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傳讀后感1
這本書時一個朋友推薦我看的,我是很少看傳紀的,剛開始我真的是看不下去,兩次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慢慢的看,直到看到王安石那里,我才慢慢走近了這本書。
這本書從多個角度描寫了東坡先生的一生,有家庭,朋友,政治甚至人民。林語堂先生用蘇東坡的詼諧樂觀的心態來描寫蘇東坡的.一生,但東坡的一生的確坎坷曲折,我羨慕他的這種面對世界的心態,他直言不諱,他無論身處何地都結交很多朋友。他活的很快樂。其實在這之前我對宋朝是沒多大感想的,現在我雖然覺得黨派之爭依然很可惡,他們的官員并沒有明朝的那樣可愛,可是那幾個皇太后,和那些堅持己見,為國效力的官員真的很讓我感動。看了這么久,從剛開始對王安石的痛恨,到最后也覺得他也是在為國服務,只是他太剛愎自用了。
蘇東坡的豪邁,蘇東坡的樂觀詼諧,蘇東坡的嘲諷,蘇東坡的堅持,蘇東坡的真摯,都在林語堂先生下還原了。我看到了一個詩人的蘇東坡,一個畫家,書法家的蘇東坡,一個體貼民情的蘇東坡,一個脾氣暴躁,而又邏輯清晰,才思敏捷的蘇東坡。他是古今難見的奇才,也是個有喜怒哀樂的凡人。感謝林語堂先生,讓我看見了一個真實的蘇東坡。
蘇東坡傳讀后感2
關于蘇東坡,也就是蘇軾,我們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詩詞在課本上都學過,而且據說美食“東坡肉”是他研制出來的。總的來說,他的大名,是如雷貫耳的。
翻開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對于里面介紹的蘇東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書中提到,蘇東坡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中。父親蘇洵年輕時也不愛讀書,后來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響,就開始決定認真讀書了。剛好蘇東坡的出生,讓蘇洵就萌生了一種和兒子一起陪伴式讀書的想法。
他教導蘇東坡朗讀,自己在一旁聽,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學習與成長。而蘇東坡的母親對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引導。她給小蘇東坡讀故事,引導他像古人中的圣賢一樣正直,勇敢。后來在對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觀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沒有把當初被貶的私人情緒帶到公事上的'判斷中。
還有蘇東坡的爺爺,他的豁達的性格,讓從小與他生活的蘇東坡長大后也是一種怡然積極樂觀的性格,在事業上的起起落落,讓他能夠有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
通過了解蘇東坡小時候的成長故事,也 讓我更加明白一個原生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蘇東坡傳讀后感3
說起蘇東坡,人們會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與辛棄疾統稱為“蘇辛”。然而,這位大文豪,著實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領軍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蘇東坡不是這樣的,他的`詞,特別是他在被貶黃州期間的作品,全都清新脫俗。如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還有一些凄迷之感,實在是無法讓人與豪放聯想,相反,頗有一些婉約派的感覺。
蘇東坡也會對一些生活小事很為迷戀。比如他在黃州時就創造了東坡肉,并把其來歷和做法記入《食豬肉詩》中。他發明的東坡肉也是我的最愛,實在是好吃,肥而不膩。
東坡先生是一個一心為民卻不得志的官員。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總能為當地做一些實事,備受當地人民愛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職,總會卷入政治漩渦,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幾番下來,幾乎不是貶官就是流放。
蘇東坡,他是一個真實的人,并不是圣賢,因為做圣賢太累,而他天性活潑,是不可能天天嚴肅的。
蘇東波,千百年過去了,仍然被人們景仰,并將繼續被后世景仰。
蘇東坡傳讀后感4
東坡,東坡,一位住在東坡上的詩人。號東坡居士此名看似隨意,但又何常不體現了蘇軾的瀟灑與豁達呢!
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瞬時令我感到即使隔著千年的歲月,也能如此近距離得感受到蘇東坡的一生實在是妙筆。
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運的.。盡管他被一貶再貶,但他卻也總能發現生活的歡樂,也許正是這個不同的機遇,讓他走遍了祖國的半壁江山,嘗遍了世間美味,他從不居高臨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正的融入百姓們的生活,下田耕地向農民討教經驗,分享美食,細聽鄉下趣事。如此一比,離別官場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閑。
李白的一生逍遙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難免略顯苦難,唯有蘇軾最令我敬佩。他是詩人,亦可以是農民,是釀酒師、是學者、是工程師…..他的無所不能更是啟迪了我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他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般永留千古!
