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題記
蕓,這位擁有了許多美好品質的女人,為何最后落到如此下場——“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初看只覺是因血疾,而后想到血疾并非平白無故。之前有許多引子,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悲劇。
血疾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而最大的引子并非憨園,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禮數中,一夫可納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強迫結在一起的并非愛情與親情,而是兩個人苦苦糾纏的一生,彼此間何來“信任”可談。沈父也想納妄,因為他與沈母并無家人間的溫暖;沈母又不信任蕓,認為她在信中亂寫。陳蕓呢,她只想當一個好媳婦,不想破壞沈家的表面和諧,把過錯歸結于自己,最后支撐不住而崩塌。
這是一個家庭嗎?互相猜疑、不信任,他們只是被許多的上一代,用一雙籠罩世界的黑色大手關起來的毫無關系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著對方。讓他們大打出手的,只是因為姚姬這個可憐的引子。她將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禮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寫滿了“表面和諧”與“封建禮教”。
憨園負蕓,倒也是個引子。只是若沒有沈家父母趕蕓出門,何來“憨園負蕓”、“阿雙逃矣”。哪怕蕓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會匆匆奪命。
她的后半生在“好媳婦”與“封建禮教”中被撞得崩潰。
姚姬,只是封建禮教的引子。而陳蕓,只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2
《浮生六記》的作者是沈復,他生平簡單通俗,沒享受過榮華富貴,也沒有風云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會畫畫,能以此餬口。他周邊是簡簡單單幾個家人,為著柴米油鹽而奔波。具有文藝情懷的他,也會泛舟煙湖,吟詩作畫,并且好在嬌妻蕓也是個文藝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懷,也能唱和,雖然糊口在貧困傍邊,卻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藝術世界里。
“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說逝去的`年光,若不以筆墨記實下來,便了無蹤跡,不免不免孤負彼蒼的厚愛。于是他用密意的筆調寫下這通俗糊口中的點點滴滴。與其說《浮生六記》是自傳散文,不如說是沈復寫給妻子蕓娘的一封絕美情書。與其說它是一封絕美情書,不如說是一部凄美的愛情小說。
沈復棄世后半個世紀,有個叫楊引傳的文人,在姑蘇的一個書攤上,隨手翻閱了一本破破爛爛的書,不看不曉得,一看嚇一跳:天吶!這書太雅不雅觀不雅觀啦,幾乎不能自休。作者是誰?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圣?楊引傳在姑蘇城里四處探詢,成效就像在探詢一個火星人似的,沒人曉得他,沒人注意他。獨一能確定的信息是:作者已經棄世半個世紀!
不能讓這么雅不雅觀不雅觀的文字永久藏匿下去,楊引傳決然抉擇出書此書,光緒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這部《浮生六記》刊布出來了。現實證明楊引傳的目光沒有錯,書一出現,立馬引來粉絲無數,一時辰市道上脫銷,洛陽紙貴。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3
作為一個自傳性質的散文作品,《浮生六記》記錄了清乾嘉年間一位蘇州知識分子,平凡而艱難,磊落而淡然的一生。《浮生六記》原稿六卷缺了兩卷,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在那些濃縮的字里行間,感受作者沈復一生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
沈復,字三白,出生于衣冠之家,父親一生作府邸幕僚,幼年時期家中也是生活小康,爾后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身無功名,不曾考科舉,但受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興趣使然,沈復其人也是一名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精于盆景和園林藝術,有擅長丹青,一支好筆畫的花鳥人物,即施然展于白紙之上,有能融得進筆墨當中,端的是一派大隱隱于市的民間藝術家的資深大佬形象。
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與其妻陳蕓從青梅竹馬到相濡以沫攜手一生的愛情,在生活的.平淡中,在一路遇見的波折困頓中,如一杯茗茶,細嗅聞醇香,細品知醇厚。感動于他們在苦難面前的攜手共進;傷感其深陷不得父母兄弟之親的家庭隱痛;哀傷于蕓年紀輕輕便染重病,兩人耳鬢廝磨形影不離,愛戀不過區區幾年便陰陽相隔。
沈復其人,是青衫磊落的書生,亦是舒朗溫厚的郎君。他會邀請妻子遠處郊游,邀其暢談古今。原本你我共同行,后來路上孤獨人。悲傷余后,生活依舊。時間治療法似乎古今通用,沈也在痛苦之后平靜接受現實,選擇“不諳世事,不染紅塵,遠離世間悲苦極樂”的方式,獨身一人云游四方。
