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孤獨者》讀書筆記
《孤獨者》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2-04-13 10:41:34
  • 相關推薦
《孤獨者》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孤獨者》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孤獨者》讀書筆記1

  一直都不太喜歡讀魯迅的作品,它從娛樂的角度來講是比較沒意思的,甚至是比較枯燥的,文字又太深刻,所以讀起來就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場心靈的搏斗和拷問。你好像要拷問作者,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亦或許是自己的知識太過淺薄了。

  如今,靜下心來讀過才知道,他的文章并沒有想象中的晦澀難懂,只是一開始,沒有深究他所在的時代特征,忽略了行文背景,文章自然就無所依了。這其中,《孤獨者》是我比較喜歡的文章之一,無奈的時代,無助的生活,從開頭到結尾,字里行間滿滿的都是刻骨銘心的凄涼,徹底的孤獨和絕望,一種“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糾結。

  小說的開頭就讓人心頭為之一震——“我和魏連殳相識一場,回想起來倒也別致,竟是以送殮始,以送殮終”。仿佛我和連殳的故事就是死亡的輪回。沉重的陰影籠罩小說人物的命運乃至整篇小說。

  從“送殮”始:魏連殳從小就和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祖母死后,他從城里趕回來奔喪。因為是寒石山唯一出外游學的學生,是村民眼中的異端人物。所以大家都特別緊張,緊張他回來會不會按照舊的傳統規矩辦事。于是便提出三個條件:穿孝服,跪拜,請和尚道士。想要難為連殳,卻沒想到他毫不猶豫的答應,并耐心的裝殮祖母,使得村人分外驚奇。其實,并非他識時務,或是向舊勢力屈服,而是因為他是真正的孝子,從那個站在“我”前面的花白頭發的老太太羨慕感嘆聲中,我們可以了解老人所想要的東西,我想:連殳的祖母一定也是滿足的。因為是真孝,所以他不在乎從新學堂出來仍然一切照舊。骨子里,他是真正的講禮,他反對的只是禮俗。以至于在許多女人又哭又拜的時候,他一聲不響,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他要的不是虛假的形式,也無謂于別人的驚異和不滿,他要的只是宣泄心中的傷痛,抒發失去祖母的傷感。

  由此,讓我聯想到了嵇康,阮籍。魯迅曾經也說過,嵇康阮籍表面看上去是反禮教的,其實他們是最守禮的。而連殳耐心的為祖母裝殮,以及他的放聲一哭,使得他們不僅在行為方式上很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因此,從連殳身上看到的,正是魯迅本人與魏晉文人的共通之處,同時,也看到了魯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質的東西。

  連殳無疑是孤獨的,周圍的人不僅不理解,甚至還想要當做笑話來看——“或者還會釀成一種出人意外的奇觀”“都可以就是照舊,本來就無足觀了,但他們還是要看,黃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滿一堂前”……何等的不幸!新思潮的影響使他成為舊勢力的堅決叛逆者,舊習俗的孤獨異路人。

  在小說的第二小節中,可以看出連殳是喜歡孩子的——“手臉和衣服都很臟,而且丑的可以,但是連殳的眼里卻即刻發出歡喜的光來”,他還從為數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給孩子們買禮物,對幾個孩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寶貴。

  為什么呢?只因為他認為“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的……。”他認為他們孩子的本性是純潔的,后天的壞,平日里所看到的壞都是環境教出來的;他認為人的生存還是有希望的,而唯一的希望就在這些天真的孩子身上,既然是環境造成的就有改造的可能。但是,在文中,“我”對他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壞花果不是無端的。這場關于人的生存有無希望的爭論是沒有結果。在最后,“我猜不出他是無話可說呢,還是不屑辯。”所反映的正是魯迅自己內心的矛盾。

  現實是殘酷的,當你背離社會的主流時,即使你是真理,也難免要接受社會的考驗。小報上的攻擊,學界上的留言,使他深陷泥潭,淪為失業者。之后的他,被社會孤立了,沒有憂郁慷慨的青年前來交流,沒有懷才不遇的奇士拜訪,先前圍著他打轉的孩子們連他的東西都不要吃了;嗜書如命的他賣掉書籍,賣光了所有。只是想要活下去。

  如此困苦,為什么想要活下去呢?在文中,多次出現這樣的字眼——“我還得活幾天……”“然而要活下去……”“滅亡時不愿意的”……為此,他連抄寫都可以遷就,愿意求乞,凍餒,寂寞,辛苦。只因為他還有理想,還有信仰在心中,即使理想破滅了,也還要為愛著的人活著,最后,連愛著的人都沒有了,他是在為仇視他的人活,為不愿意他活著的人活,活的是一種不成全敵人意念。

