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圍城讀后感1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長篇小說,于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楊絳女士說 “(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盡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看來,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游離于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斗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艷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群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也對方鴻漸經歷的敘述,傳達出自己對于生活的思考。
雖然小說中描寫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離我們現代生活較遠,但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作者用辛辣的筆法使讀者忍俊不禁,笑完便會思考,思考我們現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小書情節的影子,思考我們是否也有思想骯臟的一面
整部小說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個優柔寡斷、禁不起誘惑、無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小說中除唐曉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為比起其他人,方鴻漸身上還有“知識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鴻漸在三閭大學遭到排擠。
小說的最后是:“當,當,當,當,當,當”的6聲鐘聲,這飽含深意的結尾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法參透,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圍城讀后感2
很慚愧現在才開始讀書,也正是這個年齡才開始在讀書的時候進行思考。
在此之前,一直以為《圍城》是講婚姻的,讀罷才發覺,它講的是人生。
方鴻漸作為留洋碩士,回國后本應該有一番作為,和兄弟趙辛楣談天說地時也覺得很有思想,與一同去往三閭大學的另外二人相比,也是不落俗套,可到最后偏偏他混的最慘,讀到最后,這樣的結果讓我不停地反思,到底時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局?工作沒了,感情也沒有維護好。如果當初他與蘇文绔在一起了,還會時這個結局嗎?如果他和唐小姐在一起了,感情上會得到慰藉嗎?如果當初拿了博士文憑回來,命運會因此改變嗎?然而,人生沒有如果,走過的`路不會退回,錯過的事無法彌補。
在我看來,方鴻漸即使有了上述的假設也不一定會過的美滿。首先,一直在外留學導致他不諳世事,看事情不夠通透,不會變通,這一點和趙辛楣相比,相差太遠,雖然同行的另外兩人過于庸俗,但在這人情世故中不至于被當作靶子。其次,方性格上不夠堅定,甚至有些懦弱,幾段感情中能夠體現出來,而且他沒有自己的看法,容易受他人影響,這也正是孫柔嘉處心積慮嫁給他的原因吧,她能降得住他。最重要的一點,方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即使在動蕩的年代,人也應該有上進心,應該奮斗的目標。這三點提醒我在生活中,要避免這些坑,要保持獨立不被外界左右,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并保持學習的狀態,不要隨波濁流。同時,對于方和孫的婚姻也提醒我,即使兩個人相愛,相處的時候也有禁區,不能在吵架的時候口無遮攔、互相諷刺揭老底。婚姻中要相互理解和體諒對方,多一些溫暖,少一些刻薄;多一些謙讓和包容,少一些專橫挑剔。最后相互鼓勵、相互扶持,一起為了家庭努力工作。