沈復的一生儼如一塊純美之水晶,只見明瑩不見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其淳樸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其妻蕓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浮生若夢,往事已矣,無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淡超然,亦不落俗世。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4
《浮生六記》的譯文者張佳諱在序言中寫到“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癡情一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蕓身上,渾身璞玉地湊成了一體。”林語堂也曾經評價過蕓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蕓,就是沈復所編寫的浮生六記中閨房記樂中的重要人物。
沈復自小便有親事的,但由于對方病逝,也是無可奈何的,同時也讓他在一次機遇中結識了蕓這個溫暖賢良的人。
蕓所生長的環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來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愛而沒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當媳婦兒,雖然有為人婦的許多壓力,但她依舊活地瀟灑自在。而且溫柔冷靜,落落大方,總是十分寬容沈復,這做為一個女子,確實是十分可愛的地方。也是蕓之所以成為本書的亮點之處。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蕓女扮男裝同沈復出門去逛廟會,害怕惹了麻煩,大方地承認自己的女人身份。將蕓的`活潑可愛寫的活靈活現。還有一處十分令人動容的故事,便是蕓主動幫沈復找妾室,而且十分樂意,并說這樣一來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這樣便不會孤獨。后來認識了憨園,也是十分優秀的女子,便幫丈夫暗示,雖說最后憨園還是因為社會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錢人家里,但這件事卻寫出了蕓的心胸開闊,溫婉賢良。
蕓是《浮生六記》的一抹美麗的色彩,蕓的早逝也無不是一個遺憾,但蕓的可愛之處卻被眾人所頌贊。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5
如果你是蕓娘,你會喜歡沈復么?如果你是沈復,你會喜歡蕓娘么?
這只是假設,我們無從得知。蕓娘是不幸的,年華正好的時候死去,她又是幸運的,畢竟,不是每個文人的妻子能得到丈夫如此的尊重,沈復的確算不上很優秀,但是,能如此念著自己妻子的人,應該也沒有幾個吧
生活并不總是美好的,但是,他們能從容面對這些生活的不幸,這是我們所缺失的,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既然事情發生了,我們能做的只有從容面對,我們改不了那些事實。
沈復相對蕓娘來說,是朋友,朋友,表弟,他是可愛的,可作為男人,他還不夠格,他心理還沒有成熟,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他還沒有學會為他們這個小家打算,更多的`是大家,可是,他弟弟卻不這么想,兩面三刀的逼迫,只念兄弟情深;為公公納妾,豈是兒子兒媳應該做的?他也讓蕓娘去,蕓娘的痛苦,他視而不見,可以說是圣父般的人物,可惜蕓娘跟著他貧困潦倒,蕓娘重病無錢醫治,賣掉女兒做童養媳,兒子做學徒未及成人而亡。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怎么想,怎么做,旁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會認為理所當然的。不知道,如果再來一次,沈復是否會有所長進,對于沈復,蕓娘更多的是愛情還是親情?女人,是不是只有對自己好一點,不追求所謂的賢良淑德的名聲才好?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6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想找來看看,找了好幾家書店,就是未買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順便到新街口書店轉轉,偶然發現這本書,隨手翻翻,便覺不錯,于是就買了回來,一口氣看完了,由于工作繁忙(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現在我已很少時候能靜下心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看完一本書了,除非書中內容特別吸引我,一本書全部看完后,到現在仍覺得里面有許多情節值得回味。
作者沈復(三白),是清朝一個生活較清貧的文人,雖然不是富貴之家,生活也遭遇諸多坎坷凄涼,但他又非常的幸運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個紅顏知己相伴,他的發妻蕓娘是一個集諸多優點于一身的`中國傳統女性,聰穎、善良、可愛、活潑,有了她,清貧的生活也充滿了樂趣,人生顯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離他而去,書中彌漫著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中,雖寫樂事但始終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憂傷縈繞其中。
