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舍》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舍》讀后感1
完《北京的春節》我了解了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老舍》讀后感2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文明美德伴我成長》,在這本書中《老舍先生憶母親》讓我感受到了父母的偉大,這篇文章大概是這樣的:在北京西城的護國寺后面,以前有個胡同叫“小羊圈”。著名作家老舍就誕生在這個像“小羊圈”一樣的窮人窩里。老舍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所有的家務就都由母親操持著,母親為了自己寧愿去做別人家的女仆,掙錢來供自己念書,從中我看出了這位母親的偉大。 在現實生活中,我的媽媽也是那么偉大,我的媽媽是個樸實的工人,因為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所以媽媽不僅要白天干活,晚上還要加夜班,日日夜夜的干活,媽媽的眼睛出現了眼袋,手掌磨出了水泡,可這一切媽媽不但不覺得苦,還覺得很值,我曾經問媽媽:“媽媽,您日日夜夜干活掙錢供我讀書,如果我長大了沒有考上好的大學,你會后悔嗎?”媽媽微笑著對我說:“孩子,你考上什么都沒關系,只是你努力了,奮斗了,我就心滿意足了,媽媽只希望你快樂,因為你快樂,媽媽就快樂。媽媽的'話溫暖了我的心窩,媽媽好偉大,她為我付出的是我一輩子都還不完的。 媽媽是給我生命,教我做人的道理的恩人,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們要好好報答媽媽的養育之恩,偉大的媽媽我愛你。
《老舍》讀后感3
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好書,它叫《駱駝祥子》。它是老舍的名著。
駱駝祥子的正義,他的誠實,他的厚道,使他認識到許多人:有朋友到夫妻的虎妞,有樂于助人的鄰居……然而,在當時封建社會的生活壓迫下,祥子從不甘服輸走向了逐漸墮落,多么可悲的一個人啊!
祥子原本是一個勤勞、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他曾懷著自己拉車發家致富,努力奮斗的美好夢想,盡管它經常起早貪黑,每天四處奔波,但最后還是逃不出時光流逝的命運,
拉不動車,落到靠替人家辦紅白事而生存。
祥子對生活沒有太多的向往,只是希望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但是,在黑暗社會環境里,這個幾乎有些不值一提的希望,實現起來卻是那么艱難。盡管他強壯,絕不怕賣力氣、拼命努力,他卻只能眼看著希望一次又一次被粉碎……
現在的社會穩定,人類也在不斷進步。一座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疾病也不那么可怕,中國也再不是“東亞病夫”,奧運會上的冠軍,不論是什么項目,都能看見中國健兒的身影,這一切的一切,都已經讓外國都能刮目相看,贊嘆不已!所以,我們青少年絕不能辜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要向駱駝祥子奮發向上的精神學習!
《老舍》讀后感4
《駱駝祥子》是我國現代作家老舍先生的經典力作。小說飽含作者對舊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憐憫,以及對萬惡舊社會的憎恨之情。
小說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位人力車夫,他是舊社會勞動人民的典型代表,他任勞任怨、善良忠厚,向往美好生活。但殘酷的社會現實讓他的生活經歷一波三折,為了讓自己過上美好的生活,他買力地拉車,無奈黑暗的.社會讓他的夢想一次一次破滅。第一次買車,在途中被匪兵發現,車被搶走了;第二次攢夠了買車的錢,不料被孫偵探騙走了;第三次買車,為了安葬虎妞,他不得不將車賣了。一連串的不幸遭遇的打擊,讓身處社會底層的祥子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勇氣,最終,他一步一步走向墮落的深淵,變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讓人倍感心痛。
