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
更新時間:2022-10-04 17:19:57
  • 相關推薦
讀《論語》有感【熱】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1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孔子說,君子不器。于是“不器”二字便猶如珠穆朗瑪峰頂的星星,從古至今的人們思考著它,仰望著它,為它作注,設法踐行,那些在我們耳中那些頂頂大名的賢者們無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讀著它,而更加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身體里流淌著黃河的血脈的中華兒女都堅定地向著它,像每天從不會遲到的越過地平線的第一縷陽光一樣堅定地向著它,向著東方。

  第一《易經》有言:“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體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于教條,不僅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領略萬物之道,追求道器不離之境。萬物之道是個極廣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說要去其中有所參透的人是君子,從這里來看,儒家中所強調的社會責任感便滲透了出來,君子是讀書人,有仁有德的人,這樣的人長于世便要去領略萬物,要去感懷天地,所以這樣看來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但也是束縛的`有著清晰地道路的與方向的。這似乎便與我們今日所談的新青年,新思想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靈魂駛向堅定地遠方。

  第二,古代的“器”,專門指具有某種功能事物。于是從這個維度來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層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樣,有著局限的用途。君子該是廣博的,君子的才華該是海納百川的,這好比是我們如今所說的短暫的生命與綿延的厚度,君子當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無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劍武器之意,所以這樣看來,又有了第三層意思,君子當智慧清明,心中堅定有規,不成為小人的工具,不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體現。

  第四,“器”也有氣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懷天下,氣量沒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時君子多為有知識的階級或更有統治階級,他們是人民的牧羊人,當以容恕之道福澤天下,庇護萬民。而今之君子更當以仁之心,恕之方,向著道。

  綜上所述四點,謂之“君子不器”。

讀《論語》有感2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里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面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后,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干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獲!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讀《論語》有感3

  年初,差不多用了兩周時間,讀完了‘國學四庫’系列的《論語》一書。點染之余,卻被文中的一章所觸動:“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久久不能釋懷。標與本的比對,因與果的關聯,能否超然,全憑一念。

  《論語》之前的了解猶如皮毛。只有少許的篇章,有記憶,能誦讀,背后深意說不全、參不透。從“學而”開始,不過兩三篇便不知曉。確實慚愧。即便是每每去“三孔”游記、參拜也未能有所長進。

  無法穿越回到那個久遠的朝代,只有透過書目記載,了解那過往的人和事。《論語》是一部老師與學生教學相長,交談對話的收錄集。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國見解以及評價古賢的論述,記錄有點像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有人問、有人答,偶爾也可以開個小玩笑。

  全書20篇,每篇若干章。至于章,其實就是幾句話,因為是收錄集,每篇的歸類就不會絕對精準。篇目是按照收集語錄的開始命名。有觀點開篇的`,如學而、為政、子罕、先進等;有學生名字開篇的,如雍也、顏淵、子路等;也有評價前人的,如泰伯、季氏、微子、堯曰等。

  書中多次學生向孔子求知識、見解。雖短短幾句,見博學、見正念。有如問“仁”,剛毅、木訥,近仁;有如問“政”,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有如問“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有如問“孝”,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書中圍繞教學、仁政、中庸、修為等內容,提出很多有益的方法,積極的引導人們入世。培養君子、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克己復禮開始。可嘆“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孔子最終的政治抱負沒有實現。周游列國,多是顛沛流離。

  很有意思的發現是我們目前很多使用的語言,在20xx多年前,由孔子和他的學生開啟,目前依然在用,留存至今。有如“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如也”,似乎現在只在陜西一帶出門在外的人員他鄉相遇,互稱鄉黨。有如“先進于禮樂,后進于禮樂”。先進是進修之意。如今也指位于前列,可為表率,比較相似。流傳下來的成語就更多,見賢思齊、文質彬彬、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任重道遠等等。

  《論語》開創教化先河。學者、知識分子、悟道者們能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目標,值得彪炳和慨嘆。于己。不才,奉行之。

