
也許對這所房子來說,曾經全家都是反對的。父親中風癱瘓,住院治病幾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而這個時候,母親執著的蓋那所房子更是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捉襟見肘。飯桌上吃的永遠都是那些“來歷不明的菜”,生活里永遠都是那些無休止的爭吵。沒有人會理解倔強的母親為何一定要蓋起那樣的一所房子,讓原本就拮據的生活更加的雪上加霜。就像是作者所說的“那是一份為了做給別人看的任性,對我們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可母親還是堅持的去做了,自己一個人承受了生活中所有的壓力,只為了哪一所房子可以盡快的蓋起來,甚至自己親自動手設計,把作者的學費也拿了出來。
其實自己看到這里的時候,也曾經以為這是一個多么任性的母親。那些小小的倔強在少女身上可能是值得人們贊揚的品質,但在一個中年婦女,有家有業的人身上,又像是一份不負責任。只是當我們一點點的讀著那些文字,又會滿滿的被這個母親所感動。讓我們思考著是一份什么樣子的堅強才讓她抗下了生活中所有的.苦難,為了有一個家而承受了所有的壓力,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心酸。是呀,有這樣的一所房子,可以讓癱瘓的父親看到這個家依舊是那樣的完整;有這樣的一所房子,可以讓子女們知道無論多難,風風雨雨中總有一個家可以回;有這樣的一所房子,可以讓她自己知道她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所打垮。
那一所房子,或許早已經不再是一個住的地方,那是一種信念,一種歸宿,一種溫暖。讓每一個人在外闖蕩的孩子知道又一個人在默默的守護著他們。讓無法面對的坎坷看起來也不過就是如此。“回家”我相信無論是對于誰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欣慰的詞,而這樣的欣慰,就來自于母親那些不被人們所理解的倔強,就來自于那些無數苦難中的堅持。因為有你,所以我有家可回。因為有你,無論生活中有多少風雨,都讓我們相信總有陽光。
《皮囊》讀后感2
在假期里,我的女兒郵寄了幾本書,其中就有《皮囊》這部小說。最初這本書包括作者于我而言都是十分的陌生,但女兒告訴我,在網絡上對這部書的評價是很好的,讓我產生一絲好奇。就從好奇開始吧,我細細品味起來。
在小說的開端,作者與阿太(姥姥的母親)情感交流中揭示了題目,作者與阿太的語言交流不多,但在無形中卻讓讀者體會出一老一少至深的情感。從阿太不多的言語中,作者知道了“皮囊”是人的肉體,富予其靈魂,才有了生命。這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摘自《皮囊》)。
自70后的文學作品,描寫父母的就很少了,或者模糊或者在遠方,本文作者蔡崇達是個80后,父親、母親卻如此清晰地,反復地出現在作品中,非常可貴。
年輕時的父母因媒人介紹而相識,這是那還放不開思想去自由戀愛而結合的普遍形勢,只因母親羞澀的一笑,定下了終身。父親為母親許諾要蓋一座大房子,這便成了父母愛情的守望。為了兌現給媽媽的`承諾,父親去當海員,若干年后,父親帶著用漢水浸染的收獲,蓋起了石板房,當人們以為父親再次出發去當海員時,他卻留下來了,在家鄉做起了小生意,之后又翻蓋了二層小樓。父親病后,母親接手了父親那并不興隆的生意,積攢著又加蓋了兩層,成為當時小鎮中人們看得見的驕傲,甚至在父親走后,這座四層小樓也即將拆遷之即,母親也要把房屋翻新一下。作者理解母親,這是他對父親的思念,父母的愛情很平淡,有時還透著淡淡地傷,讓人讀著讀著有想流淚的感覺。
母親給作者的印象是“強悍”的,這種性格的形成是因為在她還小的時候,她是家中大姐,人口多,家中貧窮,雖然貧窮是當時普遍現象,但為了生活下去,母親爬樹摘野果,甚至獨自劃船出海釆蝦,差一點因意外失去生命。所以,父親后來生病,媽媽撐起這個家,母親強悍是對生活的掙扎,是對生活的責任。
作者對父母詳盡的描寫,對過往生活的追憶,抒發了自己細膩的情感,表達著深深的思念,對往昔生活的眷戀。作者深深地感恩于生活,感恩于歲月,更感恩于富予這個有了思想的皮囊。
其實,我們都是這個世界里的普通人,隨風輕輕的來,又隨風輕輕的走,如果不是自己刻意去渲染,將注定平淡無奇,那就讓我們這普通的生命學會感恩吧,讓我們這普通的生命綻放自己的精彩。
《皮囊》讀后感3
本書通過25個主題,50個小故事,讓你看到“無聊人生”和“無敵人生”的不同,讓你知道“平庸無奇”到“閃閃發光”的差距。
提醒你“如果真的有什么是值得去贏的,那應該是尊重,而非茍同”;奉勸你“確實不需要為了誰而改變自己,但也不能慣著自己一無是處”;囑咐你“內向的人,不必羨慕別人的嘩眾取寵”;拆穿你“游手好閑不等于文藝青年,生活無聊是因為缺少儀式感”;告訴你“不要和消耗你的人在一起,也不要做一個消耗別人的人”;提示你“根本就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趣的人生態度”,并希望能幫助你“將這個快要被無聊攻陷的世界,變成你的游樂場”。
你長得一般般,卻有著謎一般的自信,心里話常常是:“也不知道,這么優秀的'我,以后會便宜了誰。”
你能力一般般,卻有異常堅定的信念,總覺得自己有一天能一飛沖天,而且這種感覺還異常強烈。