祥子的悲慘身世令人同情,更讓人感到當時社會是多么黑暗,那個時代還有千千萬萬像祥子一樣的貧苦百姓,祥子的遭遇就是勞苦大眾的遭遇。讀了這篇小說我清楚地認識到黑暗的社會制度是勞動人民倍受欺凌的根源。在黑暗社會制度的壓迫下,祥子最終迷失了生活目標,造成了他悲慘的人生結局。
祥子雖然是老舍先生虛構故事的主人公,但從他的不幸遭遇,我深切體會到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和困苦,他們簡直生活在人間地獄。現如今,我們生活在新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社會地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和諧安定,人民衣食無憂,不必為生計奔波勞碌。我們應該倍加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老舍》讀后感5
有聲電影在20世紀30年代還算是一個新奇的事物,老舍用質樸的語言巧妙構思了這篇《有聲電影》,通過一大家子去觀看有聲電影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揭開了有聲電影神秘的面紗。
《有聲電影》可以分為準備去看電影前、在電影院和看完電影后三部分。有聲電影在不被人了解之前,會被人誤以為是“電機之聲特別響亮”或是“臺上巨吻,臺下掌聲發狂,以成其聲。”在了解到有聲電影是有說有笑有歌時,老舍一家人決定去“開開眼”。大伙原打算早早去電影院的`,結果狀況百出,要么是二姥姥找眼鏡,要么是三舅媽找紐子,要么找“走丟”的小禿子……再加上他們一路徒步去電影院,兩點半開場得電影,結果三點一刻才到達。到達電影院后的情景描寫也相當有趣好玩:前呼后應,忽前忽后,忽左忽右,離而復散,總之場面亂轟轟的,全然不顧在場觀眾,引得一片惡聲“吃——”。好不容易大伙經過謙讓落座后,二姥姥的咳嗽引得大家聊起了家事,聊到熱鬧處,燈亮了——原來電影散場了。電影過后,大家誰也不知道有聲電影到底是啥,更是誤以為電影中洋鬼子吸煙后鼻子冒煙是電影作出來的,惹得我哭笑不得。老舍最后以這樣笑話收場,也讓人回味無窮,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嘗試新鮮事物的時候,鬧一些笑話也確實是件稀疏平常的事。
《老舍》讀后感6
在暑假的一次偶然機會,讓我讀了偉大作家老舍寫的《貓》。下面就由我來介紹一下我讀完之后的感受吧!
當我翻開《貓》這本書時,它第一時間帶給我得竟然是貓的各種姿態,令人愛不釋手。
文章先講了老舍自己很喜歡養貓,而貓則愛玩毛線球。總是撲來撲去一刻都不停。最后呢?把毛線球中的毛線弄得老長老長。搞得主人要馬不停蹄的收拾好久。
老舍在書中說道,貓最愛吃的'要屬老鼠了。如果主人家中有老鼠,貓就會想方設法把它們一只一只干掉。別看貓白天喜歡撒嬌,還逗人愛。可到了晚上,貓就瞬間變成了暗影忍者。而且飛檐走壁,跑起來一點聲音都沒有,令老鼠聞“貓”喪膽。
老舍在書中最后一篇文章中講到,貓毛絨絨的,遠看活像一個個白或黑的小毛線球。要知道,貓在白天最不老實,它們有時會在剛琴的琴鍵上跳來跳去,弄得屋里異常熱鬧。
貓一書讓我體會到了貓的真實面目,而且再通過偉大作家老舍這么一點化,把貓描寫的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希望同學們也喜歡這本書。
《老舍》讀后感7
《小麻雀》是老舍先生發表于1934年7月的一篇散文。文章講了一只受傷的小麻雀被貓咬傷和作者救這只小麻雀的經過。
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老舍先生把動物的神態、動作描寫得非常細致、生動。文中使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小麻雀那雙“小黑豆眼”,描寫出小麻雀的驚恐、傷痛,也襯托出作者老舍先生的善良。
例如文中“小黑豆眼帶出點要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氣”、“它的眼帶出進退為難的神情”,寫出了失去翅膀的小麻雀不怕人,又不相信人,而又得依靠人的矛盾、委屈的心情。