讀《論語》有感4

  曾陪著兒子一起去讀他們學校組織的《論語》學習班,請來的是同濟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上課,課上得很精彩,由此讓我開始了對《論語》的再接觸。大學里曾學習過《論語》,但都沒有這次重讀體會更深。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當時,既沒有電腦,又沒有印刷,“書”是在竹簡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繩一片片串接起來的。這樣,一本《易經》之類的書可能要有幾十卷。而孔子經常反復翻閱,以至于多次將穿簡冊的牛皮繩翻斷,勤奮學習后又能將所學的化成自己的東西,實踐在自己的'人生中。這就是他把學習看成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幾乎家家都有書架,人們卻不那么愛讀書了,有些書都成了擺設,很少有像孔子那樣讀書如饑似渴,一本書讀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孔子學習,要多讀書、多實踐,繼而從中體會到孔子的“悅”——讀書帶給我們的內心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財富。現在,人們交往絕大多數已經放棄寫信,而改用E—mail,而且幾秒鐘就能把自己想說的話發布到全世界。就算沒電腦,打個電話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聯系。可在古代,聯系遠方的朋友只能用書信,以兩千五百年前的條件,信使傳遞信件的速度與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車、海里有輪船、天上有飛機。可你想象一下孔子時代人們怎么出行呢?他的朋友要從越國去魯國拜訪他,就需帶上足夠的干糧、盤纏,趕著驢車,歷盡千辛萬苦才能見上一面。當孔子見到他久違的好友風塵仆仆來到他家時,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樂”一定不僅在于聚會時的互敘衷腸,它也證明了孔子的德行與聲望之高,遠方的朋友才會不辭勞苦來看望他。

  尤其欣賞《論語·里仁篇》里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意思是說:看見賢能的人,要想著向他們看齊,遇見不賢德的人,要想著相對照地在內心反省自己。能夠有向好的、賢德的人學習、看齊的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真正落實行動可是不容易。生活中有些人會給自己找借口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等等。孔子的學生冉求就說過這樣的話,于是他就給自己畫地為限,不愿再努力進取了。這樣看來孔子所說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多么及時和必要啊!它讓我們就像照鏡子一樣,時常觀察周圍而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賢之處,以便及時改正。我想我們身為教師,既要這樣去教育學生,更應該對自己嚴格要求。大家都努力照老夫子所教誨的去做,我想和諧社會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吧。

讀《論語》有感5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假期里,媽媽買來一本《論語》讓我學習。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的徒弟寫的.,寫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書中主要寫了怎樣學習和思考怎樣孝順父母。

  我還記得孔子有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呢。

  孔子周游列國,到處講學,一天看到兩個小朋友在爭吵。

  太陽什么時候離我們近,爭吵不休。

  他們看見了孔子,就讓孔子評理。

  著個問題把孔子也難住了。

  就向兩個小孩承認自己不會這個問題。

  兩個小孩就嘲笑孔子。

  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遇到不會的問題也實事求是的承認自己不會,也不怕別人嘲笑。

  我們也要向孔子學習,實事求是的對待自己不會的問題,不會就問。

  《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

讀《論語》有感6

  一部《論語》,有人從中覓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有人獲得了人生的感悟。孔子,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至情至性之人,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至真至誠之人。

  我總認為一位大師,他必定不是純粹的、專一的,就像孔夫子。教育家,他弟子三千,名副其實;思想家,一個"仁"留給世人永久的啟發;文學家、哲學家他依然當之無愧。試問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天地乾坤皆滄海一粟的胸襟,何以成為一代圣人呢?