自詡為“生性倔強,還有點兒感情潔癖”。可這絲毫不影響你當個別人眼里的“老好人”。偶然看見了心動的某某,恨不得把自己免費送出去。
你既不會妥善地接受別人的“好”和“好感”,也不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愛”與“反感”。別人說一句好話,你就高興半天;遇到一點兒冷遇,你就心涼半截。
你希望被人重視,又不想失去自由;你義無反顧地去愛,也被體無完膚地傷害。
漸漸地,你的心窩被扎成了馬蜂窩,再遇良人,心里的那只小鹿卻再也不敢撞了,像死了一樣安靜。
所謂“熱氣騰騰”,是允許生活偶爾不懷好意,但相信它一定會有驚喜,而不是一頭扎進人海里,假裝和世界抱作一團。
所謂“儀式感”,是用鄭重其事的態度,去表達內心的莊重;是讓某一天與其他的日子不同,讓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所謂“靠譜”,是既有套路,又有誠意;是凡事都有所交代,件件都有著落,事事都有回音。
所謂“初心”,是去掉虛榮炫耀和自我感動之外,袒露出對真實自我的赤膽忠心。
所謂“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是領教了這個世界的兇險與頑劣,還有勇氣過“該吃吃、該喝喝,愛誰誰”的快意人生。
所謂“有趣”,是懂得跟自己和全世界相處,是擅長于將這個快要被無聊“攻陷”的世界變成自己的游樂場。
希望有一天,你能和這個一本正經的世界擦出精彩絕倫的火花;也希望有生之年,你能幸運地成為別人冗長生命里有趣的某某。
《皮囊》讀后感4
它有著淺黃色的封面,寥寥數字,絲毫不起眼的靜靜的趟在書架上。直到看到它有韓寒、劉德華和李敬澤作序,這才讓我好奇:這是本什么樣的書,竟勞動這三位不同領域的大腕!
原來這是《中國新聞周刊》前執行主編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位80后的閩南人,用他真摯的語言,描述了坦蕩蕩的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他的人生就這樣真誠的擺在面前。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1篇后記,每一篇讀起來都有種共鳴感,那種沉重卻又如釋重負的感覺。如第一篇《皮囊》:一貫堅強的阿太(外婆)去世了,我和作者一樣難過。我也有個堅強的外婆。外婆早早的'腿腳就不怎么好了,但凡跑腿的事情都是外公在做,即使這樣也沒見過外婆對什么事情示弱過。幾年前外公離世,外婆又摔了一跤,腿腳越發的不好了,連正常走路都成問題。當時我們晚輩都以為外婆撐不了多久,一貫強勢的她,怎能受得了無法走路、事事看人臉色的現實。沒想到,大半年后外婆居然能借助椅子挪到院外曬太陽、找人聊天了!后來才知道,是外婆逼著我媽媽買了好多止疼片,每天都吃一把,強忍疼痛都要站起來。我每年回家都會去看望外婆,她總是拉著我的手說好多話,我說的話她卻因為耳背已聽不大清了,但她依然很開心的笑著、顫巍巍的挪著椅子送我出門。
讀到阿太留下的話:“黑狗達(作者小名)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后,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至此才明白,阿太才是大智者。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讀到強壯的父親中風癱瘓了,一次次嘗試恢復一次次失敗,退為孩童,無理取鬧,直到去世,作者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我的淚水止不住了。這不就是可怕的“子欲養而親不在”嗎?父母親用他們歷經幾重苦難的皮囊養育了我們,讓我脫離山村在城市定居。他們的皮囊漸漸衰敗,已經無力再為我遮風擋雨,他們認為這是在拖累我,不愿和我一起在城市生活。殊不知,只要他們在我身邊,就會帶來無窮的力量,像小時候依偎在大樹下,有著說不出的安寧和踏實。
沒有了皮囊,還有靈魂。沒有了靈魂的皮囊也僅僅是皮囊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劉德華說,看蔡崇達的書,猶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我想,這盞明燈我需要,你也需要吧。
《皮囊》讀后感5
韓寒作序說:“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舍不得讀完。”至于《皮囊》,我很害怕讀完這一個個故事,我怕,我害怕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存檔在崇達(本書作者)的皮囊里,我害怕分泌的液體在眼里逗留太久,我更害怕冗長的回想,想起我人生列車里的那些過客一個個匆匆下車,來不及道別,來不及想念,便成為遠處的風景……
書中一個個小故事,都是崇達身邊的親人、同學、朋友和生活場景筑建而成。平凡、真摯、沒有做作,沒有虛偽,只有失落、遺憾、溫暖,還有親情、友情。脫掉這副皮囊,摘掉虛偽笑臉面具,直面痛苦和難過,思考著:到底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或許只有這樣,我才會看懂自己,或許這一串串疑慮甚至要用一生來回答。