這是一份橫跨千年的精神寶典。
蘇東坡傳讀后感5
蘇東坡的‘賦’,有別于歷史中其他的‘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富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尤以赤壁賦為最佳。這篇文章雖然在景物描寫方面未嘗著墨過多,但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抒發情感真摯樸實。其中有由今昔對比產生的不盡感慨,卻又不失達觀自適;亦有抒發自己對自然的`謳歌,并產生了‘與造物者游’的超凡情結。
細細研讀,發現蘇子進行過多次比較:變化與永恒,武略與文才,生存與死亡,并輔以佳句:‘盈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軸轤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黃州也許是湫隘骯臟的小鎮,但是無限的閑暇、美好的風景、詩人美好的想象、對月夜的傾心、對美酒的迷戀。這些合而為一,釀造了蘇子神仙般的謫居生活。
結語: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間的表現,是永恒的精神在剎那間存在于軀殼之中的形式——但蘇子認為那不盡然。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蘇子在他的心靈識見中產生了混合的人生觀——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
蘇東坡傳讀后感6
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淌華彩;
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旋律;
他用痛楚壓抑成意識奔涌篇章;
人如其文,蘇軾是一杯清茶,他將伴我一生。苦澀中遮不住淡香溢出翠玉般碧壺,沁滿心田,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哀思。這種苦澀思念被寄予給一杯清茶,被寄托給一輪明月。淡相思,淺淺哀愁無需言語,沉郁便是所有。
蘇軾是一江碧水,他將伴我一生。掩飾不住內心寂寥,傾訴不盡“高處不勝寒”蒼涼。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寂。在鬢發幾百之際,故人不在,源于內心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蘇軾在他用文字編織夢幻中遨游,在他用詩堆積象牙塔中放縱。“浮游天地間”“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凝結點,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人生格言。
回首蘇軾,我無語。因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風流。閱讀蘇軾,品位蘇軾,我終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過眼云煙,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如茶,伴我一生讓我平淡;
蘇軾如水,伴我一生讓我寧靜。
蘇軾:我心中永恒!
蘇東坡傳讀后感7
蘇東坡——一個離去已近干年的人物,至今仍然廣受文人士子的追捧、熱愛、迷戀,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優其君,上可與皇帝宰輔論朝政得失,下可與村夫村婦談年景收成,可與文人雅士詩文唱和,又與和尚道士談經論道,他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雖屢遭貶謫,卻越挫越通達,越挫越強健。
更可貴的是他有博大的胸襟,對待政敵,他最終都選擇了釋然。當然,他也有兩任愛他的妻子、三個陪伴左右的愛子和一個至死不忘的弟弟,這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他的成就涉及詩、詞、書、畫、醫、佛、道、醫、食等方方面面,而且成就均不凡,至今影響海外。
這恐怕是對蘇東坡最大的認可。寫蘇東坡的書很多,但是像林語堂先生這般詳實、幽默、有趣的卻不多,先生以飽蘸熱情的筆墨描繪了蘇東坡豐富多彩卻又顛沛流離的一生,從多個方面展現了蘇東坡的經天緯地之才,是非常好的'了解蘇東坡的著作。
當然可能是由于作者的個人好惡的緣故,書中對王安石的描寫幾乎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對王安石變法也持全面否定的態度,當然這仍然不失為一部值得閱讀的好書!
蘇東坡傳讀后感8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遍,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因為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局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蘇東坡竟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茍活。
還記得蘇東坡被蹢嗎?他當時已只不過是一個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著那些黎明百姓,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后感9
1.相信真的有天才,天才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天性。雖然蘇東坡不斷被小人讒言,但還是不能影響到皇帝對他的喜愛。皇后說每次皇上舉箸不思食的時候就是想看蘇東坡的詩了。古今幾人能做到?我等碌碌無為之輩,常常思索活著是為了什么。跟他們相比,我們活著是不是真的'沒有意義?只是為了人類繁衍?繁衍的輪回中幾千年會出幾個這樣的人,等待他們為人類的文明增添濃墨的一筆。——20xx年3月30日
2.做翰林學士時,蘇東坡常在夜里深鎖宮中。有一個極為崇拜蘇東坡的,勤于搜求蘇東坡的字,蘇東坡每一個短簡便條若由蘇東坡的秘書交給他,他就給秘書十斤羊肉。東坡已經風聞此事。一天,秘書對友人的口信請蘇東坡回復,東坡已經口頭回復了。秘書第二次又來請求,蘇東坡說:“我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秘書說:“那人一定要一個書面的答復。”蘇東坡說:“告訴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蘇東坡是個很風趣幽默的人。
蘇東坡傳讀后感10