  金景芳先生在他的《孔子思想述略》中曾說:"孔子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以至于超越中國歷史的界限,受到長期的尊重,首先在于他是偉大的教育家,而不是在于他的政治思想。"在浩如煙海的各式教育讀物中我們難免迷失,面對每天繁瑣的教學工作也難免浮躁,那不妨卸下一絲偽裝,拋棄一些浮躁,回歸千年前的經典,靜心聆聽圣人之言吧!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回頭看看孔子,20xx多年前的思想依舊能給我們啟迪。

  大千世界的魅力在于萬事萬物的多樣性,沒有同一處風景,才會讓人對旅行如此迷戀,同樣教育的魅力也在于教育對象的多樣性,教師看似重復機械的勞動背后卻隱藏著諸多鮮活的生命個體。一句"因材施教"似乎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孔子一生中花費了很多時間來了解學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長,有時他能從學生優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決斷、子貢通情達理、冉有多才多藝;有時他能從學生缺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有時他能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比如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強一些?"孔子說:"子張偏激一些,辦事說話容易過頭;子夏遲鈍一些,辦事說話有時跟不上。"子貢又問:"那么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呢?"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正因為對學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學才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說教,往往許多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而孔子回答不一樣。如子路問:"聽到一個道理馬上就執行嗎?"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實行?"冉求也問,而孔子答:"對,馬上去實行。"公西華問為什么對同一個問題而答復相反。孔子說:"冉求遲緩,我推他一下,子路向來膽大好勝,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

  說起"因材施教"道理和理念誰都有一堆,可實踐起來怎一難字了得啊!我們真的了解那講臺下幾十雙眼里藏著什么嗎?孔子說過"智莫難于知人",沒有什么比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更難懂。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學問。我們是不是把我們的學生都當成中上人了呢,那些艱澀的理解,那些文章背后的深意他們真的個個都需要知道嗎?語文課堂上我們總是糾結與那些莫名其妙的"深情厚意",那小小的心靈哪能感悟那么多呢。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朱自清先生一篇經典的散文作品《背影》,我記得當年我學的時候老師神情的講,我似懂非懂的`聽,只忙著體會那字里行間的深情,做題倒是會了,萬分感動吧倒也談不上,父愛的偉大倒也略懂一點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過了父親無數次的背影,有一天突然讀到這篇文章,我才感慨頗深。只到我自己站上講臺,婉婉到來那傷感中帶著憂傷的文字時,我差點淚流滿面,那一刻我知道,那一課不是為我的學生上的,而是為自己上的,下邊的孩子如同當年的我,有的頗有領悟,大多似懂非懂,也有的暗自偷笑。可那又怎樣呢,那一刻多少人懂真的不那么重要,歲月會告訴他們一切,對于那些暗自偷笑的孩子更無需指責,過多苛求。

  那教育到底要交什么,有人恐怕要發問了。孔子只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不外乎四大方面,即"文、行、忠、信",而對于"文"孔子似乎把它列在末尾,相對來說更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倫理道德方面的踐行,這是孔子的本意。我到覺得沒必要把思維禁錮在孔夫子的本意上,何嘗不能理解為一種實踐能力和為人處事之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恰恰與孔子主張的"仁與德"不謀而舍,兩人都把"仁與德都"當做自己不斷追求的目標,從而提高自己的修養品德,具備良好的修養品德,才是我們所調的''真人''。我們總在說教書育人,要育成什么樣的人——"真人",是"君子坦蕩蕩",是"敏于事而慎于言",是"言必行,行必果",是一種坦蕩、內省、直率與真誠。孔子通過點滴,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地與弟子探討,感悟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白天,忙碌于教育教學工作;入夜,翻開圣賢之書讀上幾頁,雖不能自稱"大徹大悟",卻無疑享受了一次"靈魂桑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這條路與我而言還有太多的風景要去追尋,我不是開辟者,但我愿意去追尋那一片片綺麗的風光。面對繁瑣的工作,不知從何時起也變得喋喋不休,變得心浮氣躁,與圣人對話,才發現來自遠古的真理總能給予人一種寧靜的智慧,我沉醉于那份內省,感動著那份質樸與直率,不寧靜怎能幸福,不寧靜何談教育!