書中內容主要有:一是閨房記樂。主要回憶與蕓娘從小青梅竹馬,婚后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閑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閑情雅趣,中間穿插與蕓娘的生活細節;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變故,生活落魄,蕓娘病逝。四是旅游快記。主要是描寫曾經游玩過的山水風景。五是域外游記。主要是記到琉球國所見所聞;六是養生之道。
書中因主要是懷念發妻,故感情真摯,語言平淡樸實,但又深沉耐人尋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對蕓娘的深切懷念,用簡潔平淡的文字表達出來,寓濃情于簡約,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可愛女性,仿佛就在眼前,令人難忘,因了作者的記載,她的故事、她的形象,從古代活到了現在,直至將來。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7
本卷主要從沈復的愛好入手進行講述,從兒時喜歡看蟲斗,到長大后的插花、養盆景,每個愛好都能詳細描述,甚至能從浮生六記的文字中感受到沈復是如何去選花、修理枝干。可以看出只要是他所愛,都會認真對待。
但是從文中也可以看出沈復沒有好的功名,沒有優厚的俸祿,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的一個人,甚至可以說他的人生軌跡和追求特并非當時傳統的人生路線。但是值得慶幸的是,他娶到了那個與他三觀一致的蕓,一個愿意陪他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并保有對生活的熱愛的人。
反觀現在,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將成功與金錢劃等號,將人生的可能性限定到掙錢。我們老是這樣的雙標,似乎不去做正式的工作就是玩物喪志,但如果有人能夠邊玩邊掙錢由覺得別人的人生都在閃閃發光,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條路么,評價一個人真的只能靠金錢么?因為工作原因和愛交朋友,我認識凌晨兩點還在準備文案的自媒體工作人員,見過凌晨四點采購新鮮水果的甜品店老板,我也看到那個自媒體朋友從月薪3000做到月薪30000萬的時候仍在努力為粉絲們營造最好的形象,準備最認真的文案,那個甜品店老板從一家小店做到今日的連鎖加盟。同時,我也傾聽過他們剛開始起步時來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那些讓他們放棄的刺耳言語。可是他們仍在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我始終相信每個認真生活都值得尊敬,而每個努力終會回報。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勸大家放棄現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的熱愛,而是希望大家在評價一個人的同時,嘗試用更客觀和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每個人都不容易,也都在認真的活著。正如林語堂所說:我真誠的相信,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的過一輩子,是宇宙間之至美。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8
讀《浮生六記》,喜歡的不是他的文筆佳句,是他早年的經歷和生活;嫉妒的也不只他早年的舒適和清樂和諧,更是他的愛情他的婚姻。
才子佳人,坐臥談笑,心意相通。談詩論賦而不窮酸清高,嬉笑怒罵卻不粗俗無聊。行局愿接膝坐,行愿攜手趨,二人相處恍同密友重逢;夫妻恩愛如沈復陳蕓,生活態度和習慣上也有分歧,可人家處理得完美無瑕,不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如膠似漆,不像我們所常見的那種一地雞毛。
陳蕓是個平平凡凡的.女子,卻是我心中最趨近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性情恬淡,不愛華飾珠釵,不忘本,總持有一顆素心;
她體貼周到,心靈手巧,滿有生活情趣,花心置紗包茶,沈復小飲她做梅花盒,朋友相聚她找餛飩挑而使酒菜茶飯一應俱全;
她樂讀詩文,趣解詩家,佛手茉莉君子小人的見解讓人記憶猶新,雙鮮醬蝦鹵瓜的趣事也讓人忍俊不禁;
我們可也不能把她看做正兒八經的大家閨秀,淑女名媛,她嬌俏調皮,能為未來夫婿藏粥于室,還能女扮男裝攬鏡狂笑;
她善良寬厚,通情達理豁達開朗,又柔弱讓人心疼。天妒佳人,紅顏薄命。
書中也有很多不能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古代三妻四妾只道尋常,現代看來是有些混賬。沈復其實也有不少風流享受,桃花債呢。不知道陳蕓心里怎么想。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9