圍城讀后感3
不知道是自己最近忙得失去自我了,還是其它緣由,讀《圍城》,對于方鴻漸的經歷,潛意識里總覺得不真實,總覺得是假的,讀到小說的最后了,還是覺得故事在鋪墊,沒有進入正文。也可能和我最近(不是最近,是一直)的生活狀態有關系,我總覺得這個生活不是我的,我總在期待另外一種生活,期待另外一個我,另外一個他。
倒是最后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女士的附言更覺真實,不過也確實是寫實。
方鴻漸之與四個女人鮑蘇唐孫(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其中主要的是唐和孫,雖然和唐小姐沒有結婚,和孫結了婚,但是倒不能說她更愛誰。只是覺得男女之間的種種誤會太可怕了,因為誤會,因為面子,本來相愛的兩個人竟然各奔東西。
偶然想到《婚姻保衛戰》里面,最后的總結也是,夫妻之間不要死要面子,要互相體諒,該說的軟話就要說,心里要時刻為多方著想。
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但是從很多幸福的人夫妻,前輩,朋友的眼里,我相信還是要結婚的,婚姻的幸福是值得追求的。看了楊絳寫錢鐘書,就覺得很是羨慕。我就特希望我的先生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但是又總怕自己沒有能力去欣賞他的才華,不像楊絳女士那樣有才氣。在她的眼中,錢鐘書的很多在常人看來的缺點,她都愛稱為“癡”氣,這其中凝聚著多少愛,多少包容啊,夫妻能做到這樣,也就心滿意足了。萬萬不能像方鴻漸和孫柔嘉那樣,本來心里還是想著對方的,但是在一起的時候,就互相傷害,什么硬話都能出口。
夫妻間,不能什么話都說的,傷感情的話尤其不能說。
引用一篇別人的書評,要比我的深刻得多,我這只是看到了表面的荒謬,沒有體會到內里的深刻。
圍城讀后感4
電視劇十月圍城,我看到32集李玉堂之死,就沒看下去了,不是劇不好,而是沒看下去的勇氣。可能是因為吳剛老師演得李玉堂太好了,太真實了,他的死讓我覺得很沉重,很壓抑。
影響最為深刻莫過于李重光之死,分離多年,未曾想重逢之日,竟是生死別離。耳邊依稀傳來重光的聲音: 爹,我想回家。 是啊,無論發生什么事,我們都是要回家的,落葉歸根。可是,重光的死不能暴露,沒人祭奠,只有一個靈牌而且深藏與密室,只有一個老父親在夜深人靜時,才可哭訴懷念自己的兒子。每次看到阿四,無疑是對李玉堂的一種折磨,笑,不由衷; 哭,獨自垂淚; 恨,藏之.
死亡,對于死去的人已無感,可對活著的人是無盡的折磨,無法想象李玉堂在擦拭兒子尸首時的痛苦,對于李玉堂,兒子的死已經讓他失去生的希望,唯有仇恨是讓他堅持的理由吧。可是為父的'悲哀時,他不能復仇,還有李家,還有那白發蒼蒼的老母親。 忍,忍到了華南制造局那一幕,有的人說是阿四的回來,造成李玉堂不得已以死解局,可是在他對母親的深深一鞠躬,離家前的囑咐,已經注定他不會在回來,他早已心存死志。
彌留之際,李玉堂眼前浮現重光年少是的容貌,那么的可愛,那么的幼小。重光,爹,對不起你,爹不該罵你,爹替你去死. 在那一刻,李玉堂幻想著死去的不是他的兒子,是他代替了自己的兒子中了箭。我多么希望就讓李玉堂死在自己的幻想中,幻想著兒子沒死。 ?可是,放不下,放不下來老邁的母親,他的仇還未報。重光,照顧好奶奶,完成我未完成的事。
從一開始到死,他都未想過自己,他愛護兒子,卻只能收斂兒子的尸首,不能光明正大的祭奠,甚至未能報仇; 他孝敬母親,卻不能給母親一個乖巧的孫子,不能侍奉母親百年,甚至要讓母親承受喪子之痛。無奈啊,怪誰啊,身處亂世,生不由己。
當阿四重返李家,昔日熱鬧的李家,已經沒有人煙,重光,李老爺,李奶奶,都已作古,繁花似錦,回首間,伊人已逝。
圍城讀后感5
圍城,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言語之間,世間滄桑表露無遺。盡是喜劇又包含悲意,都為悲劇又蘊含喜樂。
鐘書先生的筆一如魔杖,又犀利,又機智,又俏皮,汩汩流瀉出無窮無盡的笑料與幽默,又包藏著可悲可鄙的內核,冷中有熱,熱中有冷。機智,俏皮,近乎調侃的語言,揭示出一群人的虛偽與懦弱,活畫出一個時代世態人情的卑齷與困頓。針對世態炎涼,人之品相,凡病態的,都逃不出這支筆犀利的刺擊。
