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撰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己,F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金剛川》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金剛川》觀后感1
如果單從影片內容來說,盡管是斷斷續續的觀看,仍舊感受到了一種重復下的無聊。
因為有的相同的部分過度的重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觀看者的內心。
與眾不同的話,就是幾個片段,聚焦于不同的人身上。
這些人看似無關,卻又在無意之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著不同的關聯。
從小處說,他們是一起的戰友,是共患難的。
從大處說,他們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體現者,是組成者?赡軟]有他們前仆后繼的勇氣,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生活。
我們中間,沒有一個怕死的,看到搖搖晃晃的身影,一個個向前奔跑的人群,感覺到的只有淚目。明明不過都是十幾歲的青年兒郎,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所在意的只是自己當下的任務,當下的舉動。
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眼前的這一座橋,關心的,只是賦予自己的一個個微小卻艱巨的任務。
之后不顧一切組成的人橋,堅持著,為自己的鼓勁。
為的是更加光明的明天,也為了那些為戰爭奉獻了一切的兄弟們。
《金剛川》觀后感2
今天也湊熱鬧去看了金剛川。自己對于電影的欣賞水平十分有限,要不就是像信條那樣看不懂,要不就是像奪冠那樣困意頓生,所以經常剛看過就不知道講了什么。不過,今天這樣的場面片,不用仔細想的片,倒是迎合了我的偏好,喊打喊殺,槍炮突突,兩小時無尿點。
電影的制片,音效,情節如何,千人千言,也不用我這個水平不高的人瞎扯。這部排片很猛的電影要傳達的訊息,也正因為全程只需跟著劇情來回反復,變得非常地通俗易懂。
老美那邊周四晚上辯論,雙方打某張牌其實都挺弱的,篇幅很少(當然用詞還是很難聽)。當然這不是說變得很友善,而是都已經說得很狠了,再說也不會加什么分。你說我開賬戶交稅,我說你和你兒子收錢,口水亂噴,標準動作而已。但是,對于這一話題的'刺激減少恰恰代表了老美精英層經過這些年不間斷的努力,已經在民眾心中種下了種子,還發了芽,不用再強調了。那邊最近的好感度民調也是一個佐證。
以前咱們還是挺克制的,的確也經常反擊,但是核心意思都是你霸道,你雙標,你沒道理,你簡直無理取鬧。不過后面還有一句,惹了我你就慘了。我看算是說出來了。
制作電影需要時間,不過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電影播出日子不似國慶那般一定得是正日子。什么時候放還是可以斟酌的。
戰場上,武器裝備和意志決心都得有,也都得準備。
還是得說,opinions are like assholes, everybody has one.
《金剛川》觀后感3
那一年,俺們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就是通過那座橋,沒有一個怕死的!督饎偞ā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標志著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始,經過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戰斗,三年后,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以中國勝利結束。
《金剛川》主要講述了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場,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金城發動最后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愿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御敵機狂轟亂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形成了“人橋”的神跡,最終大部隊渡過金剛川,成功抵達金城戰場。
本片主要以四個視角來講述志愿軍強渡金剛川的故事,分別是士兵、對手、高炮班和橋,士兵對渡過金剛川加入前方戰場的渴望、美國空軍的狂妄自大、高炮班同志的犧牲精神,一次次重復的敘事方式,更加體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英勇無畏,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看完這部影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是沒有人民軍隊的'浴血奮戰,就沒有現在國泰民安的幸福生活。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它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范例,它留下的抗美援朝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去努力學習、鉆研和實踐,也是我今后工作、生活和學習上的指路標!
《金剛川》觀后感4
國慶檔后,電影院似乎又陷入片荒,新片完全撐不起人氣。23日新登場的《金剛川》因而再度掀起觀影熱潮,在周末的福州影院排片率高達50%以上。這部新“人氣王”除了占據有利時機之外,吸引觀眾的原因還有哪些呢?