《浮生六記》的取名,源于李白的詩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的體悟和感慨。從內容來看,全書涵蓋六個章節: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道,較為完整地記錄了作者一生的經歷。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境界,深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沈復十八歲娶舅女陳蕓為妻。蕓娘,既是前四章的核心人物,也是全書的靈魂主線。林語堂先生說:“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蕓娘在沈復眼中是“形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蕓娘本人既能寫出“秋輕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也能與沈復談論詩書,賞月飲酒,更有無比的心路。她女扮男裝去看廟會,雇餛飩攤子為丈夫賞花溫酒,主動為丈夫謀妾,實在是聰穎活潑的一位女子。是娶蕓娘為妻乃沈復之幸,同時,托沈復之筆,如今我們才能知曉有蕓娘這么一位才女。
婚后,沈復和蕓娘雖生活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饑寒交迫,但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他們舉案齊眉,吟詩,作畫,郊游,聚友,烹肴,興趣昂然,意興飛逸。他們相愛甚篤,始至不渝,不落世俗,耳鬢廝磨二十三年。遺憾的`是因受封建禮儀家教之害,倆人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蕓娘死后,沈復“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浮生六記》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沈復和蕓娘的愛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但我為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細微的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0
初讀《浮生六記》時,總有一種“沈復幾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設法。細細評味后,才創造蕓的才情與心愛若無沈復的慧眼識真和傾情書寫,便不能被發掘,更不會被傳布,我們也不能經由過程文字一見這兩百年前女子的風度。沈復看重蕓的文藝風雅,蕓恭順沈復的狷介灑脫,恰是他們的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才鑄就二人幾十年如一日的舉案齊眉、相愛甚篤。若是沈復要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蕓想的是“好男兒志在高官厚祿”,那么兩人只需互相嫌棄,互相抱怨了。
沈復與蕓的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志趣相投無時無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記》的字里行間里。沈復說蕓癖好既與我不異,并且能鑒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舉一動,對她使個眼色,她便息息相通,無不辦得頭頭是道。
搬到倉米巷后,因新居風光不如故居,蕓時常傷感,又神馳老家丁老家“頗有野趣”的住處,沈復便請示怙恃,攜蕓來到那兒那里所避暑。蕓說往后哪年,當與郎君在這里造一個房子,繞著屋買十畝菜田,招來家丁仆婦蒔植瓜果蔬菜,來供給日常家用。郎君畫畫,我來刺繡,算作品詩喝酒的資費。如許平民菜飯,終身歡愉,不必方案去遠游他處。沈復對這設法深為贊同。
沈復向蕓襯著廟會盛景,蕓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復便輔佐出主見,讓蕓穿本身的衣服扮為男人。蕓扮男人沒有合腳的鞋,沈復也輔佐:市場上有賣蝴蝶鞋,巨細腳都可以穿,買起來也極隨意,且早晚可以當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嗎?蕓欣然暢懷。
若是說沈復碰著蕓是一種榮幸,那蕓碰見沈復不也是一種榮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會,沈復對蕓成心意,便向母親說:“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奪取來的幸福。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1
《浮生六記》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蕓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閱重讀這本小冊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然而我自信這種說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讀這書的,必有能辨別的罷。以上這兩段話是俞平伯和林語堂對此書寫的精彩書評,覺得說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讀此書有從書中的感觸到,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教養出了什么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反思與警惕。