關于親情
崇達寫了母親的倔強和堅強、阿太的樂觀和寄語、父親的殘疾和不屈……
《皮囊》里面有這么一段;“淡淡的月光從窗戶透進來,我才發覺父親的床頭貼著一張我好幾年前的大頭貼,翻起身來看,那大頭貼,在我臉部的位置發白得很奇怪。再一細看,才察覺,那是父親用手每天摸白。”
我們年輕人努力拼搏,不圖別的,不少人也是為了掙多點錢,孝順他們,害怕“還沒成功,父母便老去”,所以我們年輕人,仍然無法忍受不成功,仍然花很多時間奔跑在尋找成功的路上,仍然用各種心靈雞湯不斷麻醉自己。但崇達嘗試用文字——這面鏡子,警醒我們:家里的燈,永遠為你亮著;家里的.床,永遠一塵不染;家里的角落,依然有你的味道。
關于友情、鄉情
崇達筆下的小鎮美女張美麗,因為人言可畏自盡,不得不感嘆百千的善行都抵不過有色眼睛的斜視;大學同窗厚樸,因為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落差也自盡,或許如崇達所說“有些人確實一門心思突破一切想抵達所謂的新世界,但轉頭一看,卻發覺他們只知道用老的規則衡量自己,才發覺,其實他們徹頭徹尾地活在舊體系里”;小學的玩伴,兩個阿小,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就像兩條相交線,只在瞬間交織在一起,最終越走越遠,直到回不到過去那份共處的時光。
這幾篇文章,活脫脫的現實,仿似身邊的例子。人性的丑惡、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其實,我也常常感觸,再好的朋友,有因為距離而跟你漸行漸遠的,有因為價值而放棄并肩作戰的,有因為步調而無法繼續陪的奔跑的。
無論怎樣,即使多年后再見,卻找不到熟悉的話題,面面相覷。越長大,越孤單。微信好友越來越多,朋友圈繁榮似錦,可是通訊錄一路滑屏下來,卻找不到幾個可以愿意被打擾的人。
《皮囊》讀后感6
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是的,看見別人,看見自己……
剛讀了工會讀書角書單中的《皮囊》這本書,是當代作家“蔡崇達”創作的長篇散文集。書的前半部分寫的是太婆、母親和父親,是作者的原生家庭。書的后半部分,寫的是生活在小鎮的張美麗、兩個阿小、文展和厚樸,是影響到作者成長的外在環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故事開篇是全書的靈魂,九十多歲的太婆,手張羅著閨女的葬禮,一個人跑來跑去。一會兒掀開棺材,一會兒沖到廚房,走到大廳聽見有人殺一只雞沒割中動脈,雞灑著血到處跳,太婆一把抓住那只雞,狠狠往地上一摔。雞的腳掙扎了一下,終于停歇了。“這不結了——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沒文化的太婆這句話撼動“三觀”,作為肉體的皮囊只是生存的最低生理需求,為了印證這一點,看著閨女的軀體進入焚化爐,她斜著眼一聲不哭。事一了結,太婆迸發出她蓬勃的生命力,印證了如何從肉體到自我實現和超越,就算切斷了手指也只是冷靜的“唉呀”,內心堅定和踏實。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太婆,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發人送黑發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里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
除了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癥病房里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里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嘗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后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么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用觀照自身來認識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這具皮囊,認識自己,就必須認識周圍的他人。
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就能知道自己是誰,在別人眼中又是誰。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懼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與眾不同卻又是蕓蕓眾生的一員。
《皮囊》讀后感7
