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類簡史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類簡史讀后感1
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全球暢銷書《人類簡史》,聽說有一段時間了。本來今年計劃的是讀他的第二部《未來簡史》,買書的時候發現需要兩本一起買,就買來先讀了《人類簡史》。這一讀可不得了,簡直顛覆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傳統上,我們對于歷史的理解,在中國都是從三皇五帝開始,世界史一般也就是兩河文明、埃及文明這些開始。對于更遠古的類人猿、元謀人、北京猿人等,一般通史都是一筆帶過,很少會認真講述和思考這里面的門道。
《人類簡史》則不同,作者從人類的起源開始探討,對于智人如何發展,如何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提出了自己很獨到的見解。智人之所以能夠站到食物鏈頂端,最重要的突破在于能夠有眾多的人團結協作。作者最重要的,最震撼我的發現,就是認為智人之所以能夠團結如此多的人,是因為具備了語言,最重要的是具備了虛構故事的能力。八卦和虛構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突破。有了虛構故事,大家共同相信一個集體有共同的守護神,包括一個國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一個公司大家有共同的使命,等等這些,直到今天都是億萬民眾共同努力共同創造財富的重要基礎。這一部分,是人類的第一個重大變革,認知革命。
第二個重大變革,是農業革命。人類馴化了農作物和家禽家畜,因此可以定居下來,靠農業或者牧業生存,而不需要再像之前那樣依賴狩獵和采集來生活。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變化,農業社會可以支撐遠遠多于狩獵采集社會的人口,也讓人類社會的結構發生了很多變化,家的概念到這個時候才出現,未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書中提到的另一個層面,也讓我很感興趣。我們的大腦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組織,我們能夠自動檢索出大量的信息,比如我出了地鐵就知道回家的路線,比如我請客的時候能想出來家人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等等這種大量的信息的存儲、檢索,都是靠人腦來處理的。但我們的大腦對于數字的精確儲存能力逐漸減弱,這是在農業革命時期出現的重大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文字的出現。文字最早的用途就是記錄與數字有關的財經文件,之后逐漸發展和豐富。
在第三個部分,作者講了人類的融合的趨勢。這一點我也非常認可,在古代的時候,各地的人類很難了解整個地球的形勢,常常以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整個世界。隨著歷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能夠涉足的區域越來越大,互相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到了今天,全球化已經深入人心。我的工作需要經常在中國和非洲之間往返,每當有重大新聞發生的時候,中國人和非洲人所討論的話題,都會圍繞同樣的重大事件。
在最后一個部分,科學革命中,作者討論了很多很有意思甚至是有關終極的問題。第一個是歐洲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最近五百年來科學革命的領導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無知。幾乎所有的現代科學體系,都建立于這個基礎之上。在此之前,圣經的核心要義就是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讀后感通過圣經指導世人。人們只要相信上帝,自然能夠得到正確的指引。其他宗教也許有各種各樣的差別,但都承認有全知的神,因此人類不需要自己去努力發現世界的奧妙。當歐洲人發現了自己的無知,開始研究這個世界,他們獲得了巨大的知識,一度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
通觀全書,作者提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觀念,是我們為之奮斗的幾乎所有事項,都屬于“虛構故事”。國家的概念,公司的概念,人權的概念,等所有的概念,都是由于大家相信才會存在的。如果沒有人相信這個世界上有這些組織,那么這些組織就不會是客觀存在的。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因此而陷入悲觀棄世,作者也強調,只要大家都相信同樣的“虛構故事”,并共同為之努力,那么所有人都能因此而得利。“虛構故事”只是說明這個事情并不是客觀存在,絕不說明這些都是“謊言”或者毫無意義。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也希望讀書的人要全面看待書中觀點,不要斷章取義。