與《八佰》相比,《金剛川》在口碑上略顯分化。這部由管虎、郭帆、路陽3位導演合作的作品,在敘事上采用了多線手法,寄望觀眾從不同主人公的不同視角去感受一段歷史。
從目前的'評論看,喜歡這部影片的觀眾認為,《金剛川》敘事高級,為國產戰爭片進一步提升了水準;不喜歡的觀眾則稱該片未能塑造出真正豐滿的人物,“敘事重復,還有生硬煽情之嫌”。
對此管虎導演闡釋說:“《金剛川》講述的是大戰場后方的個體故事,關照更多無名英雄。3個視角也是一種創舉,之于中國電影也是一種新的經驗!
除《金剛川》外,本周排片較多的影片還有《我和我的家鄉》。在眾多類型片里,觀眾對喜劇片的需求可以說是最為穩定的,《我和我的家鄉》恰好滿足了這一點。因此在上映24天后仍有近15%的排片率!督友馈贰兑稽c就到家》《奪冠》這3部影片也依然人氣在線,共同構成了近日福州觀眾的觀影片單。
《金剛川》觀后感5
那個一塵不染、晶瑩透明的深秋午后,我和媽媽在開闊的電影院里觀看著電影《金剛川》。
那悲壯的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張排長滿腔怒火,大聲怒吼道:“來!”他要點燃箱子,吸引美軍的飛機,這個胳膊和腿都被炸斷了的英雄,仍然頑強地爬到炮位,他一個人竟然完成了六個人的操作,以驚人的毅力把敵機打了下來,完成了自己的終極使命,張排長光榮的犧牲了,他臥在那高高的炮臺上,犧牲的畫面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這是怎樣的鋼鐵之軀啊,可以為了朝鮮一片土地的安寧,可以為了自己深愛的祖國人民的平安,視死如歸……“謝謝你們!”我緊緊握著媽媽的右手,感動得淚水奪眶而出。
戰爭年代他們可以為了守土保家這樣的無畏,那和平年代同樣如此吧!清楚地記得爸爸給我講到有一群戍邊的年輕人的感人故事,當我們忙著合家團圓,玩著趣味十足的游戲,看著花樣百出的綜藝節目的'時候,這群站如松行如風的人,在守護著我們的平安喜樂。有四位戍邊英雄埋骨青山,正是為了守衛小家和大國!當一切靜好,我們面對雪山齊聲致謝:“謝謝你們,保衛山河為國拼命!”從爸爸的深情講解中,我被深深地感動著,立志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戰場上沖鋒陷陣的大英雄,還有我們身邊那些樸實的平凡人,風雨疾來之時,總有人為我們遮風擋雨,誰也不是鋼鐵俠,他們也怕疼,也會想家。他們,銘記在我心中,伴我成長著,我覺得我是一個最幸福的中國娃!
《金剛川》觀后感6
《金剛川》這部電影,是以抗美援朝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為原型,講述了當時的志愿軍在對己方十分不利的情況下,頂著敵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軀頑強抵抗的英勇故事。
在抗美援朝末期,發生的一場著名戰役——金剛川戰役,志愿軍們為保證前線物資的輸送,必須通過金剛川上的水里通道——巖石橋,才可以成功。在那個時候,中國沒有飛機,而敵方美國恰巧就在空中領域中獨占鰲頭,他們從空中扔下的炸彈,對陸地上志愿軍構成了重大威脅。
但中國人民不會為此而退縮!
敵軍在空中扔炸彈,中國軍人就在地面用炮轟炸彈,沒有因為被炸傷就放棄抵抗,而是一直堅持著,為修橋爭取時間。敵人的炸彈到處亂飛,金剛川上的巖石橋一次又一次被炸毀,志愿軍們一次又一次得修補,為的就是等橋修整好后,能讓去前線送物資的軍隊順利通過金剛川。
有人的任務是通過那座橋,讓輸送物資的軍隊過橋。
美國人的飛機每一次炸彈的投下,志愿軍就傷亡慘重。在陸地上與美軍做斗爭的中國人民在努力反抗著,一發發從陸地上飛起的炸彈中總有擊中敵人飛機的,一旦飛機被炸下來,我們就會贏得一次修補的時間。
一次次被炸毀,一次次重新修補,總計七次,意味著中國人是不會被輕易打垮的`!
為了能讓物資快速的運輸,那些志愿軍站在水里,肩膀扛著木板,讓軍隊從他們的肩上跑過,一個接一個,腳踩的是修橋志愿軍的肩膀,而他們身上背負著的是我們中國人的希望。
中國人,加油!