皮囊被人們加以粉飾,厚重的粉底打在臉上,雖然光彩照人卻毫無溫度,顯得蒼白而空洞。其實不然,皮囊有心。很多時候這顆心睡去了,當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可以是保護自己的軀殼,貼上冷漠的標簽,保持事不關己的距離。亦可以是包裹著柔弱與光亮的燈籠,需要一簇永不熄滅的火種。如若懷著死掉的、睡著不起的心,皮囊就僅僅是皮囊。我們常歌頌靈魂卻很少歌頌皮囊,它是否重要?當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才驚覺皮囊確實如此重要。在蔡崇達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敞開皮囊、感性紛呈的血肉人生,書中給我帶來的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從此之后,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這是作者的曾祖母死前給他留的最后一句話,一個硬氣到手指頭切斷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年近九十還堅持走路從村里到鎮上的人帶著她那輕盈的生命擺脫了各種欲望的污濁飛到了遠方。她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她不認老,不愿服輸,她拖著沉重的皮囊經歷風吹雨打,她告訴我們原本的生命。其實,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
無論是作者母親對父親那種無法用理性來解釋的情感,還是王美麗為了證明尊嚴選擇撞死在祠堂,書中的每一個鮮活的形象給我以不同的感動和震撼。它是如此的真實、平凡,卻又是直擊心靈的叩問。為了父親的病,為了扛起這個偏癱的家庭,他以夢想和責任的名義強迫自己,以為賺更多的錢是對家庭的最大幫助。而當他看到自己給父親唯一的照片被摸到發白時,當他以次次在重病監護室煎熬時,他終于明白,自己恰恰剝奪了能給父親的.最好東西。在父親死去時,他破口大罵,這不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而是一種刻骨的憤怒,他氣自己不曾真正懂得什么事最應該珍惜和珍貴的。他也只能把所有的悲傷都吞進肚子里,在為父親喊靈時,他喊著喊著,聲音一哽,喃喃道:“如果你真能聽到,就跟我回來,我好想你了。”這時,文學顯得不重要了,他站在這里,以一個歷盡滄桑的少年的身份。他卸下了自甘冷漠的皮囊,用愛艱難地照亮了父親。
《皮囊》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那些被刻在骨頭里、太過在乎、太過珍貴的事,你看清了嗎?皮囊有心,能看見彼此,溫暖彼此。別再讓心無處安放,愿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皮囊》讀后感8
飛機總是延誤,在機場一進書店就相中了它。之前一直聽說過這本書,就是沒有真正把它加入書單。幸好有這本書在,讓我對飛機的恐懼減少了很多。書的內容很容易讀懂,就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描寫,對自己所遇的人,所遇事情的感想和記錄。原本以為是那種很難體會的80后的寫作文字,但是卻發現,直擊內心,甚至看完讓我在衛生間哭了許久。
也許是因為爺爺剛過世的原因,當每看到寫家人去世的文字時候總是想要詳細地再看些,想要真正去看看自己的內心到底在想什么,想表達什么,或者自己到底應該怎么表達。黑狗達(作者的昵稱)寫了自己的阿太、父親、母親、姐姐、各個好友,以及大學同學等等,然后最喜歡的'部分竟然是關于書寫自己的那部分。
在寫黑狗達父親時候,看到的是那種得了病異常的樂觀,為了生活不得不與疾病做最大的斗爭,還有那種努力過卻沒有改變的絕望,最后被現實深深打敗,開始對世界充滿絕失望,然后合上眼睛,與時間告別。我想曾經和病魔奮戰的爺爺何曾不是這樣。充滿希望,卻又被現實遺棄。也許看到遺體的那個時候,覺得爺爺也努力過了,也是解脫了。還記得我離開家的那天爺爺和我說:“別因為他而相信別人,去找什么治不好病的藥。要好好讀書。”當時,我的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只是又不能當面流下來。聽出來爺爺是臨終前交代我些什么,但是安慰的話就是說不出來,因為覺得是那么的無力和蒼白,即使說出來,也不會為爺爺與病魔戰斗的幸酸減少分毫。只是低頭說:“好的,您好好的,有什么需要記得打電話給我爸”。《皮囊》中,黑狗達父親在于病魔對抗時也許也是這樣的心情吧。
還有就是書中的理想與現實。有時候覺得和黑狗達一樣,自己也是從小地方出生,卻向往城市生活的人。只不過北京更大,杭州小一些。
“在一段時間里,我覺得這個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長得像螞蟻:巨大的腦袋裝著一個個龐大的夢想,用和這個夢想不匹配的瘦小身體扛著,到處奔走在一個個嘗試里。而我也在不自覺中成為了其中一員。”這是書中的描寫,我也好怕自己會和厚樸一樣,充滿著夢想,卻還是無法找到與現實、夢想的相處方式。最后只能接受現實,然后變得不像自己,被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夢想中。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孤身一人,把自己放在夢想里,是否真的值得。
《皮囊》讀后感9
最近在讀《皮囊》,第一次看到一個作家對親情,對友情,對生活,對自身有那么深刻的剖析。書中故事平凡如左鄰右舍的家長里短,但每個故事都能透過身體直抵靈魂深處。
