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觀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種思想感悟,觀后感相當注重“感”,也就是從作品中領悟出的道理與思想。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球脈動》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球脈動》觀后感1
生存的法則是什么?是迷惑敵人,還是隱蔽自己?NO!《地球脈動》這部紀錄片告訴我:生存的法則是速度和耐力。
在《地球脈動》中有這么一個場景:一頭狼對一頭和媽媽走散的小馴鹿窮追不舍。那頭小馴鹿拼了命地快速奔跑,只要它可以堅持跑1000米,狼就會放棄。這注定是一場速度和耐力的較量戰爭。可是最終那頭小馴鹿還是沒有堅持下來,這也意味著他將會走向滅亡。果不其然的,狼最終撲到了馴鹿的身上……看到這我不禁想著:如果那頭馴鹿能夠一鼓作氣堅持下來,狼也會就此放棄,也許就不會有這場悲劇的發生。
是啊!速度和耐力都是生存的法則,生活中也不正是如此嗎?那次跳繩比賽,練習集體跳的我因為站在最后,而那位甩繩的同學又甩的很高,所以我跳的有些吃力。“一、二、一、二、一……”口號又喊了起來。我心里想著:為了班級,為了集體,我要堅持!“啪”,繩子打了下來,我便再次跳起,我跳過去了!事實上,我跳過去的不只是繩子,還有一道催我放棄的坎兒,還有成功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是的,生活中既需要耐力,又需要堅持。只有鍥而不舍,才能催開希望之花,結出勝利之果。
正如說狩獵的時候,每一種生物睜開眼就開始忙著填飽今天的肚子。只不過有的物種吃一頓可以頂十天,有的需要天天進食而已。有的是團隊作戰,有的是孤軍奮戰,歷史演進到今天,每一種生物還能存活在世上,自由能存活的道理,要不然是其繁衍能力強大,要不然是適應能力強,總有其能生存的'原因,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且還要看你命好不好,投胎的哪個大陸出生,如果出生在資源好的地球版塊,生存壓力小一些,采食更容易一些;如果出生在非洲沙漠這種地域版塊的物種,即使是獵豹、雄獅,相比其生活在其他地球版塊的同類,這一生狩獵遇到的失敗也更多。當時看到這的時候,心里不禁聯想到人類,人類何嘗不是這樣,今天生活在非洲的兄弟,生活條件和現在的我們肯定沒法比。連吃飽都成問題,哪還有時間談什么理想。
《地球脈動》這部電影讓我知道生存的法則是速度與耐力。同時他還讓我體會到成功的法則是努力與堅持,只有努力與堅持共存才能成功。
《地球脈動》觀后感2
這個節目我覺得簡直是無得嘆,無論音樂,畫面,還是它背后表達的意義都是非常讓我感到震撼的。很喜歡看到那群大象踏入由冰川融化的綠澤之國,很喜歡看那對座頭鯨母子越洋的緩慢情形,很喜歡看北極熊從雪坡上滾下來的笨拙……
海鬣蜥一出生就遭遇游蛇群的捕殺,必須要躲過饑餓的蛇群,才能與族群匯合,獲得生存的資格。這是一場剿殺,一場生死較量,場面堪比刻意渲染過的好萊塢大片。對于幼小的海鬣蜥而言,破殼而出的瞬間便意味著死亡的隨時降臨。即便如此,依然為了生存奮力躲避。生存是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卻無法不讓人動容。
雄性信天翁在小島上默默的等待分離6個月的伴侶,一天、兩天、三天……孤獨的守望,直到雌性信天翁的出現。看著相別已久的伴侶,雄性信天翁竟害羞起來了。那一刻,我也跟著笑了。整個等待的過程我一直很緊張,生怕信天翁等不到伴侶會孤獨一生,也從來不知道動物們可以如此的長情。
企鵝父母為養育后代,冒著生命危險出海捕魚。歷經激流險灘,跋涉了八十海里的企鵝爸爸,不小心受了傷,血染紅了羽毛,帶著一肚子食物蹣跚著回家,將肚子的食物喂給早已饑餓難忍的幼仔,而夫妻間簡單的點頭示意后,企鵝媽媽又開始了同樣的捕魚旅程,如此循環。受傷還算一種幸運,每一次的出發都是前途未卜,不知是否還能回家,然而每一次都毅然決然的啟程,從不退縮。
從這三個片段中,我看到了關于生存的本能,更看到了愛和責任。片中的每一種動物都值得你去認識和探究,所有的萌點和淚點也需要你自己去發掘和體會,小時候,喜歡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有時惡作劇般將螞蟻的.途經路線用小棍子劃掉,然后看著找不到回路的螞蟻四處亂竄,非常驚奇與滿足于自己的發現。而今想來,他們只是在努力儲備過冬的口糧,與我們任何一個人努力工作的樣子,別無異樣。
最最最最值得我關注的還有每集后的地球日志。即是拍攝花絮……每次的拍攝花絮都讓我笑趴。不過他們也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最記得他們說的一句話……他們在洞穴拍蝙蝠時,因為要整個月蹲在成千上萬的蝙蝠糞便與蟑螂中。某人一邊用膠布貼著自己褲襠說“我……呃……不想讓蟲子鉆進一些特殊的部位……而且,一個正常人是不應該在糞便里生活半個月的!”而他們……卻做到了。天與地的所有事物都讓我感到震撼。無論是大自然·還是拍攝組的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