人類,或者用更準確的概念,“智人”,正處于非常好的時代。我們生活的時代,饑荒、瘟疫和戰爭幾乎已經被人類客服,營養過剩的人遠遠比營養不良的人多,但未來將向何處發展,需要更多的思考。
整本書,提出了非常前衛的想法,又不失對于實際問題的腳踏實地的思考,顛覆了很多的傳統觀念,細細想來又不無道理,確實是一本好書,大力推薦。
人類簡史讀后感2
本書主要分為四部分,講述了作者認為的人類歷史歷程的四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可以看出,本書的一大特點就是講歷史卻脫離具體歷史事件的討論,從歷史事件中提取出抽象概念進行分析。以下從四個部分分別討論。
在“認知革命”中作者提到,在百萬年前存在許多人種,而一萬年前卻只剩下了智人,其中緣由作者歸結為認知的發展,具體表現為以語言為代表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大發展。智人良好的語言能力使得彼此間可以交換更為復雜的信息,加上記憶的發展,使得跨時間、跨空間信息交流不再困難,更容易形成集體性的知識庫,大大增加了在原始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伴隨智力與語言能力的發展,社會結構變得愈發復雜。其他動物集體中也可以觀察到類似“階層”、“地位”的劃分,但智人的社會結構由于語言等交流手段的廣泛運用而在此基礎上更加龐大、復雜,可形成上百人的集體,集體成員間的聯系由于跨時空交流和表述虛擬概念的可能較其他物種也更為緊密,這些都是智人之所以超越了其他人種成為唯一存活下來的人類的原因。另一方面,分析認知的發展,跨時空交流在一些智力水平較高的物種身上也能看到,使智人最終區別于這些物種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虛擬概念的充分表達。在人類的幼年期,虛擬的“神”即成為部落認同的基礎,由集體認同進化而來的社會組織較其他物種而言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因而在生存環境惡劣的原始社會,身體機能并非十分發達的智人憑借集體的力量生存了下來。今天人們的生活中已經離不開虛擬概念的表述,現代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性在一些方面上遠遠超過了物質生活,可以作為一個復雜社會信息交流需求的注解。
作者認為,使人類脫離原始社會的農業革命反而是一場騙局。作者描繪了一幅農業革命前原始人悠哉游哉生活,農業革命后封建社會農民整日工作、自由受土地限制的圖景。這一點其實是大可商榷的。對一種社會的過度美化描述往往出現在對它知之甚少的群體中,作者也犯了以今求古的錯誤,將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后的當代社會圖景想當然地套在了生活物資堪稱貧乏的原始人身上。沒有農業革命解放生產力、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原始人每天睜開眼都要考慮今天食物從哪來,哪有作者所說的那樣悠游自在啊。原始人之所以開發農業、之所以投入人力物力發展農業,不就是為了穩定的生活嗎?也正是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后,社會結構相應地發生變革,不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群體開始發展,更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漸漸出現在人們眼前。
人類的融合統一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作者給出了很精煉的概括。貨幣的廣泛使用代表著商業需求成為重要發展動力,對已知范圍之外可貿易材料和對象的尋找促使了歷史上多個遠洋尋訪事件的發生,可謂融合的開始;帝國的建立大都伴隨著域內人群的融合統一,局部的統一為整體的統一提供了依據;宗教尤其是全球性宗教的發展為信徒提供了集體認同,傳播信仰的需求又進一步促使了不同人群的融合。
科學革命無疑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科學體系的建立使得集體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科學共同體的建立與發展又促進了世界范圍內共同經驗的增加,科學共同體本身也成為人類融合統一的重要表現和組成部分。科學革命之后,人類正式成為地球霸主,對整個地球自然資源的掌握帶來了無數的財富與繁榮的經濟,人類的需求隨之更上一層,精神層面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人們快樂嗎?對幸福快樂的需求帶來了新一輪的變革,是否會引發下一場革命,讓我們拭目以待;科學的發展使得創造更發達、更聰明的生命成為可能,科學設計取代自然選擇的可能會將人類引向何方,智人將繼續進化還是被自己創造出的生命形式所淘汰,都是有待回答的問題。
《人類簡史》總體上來看為我們看待人類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是一種新的觀點。我們應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探索將來發展的道路。
人類簡史讀后感3
作者在第六章后半部分論述了想象對于人類的重要性,我們的各種法典條例是想象。
