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現在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研究》課題工作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xx年9月,我們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并結合地方經濟特色及學校實際情況,經專家及課題研究人員多方論證的情況下,確立了“小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的研究課題,于20xx年2月被批準市級科研課題。近幾年來,課題組在上級領導專家的支持幫助下,在課題組所有參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在全校師生的積極參與下,真抓實干,繼續深化“以勞育人”的理念,加強課題過程管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現將課題研究工作情況向各位專家領導匯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課程改革的需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四川省義務教育階段地方課程實施方案(試行)》明確規定:勞動與技術教育為學生的必修課程,應統整到地方和學校課程中學習。
過去農村學校的課程主要是為升學服務,培養的學生不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農村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新一代廣大農村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適應廣大農民發展生產、勤勞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為“三農“服務是農村學校課程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也是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有的基本概念。
2、我校勞動技術教育課題研究的優勢。
我校是一所地處納溪區邊陲的農村學校,可供開發的實用勞動技術教育的校本課程資源豐富:有師生共同開墾的近20畝的勞動實踐基地,常年種有糧食、瓜果、蔬菜、中藥材以及經濟林木等,是瀘州市“十五期間后勤與勤工儉學”先進單位。學校有一墻之隔的打古鎮社會福利院,福利院有專門的養殖場、有近100畝的種植基地;學校周邊有豐富的竹木資源、種養殖業資源,這也是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經濟來源之一;學校95%的學生來自農村地區,這些都是實用勞動技術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寶貴資源。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以打古鎮白合小學三至六年級為實驗班級,取得初步成果后向全區農村小學推廣。課題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1、農村勞動教育實用技術的開發。
作為農村學校勞動技術教育研究,分析學生應具備掌握哪些實用技術,真正地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之一。經過專家論證分析及課題組調查研究,校本課程教材開發與編寫將從種植篇與養殖篇兩個方面入手,這兩個方面將含概我區農村實用技術的方方面面,并將農村家庭經常用到的勞動技術作為研究教育的重點。
2、農村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方法的研究。
如何讓學生掌握農村勞動技術,使之真正為當地農業經濟服務,是本課題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勞動技術的培養雖然對廣大農村孩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但作為一個新興的研討項目,值得我們借鑒資料并不多,如何讓農村孩子能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長,并能在生活中正確的運用,需要課題組進行方法性研究。
3、培養和提高實驗區師生綜合素質。
培養小學生在勞動中的實踐活動能力和創新精神,離不開給學生提供學習與實踐的活動環境,讓學生學以自用,理論聯系實際,把所學知識到實踐基地中,在教師的指導加以運用,不斷深化、提高,形成能力。全面提高教師實施勞動技術培養實踐活動的素質,落實新課程理念,力求各學科教學活動的融合,各種資源的整合,從而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
4、編寫勞動技術校本課程教材。
經過前期課題的研究工作,收集總結相關的資料,編寫實用有效的校本課程教材,此教材先在本校范圍內試行,經不斷改進與修正之后,在全區各小學學校推廣使用。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該課題的研究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與實施的。老師和學生既是活動方案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有效地實施勞動技術研究課題活動需遵循以下方法:
(一)、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
(二)、恰當處理學校課題組對勞動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與活動具體開展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主題的關系。
(三)、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四)、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進程