  因為這個意念,這個殘酷的選擇,時代的潮流迫使其投靠有權有勢的杜師長,不得已“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他放棄自己的操守和堅持,為五斗米折腰,忍讓退縮以至于走進自己先前所憎恨的泥坑,其內心是一種絕望的痛苦,那刻他的靈魂死了。他寫信來說讓“我”忘了他,他說他已經“好”了。僅剩一具背離初衷和信仰的軀殼,又何必銘記?還不如就當他已經離開好了。至少記憶里是那個有血有肉有追求的魏連殳。如此一個徹底的孤獨者形象,引得后人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深深的同情與悲哀……

  繼而,我們反思魏連殳的“孤獨”,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孤獨呢?開始站在時代前沿,一覽眾山小,感到異類的孤獨,后來又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絕望的孤獨。這些都是因為人道主義的'個性主義精神在當時社會不可能有立錐之地。這是時代的悲哀,是當時社會對知識分子的吞噬,是封建傳統思想對首先覺醒的知識分子精神追求的殘害,也是那個社會無可改變的宿命。

  連殳是以背叛自己和愛他的人為代價來取得對敵人的勝利的。如此,他的復仇就不能不以自我精神的扭曲和毀滅作為代價,最后必然導致生命的終結。當我趕著去見面的時候,已只能面對連殳的尸體,也就出現了小說開頭交代的“以送殮終”。

  連殳走了,一種最徹底的方式帶走了他的痛苦,也把他帶離了那個無奈的時代。

  小說末尾,受傷的狼再次出現,死亡輪回的生命感受也隨之走向頂點。這夾雜著憤怒和悲哀的長嗥,無疑是連殳的心聲,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心聲,同時也是無數覺醒的知識分子的心聲。

  終于,一切恢復平靜,現狀的改變又需開始新的掙扎,新的努力,需要永不停留的向前邁進。用一份輕松的心境,坦然面對現實,在月光底下,從潮濕的石路出發,走向光明。

《孤獨者》讀書筆記2

  《孤獨者》是一個獨戰多數的孤獨者的悲劇。魏連殳常說“家庭應該破壞”,樂于接待失業、失意的人,認為孩子總是好的,將老屋無限期地租給女工住,愛發沒有顧忌的議論,可見不乏進化論、人道主義、個性主義的思想及民主、自由的新觀念,是個敢于獨戰多數的具有五四新時代精神的新青年,對于閉塞、停滯、守舊、自私、愚昧而且容不得異類的一般大眾而言,他確乎是個異類。魏連殳的思想、個性與強大而守舊的環境的沖突,決定了他孤獨者的悲劇的命運。通過魏連殳的故事,魯迅在小說中展開了“現代”受到傳統中國圍困的主題,其提出的“現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與道路”的主題,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小說史上具有開創意義。

  “送殮”一場表現了魏連殳獨戰多數的豐采。族人排好了陣勢,村人們興奮地等待兩面的爭斗,可是魏連殳一句“都可以的”,便以無戲可看向看客們復了仇。雖然復仇,被那些呆滯、冷漠、麻木的“群”包圍著,其內心是痛苦、孤獨的。魯迅小說中曾經反復寫過孤獨的個體被麻木的“群”圍困的場面:路人向“狂人”射出吃人的目光,黑暗中看客們伸長了如同鴨頸般的脖子品味夏瑜的就義,咸享酒店的長衫客與短衣幫合力賞鑒孔乙己的尷尬、頹唐,魯鎮的人們用研究的眼色盯著祥林嫂額上“恥辱的記號”的傷疤,(它們都是魯迅在日本仙臺學習時“幻燈片事件”經驗的紛繁多樣的表現,參見《吶喊自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這些眼睛對于被圍困個體意味著什么?魯迅在小說中曾寫過懵懵懂懂的阿Q和復仇者眉間尺對于看客們眼睛的感受。在阿Q,它比“又兇又怯”“遠遠地穿透了他的皮肉”的“狼的眼睛”更可怕,“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地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里咬他的靈魂。”對于眉間尺,“遇到這樣的敵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覺得無聊,卻又脫身不得”,置身于此的魏連殳的感受則二者兼而有之,如同置身無物之陣、荒原,“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孤獨導致悲傷,卻并不必然就失敗。他有所希望(“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我以為中國的可以希望,只在這一點。”),有所眷顧(“還有人愿意我活幾天”),“有所為”(“喜歡發表文章”,“發些沒有顧忌的議論”)。他有韌的精神,他“愿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然而,不久,愿意他活幾天的“已被敵人誘殺了”,對于孩子的信心也動搖(“一個很小的小孩,...指著我道:殺!他還不很能走路...”),而且他被解職了。活的意義、的價值、的條件均已失去,這是內外雙重的壓迫。生命已經沒有意義。“我自己也覺得不配活下去;別人呢?也不配的。”為愛、為希望而活既不可得,乃為恨而活。“偏要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們而活下去”——“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以自己的生命向社會進行復仇。魏連殳的悲劇不在于他的死,也不在于他的失業,他的悲劇在于生命意義的喪失。生命已經無處立足,死亡就不是悲哀,死亡只是他自由地使用生命進行復仇的盛典――為了恨!然而這樣的復仇除了啃嚙自己的心――目睹自己的腐爛――之外,于大眾的愚昧、于社會的守舊、于舊勢力無損絲毫。倒是那戴著肩章“不妥貼地躺著”的帶著“一柄紙糊的`指揮刀”的尸體,對于主人公不啻是個諷刺,人物的尷尬結局顯示了作者對于其人生道路的冷峻態度。小說的深刻之處還在于,這是一個幾乎無事的悲劇,“這也是向來如此的”,“S城人倒并非這一回特別惡。”并沒有特別的人、特別的事件、特別的迫害,圍困是由“無主名”的日常性的社會生活環境完成的,如此,小說顯示了社會改造的艱巨性。