透過悲喜相逢,冷熱交融的《圍城》,來看到這圍著我們的'城。或許這城更像是一面鏡子,映著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人性美丑與人生百態,洞穿人性的空疏,寡陋,愚笨,被虛榮與矯作粉飾的面龐,濃妝艷抹下模糊不清的臉。真的,遲早都是假的,假的,永遠也成不了真的。
我們活在一個又一個圈中,甚至自己畫地為牢,鎖在各式的條例中,又縛手縛腳,又顯得操縱自如。像一顆顆蜜蜂的蛹,牢牢地被縛其中,習慣性的沉重地拖著呼吸。
莊子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只有在擁有共同利益時才變得“團結”“友愛”起來,這既有其可悲,又顯得真實。世間的事,本就非黑白分明,白中有黑,黑中摻白才是它本身的模樣。
天空似乎永遠都是這樣白寥寥的光線,云彩凍僵一般,貼向遙遠的蒼穹。樓閣公園暑期,柏油馬路覆蓋住了剛探出頭的小草,這一切被格式化的美好都像是正在施工的工地,不乏期待,亦沒什么趣道。我們活在這樣復雜的世界里,被其中如同圓周率一般毫無規則的事情拉扯著,朝世界盡頭盲目地跋涉而去,奔向下個既定又或許未知的圈。開始在寧靜之中創造喧囂,后來在喧囂之中尋找寧靜。
時間的流逝,人們總愛用“一點一滴”來形容,像是點滴之間世界也變得荒蕪干涸,點滴之間,生命由一顆飽滿的果實消耗成一顆干癟丑陋的果核,從一川浩蕩宏偉的胡澤蒸發成干涸苦澀的沙漠。
誰還能不忘初衷,繼續尋求,最初的夢想。
圍城讀后感6
生活是一座大圍城,人一出生就困頓其中,小時候也許我們不知道,因為圍城夠大,城墻都離你太遠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遇到三座城,它們叫做家庭、事業和婚姻,然后一生便過完了。
有的人在圍城中終日無趣,一輩子都只想著怎樣才能逃出來,最后蹉跎了一生,因為,其實根本沒有人能逃出最大的那座城,如果你出來了,要么成仙了,要么輪回了。但有的人在城里活得風生水起,生命之花燦爛無比。
說說《圍城》里的方鴻漸吧,很顯然的一點,他是典型蹉跎了一生,瘋狂從幾座城逃來逃去的人,懦弱無比,遇到困難只知道換個環境重新開始,可是這樣只能一直走下坡路,只能讓心越來越暗淡。遇到困難又怎么樣,為什么總要逃避,為什么不試一試呢,就算碰釘子又怎么樣,沒有碰釘子的人生還叫什么人生!
先說說在家庭這座城里吧,方鴻漸實在太聽從家里人安排了,老家淪陷后,失了身份和地位,連錢財也沒了,他聽從了父親的安排去成不了婚的岳丈家里做事,雖然在戰爭年代有事做是還不錯的,不用計較什么人給的,但是住在人家家里就顯得憋屈了,更何況還有一個丈母娘擠兌,他卻懦弱的'很,什么都沒做,只知道逃。后來方鴻漸娶了孫柔嘉,一心只想著自己家里人,只知道回去小房子時哄哄孫柔嘉,不知道幫她在家里人面前說上一輛句話。若不是孫柔嘉這樣做事情計后果打算盤的女人,估計妯娌之爭、婆媳之爭早鬧得不可開交,連婚也結不成。在家庭這座城里他活得并不痛快,于是他逃走了,逃去了三閭大學。
戰爭時期的大學里,各老師都不計較學生的好壞,只計較有得教沒得教,成日里勾心斗角的事情少不了。方鴻漸呢,斗得累,以至于頓生一股清高,覺得來三閭大學就是一個錯誤,連最后的垂死掙扎都不愿做,犯了一個錯誤被校長擠兌了就帶著所謂的志氣和孫柔嘉走了。你看,他又走了,他又從事業這座城里逃走了,沒有一絲成就。
圍城讀后感7
《圍城》這本書,讀過很多遍,書中的時代背景與作者都處于上世紀初,跨越近百年的作品,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精彩。在這段特殊時期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錢鐘書先生似乎早就預言到了今天這番景象,特地將“圍城”作為書題。其實,哪有什么預言,只不過是天道有常,生于新學和舊學相碰撞的時代,錢鐘書先生沒有完全拋棄舊學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兩種不同思想的交匯,將這個時代的變化與所見所聞記錄在書中,小說的矛盾沖突、角色的刻畫,有諷刺,也有思考,一切應當從根源去追溯。
中國之所以成為一個文明古國,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不被滅亡,倫常才是根本。中國古代有五種人倫關系和言行準則分別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與忠、孝、悌、忍、善。所以無論哪朝哪代,人們如何生活,恪守五倫關系謹言慎行,時時反省,尊崇自然之道,持一顆恭敬心,謙卑為懷,都不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文化的傳承。《圍城》中新思想代替了舊思想,隨新思想而來的,也有畸形的各種觀念。婚姻、工作、友情、親情與傳統背道而馳,是傳統不適應新的`社會了嗎?不是,是人心變了。