(一)課題的準備及論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1、該階段完成的相關內容:
(1)、建立課題實驗組織機構,進行動員學習,收集相關理論依據。
(2)、召開課題領導組、課題指導組及校外課題指導組會議,落實責任分工,研討研究工作進程及管理。
(3)、做好申報課題工作,制訂實施方案、計劃及制度。
2、課題準備階段落實的方法及相應進程。
(1)確立研究課題
近幾年來,學校在實施以勞育人,扎實推進素質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xx年,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運而生,并被列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為了進一步深化勞技教育研究,我們認真總結了綜合實踐課題研究的經驗,對課題的確定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請區教培中心及市教學科研所領導專家反復論證,明確了在小學生中培養勞動技術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確立了“小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研究”的課題,并于20xx年2月順利開題。
(2)、精心設計研究方案,責任落實、分工明確。
為了使課題研究從多個層面同時得到突破,使之成為行之有效的實用技術,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與特長,為本地經濟發展服務,學校在全校教師中挑選事業心強,教育思想端正,熱愛學生,勞動技術知識豐富,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研究能力、總結能力的教師承擔本課題實施任務。
A、課題領導組:
組長:何碧海(校長)
副組長:巫貴禮(副校長)
成員:易友成(納溪區打古鎮中心小學白合片教導主任)
何濤(納溪區白合小學總務主任)
秦江海(納溪區白合小學德育主任)
領導組負責對課題實施方案的制定,加強對學校教育科研的領導管理,制定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B、課題指導組。
市教科所教研員:宋xx
區教研培訓中心主任:劉xx
區教研培訓中心教研員:李xx
區教研培訓中心教研員:黃xx
區教研培訓中心教研員:熊xx
區教研培訓中心教研員:李xx
打古鎮農校校長:趙xx
定期邀請他們到學校對課題研究作指導,并對課題主研人員進行知識培訓。
C、校外勞動技術指導教師。
打古鎮農校教師:陳xx
打古鎮社會福利院院長:張xx
打古鎮社區二小組組長:劉xx
打古鎮松林村養殖場場長:劉xx
打打古鎮龍古村村主任:陳xx
定期邀請校外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
D、校外綜合實踐活動基地。
鴿、鴨、魚綜合養殖基地——劉xx養殖場
打古鎮農校梔子種植基地
打古鎮社會福利院的養殖場、苗圃、老人療養院
打古鎮白合社區
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進行實踐活動,并請校外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參加基地的綜合實踐。
(3)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
A、召集課題組領導成員會議,總結前期調查、研討工作情況,匯總收集到的相關信息,進行資源的整合,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工作計劃,布置研究工作內容、計劃及方法,使之能責任分工,更好更快地完成相關研究工作任務。
B、邀請課題指導組專家召開課題研討、分析會,認真、詳細地向與會專家匯報我校課題研究的條件優勢、方式方法以及研究工作計劃,聽取與會專家的點評及相關指導工作,并結合我校原有研究方向、方式方法進行整合及改進,最后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及制度。
(4)、確定課題研究的三個階段:
A、課題準備階段及研討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B、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C、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二)課題的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實施階段是完成課題研究的關鍵時期,是最實質性的工作環節。從20xx年2月—20xx年6月,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們著重對課題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實踐過程做到目標明確,措施得力,組合優化,人員落實,職責到位,研究有效。
1、該階段完成的相關內容及任務:
(1)加強勞動基地建設,為課題的研究夯實物質基礎。
(2)加強學習和培訓,健全組織,保證課題研究的正確導向。
(3)落實研究計劃,對實驗段班級學生進行勞動技術的指導與培養,并對學生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4)指導各實驗班級完成相應小課題。
(5)編寫勞動技術校本課程教材,并在實驗班級試用,收集相關信息、資料。
2、課題實施階段研究步驟。
課題領導組嚴格按照課題研究工作計劃開展研究工作,落實責任,規范過程管理,保證課題研究工作有序地開展進行。
(1)加強勞動基地建設,為課題研究工作提供物質保證。
A、開發校內基地,保證研究工作的實效性。我校對教學樓后山近20畝閑置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平整,并把該區域劃分給研究階段的各實驗班,各班結合自己的研究小課題及學生年齡特點進行相應研究實驗,這充分保證了學生勞動技術培訓學習場所。
B、合理開發利用一墻之隔的梔子山勞技基地。學校投資大量人力物力,為梔子山勞技基地與學校修建了一條寬約一米的石板路,為學生能及時、方便地到基地進行勞動提供了保證。
