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實用文>讀書心得>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更新時間:2025-01-11 17:21:43
  • 相關推薦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1

  讀完該書,我的頭腦仿佛經歷了一場風暴,讓我對教育和現狀有了全新的理解。書中展現的事實、智慧和遠見令我著迷并深感震撼,然而面對現實我又感到困惑與矛盾,更多的是引發了對自己教育實踐的反思和審視。

  (一)震撼:為什么在我們領導專家和老師的眼里一堂完美得無懈可擊的課,卻被外國專家所否定。為什么20多年前中美兩國專家在一次互訪后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預測,結果卻使人大跌眼鏡。美國專家稱:中國學生是世界最勤奮的,學習成績也是世界最優秀的,可以預測,20年后中國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一定會把美國遠遠甩在后面。中國專家稱: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病入膏肓,再過20年,中國的科技文化一定趕超這個超級大國,但20年過后,這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00多位知識型億萬富翁,而中國沒有培養出一個這樣的人才,兩家的預測都錯了,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已經落后了。試想一個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這個聰明又勤奮的民族,為什么卻出不了這樣一個頂級的人才。其實我們基礎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我們已經在起點上已經輸給人家了,而且輸得不知不覺,但后知后覺尚可亡羊補牢,迎頭趕上,萬萬不可做不知不覺的愚者,錯失歷史發展機遇。一旦錯失,將會付出沉重的的代價,歷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這一點。目前,我們的教育正處在新的歷史轉型時期,經歷著全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有著深層次的背景和歷史的必然。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迫使我們的教育作出反應,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當前知識經濟時代靠的是知識,創造和核心技術,誰占領了新科技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最大的發展,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因為核心技術在市場經濟中是買不到,而科技的發展有懶于教育的發展。面對這場全新的教育變革,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該做些什么

  (二)矛盾與困惑

  我們基礎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然而,盡管我們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實際上卻在嚴格執行應試教育;雖然我們不斷呼吁減輕學業負擔,卻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壓力。孩子們因此失去了應有的天真、爛漫、活力與創造力。我常常思考:孩子們為這樣的沉重代價付出了多少?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究竟有多少積極影響?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過重的負擔和超前的教育就如同晚餐放在早餐吃一樣,不僅無多大益處,還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矛盾,如何調和這一矛盾,減少其負面影響,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場新的教育改革正在開辟新的成才路徑,改變我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改革課程和評價體系。面對新課程,每位教育工作者應當如何應對,又做了哪些準備?

  (三)反思:課改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也提供了提升自我、實現自我的機會。在某種程度上,無論是資深教師還是新教師,在面對新課題時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都是“新教師”。如何順利進入新課程,沒有現成的模式,一切都需在實踐中摸索和總結。但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有一個核心理念不可動搖,即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發展應包含四層含義。

  (1)這發展是全體學生的發展,我們要善待每一位學生,給每位學生創造發展的機會和條件。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不僅限于智力的片面發展,不應以知識分數評判學生的優劣,還應涵蓋道德、情感及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成長。

  (3)這種發展是一種個性的發展,對于智力正常的人而言,我們應該持有這樣的觀點:學生之間并無優劣之別,唯有差異之分,應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潛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揮。

  (4)這發展應該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發展。這種發展的效果會在他今后很長階段的成長過程中逐步體現,不僅僅以分數的獲得和立竿見影的效果為終點。有人說:"科學與藝術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頂匯合擁抱".這句話應該是對持續發展的最好詮釋。回顧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缺少如何把正確的觀念化注于具體的教育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其實每一位有志于教育事業的老師,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自己的班級就是自己實踐探索的基地。作為一個老師對每一堂課,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加以用心設計,并在課后不斷反思總結,才會有所進步。孔子曰:"我日三省我身。"而我自己作為一個老師對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學行為又有多少省悟呢只有在不斷學習,否定和總結中提升自己,真正的走進新課程。在這場偉大的教育變革中,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2

  最近,我利用課余時間讀了《教育的奇跡》這本書。這本書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后,感觸也挺大。