生活處處是圍城,城在心中,看不到摸不著,城中不乏誘惑、機遇等等。做好抉擇很重要,心中有愛,選擇善良;心存惡念,選擇邪惡。不被物欲迷惑、不被恐懼嚇到、不被謠言支配,心存善念一片祥和,哪有什么圍城。
也許世間永遠不會變的如此的美好,但心中的理想卻從未破滅。最后,請再次拿起這本書,在書中找到自我,讓思想飄向那遠方。
圍城讀后感8
《圍城》是我看的第一部名著,兼第一篇長篇小說。那時(初中)只覺得作者語言運用可謂“隨心所欲”,對人間百態的描寫更稱得上運籌帷幄。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會寫出隨意而不空洞、有趣卻不浮夸、尖刻然不偏激的文章。而這樣的作者,肯定是有一定境界的,其心不為外物左右。
再看《圍城》,已是工作四年。文中語言嬉笑怒罵渾然天成自不必說,劇中人物卻更讓人感慨。中國人一直講內心修為,我們現在講要擺正心態。心態固然重要,但是人的'能力、境遇以及憑能力而創造的境遇何嘗不重要?方鴻漸如果不是不學無術也不會處處碰壁做一個“無用之人”;不如此,他也不會整天雞毛蒜皮、牢騷滿腹;更不必心氣不順,時常與老婆吵架,去應驗那“圍城”的咒語。你看那趙辛楣,同樣是痛苦失戀——或者他被蘇文紈拋棄遠比方鴻漸的追求唐曉芙不成更加嚴重——畢竟趙辛楣追隨了蘇“二十年”!然而趙辛楣卻并無大礙,一是因為他性格更為理性爽快,更重要的是,他才華能力出眾、有一技之長、仕途暢順的緣故。
正所謂“忙碌的蜜蜂沒有時間去苦惱”,同樣,經歷順境的人也沒有必要去感傷。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豈能單純依賴“心態”去一一化解?精神的愉悅是需要現實支撐的,苦中作樂終不是辦法。心里幸福感的產生是有條件的——雖然物質追求絕不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所以人不能唯利是圖,但也絕不可庸常無為;人不能利欲熏心,同時也不必與世無爭。“心態”是自己的精神,“追求”決定自己的物質;精神與物質相輔相成,共同化為“生活”,是為“人生”。畢竟莊子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愿意達到的。
“圍城”圍的是心,而心外難以“無物”。積極奮斗、誠實爭取,校正心態、胸能容物,人生的幸福,應該有資格去索取了。
圍城讀后感9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閑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偉大的人為什么偉大?因為,你是跪著看他們的,你跪著,別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為你只想當一個汲取者而不是一個創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著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弱點、生活的真實性,并入木三分地撕開來并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啟迪。
作為學生,婚姻并不是我應當去討論的話題。《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真實的生活。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為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為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其實生活已經教給我們一個規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升華為親情了。
當然,你可以說,我說的這些少兒不宜,我說了,我也只是一個學生,我只是在說這部書,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復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于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不斷的重復并樂此不疲。