大三時的某節課上,我們的導師推薦了這本書,推薦理由如今已記不起了,猶記得當時自己頗為認真的將書名與作者記錄在摘錄本上,然后便遺忘了。前些時間,閑暇之余去圖書館打發時間,金黃色的無一字的書脊讓我滿心好奇,隨手翻閱,如獲至寶,便借來細細讀之。我不敢妄自給這本書下定義,如果你知道文學評論界的行業翹楚李敬澤為它作序的話;如果你知道劉德華三十年來首次親筆推介它的話;如果你知道它被白巖松、劉同、蔣方舟、李承鵬等曾聯名推薦的話……那么你必定不會看輕它分毫。
童年的回憶,成長的挫折,生活的艱辛,親人的苦痛……無不觸動著我,哭過之后卻是被書中人物強韌的內心所深深震撼。那個倔強的阿太,那個強撐尊嚴的父親,那個信仰堅定的母親,那個默默無聞卻最是成功的黑狗達……生活這條路,誰也沒走過,誰也不知道路的盡頭是什么,大家都在搏。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阿太的一番話,讓我思忖良久。是呀,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我雖沒有蔡先生悲涼的童年,卻也是他文字里小鎮中的小人物,也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假使沒有皮囊這個包袱,那么我們該是輕松自在的吧。
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我最希望的:“我希望自己懂的處理、欣賞人性的各種丑陋與美好,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希望自己能把一路看到的風景,都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讀它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反省的過程,不斷完善豐沛自己的內心世界,遇見更好的自己。“認心又認人”,是李敬澤先生對這它的評價,我想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只有這些。蔡崇達先生的文字讓人不斷的審視自己,與自己對話。如當代作家韓寒所說:“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的更多,到達的更快。”書中記錄了蔡先生的一首詩叫《世界》:“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這里,只看著你,直到一切老去。”看多了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這一次,請停下來,讀一讀身邊的親人與朋友。雖然上帝給的路不一定是直的,但是我們心里,要始終有一個直的目標,直的方向。愿我也能如己所愿,無論在哪里,去哪里,多久多遙遠,都有家可回,有人可依,不四下流離,可以呆在一個地方,用清澈的、滿足的靈魂,守著我愛著的人,生根發芽。
《皮囊》讀后感10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么?
也許,你告訴我,還有靈魂。
可是,那脫去了皮囊的靈魂,他們在忙著什么?追逐名利或填補欲望?看過鬼片里那些孤魂野鬼,它們所渴望的,不過是投胎、轉世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達寫的這本書,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對皮囊有著自我的理解“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話,似乎透著人生的哲學。
書中對父親的感情,由仰視、尊敬到審視、反抗的對象等等一系列的改變。父親的形象,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著,全力爭取尊嚴,然后失敗,退生為孩童,最后的離去。蔡崇達揭開內心的傷疤,重新歷數過去的家庭經歷,把自己的心再傷一遍。
“生活從來不是那么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么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么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們,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會與他人。卻找不到靈魂所歸何處。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們從不曾了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腳步問問自己的內心,尋求真相。
生活像一張龐大的問卷,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全文,我是帶著感動讀完,給我最大的收獲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愛,就算不能天長地久,也可以擁有曾經最真摯寶貴的記憶!”
