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讀書心得
更新時間:2024-08-23 12:49:07
  • 相關推薦
關于論語讀書心得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論語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論語讀書心得1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并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了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余,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么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關于論語讀書心得2

  翻開《論語》,古人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里埋藏,把我的心靈凈化。

  常言道:百行孝為先。孝順確是中華傳統美德最為偉大的一種。的確,從古至今,從聞雷泣墓到哭竹生筍,再從臥冰求鯉到扼虎救父,這一個個孝義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孝順。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謂的孝,是說能養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于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是的,孝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對呀,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豬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用孝德去對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許多老人病死街頭,無人理睬;被棄于養老院中,孤獨終老;被迫以撿垃圾為生;被兒女當做是“自動提款機”的事情時有發生,這難道就是孝義嗎?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孝義哪里去了呢?這確實令人心寒。且不說養活父母而不理睬的,就嫌棄老人的人就不計其數,可怕呀,他們的道德倫理觀呢?從小老師所教育的孝義呢,難道他們的腦海和心靈里就從來沒有存在過“孝義”二字嗎?此之為大不孝。而僅僅是把父母丟棄給養老院和保姆的人也不少,雖說他們也有盡到贍養父母的義務,但卻可以用“工作太忙”之類的借口去敷衍搪塞嗎?他們怎么不想想,從小是誰含辛茹苦帶大他們?是誰為他們撐開了保護傘,肩頂狂風暴雨呢?是誰真心為他們無私奉獻,卻從不求回報呢?是父母!從小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導,一口飯一口飯地喂養,而在他們老了以后,他們也不認識字了,難道我們就不應該一個字一個字教會他們,一口飯一口飯喂父母嗎?朋友啊,孝義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是社會上的倫理道德問題了,而是一種從心底里真正孝順的表現,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責任,而是每個人從心底里就明白的該負的責任。而且,孝義要真實,不要虛情假意,不要有目的,要真心地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恭恭敬敬。孝義不是隨口說說,而是要落到實處,真正的孝義是不用嘴說的,卻人人皆知。

  《論語》從孝、仁、義、徳等多個方面對我的身心進行了完整的洗禮,使我的身心仿佛就沉浸在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海洋里。《論語》---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閃耀金色光芒文化的里程碑,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光輝而傳神的歷史性的一筆!

關于論語讀書心得3

  有一本好書叫《論語》,有一種事業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以前讀《論語》,是希望語文考試不失分。現在讀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亂世,他的成長背景是平凡而貧窮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夾擊之下,孔子卻激發了生命的潛能,乃至成為“圣人”。孔子的言論及行為,并無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會產生讓人滿意的效果。

  孔子親自教導的學生,自然成為《論語》的第一代受益者。學生們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人格的轉化與提升可以達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悅誠服,且愿意隨從孔子周游列國。甚至到了孔子辭世之后,眾多弟子還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喪三年,回憶與講述老師的教導,于是也就有了傳世的《論語》。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進展。如果人生只是一個平面的過程,由生到死,那樣的人生非常無聊且毫無意義,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會消逝無蹤。人生惟一不會失去的,乃是由內而發的潛能,實現自我的要求。孔子就是由“知”的潛能開始,開拓心靈及視野,讓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開發,從一個平凡的人演變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時代中所特有的意義,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得其樂。

  孔子這樣的人并不是神話,而是可以達到的具體表現。人生意義的重點不在于人是快樂的或痛苦的',而要看個人是否能善用機緣所帶來的挑戰,讓自己成長。人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能讓自己的人格成長。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情況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結束時,卻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不斷作出選擇。

  《論語》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東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是因緣而聚,緣盡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余地,這是很可惜的事實。人生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辰八字,無法選擇種族、國家、文化傳統,無法選擇成長的經驗。如果連朋友也無法選擇,那么這一生剩下能選擇的實在很有限了。人的價值在于以某種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強。人生有許多無奈,但所有的無奈都比不上與和諧生存相去甚遠。交朋友要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且不要對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結識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緊,尋覓不到完美無缺的朋友也不要緊,要緊的是相知投契、和諧相處。

  讀《論語》后,不免捫心自問,人的一生的目標是什么?我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覺悟自己是一個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選擇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選擇應該往哪里發展。自我選擇來自于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必須考慮人類共同的追求途徑——真、善、美,以及個人特別的途徑——志向與興趣。我覺得,應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滿足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又能夠接近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具體說來,就是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充分實現,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彼此的關系變得更復雜,更混亂。故此,人只要活著,就有一個內在的使命,這使得他在世間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很委屈、很貧困、很失意。其實,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斷的名利權位,種種所謂得意或失意的價值判斷,對于內在自我的實現都沒有必然性。人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社會意義上的,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難以選擇的。人生在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世界——內心世界。所謂向善,當然不是抽象的虛無的,而要放在人與人的具體社會關系中來衡量。所以,儒家思想還是入世的,關懷人世的,是以人作為中心來思考的。