被貓抓住的小麻雀“那個預知生命危險的那個眼神。那個眼神與我的'好心中間隔著一只小白貓”。“那兩個黑豆眼仿佛在我心內睜著呢。”寫出了小麻雀那種無助、可憐的表情,也寫出作者對它的同情。
從貓口脫險的小麻雀“那兩個黑眼珠!非常地黑,非常地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頂黑頂大地愣著”。寫出了小麻雀受到驚嚇后,在等待生或死。
文章的結尾也深深吸引著我,也讓我產生疑問,究竟小麻雀是死了還是活著?我想應該是還活著吧。
《老舍》讀后感8
在最后的幾章里,這部作品變成了一個悲劇,引人深思。
祥子,本是一個勤勞樸實,有原則,有責任心的上等車夫,但是在挫折面前,在生活的壓力下,他失去了自我,成為了一個自暴自棄、胡作非為,迷失生活方向的社會垃圾。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有時會遇到挫折、失敗。面對不如意的事,我們首先要振作精神,不被困難嚇倒,要相信自己,相信事情總會有轉機。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如果自己先把自己嚇倒了,那么就永遠不可能戰勝困難。所以,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
僅僅有信心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決心和恒心,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樣才離勝利更近一步。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動腦,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祥子如果能對問題有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就不會被大兵把車劫走,也不會被孫偵探劫去車款。因為有些事情表里不一,看上去是正確的,其實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擦亮自己的雙眼,明辨是非。
面對生活的壓力,我們要學會以積極的心態去排解,不能自暴自棄。不管怎樣,都要走一條正直、光明的道路。
《老舍》讀后感9
前不久讀了老舍的力作《我這一輩子》,讀后頗有感觸。
書中描寫了一個舊時代的小人物,他平凡而普通,但他也要強,對生活他也是充滿信心,可是生活卻一次次的和他開著玩笑,心愛的.妻子被朋友拐走,為了孩子,為了生活,他學習手藝,可是就這樣他的生活依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代的變遷,他的手藝沒有用武之地,無奈之下,只能做起巡警,困苦的生活一直眷顧著他,就是這樣,他依然能笑對生活,對生活充滿希望。
看后,我的心情很沉重,這些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為什么始終不能擺脫自身的困境?生活為什么總是開他們的玩笑?他們的每一次的努力與付出,為什么最終終成泡影?總也走不出悲劇的命運啊?我想,老舍是通過小說中主人公的思想變化帶著我們去審視這個社會,告訴我們舊社會的黑暗與腐敗。生活要想變得正義與光明,除非變了天。
憶入往夕,看今朝,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人們豐衣足食,和這個舊巡警比起來,我們的日子簡直是飄在云里一樣,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老舍》讀后感10
一本沒寫完的書,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風情、旗人的風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筆寫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卻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放眼現當代中國文學,再沒有誰能把熱鬧中的哀傷,嬉笑中的悲涼寫的如此毫不做作。錢鐘書在某些方面可以與之一較,但是錢鐘書的學術素養讓他的文字太過機智、詼諧,多了些賣弄、表演的嫌疑。可是即便是錢鐘書,建國后惡劣的文學環境也讓他無法再寫出心中的佳作。