《皮囊》讀后感其實我是想好好靜下來,寫一篇長篇大論來談論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和理解的。但我筆力有限,不知如何表達,我只知道我很喜歡很喜歡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喜歡,是一種文字浸入心脾,滲透到每根血管每個細胞的享受,是來自心靈的震顫。我本書,就像前言說的一樣,是一盞明燈,是一本我想一口氣(我確實是)讀完的一本好書。作者的文字樸實無華,又細膩動人,沒有鋪陳辭藻,炫弄寫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個字,真。只有有溫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觸動讀者,才能引起共鳴,這本書做到了。作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一筆一刀都是痛楚,他敢于把自己當做一個平凡的人,講他的童年,講他的成長,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長。他說的很多話,非常的直白,坦誠。而且我發現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還是自己掙扎的內心,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我一直想寫一本書,關于自己,關于父母,關于生活。我想以后有機會一定會去做的。
《皮囊》讀后感11
昨天跟朋友一起去參加了蔡崇達的讀書分享會,第一次見到暢銷書知名作家本人。
一個半小時的分享干貨滿滿,先是欣賞其書,現場交流越發欣賞其人。
在分享中他提到在29歲時就已達到了很多媒體人未到達的巔峰,作為主流媒體的主編,獲得各種新聞大獎,創辦雜志,被圈內人稱為“天才達達”,但作者卻比喻這個階段如一條狗看到了遠處的一根肉骨頭,吃到了卻空虛了,目標的達成似乎快樂也就過去了,尤其是伴隨著他父親的去世,卸下責任,失去目標,人生仿佛沒了支點。
《皮囊》是作者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書,在寫書的過程中,他達成了與自己內心沖突的和解,也從失去命運壓艙石的空虛低谷中走出來。
《皮囊》銷量五百萬冊,這在實體書低迷的環境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許是書中的真誠和作者往故鄉和內心的回歸和挖掘,讓人找到了共鳴,正如白巖松在此書推薦會上所說:“崇達寫這本書是為了回歸,回歸是為了自由。”
每個人都想有心靈的自由。
其實人們在看別人的書時,也是一種在別人的世界里尋求共鳴的過程,作者通過挖掘靈魂深處的火,照亮了很多循光而來的人,也許這也是文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之一。
作者說了很多啟發我的'話,可惜我沒拿個小本本記下來。
記錄幾個體會吧,擔心時間長了就會忘掉。
1.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找到自己與這個世界聯結的方式,而不是全盤接收別人的二手理想,拿來當成自己人生的全部。
2. 很多時候生活與種地是相通的,有幾分耕耘就有幾分收獲,我們要聽懂土地在說什么,也要明白十分耕耘才會有十分收獲。
3. 抵達夢想的方式,不是狂熱前行,而是腳踏實地躬下身子去一點點做事。
4. 不要陷入邏輯中,因而反復自證,跳不出自己邏輯的循環。
5. 創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太容易,需要想想,是不是不夠耐心,要抵達首先要出發,其次是百折不撓的努力。
6. 當時有個提問的機會,我問蔡老師,“人對待命運是應該順應臣服,還是應該像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海中的老人與命運搏斗?”
他說:“我不喜歡搏斗這個詞,曾經有人寫過《命運》的宣發詞,一個百歲老人與命運的戰斗,但我覺得這個詞不對,我們可以生下我們的命運,我們有時候甚至可以跟命運撒嬌,告訴命運我們想要的,命運像一條河流,有時候雖然會遇到彎道和阻滯,但只要一直在流淌,就會走出不一樣的天地,我們可以選擇生下我們的命運,命運就像我們的孩子。”
書里的阿太和她的婆婆,都是很會跟命運講價錢的人,這讓我想起書中提到的,她們去寺廟里占卜,如果結果不是想要就跟神靈討價還價再來一次,有點無賴也有點可愛。
面對命運有很多方式,而我們也許可以試試看換個角度來看看。
《皮囊》讀后感12
這本書的推薦語里寫道:“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初看此書,我正在而立之年、初為人母等種種生活轉變中苦苦掙扎。在那段可以稱上人生“最低谷”的日子里,我終日在養育孩子的手足無措、父母年邁頻繁生病及每天柴米油鹽的“一地雞毛”中度過,雖知這是人生常態,我卻說不出的委屈與難過。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走進我那靜寞的夜晚,為我點亮一盞橘黃色的暖燈。
《皮囊》一書,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來我所期待能在書里看到的那樣,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么,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樸、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仿佛讓人看到了泛著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著咸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里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著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著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溫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越來越覺得,在這個物欲橫飛的時代,不光要追求物質的豐富,也要靜下心來提升我們的精神,讓心靈有所安放、讓精神有所依托、讓思想更加純粹,這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才最踏實。從《皮囊》這本書中,讓我感悟和思考最深的就是我們究竟要做什么樣的人?究竟該追求什么?究竟該如何去做?