《金剛川》觀后感7
今天我看了《金剛川》的電影,雖然很簡單,但我看后十分感動,便寫了一篇觀后感。
我們先說說演員方面先出場的是李九霄和鄧超,他們表現很穩,無奈故事簡單,他們沒什么發揮空間,工兵連的魏晨,展示了非常好的身材,一身肌肉,有硬漢的感覺了,看起來非常帥。
吳京和張澤才是主要演員,吳京表演時非常輕松,一口京劇的`腔調,很有“老大哥”的風范,可張澤才是重要演員,前半部分可以說是李九霄、鄧超、魏晨和吳京撐著的,后半部分幾乎都是張澤一個人撐著的,再看看張澤演的張飛,在吳京演的角色犧牲后,他的性格變了,即使是死,也要把頭頂上飛的“喪門神”打下來,可是被“喪門神”炸掉了一條胳膊和一條腿,他在這時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他帶著僅剩四枚的炮彈,做出了連普通人都做不到的事——駕駛需要七個人才能完成的大炮,終于把頭頂上了“喪門神”打了下來,張飛的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這部電影是重復播放,但我體會到了濃濃的愛國之情。
《金剛川》觀后感8
說實話,選擇觀看這部電影主要原因是值此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之際以此緬懷革命先烈,銘記英雄歷史。同時也是相信張譯和吳京接的電影應該有基本的質量保證。
網上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兩極分化。我不想從拍攝技術、剪輯技巧等非常專業的角度去評價這部電影,這也不是我擅長的領域。就談談我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的觀影體驗吧,核心就如標題所有偉大都由平凡鑄就。
在觀影之前,我以為電影會用大量鏡頭圍繞張譯和吳京,以他們的視角,來闡述整個金剛川戰役,并突出他們在金剛川戰役中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并沒有,沒有個人英雄主義,沒有孤單英雄,有的'是從不同的視線,不同的角度出現的每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志愿軍戰士。他們用自我的慷慨犧牲成就了我們軍隊的偉大勝利。
吳京扮演的關磊被炸的尸骨無存的時候,我為美帝國的侵略行徑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感到憤怒,張譯扮演的張飛被燃燒彈烤成一尊雕塑時,我為志愿軍隊伍保衛家園做出的悲壯犧牲感到心痛,但我都沒哭。但最后時刻出現在畫面中的由志愿軍戰士身體鋪就的生命之橋瞬間摧毀了我的淚腺,那是只屬于中國軍人的偉大奇跡。正如美軍幸存的飛行員所說: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自己鑄就了一個神跡!
這不是電影,這就是我們最可愛的人真真實實的模樣,他們應該被更深刻地銘記,被更廣泛地傳頌!他們的精神需要我們代代傳承!愿這樣的鮮活生動記錄革命歷史的電影能夠更多更好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金剛川》觀后感9
通過描寫抗美援朝最后階段一場戰役,讓我們全方位多視角還原了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偉大的光輝形像。多角度敘事一件抗美援朝歷史發生的戰事,借鑒了從多個時空角度圍繞著一個焦點展開的故事:從士兵,到空中美軍角度,從炮兵與空軍的對峙,到主力部隊過橋的經過到最后電影高潮的血肉之軀的.戰士的人體浮橋。我們對抗美援朝那段歷史依然還是幾十年前的那段黑白電影的歷史,雖然家人也有參戰的經歷,但是我們還是對那段歷史停留在電影故事的片段里。一晃歷史翻過了70年,當年的那場“立國之戰”對如今年輕一代已經久遠和模糊不清了,更需要熱血報國的信仰和刻不容緩的保家衛國的先進意識以及對我們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不會忘記最可愛的人曾經為了年輕的共和國付出了熱血和生命。想當年,看著“向我開炮”的英雄兒女,看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保衛和平的志愿軍戰士,我們舉國之力為了前線的將士。真的,不應該忘記很多很多普普通通的戰士犧牲在那里。
《金剛川》觀后感10
電影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愿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愿軍在金城發動最后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的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的戰力,志愿軍戰士們在物資匱,武裝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御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暗流涌動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
無數先烈的鮮血,浸染了勝利的軍旗,浩蕩的鐵流里,我們看見了先輩偉岸的身軀,是他們在為民族爭解放,為人民爭自由的戰斗里,創造了偉大的功勛,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犧牲的先烈,解放軍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將士們即使灰頭土臉也掩蓋不住臉上的稚嫩,即使身體破殘也要修補好大橋,即使血肉模糊也要用身體搭建成支撐大橋的橋梁。看到那一個個站起來的身影,不少觀影者都止不住的淚流。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大橋的直立,而是中國魂的'燃起,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我們更加能夠深深體會到《義勇軍進行曲》中的“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新的長城”的真正含義!