C、充分利用周邊勞動基地資源,保證了課題研究工作的全面性與多樣性。與學校一步之遙的打古鎮社會福利院常年飼養著各種家禽及牲畜,而離學校兩三里的劉仕華養殖場則是一個鴿、鴨及魚綜合養殖場,以及集商貿、物流及各種服務設施齊全的打古鎮白合社區,這些都是我們課題研究寶貴的資源。學校課題組與相關勞動技術培養實驗基地負責人簽訂責任書,制定培訓計劃,落實培訓任務及要求。
(2)加強培訓學習,統一思想,提高參研人員的業務素質。該課題立項不久,我們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任務、要求、方法以及相關的理論,多次采取了“分層次、分渠道、由點到面、由面到點”的方式進行培訓,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為教師廣開渠道,先后多次派課題組成員外出學習,多次邀請有關專家來校指導。對于教師的學習筆記,我們也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其呈現方式,改變了過去規定的每學期的機械摘記,而是要求實驗教師精心選擇摘抄內容,并結合教學案例撰寫心得體會,把學習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個人思想的學志。
(3)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我們把課題研究工作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健全相應的理論學習制度、集體備課制度、研究匯報制度、課題檔案制度和科研獎勵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制定管理措施,加強管理力度,把科研工作與常規教學、教研工作緊密結合,使課題研究逐步達到“研究與工作一體化、課題管理網絡化、研究過程規范化、研究內容序列化”,力求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學化。
(4)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指導,培養學習勞動技術能力,并分析整理勞動技術指導方法。
A、學校勞動技術教育的原則。
(A)實踐性原則。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這些任務只有在勞動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并且勞動實踐活動還要堅持長期抓,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倡創造性,讓學生手腦并用,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B)正面教育原則。堅持正面的疏導原則,引導少年兒童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種勞動,教育學生在勞動中不怕苦,不怕累。對在勞動中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彰獎勵,逐步使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
(C)健康第一的原則。組織勞動時,首先要認真研究勞動工種性質和勞動環境,絕對不能讓學生從事有危險性,或者有損健康的體力的勞動。勞動前,讓學生明確勞動的目的意義和任務,特別要明確保證安全的注意事項和正確使用勞動工具的方法。做好勞動分工的具體組織安排。在勞動過程中,教師需學生參加的集體勞動,積極做好示范動作,并且全面掌握學生的勞動情況。教育學生在勞動中,不能打鬧戲耍,并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D)適合學生特點的原則。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勞動強度要適中,并盡量照顧各年級段學生的知識水平安排勞動內容。
(E)協調好教學與勞動關系的原則。要防止教學與勞動兩個方面偏向,除了提高認識以外,在勞動技術教育時間安排上應結合教學工作安排,不能因該項活動而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B、勞動技術教學方法
勞動教學方法對于勞動教學的效果影響很大。教學內容有了,教學的組織形式確定了,如果方法不對頭,同樣不能很好地完成勞動教學任務。結合我校情況及學生的實際,我們在勞動教學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A)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方法。講授時內容必須具有科學性、思想性和系統性、邏輯性。解釋或論證技術和工藝的概念、原理,分析或闡述工序和操作規程,都應當語言清晰、準確、精煉。講授時語言應生動、形象并富有感染力。切忌抓不住要領,語無倫次地絮叨。
(B)示范操作—模仿法
它是一種通過教師的示范操作和學生的模仿練習,使學生學會某種技能、技巧的方法,也我校對學生勞動技術培養的主要方法。課前教師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水平,并準備好需要的全部工具和材料。操作程序和動作做到正確、規范,動作要慢,步驟要清,以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和模仿。
(C)多種工序綜合作業法
多種工序綜合作業法是讓學生經過多道工序的練習或實習,系統地掌握某項勞動技術的一種方法。將制造或生產某一產品的全過程分解成幾道工序,讓學生分別學會這些工序的操作技能,然后運用這些技能生產或制造出某一產品。教學中,也可以單一地要求完成其中的一項工序,如種白菜,包括平整土地、選種、栽植、除草、施肥和收獲等幾個步驟,可分別傳授學生其中的一個步驟,讓其暫時掌握這一項技能。
(D)電化教學法
電化教學法是運用幻燈、電視、影片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勞動技術理論與實踐教學的一種方法。這種教學法聲圖并茂、形象生動,能充分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從而提高他們的求知欲和對勞動的興趣。能突破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局限,將教學內容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使學生易于掌握某種知識的完整概念。例如:某種農作物的種植、管理與收獲至少要跨三個月的時間,而用電化教學法,可將作物的生長、防護及成就的全過程,用很短的時間從屏幕上展現出來,這對于掌握其生產技術是非常有益的。