作者用標致汽車公司的例子說明“公司”也是出自于想象,是虛構出來的概念,之所以能夠相信公司的存在,是因為董事會這么相信,公司請的律師也這么相信,辦公室的同事這么相信,銀行人員也這么相信,所有人都這么相信。想要解決到現有的想象,就必須想象出更強大的東西才行,這就是社會的發展。本章最后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身為人類,我們不可能脫離想象所構建出的秩序。
每一次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墻,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范圍稍稍加以擴大“,當你真正地意識到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想象,你的錢是想象,你信仰的宗教是想象,你打籃球遵守的規則是想象,你的親密的人是想象,就連你自己都是想象,或許你能感受到一點點不同?釋懷?自信?抑或感覺有趣?或者其他感覺?在高中的時候,自己也曾想到這些,也曾認為自己以后的生活會是自由的,但卻不知覺已經忘卻自由的概念,為身邊所有想象的秩序所禁錮。
第八章,歷史從無正義,”不管是自由人/奴隸、白人/黑人、富人/窮人,都只是虛構的想象所建構出來的。然而歷史的鐵則告訴我們,每一種由想象建構出來的秩序,都絕不會承認自己出于想象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舉例來說,許多贊成奴隸制度的人就認為,這是自然現象,并不是人類所發明出來的一種制度“、”如果你問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什么贊成種族階級制度,他幾乎一定能跟你滔滔不絕地來場偽科學講座,告訴你不同種族之間本來就有生物學上的差異。
比如說,白人的血液或基因就有什么特殊之處,讓他們天生更聰明、更有道德感也更勤奮“,但是事實證明,很多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想象都是放屁,所以當別人試著給你灌輸思想的時候,你就當他們在放屁好了,聽個響就過了,最終要有自己的.對于事實的理解與認知,堅定自己的立場。”正義“,這里在我看來不如說是”公平“,歷史從無真正的公平,這點我始終相信。
第十九章,生命的意義部分,讓我對于生命的意義又有了不同的思考。簡單來說,生命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快樂,這個和我之前的認知符合。對于快樂,作者又把我的思考領入了另一個層級。什么是快樂呢?”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于痛苦的時刻”這么簡單。相反,快樂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體;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快樂還有重要的認知和道德成分。價值觀不同,想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有人覺得養小孩就像是個悲慘的奴隸,得侍候一個獨裁的小霸王,但也有人覺得自己真是滿懷著愛,正在培育一個新的生命“,”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不論是你想要實現什么,最終你獲得的感受都是想象的錯覺。人類的生命從純粹科學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就像我們常說的,誰死了地球還不是照樣轉?哪怕有一天人類滅絕了,宇宙還是該怎么運行就怎么運行。所以我們對于生命的意義的理解,也都是想象。所謂的快樂,就是讓自己的價值觀被集體的價值觀所認同,換句話說就是讓自己的想法盡量和身邊的人的想法一致,這樣覺得得到了認可,覺得生命有意義,從中得到快樂。”這個結論聽起來似乎很叫人難過。難道快樂真的就只是種自我的欺騙嗎?“
我想現在是的,設想某一天地球上只有你一個人類了,沒有價值觀的束縛,沒有他人的輿論壓力,沒有法規的約束,你現在所能想到的快樂是不是完全都沒有意義了呢,因為在那時自我欺騙已經得不到快樂了,并沒有人在乎你,也不會有人管你。
以上提到的部分讓我有了一些延伸的思考,其他沒提到的章節也很耐讀。本書能夠讓人重新審視人類,對生命的意義加以深入思考,對人類的發展也有所警戒,實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人類簡史讀后感4
中學課文有篇文章叫《皇帝的新裝》,記得當時朗讀時,不太理解那個城市的人民為什么那么愚蠢,明明皇帝一絲不掛,夾道歡迎的人群卻一直歡呼著皇帝的衣服好漂亮,簡直是風流倜儻,流光溢彩,珠光寶氣。
這樣的文章為什么要選為中學語文教材?現在看來,實在是高明,也感嘆安徒生先生活的明白,皆世昏睡他獨醒。他就是戳破彌天大謊的那個小孩,只是當時的人民并不理解他。
就象唐詩一樣,當初我們死記硬背時,幾乎不理解其中意境,枯燥乏味,如同嚼蠟。而隨著歲月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當身處某佳境或難地時,兒時的記憶脫口而出,朗朗上口,信口拈來。頓時感受到千年前詩人當時的處境和情結,感慨作者的偉大情懷和對世間萬物的洞察與概括。
同樣,人類文明中,處處充斥著謊言和愚昧,無時不在上演著皇帝的新裝,我們無一不是其中喝彩的吃瓜觀眾!