讀《論語》有感7

  學了《論語十則》,我有很多感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我記起小學學詩《楓橋夜泊》時,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鄉之愁的我難以入眠。但是很讓人生疑的一點是,其實楓樹不喜歡潮濕。帶著這個疑問,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這里的“江楓”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指的是“江村橋”和“楓橋”,且當時就有這樣一座橋。(如此一來,疑惑盡消。)因此,我認為江楓應取第二種釋義。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說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其引申之意也至為分明。)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

  閱讀《論語》影響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事。

讀《論語》有感8

  當今社會文化中,無不摻雜著一些無聊的小說,沉迷其中自然沒有什么好處。世界文明的發展提示著人們,要想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就必須要溫習歷史彌新的人類文化經典。《論語》,就是如此的一本書。

  我認為,《論語》是現代人必讀的文化經典,這本書中,有許多是以下層民眾的思想而起筆的,對我們能有很大的啟迪。為什么孔子的學說能如此地立于不敗之地,這主要是孔子所生的時代與他的理念。

  孔子生于春秋后期,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的時代,君主視生靈涂炭與不顧,整個社會都處在搖搖欲墜的邊緣。孔子從小就開始接觸社會下層,因此他察夫民心,想要用思想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孔子生前周游列國,他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推行,傳布自己的學說。他心中,始終貫穿著濟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眼前是個和諧的社會,人們都能過上有秩序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他的思想和學說已超越了權勢,致使他只能惶惶然地坐與車內,隨著簸巔不定的車身,在心中亦再想著濟世救國。

  《論語》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也浸誘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心理、行為等方面。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并不是不無道理。

  自小我就接觸它,在一日日的.堅持中完成了所有的背誦。《論語》就如同中國的圣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規范當中。《論語》中記錄著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或富于變化,娓娓動人。《論語》的智慧具有廣泛普適性,它早已不僅是一部哲學經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導書,因此,他才能夠跨越時空,到今天仍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注入鮮活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為人處世、安身立命、齊家治國必讀書,傳世經典,圣賢智慧,逍遙忘今自迷沉。讀《論語》,體驗百態人生。

讀《論語》有感9

  最近在讀《論語》。前幾天讀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于孝道,在論語里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么“父母在,不遠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你發現沒有: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么在論語里,只看到關于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于父愛、母愛的內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絕對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二十多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今年還未過完寒假,由于學校有事,需要提前趕回去,臨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別不好,媽媽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為耳朵后邊長了一個血管瘤,還沒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來,她就幫我收拾著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裝進包里的東西又都拿出來。好不容易能出發了,她又非要到車站送我,唉,我當時有種暈了的感覺,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經光榮的成為人民教師好幾年了啊,這要讓我的學生知道了,還不笑死我啊。擰不過她,只好讓她一起跟著,在路上我也沒怎么理她,到了車站,一看排了那么長的隊,心里的火相當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時候,媽媽拿著一張票來了,原來她朋友在那賣票啊,走了個小后門。這時我才有點高興她跟了來。上了車,她扒在車門口囑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態,注意生活,注意身體……全車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趕著讓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車還沒開,過了一會兒,我聽見有人叫我,抬頭一看,她又回來了,手里拿著一個袋子,遞給我說:“這個時間回去就別做午飯了,給你買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點,就睡午覺吧。注意身體,保持快樂,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著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的淚掉下來了,媽媽曾經對我說過,不管長多大,我都是她疼愛的女兒。

  記得大學剛入學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學校,辦完了所有的手續,然后去宿舍給我把被褥全都曬好、鋪好,就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我雖然也舍不得他們走,但還是假裝堅強的勸他們快走,出門送他們上車的時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紅了,他匆匆的拉開車門,也沒敢看我就上車了。我當時以為爸爸怕我留他,不讓他走,所以才沒敢看我,后來司機小劉叔叔告訴我,爸爸一上車就掉淚了,跟媽媽說:“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為爸爸是個冷血動物的,可就從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對我的愛有多么深,只不過父愛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覺父母對子女的愛幾乎是一種天性,尤其在中國,不怕父母對子女沒有愛,只怕愛得太濃。但是中國的父母不象外國人那樣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況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于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須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么呢?因為“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么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檢討一下吧,尤其是現在的嬌生慣養的孩子們,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么嗎?知道他們愛看什么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讀《論語》有感10