  讀《論語》,批判地領悟儒教思想,也會產生一種使命感,自覺有一種責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邊的人。單單從這個意義上說,《論語》就堪稱一本好書,它讓我自省自律,讓我更好地走向社會,融入社會,立足社會。

關于論語讀書心得4

  《論語》是一部記載圣人孔子言行的著作。讀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許多高尚的美德是今天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如何看待世事無常,而且非常嚴格地約束自己,以身作則。

  后人之所以稱他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的,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理解,每個人都想被理解。人們把理解看作是溝通感情的紐帶和連接心靈的橋梁。我們都希望人們寬容和尊重,容忍和理解。

  然而,世界是如此的大,生活是如此的復雜。如果你總是想要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誰又能理解呢?

  如果一味地尋求理解,如何捍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時代的前列。他們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明就里的人眼前昂起頭來。

  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件事。他們可以尋求別人的.理解,別人的言論視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是取悅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沒有逐漸荒謬的人生。他們真的明白嗎?他們是否覺得自己真的在理解,并且正在獲得理解?

  理解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

  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關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同樣會理解你吧。

  孔子很早就這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關于論語讀書心得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我們從小就吟誦的句子。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時期,我國有了“諸子百家”之說,一些在學業上頗有成就的人自成一家,到周邊各國推崇自己信奉的志向或學說,吸引諸多的人跟隨,從此便成了“諸子百家”。

  而其中有一個人,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刻下了他的烙印,他就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他的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賢士”。他與弟子所著的《論語》一書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后人又有將孔子的經歷寫成書,名為《孔子家語》。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出門待人得像對待兄長一樣尊重,說過的'話一定要算數,對大家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后,若還有余力,再學習文獻知識。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是說:對君子來說,吃飯不求全飽,居住不求全安,勤敏地做事,謹慎地說話,接近有道德的人,犯了錯就在原地改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一個人光學習文化知識是不行的。即使他滿腹經綸,對待他人不友好,行為不和善,他也是不招人喜歡的。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愿?所以我們才要學習做人,學會做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人呢?首先,我們要學會真誠待人。我們要把對自己好的每一個人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誠實的對待他們,沒有懷疑,沒有虛情假意。其次,我們要學會拒絕,學會真正看待周邊的事物,認清事物的真偽,這樣才能不至于沒有立足之地。最后,我們要放寬心態,以一顆快樂心,平凡心去感受世界的溫暖,這才是人生之真諦。

  學會做人吧,那會給你帶來好處;學習知識吧,它會使你做人的道理更近一步。希望《論語》會使你終生受益。

關于論語讀書心得6

  今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讀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心里猶如點亮了一盞明燈。《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百善孝為先,這一句是在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他是更不可能為社會、為國家盡責的。只要能做到孝,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道義,承諾才能兌現。恭敬要合乎于禮,就能免遭恥辱。所依靠的,應該是親近自己的人。才是可靠的住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承諾別人的事情,要是自己可以辦到的,今后可以兌現,不是空頭支票。恭敬別人的時候,要顧忌到別人的身份,才不會遭受恥辱,招人煩感,這樣才是君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和道理,又能時常加以溫習演變成自己的技能,這不是很愉悅的事情嗎?有志趣相投的伙伴從遠方慕名而來,這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覺得憤怒或怨恨,這不就是君子的作為嗎?”這句話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說明了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快樂,正如古語說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學習要先正心,不要把學習當做一項任務,而是一種快樂,是自我修身修心的快樂。不斷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交流和傳播,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最后一句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越是有知識、有格調、有涵養的人,也越是寬容。

  至此,我明白了。做人應該先講孝道,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論語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于丹論語心得讀書筆記02-01

《論語》讀書心得01-10

論語的讀書心得01-07

【精選】論語讀書心得07-07

《論語》的讀書心得02-02

論語讀書心得12-27

《論語》讀書心得04-23

【熱門】《論語》讀書心得08-15

論語讀書心得[薦]11-20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先峰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亚洲人成综合小说社区在线 | 偷拍精品久久91 | 亚洲国产中文一卡二卡三卡免费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日本精品第一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