第十八章《浪跡天涯》:這一章講述了蘇軾在從黃州遷出后,一年零八個月的遷徙生活,用蘇軾自己的話說,猶如“小兒遷徙避學”。文章記錄的不過是東坡生活中的一些煙火瑣事,卻折射出了他的`政治抱負、人生理想、創作風格、生活態度等等。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居高臨下,清高放誕的士大夫只是一個奔波于柴米油鹽間的凡人。與此同時,我們也從他日常生活與人交往中看出了他的處世態度,看到了他可親可敬的一面,更從他與王安石的話談中看出了他身為知識分子的那一份耿介。
甚喜美言,恭錄如下:
歸去來兮,君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著,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這是蘇軾生活情味的真實流露。
蘇東坡傳讀后感11
我非常喜歡蘇東坡這個文學大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詩詞作品讓我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這位大文豪身處高位卻一直心系百姓,屢屢被陷害卻并不抱怨,這種精神我們需要學習!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朝云臨終所書,以這句話作為隨感的開段最為恰當。蘇軾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時他神采奕奕,青年時他意氣奮發,中年時他雖有失意坎坷但卻實時放下執念,年邁之時他平和淡然。
通讀全篇的《蘇東坡傳》受益匪淺,漫漫人生路,面對屢遭迫害的境遇,蘇東坡卻能夠在亂世之中,日趨溫和厚道,修正其身,崇德禮賢,多行善舉。蘇軾一生所想所書都在傳遞著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讓我最為感動收獲最多的也是這樣一份在蕓蕓眾生之間獨善其身,一直保持著一顆純真樂觀的.心境。他熱愛生活與自然,在沖突與矛盾間尋找平衡,在過程中不斷自我覺知。
讀過《蘇東坡傳》后,我想我會將這份充實的內心放到生活之中,去真正體會人生的真諦。
蘇東坡傳讀后感12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贊譽。
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
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于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為他為人十分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為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并且他的詩永遠是那么清新。
同時我也異常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終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蘇東坡傳讀后感13
讀完《蘇東坡傳》,我知道了蘇東坡之所以被人們記住,是因為他那樂觀的心態,就算太苦太累,他也總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松自己。
蘇東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寫詩寫詞,詩、詞的每一句話都是蘇東坡的感情。比如:蘇東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蘇東坡常常對弟弟高大取笑,寫下兩句: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大頭。
這兩句的意思是這樣的,經常吟誦詩句,忽然一抬頭,頭撞在了頭頂的墻上。
蘇東坡的一生被稱為風雨人生,他經常被趕到偏遠的小城市,做一個小地方官。他被趕到一個地方,他就跟那里的人和平相處,幫助別人,同時也些出了許多美妙的詩句。
蘇東坡在哪,別人就因為他的存在趕到幸福。他的快樂能感染身邊的每個人。當他要離開莫個地方時,那里的村民都會依依不舍。
我們應該學習他樂觀的心態,無私奉獻,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質!
蘇東坡傳讀后感14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干。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系。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復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沖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一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后,蘇東坡捧著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云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蘇東坡傳讀后感15
才華橫溢卻宦途崎嶇,屢遭貶謫依依樂在其中,他就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全才—蘇軾。
由于政見不合、小人弄權,蘇軾歷經大起大落,他卻保持一份瀟灑傲然,面對人生苦難與世道滄桑,順境與逆境的轉換,出世與入世的變更,蘇東坡不因貶謫而消沉感傷,舉杯笑看平湖秋月,看潮起潮落,花開花謝,不怨不憤不恨,超然于物外的豁達與包容,徐徐前行,以赤子之心看淡人間事、世間人。
劉辰翁在其著作中寫道:“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蘇軾徹底改變世人覺得詞難登大雅之堂的束縛,一反詞句艷情膩語的風格,他的`詞大氣磅礴,語言樸素精練、兼有豪放與婉約派雙重特點,自成一派。東坡先生還是一位美食先驅者。“東坡肉”、“東坡餅”等美食無一不出自他手。
在被貶嶺南期間迷上了荔枝,著有“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名句。在海南上更發現了“生蠔”這一美味,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曰《食蠔》,提及“恐北方君子聞之”令人忍俊不禁。
歷史上罕見詩、書、畫、文全才的蘇東坡在這人世間樂得逍遙,輕松自在,不沉溺于苦痛,瀟灑一生。暢快淋漓!
【蘇東坡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09-24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4篇01-08
蘇東坡傳讀后感03-11
【經典】蘇東坡傳讀后感10-19
《蘇東坡傳》讀后感02-07
《蘇東坡傳》讀后感02-18
關于《蘇東坡傳》讀后感02-15
蘇東坡傳讀后感【薦】04-15
蘇東坡傳讀后感【熱門】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