讓我們銘記那些曾經奮不顧身向前作戰的志愿軍吧!戰爭雖已結束,但歷史將被印在我們的心中,英雄的事跡將千古流傳,作為后輩,我們將永遠致敬英雄烈士!
《金剛川》觀后感11
周六英語下課后,媽媽帶著觀看《金剛川》還沒有干的淚痕來接我。我想,《金剛川》有這么感人嗎?于是,讓媽媽給我定了七點十分的《金剛川》,我倒要看看這部電影有多么感人!
到了影院,我帶著好奇的心情觀看著。開頭講,這是抗美援朝的一場戰役,中國軍隊要去朝鮮幫助他們打美國?墒侵挥幸粭l路可走,就是搭橋過江,并且計劃在凌晨五點前過江。美國得知這一消息,就派轟炸機來炸橋,榴彈炮、延時炸彈、燃燒彈輪番上陣,剛修好橋,不一會兒又被炸毀,再修,再被炸毀,反反復復,看得我很生氣,也很感動。生氣的是我們沒有飛機,只有兩門高炮,還只有幾十發炮彈;感動的是戰士們舍生忘死的精神!
最感動我的`是張飛排長,他當時被敵機炸掉了一條腿一只胳膊,血肉模糊,他強忍疼痛,用打火機燒傷口,對傷口進行了簡單的包扎,然后用木棍當拐杖,一個人操作高炮,打下敵人的一架轟炸機,與敵人同歸于盡!
還有就是最后戰士們用自己的身軀搭起的那座人橋,連敵人都驚呆了,都不忍心再打了!最終戰士們順利過橋,到達金城!
看完電影,我只希望以后不要再有戰爭!戰爭太可怕了!爸爸說,就是因為戰爭太殘酷了,所以我們中國一直愛好和平,永遠不會主動挑起戰爭!但是如果誰想欺負我們中國,那我們就會告訴他,我們是不好惹的!惹火了是不好辦的!
《金剛川》觀后感12
周日上午,我們五會作文全體師生,去奧斯卡影院觀看了《金剛川》這部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在1953年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向金城發起總攻前的故事。當時,前線資源匱乏,人員不足,援軍在金剛川橋上向金城進發?擅儡娨远喾N方式阻撓,用遠程榴彈炮、戰斗機、轟炸機、延時炸彈等,把木橋炸的破爛不堪。中國人民志愿軍以頑強的意志,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奇跡般的把木橋一次又一次的修好了。最后木橋被燃燒彈擊中,工兵們視死如歸的跳入水中,把橋板頂起,讓大部隊踩著他們的身軀,前往金城。
他們頑強,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想起了學校里,舉行的長跑比賽。一組八個人,同學們一個個蓄勢待發,一聲令下,我們這一組像一匹匹脫韁的野馬,向前沖去。
才跑了一圈,我就有點跑不動了,我們的`臉變得通紅,流下了豆大的汗珠。堅持、堅持,我不停的跟自己吶喊,到了第三圈,我的腿像豆腐一樣軟,無論怎么使勁,就是跑不快。我就想坐到地上休息,可我還是不能放棄,即使走過去,終于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我跑到了終點。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我們要像電影里的戰士們一樣,頑強,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金剛川》觀后感13
本以為戰爭片會濃墨重彩的描繪大場面,但《金剛川》卻把重點聚焦在了一座橋。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最終階段,為了確保金城前線的戰力,志愿軍必須誓死捍衛這條交通要塞金剛橋。
這道橋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話:贏了,敵人的地獄;輸了,我們的地獄。敵人當然不會放過這條生命線,轟炸機、榴彈、定時炸彈輪番上陣,來來回回炸了七次,人民志愿軍也反反復復修了七次。這修橋的過程,就是《金剛川》。
影片別出心裁的通過戰友、對手、高炮班、橋這四個視角來展現這一段歷史故事,從修橋的'工兵團,到敵方空襲的美國士兵,再到掩護修橋抵御空襲的高炮班,最終這一切又回歸到了橋上。和歷史一樣,任何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都是靠眾多人的參與,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最終,成就歷史。
電影也在細節上設置了非常多的小心思,蜻蜓、白馬、哨子、炮殼、酒壺、煙葉子、橋。比如連接張譯與吳京的哨,就是他們傳遞信息,傳遞情感的東西。每一次視角的轉換,都會在這些細節上,看見前人留下的印記。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贏這最后一戰,然后回家。但在這場異國他鄉的戰斗里,我想,無論是回家,還是犧牲,他們都準備好了。
《金剛川》觀后感14
那段歲月,他們用血肉書寫了一段奇跡。
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瀏陽市博物館的影音室,我的內心激動不已,《金剛川》到底發生了什么?這部電影想要告訴我們什么?