  小說如一首詩,具有峻峭幽深的藝術風格。小說中的人物“我”既是敘述者,也是一個與魏連殳在精神、氣質上頗有相通之處的人物,他們仿佛是精神上的孿生者,然而他與魏連殳的取向頗有差異,他不信進化論,對魏連殳的多疑,看得人們太壞也不以為然。他對魏連殳是牽掛的,但又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對于魏連殳的“我還得活幾天!”的聲音冷峭地反問“為什么呢?”。這兩個人物其實可以看作雙重性對偶式主人公,他們的關系正是一種論爭性關系,它是魯迅對于中國傳統小說中正副人物分身法的創造性運用。眾所周知,無論是魏連殳還是人物“我”都帶有魯迅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魯迅運用這一獨特的方法表現了他對于孤獨的知識者的命運的復雜情思。面對鄉村中國的知識者。

  2在唐詩里孤獨漫步讀后感600字

  這是一個持續了近三百年的盛世。然而,正所謂“繁華落盡是辜負孤獨”,在這繁榮的背后,無數仕途失意的文人在哀吟,在悲歌。這其中有一位被賀知章稱為“嫡仙人”的詩人,他就是李白。

  李白的生與死都與月和酒有關。他的童心永遠如月光般清澈純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碧云端。”月是他的知己,他向月傾訴:“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他托月亮為信使,將一片懷念送給友人。仍是月,陪他飛渡湖水:“一夜飛渡鏡湖月。”酒,是忘憂物,是掃愁帚,李白自然離不了酒:“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一切功名富貴不過是身外之物,若能暫時以酒澆愁,這有算得了什么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詩人萬分憂愁之時,也只能以美酒佳肴醉了心吧。傳說,李白是在醉酒后跳入水中捉月亮而死的,我毫不猶豫地相信了,或許李白是從月亮上被貶下凡間的。因此他總是那么清高,那么浪漫,在紅塵中抱著月的余暉里去,可能是最美地消逝吧。

  最喜歡他的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陶淵明有詩:“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作者對此給予了極美的詮釋:“影子,既是低于詩人的眾生,也是曾經的詩人,是他的源頭;月亮既是高于詩人的神靈,也是他神性的自我,是他內心夢幻和理想的寫照,而詩人就在這過去的我、現在的我、神靈的我中間徘徊著,凌亂著,寂寞著,孤獨著……靈魂對超我的念念不忘與肉體無法擺脫本我的羈絆,是詩人孤獨的原因,也是詩人偉大的源泉。正是這種靈與肉的沖突,使他們將神靈無限地接近偉大與崇高,又不得不隨時受著塵世凡俗的困擾,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孤獨,卻無法擺脫孤獨。”

  李白,這樣一位徘徊于神領域和人群之間的偉大詩人,在晚唐的衰落中逐漸隱去。

《孤獨者》讀書筆記3

  《孤獨者》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彷徨》里的代表作,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激進知識分子在社會和時代的壓迫走向毀滅的過程。主人公魏連殳和是個近代知識分子,他留洋學成歸來,工于生物學,喜愛讀書,善于經史。在一個封建倫理綱常森嚴的時代里,他是學富五車的“異類”。他不反抗也不接受在這個時代里出乎意料的隨和,可是善良真摯的他被封建綱常壓迫的體無完膚,變成古怪孤僻的繳械者。