  《教育的奇跡》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么?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美國教育家卡爾·威特曾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回顧歷史上那些偉大的人物和天才,他們雖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若給予更好的教育,他們定會變得更加卓越、健康、善良、寬容、出色、聰慧、正直、博學、謙遜和堅韌。簡而言之,只要懷著真誠的態度,采用更優秀的教育方法,這些孩子就能成為更加完美的偉人和天才。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優點,關鍵在于能否發現并加以培養。仔細分析那些所謂的“笨小孩”或“問題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并非一無是處。他們身上同樣有閃光點。如果每位父母都能細心觀察,總會發現孩子的優點,比如他或許缺乏紀律性,但非常愛勞動,愿意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又或者他成績平平,但酷愛繪畫,畫作很有創意。孩子們身上其實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重要的是父母和老師如何發掘。如果我們每位老師和父母都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天才。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優秀的教師首先應當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學生,與學生交往是一種樂趣,堅信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好人,善于與他們交友,關心學生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心聲。”教師唯有對學生傾注真摯的關愛,才能贏得他們的喜愛、信任和尊重,從而營造出一個有利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環境,才能打開學生的心扉,讓他們樹立自信。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從多方面來培養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來了解學生。”由于家庭影響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個人的主觀努力不同,學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沒有像兩滴水那樣相似的學生。只有做到這一點,才可能談得上因材施教。記得第一年教書時,有個叫劉雪梅的學生。開學都一周了,還沒完成過作業。我想,一個小女孩,好辦,把她叫到辦公室來教育一下,就沒事了。兩天過去了,老師們反映沒管用。這可怎么辦?我就用了原來百試百靈的辦法—請家長。我和她媽媽共同教育了一番,沒想到,當著家長的面她答應的好好的,幾天下來,她根本沒付諸于行動。這下我可愁了,批評教育不聽,請家長又不管用,怎么辦呢?沒辦法,我就去二年級原來教過她的老師那里討招,可他們的回答,更讓我對她束手無策。她在二年級時根本就沒交過作業。雖然沒有辦法,可我也不能對她置之不理。從我踏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開始,我就告誡自己,不管什么原因,我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在課上掉隊,我決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一天,我又找她談話。“劉雪梅,老師每天晚上布置的作業,不是鞏固練習,就是預習新課。你不做作業,你當天學的知識能記住嗎?不預習,老師講新課你多被動。你是怎么想的?”她一進辦公室,我就問她。幾分鐘過去了,可她卻沒回答,只是目不轉睛的看著我桌子上的玻璃。我感到很詫異,看什么看得這么入迷?我仔細一看,原來她是在看我玻璃上的小貼畫,那是我買來哄我兩歲的女兒的,看著好玩,我就撕了一張貼在了我桌子上的玻璃上。我明白了,我高興地問:“你喜歡這個東西嗎?”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這樣吧,你如果按時完成家庭作業,老師每天獎勵你一顆,而且它們各不相同,怎么樣?”她笑著點了點頭。第二次上課,她果然按時完成了作業,雖然質量不是太盡人意,但態度還是蠻認真的,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履行了我的諾言,而她也再沒不交作業。三年級的第二學期剛開始,劉雪梅到辦公室找我。“老師,以后你不用給我貼畫了,寫作業我已經養成習慣了,即使你不獎勵我,我也會認真寫的,因為我從中找到了寫作業的樂趣,而且我也愿意學習了。”聽了她的這番話,我開心極了。一張張小小的貼畫,竟然讓她改變了不寫作業的壞習慣。其實,根本的原因是我了解了她的愛好,我才能因材施教,讓她找到自信,揚起了學習的風帆。全面深入了解學生,才能為教育塑造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愛,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碰撞的火花,是教師心靈之門的鑰匙。教師只有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個角落,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努力進取,獲得最好的發展。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有一種泛愛的心理,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的同時,堅持一視同仁,將神圣的'師愛均勻的撒向每一個學生,以自己無私的愛去感染他們,去改變他們,教育他們,塑造他們。

  教師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學生。每個學生身上都有神性的光芒,只有你用燦爛的眼神去審視他,你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亮點是那么多。在教育中找到學生的亮點,不斷確認、表揚、鼓勵、放大,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到自我價值,由此引發出成長的動力。孫迪,三年級第二學期轉學到我們班的學生。她上課經常做小動作,作業不是忘了做,就是寫的亂七八糟。可是大課間活動時,我發現她動作靈巧,喜歡跳皮筋,每個大課間她都玩的滿頭大汗。一天,班會時間,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對孫迪大加贊賞:“我們班的孫迪同學真是個跳皮筋的天才,跳起來動作既輕盈又優美,老師以你為榮。”我發現當時的孫迪有些不自然。之后,我經常當著孫迪面對老師們確認她跳皮筋的能力,孫迪皮筋跳得很棒……當眾表揚他,然后很自然的摸摸她的頭,讓她感受到老師的鼓勵。跳皮筋比賽,她獲得了全鎮第一名的好成績。借著這事我對孫迪說:“孫迪,你是個很聰明的女孩,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只要你用心學習,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成功……”幾周下來,孫迪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上的她聽課認真。當然,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

