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
坐于窗前,斟一杯好茶,捧一本好書。以朝陽藍天為伴,讓茶香書香作陪安安靜靜閱讀是我最喜歡的事。
閱讀,能使人靈魂散發香氣,當我對閱讀有了這樣一種感悟后,便沉迷其中。最近,我最迷的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她的自傳,寫盡了她一生的苦難、奮斗與快樂。
在旁人眼中,海倫的一生從一歲半起便是不幸的',海倫的文筆輕松,但是卻激起讀者的憐憫,海倫變成盲人后的生活非常艱難,她逆風而上,即使雙目失明,也努力去感知世界;即使雙耳失聰,也要"聆聽"大自然。因為她用心享受生命,用知識改變命運,才創造出后來的輝煌成就。試想,若是當初海倫消極抑郁,自暴自棄,或許她就以一個普通殘疾人的身份泯滅在蕓蕓眾生之中了。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進行了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滑雪橇,甚至一人月夜泛舟她用充實填滿了一生,用溫暖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個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所以能成為名作,不單是因為其本身的藝術價值高,更是因為海倫已然成為樂觀向上、不屈服命運的代名詞。
貝多芬四十六歲完全喪失聽覺,卻創造出了傳世樂曲;史鐵生二十歲因病癱瘓,卻用雙手寫下不朽文字。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偉人,遇挫而發奮,以后天之努力補先天之缺陷!如今身體健全,教育條件優越的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叫苦叫累,不努力學習呢?
舟逆水而行,人遇挫而達;讓我們逆流而上,踏上光明的征程!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能教會我們許多知識,還能讓我們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這個暑假中,我閱讀了許多書,但對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就是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了!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生活在20世紀,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生活故事。然而,這樣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竟然畢業于哈佛大學,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創建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無數身體上有缺餡的人送去了溫暖。
讀完了她的故事,我覺得這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身為一個殘疾人,竟然創造出了如此偉大的.成就!海倫·凱勒曾經說過:“我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她雖然身體殘疾,但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安妮·莎莉文的教導下,克服了自己倔強的習慣,在朋友的關懷下,家人的鼓勵中,克服種種困難,一點一點地從黑暗中走向“光明”。
因為她有了這種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一切的困難和挫折在她眼前都不成問題,從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而我碰到一點小事就輕易地放棄,沒有意志和不服輸的精神。記得有一次,我碰到一道題,看了題目后覺得有些難,于是沒有思考,我就選擇了放棄。跟海倫·凱勒比比,我真覺得慚愧。
海倫·凱勒是我學習的榜樣,我要學習她那種不屈不撓,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3
我是一個健全的人,我擁有明亮的眼睛,靈活的四肢。我的世界里有陽光,有鮮花,有音樂,還有許許多多美妙的事物。我從沒想過,假如自己雙目失明會怎樣。看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我不禁感慨萬千。
這本書的主人公海倫·凱勒的世界是個無聲、無語、無光明的世界,這時,我不禁忍不住問自己,假如給我三天黑暗會怎樣呢?也許我會自暴自棄,也許我會不再學習,不和任何人交往,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而海倫卻沒有這樣,雖然她被困在一個黑暗和寂靜之中,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她耐心地接受著安妮沙利文老師的教導,一天一天拼命通過自己的觸覺學習單詞,反反復復練習拼寫,當她第一次知道“water”就是“水”的時侯,她終于開悟了,終于明白了各個單詞的含義,于是,她開始如饑似渴的'閱讀。可這樣聽不到聲音,看不到口型的學習談何容易,終于奇跡般的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與人交流。
當他清晰地叫出“爸爸媽媽”時,她的父母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她還自考了大學的所有課程,考入了哈佛大學拉德克里夫學院,并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
這是一般人都無法做到的。作為一個健全人我們應該比她做得更好。可是,我們卻常常會在失敗時自暴自棄,會在成功時驕傲自滿。而海倫呢,她總是在成功的時候勉勵自己,在失敗時又始終抱著樂觀向上的思想,正是因為她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使她獲得成功的同時也獲得了許多朋友。
和海倫相比,我們是健康的,我們每天幸福地生活著,快樂地學習著,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我們都應該以海倫為榜樣,像她那樣做個樂觀向上意志堅強的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4
在二十世紀美國有一位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在她的筆下寫出了簡樸又不平凡的一生。
海倫·凱勒是位成功又偉大的女性,她自己生活在無盡的黑暗中,卻給世界帶來了無限光明。
書中有兩個點給我很大的觸動:一是海倫老師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把自己的經歷拍成電影。我們要知道她不是為了出名去拍電影,而是懷著一個鼓勵、關心盲人的初衷去做這件事情。在她自身條件下拍電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她還是勇敢地堅持下來了,她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我深深地感動了。
這讓我想起到我畫畫時的場景,有一次,美術老師讓我們畫一個素描盤子,盤子上呈現出松軟面包,面包旁邊還得有一個長把小刀,這幅畫聽著簡單,但畫起來得需要很大的毅力。剛開始反復擦拭,不是因為畫的不標準,就是搭配不當,在我快要灰心的`時候,便想到海倫老師,在她雙目失明而且是個聾啞人的情況下,她都能克服種種困難,不怕艱辛,勇往直前,何況我一個四肢健全,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人身上,還有什么困難是克服不了的呢。于是我鼓起勇氣,做出了一副畫不好不罷休的樣子,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畫出了一幅惟妙惟肖的松軟面包。
書中給我另一個觸動點是:海倫老師身患殘疾,卻比正常人更堅強、更善良,生活得更充實,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視人類的友愛和大自然的美好;而大多數人雖然五官、肢體健全,卻把身體的天賦當作一種方便,而不當做“充實生活的手段”,在懶惰散漫、渾渾噩噩中度過。
海倫·凱勒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珍惜光陰,珍惜人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追求知識,追求道德完善,并且不被任何困難打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相關文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01-22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文03-23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好詞好句03-18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書筆記20篇01-05
《給我三假如天光明》讀后感06-1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1-2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20
讀《假如給我三光明》有感09-1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內容(精選16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