關鍵問題是,沒有人說出真相。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身邊發生的都是假象,更不要說純真的孩童了。
《人類簡史》作者是猶太人赫拉利,一位75年的青年怪杰。他一語中的的指出,人類都活在由少數人控制的陰謀中,樂此不疲的看客,雀躍在街頭,贊美著皇帝的新衣服。沒人能說破,就是有,也沒人敢這樣做,因為不想被當作異教徒。人是群居動物,大家都排斥你,你還怎么活?人活著都是有信念和夢想的,你說那全是假的,那還讓別人怎么活呢。
也是兩難,信吧,這世界也太可怕了;不信吧,人家明明說的很清楚,旁證博引,言詞鑿鑿。
猛然間陷入虛無中......
其實,如果心細,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
我曾經生活在某個南方沿海的邊捶小城,風景如畫,氣候宜人,海灘細膩,滿園春色。當地人一年到頭習慣光著腳丫子,純樸野蠻。人口五六十萬,外地人占四分之三。
這個四季都花開的地方,卻天天上演著《皇帝的新裝》這樣的舞臺啞劇。臺下的觀眾(當地人)說臺上的演員(外地人)瘋瘋顛顛是瘋子;后者說前者傻傻呼呼是傻子。兩者外表區別明顯,也距離遙遠,井水河水不相往來,都暗忖著賺對方的'錢,沒事偷著樂,也相安無事,各取所需。
作為外地人之一,我也在臺上表演了幾個月。因為表情夸張,普通話不標準,肢體幅度有點大,有一定的影響力。五湖四海,全省各地的人們輪番上臺,你方唱罷我登場,來來往往,熱鬧非凡。高鐵站川流不息:出來的人熙熙攘攘嚷著來看皇帝的新衣裳;進去的人嘮嘮叨叨嘀咕著那家伙什么都沒穿,體態臃腫丑陋無比,門票竟然還這么貴,真是見鬼!
......
尤瓦爾·赫拉利教授在《人類簡史》中說,我們之所以愉快地活著,懷揣夢想,信誓旦旦,是因為我們都相信自古以來人設的藍圖。我們相互陌生,卻可以合作,是因為信任某種意識上的東西,這就是智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所在。歷史書上說,是否會使用工具才是衡量人物不同的標準,可是沒有想法和規劃,發明制造工具也只是過家家,和動物的本質差別并不大。游兵散將成不了大業,所以我們需要集中力量干大事,就必須有愿景和平臺。因此要早日進入平臺,再上去,臺上的人就是人上人,所以在臺下要吃苦吃話照做,做個好學生,要空杯-----杯里原來是死水,倒掉后就可以裝進新源了。
為了早點上去,臺下人每逢見面,無論早晚都說“早上好!”!讓臺下的當地人一臉的驚愕,成為他們茶余飯后消化食物的能量來源。
近日,我在網上搜了一下《皇帝的新裝》,仔細拜讀了安老前輩的檄文。比《人類簡史》好懂多了,兒童文學就是好,深入淺出,白話連篇,沒有主謂賓丁壯補這些繁雜的點綴和嚴謹的語法句式,深得巨嬰們的喜愛。
皇帝巡游時,明明赤身裹體,贅肉顫顫,橫肉滾滾,大腹便便,茸毛翩翩,滿臉堆笑,蹣跚踱步。可我為什么還人云亦云的揮舞著前肢拍爪稱快,贊美之詞不吝言表?
好惡心,很驚訝,真奇怪。
聽說皇帝除了重口味,好這口外,還是比較勤政的,也做了不少改善民生的大實事,還是有相當的民心所向。就不能好好做個親民的明君,非得弄出這么一出,讓人啼笑皆非,威嚴頓失!
可能是我們平頭老百姓的思維太低,知識淺薄,理解不了高層的高度吧。
貧窮限制了想象力還是我們的極限才是他們的開端?
【人類簡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類簡史》讀后感01-20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02-18
人類簡史讀后感15篇10-06
《人類簡史》讀后感11篇04-28
《人類簡史》讀后感15篇04-25
人類簡史讀后感5篇01-21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精選30篇)02-08
時間簡史有感04-29
時間簡史讀后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