在以往的大家們紛紛輟筆、轉行,或作應景文章時,老舍能寫出《正紅旗下》實在不能不算是一個神跡。老舍投了湖,《正紅旗下》未能完成,確實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書沒寫完,堪堪留在了那個大廈將傾未傾,舊夢將醒未醒,人人都惶惶無所終的時刻。老舍真的是要求進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標準寫些個覺醒人物、帝國主義、歷史規律的必然性,結果就是十成、牛牧師這些人單薄得如同紙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機靈可愛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負的姑母比?此書如果繼續寫下去,一定就是覺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選擇,我不想看福海變成一個革命者,因為福海再懂得變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會造皇帝老子的反。老舍沒能寫下去,沒能向著規定好的創作條框更進一步,其實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們這些讀者。這是《正紅旗下》的幸運,也是我們的幸運。活在當下讀后感讓高墻倒下讀后感女兒紅讀后感
《老舍》讀后感11
漸漸的,我們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了老舍的文章,老舍的作品一開始讓我覺得很深奧,很難懂。
讀了幾篇文章之后,我的心情頓時輕松了,老舍爺爺的'文章簡潔、易懂,充滿了童趣。讀著讀著,我仿佛看見了老舍爺爺筆下的小貓正在他的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我仿佛看見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在花園里擺弄花草;我仿佛聽見了送信的郵遞員叔叔在說“你們家的花真香啊!”;我仿佛看見了一位慈祥的父親在對自己的女兒說“洋娃娃考了4O分!”;我仿佛聽見了母雞在老舍爺爺家的花園里“喔喔”地叫著;我仿佛觀看了土地廟的一場比武,一場……
讀完整本書,我知道了老舍爺爺是個“老小孩”,他對生活永遠好奇,永遠有興趣,他什么都寫,面特別廣。因為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內心充滿了光明和善良,所以他看這個世界就不一樣了,寫出的文章充滿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老舍爺爺讓我懂得了寫文章不一定要用華麗的辭藻,也不一定要用多么復雜的句子,或者一定要引用“名人名言”。只要你有獨特的觀察與思考,用最平凡、樸素的語句同樣可以寫出好文章,同樣也可以反映出生活的情趣。
看完了老舍讀本這本書,對老舍的文筆贊嘆不已,語句沒有多優美,但是卻把生活描述的很有情趣。
《老舍》讀后感12
自打買到語文老師推薦的這本書起,我就懷揣著極大的興趣如饑似渴的閱讀起來。本以為它也會像曹文軒的田園風格一樣記敘一個普通的在城市生活的祥子,但從我開始讀后,我才發覺,祥子一定不簡單,它的作者老舍,也不只單純地在表達田園、鄉下的.美好生活。直到最后我才明白,祥子不是美好生活的代表者,他是個悲劇。
祥子記敘了一個勞苦百姓從樂觀地生活到三觀崩塌淪為垃圾的過程。我明白,這樣的人在那個年代,數不勝數,祥子只不過是個經典的例子而已。讀完這本書我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心痛又難過,想說點什么,又說不出口。
我認為造成祥子悲慘結局的,不僅僅是外界對他的影響,還有他本身的性格,這也是造成他悲劇的重要原因。但是他改變不了,這是他的性格,也就是說,其實從一開始,他就認了命。
祥子老實,事事被人欺負。祥子要強,事事只跟自己過不去。面對車夫們的嘲笑,你忍了;面對虎妞的欺侮,你也忍了;面對孫偵探的質問與敲詐,你竟為了自己的要強與面子甘愿為曹家出錢,活生生被騙去了三十塊錢!你圖的是什么呢?圖人家說你“祥子真是個好人”,你就高興嗎?這樣你能得來什么呢?錢?車?沒有人給你!沒有人會可憐你!生活在這個環境,的確不是你的錯,但你偏不改,事事都自己扛著,你說這不是你的錯嗎?