圍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圍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嗯,錢鐘書先生不愧為大師。
圍城讀后感10
大抵與這浮世間的是非太過煩亂有關,對文化的沉淀也大多通過人群的沖蕩與喧嘩,所以大多尚未讀過《圍城》的人也多知曉這樣一句話:“婚姻是一座城堡,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誠然,這是婚姻的圍城,但或許這為我們的人生筑起的圍城。
世界偏愛隨波逐流,那些不羈的風卷起的晶瑩,只能被現實的礁石拍打成水霧,一次次消磨殆盡,漸漸的只能乖順的'流出堤壩,徒留一片汪洋,我們慢慢人生路的圍城,一座又一座,一層又一層,學業也好,友情、家庭、愛情亦如此。守著自己老去的城堡,在高墻上哀求、哭訴、渴求哪怕只留一絲自由。但是,你又是否看清自己正在堆砌的一層層懦弱的磚。
作為小說的主角,方泓漸卻為大多數人所不喜,我亦不喜這樣一個角色,一是本身的懦弱,無主見,思想上言不及義,內心空洞,雖說他本性良善,更多的時候卻散出一種頹廢氣息,難免讓人厭惡,二是總會看到自己和同齡身上的一些通病,意志荏弱,優柔寡斷。我們生活大多也是如此,充滿矛盾、彷徨、迷茫,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歸屬感無處可尋,只得在社會種種現實條件下搖擺、妥協,將人性的自由、生命的追求和理想都鎖鑄于圍墻內,不管外世流轉變迂。
但人就像鳥兒一樣,能被牢籠困住的多是一些平庸之輩“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世人千萬種,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怦然心動》里的這句臺詞深得我心,少數仍如彩虹的人仍不被高墻圍城所困,做一只羽翼光輝的鳥,遨游四海,不隨波逐流,平庸的千篇一律。所以,用這一篇文章對奔波于這塵世間的我們勉勵,愿我們既容得下一切苦痛,也容得下美好與快樂,就算偶爾被圍城所困,也不會囿于此,而能憑借少年的驕傲與熱血,掙脫束縛看到更自由歡快的世界,縱使被生活所負,也不減情深。愿光彩依舊,對這個世界仍是興趣盎然!
圍城讀后感11
我喜歡錢老先生的寫作風格,夾敘夾議,語言既諷刺又不失幽默。錢老最厲害的是他的比喻功底,人間百態,兒女情長都在他的筆下變得格外真實。慢慢品味書中的各色人物,確實是一大樂事。錢老先生對人物的塑造很成功,一個人本就是復雜的多樣的矛盾體。
小說的背景發生在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游學歸來。說是到海外深造,令人感嘆的是他學的不是數學、物理、哲學、心理、經濟、法律,而是中國文學,仿佛國文到海外之后會升值似的。方鴻漸的興趣頗廣,卻沒有一門有什么造詣。為了應付父親和岳父,他出錢買了個假博士文憑。雖說現在文憑造假困難,但是學術造假確實屢見不鮮。可見,時代進步了,人的某些個劣根性依然沒有擺脫。
此外,還有一點是方鴻漸的“學藝不精”,我覺得很適應當下的景。網絡世界發達了,人們學習知識應該更加廣泛、自由和靈活,卻還是難出學術上的奇才。甘心坐冷板凳的人少了,急功近利的人在日漸增多。凡是一門學問,頗受歡迎的是標有某某速成課的字樣,去點開一聽,莫過于是應付考試的“錦囊妙計”,更劣質的也許是一些空泛的'大道理,毫無實質性的東西。曾經紅極一時的“成功學”就是的諷刺。最近火爆網絡的14歲天才少女,其背后不過又是一個“成功學”陷阱。
反思我自己,也許就是現實版的“方鴻漸”,興趣頗廣,卻是一事無成。不過,我的內心又是不愿承認的,因為我不是他。
有趣的是,我明知錢老是在諷刺方鴻漸這類讀書人,我對方鴻漸卻是談不上厭惡,而是同情。他在團體中存在感低,用處不大。他性格優柔寡斷,容易被他人算計利用。他沒有什么遠大志向,習慣走一步算一步。以至于他的婚姻和事業都以失敗告終。他的懦弱,他的順從讓他注定失敗。他又有些單純,看不清孫柔嘉的計謀,與孫小姐匆匆步入婚姻。最后孫小姐性格完全暴露,他才有所察覺,為時已晚。
圍城讀后感12
一本薄薄的圍城終于看完了,之前看書評說:你能在圍城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果然沒錯,即使我們追求自由主義,但仍然逃不過父母那一輩的思想對我們年輕人和現在生活帶來的影響。在年紀尚可的時候,對追求一切都是充滿了激情,但是隨著自己閱歷的增加,以及對這個世界的了解越來越透徹,為什么無奈反而越來越多呢?說這些話聽上去好像是悲觀主義,也有可能我明天再看見這句話,覺得自己十分矯情。