是不是我們太過矯情,沒有的最想要,得到的不珍惜?是不是我們的本質就如此貪婪,被欲望填充?香港的阿小沒有過上想象中大城市的生活,自由主義的厚樸步步迷失,文展再也沒有那般天才,去面對現實的落差。他們最后都因為種種原因碌碌無為,曾經想要的太多,現實給不了,自己也實現不了,終究成為這個社會中無處安放的人。
《皮囊》一書讓我感悟,其實過什么樣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才是最重要的,皮囊或許只是靈魂來到世上的一件附帶的工具。一顆心永遠是無處安放的,一具軀殼承載不動,卻總能成為有形的桎梏,高于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能掙脫出來的也是你。
往里走,安頓自己,讓每一具個性的靈魂充滿生存的智慧。
《皮囊》讀后感13
《皮囊》是蔡崇達先生的第一部文學作品,所有的故事在偏僻的福建漁業小鎮上聚焦發散、輪番上演。它共收錄14篇散文作品,一則后記。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真實而不乏客觀冷靜。過往本多辛酸,如抽絲剝繭再臨其境,難免有淚輕彈。娓娓道來,款款收筆,動容處直教人唏噓,深思處又頗具灼見。捧一顆赤誠心,每寫一篇,心傷一遍,數顆淚珠砸下,便是百孔千瘡。
閩南閩南,一聲聲呼喚故土,竟是淚眼婆娑。百般思量,卻都是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這些刻在骨頭里的故事,每一道,都是一份參悟的契機。
作者寫父親去世。他握著父親冰冷而僵硬的手破口大罵,淚水決堤。他拼命工作,攢了近二十萬的`積蓄,他要送父親去美國治療,他的希冀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偏執到根深蒂固,只差離離原上草。
然而所有的未完成卻告訴他子欲養而親不待,那個支撐他五年的信念轟然倒塌,他憤怒、恐懼、彷徨,所有的計劃都硬生生偏離軌道,他手足無措的像個孩子,直到整理遺物翻到一張自己的相片,靜靜躺在父親的床頭。從那被撫摸到發白的相片,他甚至可以窺見他那年邁而殘疾的父親,抬起蒼老枯瘦的雙手,透過窗外清澈明亮的月光,順著邊角向相片中心攀巖,惜若珍寶。于是,“才知道自己恰恰剝奪了我所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于是,皮囊下包裹的那顆心不再沉睡。
李敬澤先生曾為本書作序,他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認。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顆心,又以怎樣的方式沉睡不醒,那被污濁與欲望拖住的厚重皮囊讓你聽不見行將枯萎的內心呻吟。
生命本多輕盈,皮囊之于心,是庇佑,護住心脈,固本必穩;心之于皮囊,是指引,長夜如斯,心如明燈。有皮囊而無心,如行尸走肉,空有軀殼;有心而無皮囊,如垂暮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與人之間本是心與心的共鳴,卻原來不是用看的,而是感受,是惺惺相惜。
我始終堅信,只要點亮一盞心燈,無數盞心燈都將被點亮。這就是感受的力量,閱讀亦如此。
“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這是我認為的‘寫作的終極意義’,這是我認為的‘閱讀的終極意義’。”
人有各異,實屬幸運。
我們應該從他人的瑣事中,看見自己的影子重疊、剝離、回歸,剖析自己人性的缺口,將本來殘缺而脆弱的心,一點點修正、補足、填充,變成一顆強大的心、一顆面對起伏而鎮定自若的心、一顆會思考能辨善的心。
《皮囊》讀后感14
能讓劉德華為蔡崇達的《皮囊》寫序,簡直了不起。
一個真實的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殘酷,那無處安放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探索追尋。一個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像一塊堅硬的石頭。她嘴里的“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靈魂”“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讓我們明白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一副皮囊,不論精致好看,老話說人不可貌相。不論外表多么堅實,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老去的模樣,每個人都會有多幅面孔,只要被揭開那層皮囊,你會發現脆弱不堪,但只要內心有所寄托靈魂可以安放,就足夠了。
黑狗達寫房子那篇:父親完成了兩次中風,最終塑造出離世前那半身癱瘓的模樣。房子,空間。房子,母親的希望。房子,是被賦予了不一樣的生命力和情感依托,是執著和尊嚴。是靈魂所要追求的執念。所以看見母親的影子也就挑起家庭的大梁,擔起重任成為小小男子漢。