(E)實驗法
實驗法是利用一定的設備或自然條件,進行某項技術實驗,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研究獲得實用和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如:菊花的栽培,在講過菊花的習性和管理方法之后,布置學生每人培育一盆菊花,從扦插,一直到開花,提出技術要求和實驗記錄要求,學生經過菊花生長的全過程,掌握栽培菊花的技術。
(F)參觀法
參觀法是組織學生到生產或技術現場(如農場、農村專業戶、林場、飼養場等)實地觀察、研究、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些不但使學生看到科學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廣泛應用,而且還能看到工人、農民、各種專業人才的忘我勞動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從而擴大了眼界,激發其好學上進、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G)實踐創造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培養下,自己動手制作一件產品或種植、養殖某樣產品的過程。比如,學生學習草編、竹編時,教師指導了圓形物的編織,讓學生自己設計制作長方形的。這種方法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與創造能力。
(5)采用量化量化標準對學生勞動技能進行評定
在勞動技術教育過程中,我校指導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定期檢查或不定期抽查學生的勞動態度和勞動效果。每學期或每階段勞動結束時,認真進行總結,及時表彰先進。
A、學生勞動技能評定的內容及評定的方式方法。
(A)評定時要看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看學生對某項勞動任務完成的速度和質量,看某種制作或生產是否獨立完成及其質量如何。
(B)看學生的勞動出勤、勞動態度、勞動表現,看學生是否熱愛集體、愛護公物、珍惜勞動成果等等。這些情況的獲得與收集,主要靠準確地、系統地日常觀察,不能只看一時一事,力求做到客觀公正,并且與學校的其他活動及家庭中的勞動情況結合起來。
(C)學生掌握勞技情況大致分為:認識、了解、掌握、熟練等幾個層次。對于認識、了解的知識,放在平日提問或小測試中,隨時記錄學生成績,按照積分總和與次數,確定學期或學年的平均得分;對于需學生掌握、熟練的知識或技能,要結合平時教學或適當集中,進行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根據某項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熟練程度、操作準確度等,評定相應的等級或分數。
(D)學生成績的來源,主要通過上述三個方面按適當的比例折算。平日提問和小測試成績,占總成績的20%;實際操作成績,占總成績的40%;學生參加勞動的表現,占總成績的40%,總成績按學期或學年統計。
學生參加勞動的表現與實際操作成績,均可采用等級量化表,大致地評為優秀、較好、一般和后進四個等級。
(三)課題的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課題總結階段主要完成:課題研究報告、工作報告、教師學生成果專著、編寫勞動技術校本課程教材等工作。為了圓滿完成課題任務,學校成立了專門的結題領導小組,制定了詳細的結題工作計劃,并召開了由全體研究教師參加的結題工作會議,布置了有關的任務。
1、認真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工作報告。
學校課題組收集、整理幾年的研究資料及成果,科學地分析、總結研究工作中的得與失,認真地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工作報告,為我校及其它學校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學習的寶貴資料。
2、匯總相關資料,認真完成成果報告。
在這幾年的研究實驗工作中,我校課題組在實踐操作、理論升華中,獲得了大量且有價值的材料,學校集體、教師及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多次獲獎,這些都與學校科研工作的開展分不開的。課題組在總結階段收集了大量的成果資料,并認真完成成果的匯總工作。
3、編寫并完善勞動技術校本課程教材。
經過前期課題的研究工作,收集總結相關的資料,編寫實用有效的校本課程教材,該教材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我區農村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工作非常適用。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近五年來的課題研究工作,經過全體課題組人員的共同努力及全校師生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理論成果情況
1、提升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水平。教師不僅對以勞技教育為主體的綜合實踐含義和本質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對新課程改革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涌現出一批高質量的優質課例,培養了一批具有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的優秀實驗教師。