  抓住學生生命中的閃光點,然后將其放大,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自尊心,進而引導他們對這些事物產生興趣,激發學習動力。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六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深知“愛”對孩子的重要性。愛是成功的基石。教師只有用心去播種,用愛去澆灌學生的心田,讓他們在愛中找到自信,學生才能不斷進步,健康成長。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3

  對于剛加入教師隊伍的我來說,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方面還很欠缺,因此,閱讀教育理論成為一種很好的自我提升方式。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讓我對新的教育理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新教育致力于讓教師和學生擁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關注教育的意義,也關注當下的教育問題;既重視教育的傳承,也注重在新時代背景下進行教育改革與創新。在我看來,這種變革應貫穿于教育的各個方面。盡管現實中教育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局面確實在逐步改善。以我所從事的英語學科為例,我上學時,老師們更側重知識點的教學,成績提升往往依賴死記硬背和大量刷題。然而,當我真正接觸師范教育后,我發現如今的英語教育更加注重在實際語境中進行教學。詞匯和語法依然是基礎,但要構建穩固的語言體系,必須通過真實的語境來實現。語言之所以稱為語言,是因為它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那么,如何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都感到幸福呢?關鍵在于讓他們感受到所教和所學的內容是有意義的.,并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應用,同時也能在精神層面得到提升,例如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化,或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甚至對中西文化的差異有更深的理解。

  這本書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反思中成長”的理念。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一直對我影響深遠。經驗可以通過時間不斷積累,但反思則需要智慧,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只會培養出教書匠,而非教育專家。反思不應僅僅是為了應付工作,更應形成自己真實的感悟。唯有不斷反思,方能發現自己不足,逐步成長,最終形成教育智慧。盡管我平時也會將教學中的問題與有經驗的教師討論,但由于缺乏專業術語和持續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除了認真備課和進行教學設計外,我還要經常撰寫反思,記錄自己的教育歷程。

  教育之路漫長而艱巨,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需汲取豐富的教學理論,并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入自身教學,成為新教育的實踐者,成就幸福的教師生涯。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4

  小兒唯一,虛齡六歲,是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他活潑好動,愛哭愛笑,具備這個年齡段孩子應有的所有特點。他最大的愛好是看動畫片和畫畫。我認為看動畫片也并非壞事,當然要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孩子從生動有趣的畫面中激發腦細胞,從簡單幼稚的臺詞中學到語言文字的應用,從不太復雜但又引人入勝的情節中認識真善美與假惡丑,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當然,適當的引導還是必要的。

  我最感欣慰的是兒子喜歡畫畫,家里的本子和各種筆散落得到處都是,他幾乎隨時隨地都能拿起筆來創作。那些涂鴉之作,用成人的眼光來看自然是難以理解的`。每到茶余飯后,或是下班剛回到家,坐在柔軟的沙發上時,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抱著孩子坐在腿上,讓他一頁一頁地翻看他的作品,并用天真幼稚、口齒還不太清晰的童音為我解釋每一幅畫的內容。幾乎每一幅畫都能讓我忍俊不禁,捂著嘴偷偷笑起來。

  記得有一次他說要畫一只長頸鹿,三下兩下就好了。他把長頸鹿的脖子畫成一節一節的,還煞有介事地說,要是嫌它太長還可以縮進去幾節。長頸鹿的腿只用幾個細長的長方形表示,我問他長頸鹿的腳呢?他說長頸鹿正站在淺淺的河里,看不到腳面。你說以一個成年人的頭腦,怎么會想到這么天真的理由?雖說“長頸鹿”不太像長頸鹿,但我非常高興地肯定了兒子的作品,鼓勵他再畫自己想畫的東西,兒子也很開心,又動起了筆。

  望著他專注的神情,嘴里無意識地叨嘮著:“這是……再畫一個…….”我陷入了深思:是啊,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新教育之夢》中說得好:“理想的美育,應該是一種創造美育,應該注重在美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創造的沖動與欲望,享受創造的快樂。”孩子具有無窮的想象力和無法估計的創造力,問題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如何去發現,去挖掘,去培養。當年,愛迪生如果只愛到教師的譴責沒得到母親的引導,說不定這個未來的大發明家就因此而隕落。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所謂的“奇談怪論”“亂說一氣”“胡言亂語”不要一味地予以否定和打擊,應從中找出閃光點并加以正確引導。總之,無論誰,不管對哪個孩子,都要像“保護眼睛一樣地保護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人格教育心得體會07-04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05-15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薦】10-18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錦集15篇05-25

觀察兒童讀書心得體會09-11

兒童讀書活動方案10-18

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讀書心得體會09-26

兒童讀書筆記范文04-27

兒童保健心得體會11-0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制服丝袜亚洲经典中文字幕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 一本在线精品播放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有码三级欧美国产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