  我認為讀論語就是陶冶自己的情操,讓自己了解很多的東西。

  讀了論語之后,我認為自己應該做到論語里所說的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在讀論語的過程的中,我應該做到孔子所說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有很大的缺點,有一些不經意間的缺點不易發現,所以我認為自己應該努力學習,認真的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對于論語,我知道自己讀的還不夠透徹,我認為論語的內涵不知在于教人怎么變得更好,而是讓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論語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說生活處處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在這個新時代,很多人都喪失了自己的品德,但是我一直堅信,總有一天我們的社會風氣變得更好,論語中孔子一直想要達到的,這正是我們要做到的,論語真的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在論語中,孔子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式,這也是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方針,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有不同的思想,所以以同一個要求去教導不同的學生,是做不到的,這一點我認為我們的班主任做的很好,他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這個方式,他從來不要求自己的學生做到一樣的效果,總有些人是做不到的,總有一些人可以做的更好,所以論語教會我們如何做到更好,當然論語也教會我們如何處事做人,沒有必要去計較一些不值得的事,總有些人是你高攀不起的,也總有些人會出現在你的黑名單里的,所以啊,不必要去計較一件事,總會過去的。

  論語里真的蘊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也包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向前看,要做到不怒,我們可以努力做到自己最好的樣子,所以我們可以認真的研讀論語,在這個新時代的潮流里,所以我們更要做到自己更好的一面。

  論語,也許沒有教會我們什么,但是至少告訴我們如何為人,如何做到更好,所以啊,論語就是我們學習的東西。

  還有人質問,學這么多《論語》,高考又不考,有什么用啊?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大丈夫不是為了炫耀而學習,而是為了明白事理,濟世救民。顧炎武先生的回答多么經典。

  即便不是為了高大上的理由而學習,那也該為自己修身養性而盡力。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告訴我們復習求思是重要的。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告訴我們學習要追求正義,不鉆牛角尖,當然,求異創新另當別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中要不斷思考,在思考中要不斷學習,如此,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人才不會成為書呆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告訴我們對待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切不可不懂裝懂。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告訴我們特別是那些喜歡看成功雞湯文的人,要看清楚別人成功背后的努力。

  如此《論語》,如此孔子,如此智慧,如何過時?如何腐朽?如何無用?

  文史悠悠,先賢已矣;閱讀經典,幸得圣緣。作為新青年,我們首先應深入學習經典,而不是輕狂自居,鄙薄先賢。學下去,繼承下去,為往圣繼絕學,這是我們的責任。

  所以啊,我們應該學習論語里很多東西,所以真的,論語真的值得我們認真的研讀論語,終于論語讀完了,我的思想也經過了洗滌,成功的認識到我自己的不足,學習了別人的優點,真的感謝論語,是它讓我學到了很多,希望以后也可以讀到這么好的書。

讀《論語》有感11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度上,孔子認為“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該的。可是,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么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發現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么慚愧,該多么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圣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后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12

  老師暑假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業,看一本好書并寫出讀后感,我看了論語,并寫出了我的感受。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很多話很有道理。論語1是將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2是講有關思想、修養,論語是我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特別“溫故而知新”這句話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的意思是能這位是各人有各人的長處“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給我的感觸也很深,告訴我們要敏捷而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雖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多年不可能完全適合現在的社會,但他畢竟是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時。

  仁義禮智信我們都按這個標準去做,社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昌盛文明。

讀《論語》有感13

  有一本好書叫《論語》,有一種事業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以前讀《論語》,是希望語文考試不失分。現在讀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亂世,他的成長背景是平凡而貧窮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夾擊之下,孔子卻激發了生命的潛能,乃至成為“圣人”。孔子的言論及行為,并無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會產生讓人滿意的效果。