2、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有利于更好地推廣研究成果。在近五年的時間里,我們扎扎實實地開展了課題研究,既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來把握研究方向,又從具體實在的教學方法入手,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每一次勞動實踐活動,注重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后,我們更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拓寬研究領域,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改進,并注重研究第一手資料的積累,形成寶貴的課程資源。
3、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開始轉變,課堂教學面貌正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課堂教學上,教師不僅注重“教”和“導”,更關注了活動、環境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所起的促進作用。千方百計利用創設民主和諧開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質疑、解疑和親自動手的能力,讓學生親歷獲取知識的過程,在自學、自思、自練的過程中,提高對信息獲取和內化能力。
4、學生的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學生在開放的大環境中學習,不僅熟練地掌握了知識,而且提高了他們收集、篩選、處理、運用信息和各種勞動本領的能力,學生的創造性想象能力、綜合知識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并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動手協調能力及勞動技能,學生中人人是家庭勞動的好幫手,這些都受到了社會、家長的好評。學生的個性也在平等、和諧、人文化的良好環境中有了廣闊發展的空間。
(二)集體及師生獲獎情況
1、集體獲獎情況:
學校連續幾年在小學畢業會考中獲區級各種等級獎。
學校榮獲市級“十五期間后勤與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2、教師獲獎情況:
20xx年教師節,有2位教師獲區府發優秀教師獎。
20xx年,有1位教師獲區府發優秀團干。
20xx年有2位教師獲區級自然知識和語文知識指導獎。
20xx年—20xx年,在納溪區小學畢業會考上,有10位教師分別獲教學優質一、二、三等獎。
20xx年—20xx年,在區級青優課上,有5位教師分別獲二、三等獎。
20xx年4月,有2位教師獲瀘州市第二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果二等獎。
20xx年—20xx年,有3位教師編寫的教案分別獲市級三等獎和區級二、三等獎。
20xx年,有1位教師在區級自制課件賽上,上課獲三等獎,說課材料獲二等獎。
20xx——20xx年教師論文,有100多人次獲市、區等級獎。
3、學生獲獎情況:
20xx年10月,楊xx被評為市優秀少先隊員。
20xx年,王xx、徐xx等5們同學分別補評為區三好學生或區優秀少先隊員。
20xx年12月,王xx、趙xx等5同學位同學獲區教育局、區教研室組織的語文大賽二三等獎。
20xx年1月,王xx、肖xx等5位同學在區級自然知識大賽中,分別獲一、二、三等獎。
20xx年,王xx、李xx等6位同學分另被評為區三好學生或區優秀少先隊員。
20xx年,陳xx、陳xx等6位同學分另被評為區三好學生或區優秀少先隊員。
20xx年,張xx、羅xx等7位同學分另被評為區三好學生或區優秀少先隊員。
五、課題研究的體會及設想。
我校“小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研究”科研課題雖然已經完成了,但在取得成績的現時,我們也看到存在的諸多問題,現就幾年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和今后的設想總結如下:
(一)應充分發揮區教育局、教培中心等領導部門的指導作用,及時向其匯報情況、遇到的難題,爭取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并加強對領導組及業務組的管理,形成支撐學校科研課題研究的合力。
(二)加強新課程實驗的宣傳力度,要使課改工作特別是勞動課程的開設能得到社會各界、家長等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為勞動活動提供資源支持和活動支持。
(三)學校管理者、教師要加強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樹立課程意識,真正明確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的目的、意義。
(四)提高對課題研究工作的認識,克服急于冒進,研究工作表面化、形式化的問題。研究中應認真做好做細每一步工作,并及時作好在相應記錄。
(五)要加強教學科研工作力度。加強各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并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回顧這幾年我校科研實驗工作走過的路,路邊有鮮花,也有荊棘,有收獲的歡笑,也辛勤的汗水。當看到努力換來的研究成果,看到孩子因學習到某種勞動技能臉上露出稚嫩的笑容,我們感到科研的快樂與充實。我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定會充分利用取得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我們更相信學校會在其它更多、更廣的領域開展科研工作,為落實新課程理念服務,為造就一批批新時代的人才服務。
【《小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研究》課題工作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工作報告04-03
課題研究工作報告05-24
課題研究結題工作報告05-27
課題研究工作報告(精選15篇)04-10
勞動技術教育總結01-27
課題研究教學總結02-23
課題結題工作報告05-15
課題研究的工作總結12-13
課題研究計劃書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