圍城的墻實在是太高了,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需要用一把較長的梯子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圍城看到后來其實挺悲的,心情復雜,整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底色越來越暗淡。對于主人公方鴻漸其實充滿同情,但有時候特想罵他coward,一生感情中,唐曉芙就是白月光和紅玫瑰,孫柔嘉就是蚊子血和飯粒子。可是從一個女性讀者的角度來說,每個女生都是從一個男人的白月光,最后變成了蚊子血。男人喜歡眾星捧月,女人喜歡獨一無二, 女人是從患得患失的時候開始被厭煩的。 我覺得,可以換種心態談感情,不去絞盡腦汁想,怎么才能和這個人長長久久,只要想明白,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怎么才能開開心心,分開的時候也不留怨恨和遺憾,就可以了。
感情的持久性,我一直認為都是一個偽命題,步入婚姻的感情到底還有沒有快樂可言呢?我們拋開對方彼此家庭的困擾,放下一切經濟上的繁瑣,不理會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大道理,我們還能保留多少最本質的快樂,讓兩個人的關系更新鮮一些呢?
婚姻雖然不是生活的大部分,但是他又如此核心,如果我們不能夠獲得稱心如意的婚姻關系,會不會有一種十分浪費生命的感覺?可是沒有往下走,誰又能知道這到底是不是一段稱心如意的關系呢?太矛盾了,我覺得圍城它是圓形的,無論怎么走?最終還是會回到起點。
還是很推薦錢鐘書的圍城,結合李安的電影《喜宴》一起去看,感受中國式婚姻以及家庭的精髓。
圍城讀后感13
全書最喜歡的人是趙辛眉,雖然一開始對他印象不好,但是讀著讀著卻發現他是一個情商很好,會辦事、果斷的一個人。
書中其他的人物呢,都感覺很虛假,戴著一層層面具,人前是一個樣,人后是一個樣,虛榮心面子作祟,這是讀前半段的.感受。
后面呢,主要是方鴻漸回上海后發生的事情。鴻漸父親無能卻還要繼續維持自己以前大鄉紳的習氣,母親小氣對媳婦挑三揀四,兩個弟媳則勾心斗角互相攀比,連帶著孩子也讓人覺得沒有教養。孫家則重男輕女,對女兒過于冷漠,完全不像孫當初口口聲聲喊的爸爸媽媽,唯一對她好的姑姑也感覺是因為孫對她言聽計從,仿佛她的寵物,書中并沒有讀出姑母對侄女的疼愛憐惜。
方孫兩人一開始在一起我就覺得不可思議,主要是方鴻漸太糊涂了,一時沖動便定下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方鴻漸對孫柔嘉不是愛,是男人對于柔弱女人的憐惜,是一種天性。
他倆結婚后,一天兩小吵三天一大吵,孫柔嘉心胸狹隘尖酸刻薄不識大體,方鴻漸志高氣短軟弱無能毫無主見一出錯就為自己找理由,他倆婚后生活看得人頭痛。要不是孫柔嘉對方鴻漸還有愛,方鴻漸對女人的憐惜,他倆或許早就完了,但也可能一輩子這樣吵吵鬧鬧過下去,想想就讓人覺得無趣。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里找到自己或者身邊人的影子。書中人的生活于作者筆下戛然而止,真實的故事卻在現實輪番上演,正如書名圍城,生活是一座城,一代人葬于此,一代人生于此。
四星是給自己的,第一次讀圍城,總覺得讀得不夠透徹,可能是自己缺乏人生經歷吧!以后還要繼續讀下去。
圍城讀后感14
沒有結婚的時候很難看到圍城,就是看見也是一個假想,圍城只有身處其中望見圍城的人才會深有感觸,親、朋、妻、友的復雜;柴、米、油、鹽難堪。婚姻在方鴻漸看來是昨日的夕陽,今日的夜幕沒有出路,這時代的情感真的沒有幾個能比方鴻漸好的已經不多了,情感的游走,身體的犯規、婚姻的越位。身邊好多的人多在暗中運作著他們的情感,也許現在過的比方鴻漸好、過不多時他的圍城將會改變,城池的破口難以修補的時候唯一的方法拆除。
這樣的社會,對一個情感沒有寄托、婚姻沒有約束、道德沒有規范的人,出路會比方鴻漸好的實在不多。昨日你情感出位,今日與你大鬧天宮,明日派人跟蹤,后日與你離婚,拆毀、拆毀再拆毀;沒有補救也沒有退縮,前仆后繼勇往直前。如果我是統計離婚率,我想我對對婚姻失去信心會沒有了希望,就說現在的廣州吧,4年廣東有近10萬人離婚,離婚率整體上升兩成,其中70%為女方主動提出,為什么、為什么?