魯迅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能夠影響你的并不值得,我來到這個世間是來還債的,不是添堵的,所以明明可以的事情就別墮落,別辜負了所受的苦難,別忘了曾經走過的歲月,別讓自己的野心配不上世間的美好,別。
朋友。靈魂的至高點。越是相似的靈魂更容易令人感動,勾魂攝魄。無微不至的關懷,有份量的噓寒問暖,無條件的付出,盡心竭力諄諄教導。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們時常在追逐我們不曾擁有的東西,可是失去之時又在懷念從前的純樸。人與人之間聯結是需要緣分,相處是需要真誠。好討厭油滑市儈的人,患得患失,被虛榮心和欲望的驅使支配,然后等級劃分,嫌棄鄙夷,阿諛奉承,好像只能靠吹捧所謂的上層人士來提升顯擺自己,滿足那份不一樣的身份帶來的成就感。
執念是慢慢耗盡自我的一個過程。
抑郁。我聽過這么一句話,善良的人成熟的'都很晚,而且都是被壞人催熟的。某個年齡階段,遇到某個過不去的坎的時候,想不通又沒法療愈就很容易生病。改變不了過去,接受不了現在,決定不了未來,不斷想,不斷憂,事事焦慮,精神崩潰。好笑的是,后來才慢慢明白,原來人們都似乎很喜歡看天才隕落的戲碼,在他落進泥潭里的時候發出唏噓。
誰都有不可避免的陰暗面。
生活。對于一些無能為力的事情,不得不假裝不在意。活得過分用力,過分正經,也是病態吧。一直很羨慕那些能放下身段,能厚臉皮的人,我就是因為自尊心太強而經常受挫。必要的時候,放下自尊是一件好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值得做并且認為有意義的事,至少在個人角度是正確的。
《皮囊》讀后感15
《皮囊》這本書,說它是小說或作者的自傳都不是十分的準確和全面,內容沒有雞湯文一樣的勵志和鼓舞人心,也沒有娛樂消息一樣的輕松愉悅,更沒有"大家"文章里的強烈的文學性,它由一個個的故事構成,而這每一個故事都是作者親身經歷。父親癱瘓后全家人的掙扎與痛苦、倔強的母親明知道房子即將要被拆除還是堅持花費"天文數字"般的金錢將其蓋好、天才文展的漠然離開、厚樸的崩潰自殺等,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詞語、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講故事的口吻,緩緩如水,一一道來。每一個故事看似簡單,用心的人卻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贈與我的。我曾經一口氣讀完過這本書,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時光,近來又第三次讀完了這本書,依然感觸頗深,于是,鄭重推薦朋友一讀此書。
以下是此書帶給田小田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有時候你以為自己現在到達的,是整個世界的入口,你以為再走進去,就是無限廣闊的可能,你以為和自己迎面撞上的`就是整個世界。而最后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自己以為的而已,但是這已經足夠幸運。因為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曾發現這以為只是他以為。
那個總是說自己在謀劃偉大事業的天才文展,最后在現實的打擊下明白自己并不能如自己所愿將這些曾經在腦海中的宏圖偉略一一實現,選擇了遠走他鄉,守著電塔做著簡單的維修看護工作度日。
那個把自己的名字和英文HOPE聯系起來的厚樸,用自己的想象將未來、夢想、青春和欲望喂養得無限膨脹,卻始終不肯低下頭為此真正做點什么,最終選擇了自殺。
那個做著香港夢,看起來有些孤僻有些高傲的阿小,在經歷了夢想破碎、嚴重車禍之后,終于學會了現實與夢想如何相處,在樂得享受房子、妻子、兒子、黑狗就是他的全部的時候,依然能夠在捕魚結束之后騎著摩托車沿著海岸線狂奔,一如年輕時候香港夢里邊的帥哥一般。
有時候你以為的并不是你以為的那樣,很多時候活得太過用力的人往往給人不太舒服的感覺,因為他們的存在好像時刻在提醒你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而這于誰都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
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長,也許務實而細膩對我來講,是最美麗的情懷。未來那么遠,務實而細膩的過,不斷學習如何與生活講和,學習如何低頭做些實事的時候卻還能依然保持當初的情懷,就像阿小的和黑狗與摩托車。
【《皮囊》讀后感】相關文章:
《皮囊》讀書筆記01-23
《皮囊》讀后感08-01
《皮囊》讀后感[精選]07-27
皮囊讀后感05-22
《皮囊》讀后感08-26
(精品)《皮囊》讀后感08-02
《皮囊》讀后感[通用]08-04
《皮囊》讀后感【合集】08-04
[優秀]《皮囊》讀后感08-01
[通用]《皮囊》讀后感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