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養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并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為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為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書打破一般教養思維,除了指陳過度教養的影響并提供解決方案,更聚焦于父母的心理建設與自我關照,懇切提醒父母別為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為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2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許多年過去,學過的課文早就不能一字一句的背下來,但是上這一課時,腦子里曾浮現的畫面依舊栩栩如生。
彼時還只當沈復是一個讓無數人屈服于“背誦全文”的始作俑者之一。沒想到無意間買了《浮生六記》并反復讀過之后,發現這沈三白真乃一妙人哉。寥寥幾萬于字,沈三白在前三記中將他與蕓娘的生活寫得妙趣橫生。
人生難得一知己,難得一愛人,當這二者化為蕓娘時,三白何其有幸。三白與蕓娘的愛情始于年少時的一句“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此后的兩小無猜,藏粥待君,圍爐夜話,共讀西廂,邀月小酌卻都變成了人間久別,似乎避暑我取軒,耕織倉米巷,男裝游廟會都只是浮生一夢。可惜伊人早逝,兒子夭亡,世間徒留三白一人歷盡人間坎坷生死之事。該是怎樣的絕望才會讓三白執筆在薄紙上寫道:“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于情篤。”
曾有人哀嘆蕓娘這樣才思雋秀,聰穎可愛的女子嫁給狎妓游樂,醉心山水不作生計的三白是所托非人。我卻更贊同其夫妻二人是相互影響,相互成全的觀點。三白為蕓娘舍棄家族庇護,陪她賞月萬年橋下,在男權社會中竭力保留蕓娘的天真可愛,釋放其天性,而后袒露自己的過錯來襯托妻子是難能可貴的。蕓娘和三白根植于所處的社會文化受當時的'民族精神影響,我們何必用現代的是非觀念來苛責批評。如林語堂說的“婚姻和愛情的本質都是悲劇性的,完美是不真實也是不可能的,而殘缺才是真,甚至也是美。”
半生快活,半生坎坷蕭索。浮生若夢,唯二三趣也。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3
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看著卷二,我想到的是,開卷就將自己擺到與自然生靈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與寫出《昆蟲記》的法布爾先生會面,必定是相談甚歡。對自然,兩位先生都抱著極大的熱忱和耐心,尤其體現在觀察上——臥于草叢,久久目視,聚精會神,事無巨細必不漏掉。想來能做到這樣的人一定是保持著永遠的童心的,在他們的眼里,小如螞蟻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體魄,縱使是如長得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變成蝴蝶的毛毛蟲那般丑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與視角的不同,決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從這個世界獲得的快樂有多少。這也是為什么兩位先生都屬于“苦”中作樂的.那類人吧。正如沈復先生提筆:“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無論何種風景,總有值得觀賞的那一面,也總值得去紀念,無論用的是哪種方式,無論保存下來又是以何種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沒有多么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勝收的。
不只是單單描摹自然事物,先生還將它們與亭臺樓閣綜觀,頗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處——走勢多變,虛實相生,綠意盎然,賞得出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妙義。居于此中,人生也算得圓滿吧。
此處,我想到了前些年游覽蘇州園林的場景,于先生所言一對照,著實精妙貼切,只可惜當時只顧著看那些建筑盆景,卻沒有思考過建筑與自然之間的深層關系,更沒有達到先生夫婦為的一盆景唏噓落淚的境地,實在慚愧,還有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浮生六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浮生六記讀后感12-11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2-29
浮生六記讀后感01-14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02-22
浮生六記讀后感作文03-09
浮生六記讀后感精選15篇02-23
《浮生六記》讀后感(精選15篇)03-17
浮生六記讀后感15篇01-21
浮生六記讀后感(15篇)01-21
《浮生六記》讀后感(15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