婚姻沒有感情是那么的無助,方鴻漸就是這樣,他與孫小姐,他愛他嗎?真的不愛嗎?感情的事真的好難說,不能說沒有。也許在他的`這個世界失去的永遠事最好的,得到的只是一種無意的接受而已。一個對生活懦弱的人,對情感很難會擔起他該有的責任。方鴻漸很想補救的圍城,卻找不到方法,也找不出可以調解的內心事務。如果可以我想方鴻漸因該有個朋友,有個可以與他交心的,在他困惑的時候給他出路,在他灰心的時候給他安慰。一切的一切只怪這人沒有找到與放下自我,那個時代沒有找到自己的人會這樣,這個時代沒有找到自我的冷不是如此嗎?
圍城讀后感15
一年前,初看《圍城》,是慕錢先生名而來。一看,才知經典的味道,便愛上了錢先生。
錢鐘書在《圍城》里,將人物戲劇化與藝術化,雖然里面的精典層出不窮,但里面的的人物最終是喜劇化的悲劇色彩,我喜歡錢鐘書的比喻的精妙,他把人物耍猴似的嘲諷。在初看圍城時,我愛不釋手,但之后卻不愿再翻開一次,因為一讀起,里面的人物似乎就在我眼前,讓我惡心至極,身心不暢。《圍城》既是一部諷世大作,如《儒林外史》,《圍城》語言幽默新奇、豐富多變。也是一部帶些自傳體的嘲弄自己的小說,比如《紅樓夢》里的酸苦,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滿紙荒唐言,讓人起悲觀蒼桑之感,如果在非常困苦與流離失所中,國難當頭,翻看《圍城》,真有種非常復雜的心情,就本《圍城》的主題而言,就是一部愧疚史,代表建國前的中國,那種荒涼,讓人落淚。
《圍城》里的.所有主人公都是生活在上流社會的某一類人的共性的體現,古往如出一轍。書中方鴻漸、趙辛媚、顧爾謙、李梅亭、孫柔嘉、高松年、汪處厚、韓學俞、陸子瀟、范小姐、柔嘉姑母,他們之間的矛盾糾葛與錯綜復雜,摻合在抗日與內戰期間,活化成那個時代上流社會的臟亂與可笑,如果說哪個社會連大學都是如此不堪入目,可想其它行業的蕭索冷落與混淆黑白,錢鐘書用了字字皆淚的心血完成了鴻篇巨制,那個子夜般的社會令人發指,相應地書中的眾多主人公的喜怒哀樂都成了可憐像與應聲蟲了。錢鐘書對《圍城》里的人,是持有反感與厭惡的,他把哪些人在困境中的苦悶彷徨與雕蟲小技,描述的淋漓盡致,就是錢鐘書自己無能改變環境卻無奈地每天適應著慘酷,錢本人是個思想巨人,可活在建解放前的民不聊生的舊中國,可悲可嘆。
一部《圍城》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圍城,有的人可以自由進出,有的人卻一生糾結。
【圍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圍城的讀后感01-16
《圍城》讀后感06-12
《圍城》讀后感08-30
圍城讀后感03-10
《圍城》的讀后感02-08
圍城的語錄49句08-20
圍城的語錄39條08-21
圍城的語錄46條09-11
圍城的語錄45句08-08
圍城的語錄48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