  原文里有這么一句“人要使死后沒有一個人為他哭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小說中多次提到哭泣。第一次是魏連殳留洋歸來為祖母奔喪時,周圍人對祖母的吊唁。第二次是魏連殳在葬禮結束后獨自哀泣。第三次試小說的結尾,魏連殳去世,周遭人對他的吊唁。在我看來,第一次的哭泣和第三次哭泣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周遭人都渴望著從逝者身上撈到好處,虛偽的哀泣著生命的流逝,表達著逝者生前和自己的關系多么親近,內心里巴不得馬上分掉逝者的錢財,是一種充滿了功利性的吊唁。相反第二次的哭泣,才算得上是一種吊唁。魏連殳在祖母生前遠離故鄉,留洋在外,他內心覺得沒能花時間陪伴家人是一種遺憾,覺得自己年少時因為自己和祖母沒有血緣關系而有意疏遠她傷害了祖母的心而懊惱,最令他痛苦的'是自己再也沒有辦法彌補自己年少時犯下的過錯。從這里可以看出魏連殳本性的善良美好。

  小說里的“我”和魏連殳一樣,也是一個新式知識分子,對現世有著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較魏連殳的看法更為激進更為現實一點,魏連殳較“我”的看法更為美好善良一點。就好比小說中“我”和魏連殳關于孩子性本善或者性本惡的意見分歧。起初,魏連殳待業獨居時認為小孩本性天真善良,這樣的狀態會一直保持下去,而“我”認為小孩本性中就有惡的因子。后來,魏連殳的兄長侄兒來投奔他時,他開始動搖,認為小孩中也有令人嫌惡的。小說結尾處,平日里最愛小孩的魏連殳對小孩不友好了起來。這里看出魏連殳心境的變化,也看出了封建倫理綱常的壓迫下,魏連殳被壓迫成一個完全不像他自己的人,更看出了這樣的社會狀況下連小孩都變得和周遭世俗一樣開始壓迫荼毒弱者。著實令人痛心。

  其實魏連殳是個失敗者,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起初的失敗,也只是他在文論里發表自己的看法后被革職,仕途上的的小挫折。他和封建禮教抗爭的心志和力量還在,他純真善良的心還沒被世俗拖下水。這時候的他不是真正的失敗者。可是后來,他就是徹底的失敗者了,他被逼迫的不得不向封建勢力繳械投降,拔掉自己和封建禮教抗爭的爪牙,穿上向封建禮教求乞的“不妥貼的衣冠”。再來探討魏連殳的悲劇其實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遭遇挫折后,啟蒙思想逐漸落潮之際,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這樣的“魏連殳”式的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經濟上的,是生存、溫飽的問題。也是很多“五四”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繳械投降的原因。

  魏連殳、N先生、呂緯甫、涓生和子君等等,這類人物都是作者魯迅筆下的孤獨苦悶的知識分子,他們新潮的思想和這個封建禮教森嚴的時代和社會格格不入。作者魯迅在塑造這類人物的時候,大量運用了人物心理描寫和內心獨白,用細膩的筆觸地刻畫了他們內心痛苦的經歷:“這類知識分子意識到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是多么可怕,他們十分渴望沖破這樣的束縛,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現狀,喚醒人們沉睡的意識。但由于世人麻木不仁,傳統封建思想勢力過于強大,他們的美好理想終于走向毀滅。他們很痛苦,由于思想的覺醒,他們的內心活動很豐富,他們清醒的知道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人會變成什么樣子。傳統思想勢力的強大使他們的內心愿望極難實現,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封建的行動上受到了環境條件的限制。在生存問題面前,他們最終繳械投降,拔掉與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爪牙,為了溫飽問題向封建勢力求乞。

  魏連殳的這些經歷都和魯迅十分相似,甚至連外貌也相像。其實《孤獨者》是一部作者魯迅在卸下自己的面具,袒露血肉的進行自我解剖的作品。作者的自我剖析其實是一種反抗絕望、勇敢正視生存困境的生存哲學,充分體現了魯迅勇于自剖的精神。

【《孤獨者》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孤獨的守望者作文04-07

孤獨之旅讀書筆記03-09

《過于喧囂的孤獨》讀書筆記01-14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01-18

《閱讀是一種孤獨》讀書筆記02-01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01-19

關于《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11-26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筆記20篇03-04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11-2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五月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无线码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v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AⅤ天堂 | 日本一道本日韩 | 日本精品在线不卡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