  孔子親自教導的學生,自然成為《論語》的第一代受益者。學生們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人格的轉化與提升可以達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悅誠服,且愿意隨從孔子周游列國。甚至到了孔子辭世之后,眾多弟子還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喪三年,回憶與講述老師的教導,于是也就有了傳世的《論語》。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進展。如果人生只是一個平面的過程,由生到死,那樣的人生非常無聊且毫無意義,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會消逝無蹤。人生惟一不會失去的,乃是由內而發的潛能,實現自我的要求。孔子就是由“知”的潛能開始,開拓心靈及視野,讓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開發,從一個平凡的人演變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時代中所特有的意義,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得其樂。

  孔子這樣的人并不是神話,而是可以達到的具體表現。人生意義的重點不在于人是快樂的或痛苦的,而要看個人是否能善用機緣所帶來的挑戰,讓自己成長。人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能讓自己的人格成長。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情況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結束時,卻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不斷作出選擇。

  《論語》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東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是因緣而聚,緣盡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余地,這是很可惜的事實。人生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辰八字,無法選擇種族、國家、文化傳統,無法選擇成長的.經驗。如果連朋友也無法選擇,那么這一生剩下能選擇的實在很有限了。人的價值在于以某種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強。人生有許多無奈,但所有的無奈都比不上與和諧生存相去甚遠。交朋友要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且不要對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結識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緊,尋覓不到完美無缺的朋友也不要緊,要緊的是相知投契、和諧相處。

  讀《論語》后,不免捫心自問,人的一生的目標是什么?我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覺悟自己是一個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選擇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選擇應該往哪里發展。自我選擇來自于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必須考慮人類共同的追求途徑——真、善、美,以及個人特別的途徑——志向與興趣。我覺得,應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滿足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又能夠接近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具體說來,就是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充分實現,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彼此的關系變得更復雜,更混亂。故此,人只要活著,就有一個內在的使命,這使得他在世間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很委屈、很貧困、很失意。其實,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斷的名利權位,種種所謂得意或失意的價值判斷,對于內在自我的實現都沒有必然性。人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社會意義上的,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難以選擇的。人生在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世界——內心世界。所謂向善,當然不是抽象的虛無的,而要放在人與人的具體社會關系中來衡量。所以,儒家思想還是入世的,關懷人世的,是以人作為中心來思考的。

  讀《論語》,批判地領悟儒教思想,也會產生一種使命感,自覺有一種責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邊的人。單單從這個意義上說,《論語》就堪稱一本好書,它讓我自省自律,讓我更好地走向社會,融入社會,立足社會。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1、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4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讀《論語》有感14

  論語是一本好書,它錄有古代名人給我們后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們中國人都應該去看。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這些意義深刻的道理,才有我們中國那么多聞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歡孔子說的一句話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在貧窮的時候依然保持節操,小人只會胡作非為。讀了這句話,娃娃不禁感慨萬分,立誓要做一個君子。

  我要學習孔子的仁德、君子之范、好學、有堅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質。我要學習李密的孝順。我要學習管仲的`聰明。還要學習顏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勞這些名人的高貴品質受人敬仰,讓人深有感觸。

  孔子、曾子、老子讓我們記住這些名字吧!讓我們從小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讀《論語》有感15

  孔子,我們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同時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學家,他的智力過人,《論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們寫的,里面記錄著孔子平時教育弟子們時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段話說的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還有一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過錯。

  其中,有一個地方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當仁不讓。子曰:"當仁,不讓于師。"意思是孔子說:"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如果這種事真的出現了,孔子連老師也不謙讓,而我,卻不一定,唉!

  這本書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看,能教會我們怎么為人處事,快去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作文03-14

讀《論語》有感12-23

讀論語有感04-19

讀于丹論語有感09-01

讀《論語》有感【推薦】09-01

讀《論語》有感【薦】09-15

【薦】讀《論語》有感09-04

【熱】讀《論語》有感09-07

【精】讀《論語》有感08-14

【熱門】讀《論語》有感08-0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精品妖精 | 日本在线a一区视频 |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精品 | 亚洲肥婆丰满一区 | 日韩精品欧美专区国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