果然應了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祥子,你就是那個可憐人,可恨又悲哀的可憐人!誰也幫不了你,只有你自己。
《老舍》讀后感13
今天,我讀了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先生的文章《養花》。因為我對老舍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所以現在捧在手里,心里異常激動。
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的養花實踐,體會到養花的樂趣。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收獲很大,讀的格外仔細。“下了暴雨,鄰居家的墻倒了,把還沒有種下的菊秧砸死了許多,全家人幾天沒有笑容。”這句話看出老舍爺爺對朝夕相處的`花草的感情多么深啊!這一點我深有同感。記得有一年初春,我把幾粒牽牛花的種撒進花盆,每天為它澆水,鋤草,對它的關心無微不至。春末,紫色的牽牛花終于綻開了笑臉!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有一天,我照樣去看牽牛花,可陽臺上只剩下了光禿禿的花盆,我連忙去問媽媽,才知道媽媽見到花凋謝,便把它丟了,連粒種我也沒有找到,我氣極了,幾天沒給媽媽笑臉。
“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對于文章里的這句話,我是有很深的體會的。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勞動,想不勞動便得到勞動果實,那只能是空想,只會一事無成。就拿我的學習來說吧!以前,我很懶,連課堂筆記也不記。到考試的時候,便來個“臨時抱佛腳”東抄西借,蒙混過關。抱著這種得過且過的態度,正好應了一句名言:“業精與勤,而荒于嬉。”結果,我的成績很不穩定,今后,我要一改以前的壞習慣,在學習上多付出些勞動,穩扎穩打。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學到的知識,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習成績得到明顯的進步。
《老舍》讀后感14
這幾天我一遍又一遍地看<<小學生老舍讀本>>,它生動有趣,讓我百看不厭。
我發現老舍是一個老小孩,他有趣幽默,善于運用語言,尤其是那京味十足的兒化音。老舍是一個老小孩,他犀利有智慧,會正話反說,讓人讀了以后想笑都笑不出來。老舍是一個老小孩,他活潑可愛,善于觀察,在他的世界里有貓有花,生動極了!
我最喜歡這本書中的《馬褲先生》、《話劇觀眾須知二十則》和《貓》。先說說馬褲先生吧:馬褲先生是一位頗有意思的先生,“茶房,茶房!”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有事沒事都這么叫。而那茶房先生呢,“招待”馬褲先生也頗有意思,從一開始的認真及時有禮到后來的變化,無論從臉部表情還是聲音動作都發生了改變,讓我明白出門在外,有禮在先,能自己做的事盡量自己做,不要老麻煩人家,要討人嫌的。話劇觀眾須知二十則是老舍自己定的劇場規則,我看了這二十則后想笑卻怎么也笑不出來。是啊,聯想起自己在劇院看演出時有時還真會做一些不文明的事,看來以后我也要加強自我監督啊!《貓》題目取得十分簡單,但看了內容我才發現其實并不簡單,貓的'古怪、習性都被老舍一股腦兒全寫了進去,老舍那細致地觀察,細膩地筆調讓我不禁拍手叫好,看來生活是最好的老師這一句話一點兒也沒有錯。
一個京味十足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老舍浮現在你眼前,他的世界讓我大開眼界,他的書讓我百讀不厭。
《老舍》讀后感15
”樂趣“是無聊日子里的一本小說;”樂趣“是枯燥下午的一杯綠茶;”樂趣“是燥熱炎夏的一席涼風;”樂趣“是疲乏晚上的一串旋律。樂趣,無處不在。
《養花》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抒情散文,在養花中收獲了知識,收獲了勞動,雖遇到了困難,但依然得到了樂趣。因為現在的競爭很激烈,為了讓我們考一個好初中,家長為我們報了很多的課外班,于是我們便天天東奔西走,好似生活失去了色彩。但如果你有寵物,你可以逗它或與它一起嬉戲;如果你有課外書,你可以將它讀盡、讀透;如果你有好聽的音樂光碟,讓音樂將你心中的浮躁等負面因素清除。樂趣可能是你發明了一種新游戲,可能是你解答出了一道難題,也可能是你發現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其實生活中并不缺少樂趣,而是缺感到樂趣的人。而感受樂趣的關鍵不是那件事物,而是取決于你是否有一份良好的心態,如果你有,那在你眼中許多東西都充滿樂趣。
樂趣就是”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無憂無慮,樂趣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如靜水,樂趣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閑暇時光,樂趣也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的天真爛漫。
總而言之,樂趣無處不在。
【《老舍》讀后感】相關文章:
老舍與北京作文08-29
老舍散文好詞好句07-21
老舍《貓》教學反思08-09
老舍林海讀后感02-16
老舍的《茶館》讀后感08-30
老舍《茶館》讀書筆記08-07
老舍駱駝祥子讀后感08-20
老舍作品讀后感12-30
《老舍》讀后感15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