電影開始,敵機的掃蕩轟炸令我心中緊張難耐,眼看著一個個士兵犧牲,我仿佛箭刺胸膛,但卻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目睹他們慘烈的.局面,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金剛川甚至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而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之所以有如此幸福的生活是因為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盡管時間在流逝,歲月在變更,但抗美援朝精神仍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疫情當前,無數逆行者秉承著“拋小家,為大國”的理念,舍身為國。有人堅守崗位,治療感染病人;有人日夜奮斗,研制抗疫疫苗;有人驅車萬里,捐贈醫療物資;有人自覺在家,防止疫苗擴散……全國14億人民聽黨指揮跟黨走,將疫情的影響最小化。
河南洪水突然爆發,被困者在迎來被救希望時,仍能保持鎮定的喊出“讓暈倒的人先走,讓女士先走”。已經被困5個小時了,毫無疑問他們是害怕的,他們是想要盡快遠離生死邊緣的,但他們依舊做出了先保護弱小的決定。
這就是中國,這就是中國人民,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平凡而又偉大。在危險來臨的時候,不是自私的活著,而是想著身邊的人。中國人的身上,無時無刻都體現著無私奉獻,舍己為人,舍身忘死的愛國精神。感人的故事不計其數,但每一個故事都足矣讓人潸然淚下。
《金剛川》觀后感15
“轟-轟-轟”敵機投下了密集的炸彈在戰士們身邊爆炸,于是在金剛河上,這座承載大部隊過江任務的橋剛修好了又被敵人炸毀,炸了又再修,最后一個個英雄用他們血肉之軀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橋讓戰士們過江。
高炮班的關班長被炸的尸骨無存的時候,我為敵人的.侵略行徑感到憤怒;張排長被燃燒彈烤成一尊雕塑時,我為志愿軍隊伍保衛家園做出的悲壯犧牲感到心痛,看到這些畫面時,我看到影院里有人在擦眼淚。
在整個抗美援朝中,很多烈士都沒有留下照片。今天,我們已經無從知道他們的形象,更多的英雄甚至連名字也不為所知,可是他們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最可愛的人。
敵人的槍林彈雨,飛機的狂轟濫炸,武裝懸殊的情況下,戰士們一次次冒死修橋。每當回想起戰士們的不畏艱難、不怕犧牲、英勇前進的畫面,我就感到十分慚愧,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難題我總是容易退縮,喜歡偷懶,并且還缺乏紀律行,易犯小毛病,電影里他們是英雄,是優秀的戰士,而我離一名合格的小學生都還有點差距。
銘記歷史,致敬英雄,努力學習,祝愿我們國家越發強大,繁榮昌盛。
【《金剛川》觀后感】相關文章:
金剛川觀后感06-19
《金剛川》觀后感05-13
電影《金剛川》觀后感06-22
《金剛川》觀后感(15篇)11-03
金剛川觀后感15篇11-22
《金剛川》觀后感14篇11-07
《金剛川》觀后感12篇11-07
金剛川觀后感(10篇)11-07
金剛川觀后感9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