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透過觀影,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深刻的感悟。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5.12:汶川不相信眼淚》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5.12:汶川不相信眼淚》觀后感1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在階梯教室觀看紀錄片《5.12:汶川不相信眼淚》。影片講的是一個發生在汶川大地震中,一座小學校里的感人故事。2008年5月12日,午后的汶川格外寧靜,但是,一場令人措手不及的山崩地裂打破了它的寂靜,美麗的汶川瞬間變得面目全非。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鏡頭:“叮!叮!叮!”,清脆的上課鈴聲照常響起,同學們快步走向教室。年輕的娥曼老師正在給同學們上課。不一會,墻上的時鐘劇烈搖晃著,桌子上的'瓶子震翻在地,緊接著,整個教學大樓都在搖晃,“地震了,同學們快跑”,醒悟過來的娥曼老師將學生推出教室,一次又一次疏散學生?上В^道也垮了,同學們又跑回教室。不一會,整棟教學大樓都坍塌了,娥曼老師和她的學生,都深深埋在地下面?蓯旱牡卣鸩活櫵麄兡暧,將生離死別的殘酷現實擺在他們面前。
生與死不過一線之差,美好的生命竟然如此脆弱。這場地震,考驗著埋在地下的老師和同學,考驗著四川的人民,更考驗著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影片中的老師和同學,他們團結一心,堅持活著出去。為克服饑渴,機靈的蕭遠用鋼筋和水泥塊打翻了小雅的水杯,撕碎毛巾和書包,用桌子腿挑著碎布條沾水,傳給老師和同學;弱小的小雅在解放軍準備鋸斷壓在腿上的墻時,怕載重墻垮塌殃及老師和同學,竟將生的希望主動留給老師和同學。他們在地下面埋了整整96個小時,最終大部分同學得救了,這,就是團結的力量。是的,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四川人民只要團結,就會早日重建幸福的家園,當我們聽見溫總理說,只要人在,我們就一定能渡過難關時,我們感受到了一股強大的民族團結力量,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只要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就會克服重重困難,越來越繁榮,越來越強大。我們明白:汶川不相信眼淚!汶川只相信信念,只相信堅強,只相信風雨之后的彩虹。讓我們擦干眼淚,拾起地震留下的勇氣與堅強,重建從前的一切,重建家園,歡笑與明天!
《5.12:汶川不相信眼淚》觀后感2
今天,我們學校觀看了5.12地震紀錄片——《5.12汶川不相信眼淚》。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大地震,這場地震,震倒了汶川人民的家園,卻筑起了中國人民愛的橋梁。
校園里,同學們正在上課,突然,一陣地動山搖,一個女孩轉過身向身后的男生吼道:“你干嘛踢我凳子?”這時,我真想飛進銀幕,告訴老師和同學們,這不是惡作劇,是地震!又是一劇烈地震動,房梁塌了,老師指導同學們躲到桌子底下,剎那間,學校倒了,剩下的,只有無盡的嘆息,淚水和一個生命的時鐘。
此時,銀幕黑了下來。我看見那可惡的鋼筋水泥下壓著老師和同學,不過幸好他們都沒事,黑漆漆瓦礫堆下,沒有一絲光亮,不過并不代表沒有希望。瓦礫堆里回蕩著老師和同學們的歌聲,那是天籟之音,是生命的絕唱!老師和同學在互相鼓勵著,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小時過去了......他們并沒有絕望。終于,解放軍來了,接著是糧食,資金,還有那些志愿者們鮮紅的熱血!
一場雨,洗刷了汶川大地上的.污點,點燃的,卻是大家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熱情!
大家奮斗著,努力著,堅持著;幾秒鐘,幾分鐘,幾小時,老師和同學們終于被救了出來。一時間,每個人的眼里都噙著淚花,那淚水分明在暗示著我們:只要堅定信念,就可以創造一個不屈的生命!
。担保,汶川不相信眼淚。是的,這場天災并不會因為眼淚改變什么,但是,就算哭了也要學會堅強。如果是我,在那
樣可怕的情況下,早就絕望了,除了哭,還會什么?但是,哭過再堅強,我依然是災難中的強者。假如那些幸存者在災難來臨時就感到絕望的話,我想,他們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5.12汶川不相信眼淚,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再大的天災也會在我們的面前低下頭,就像電影的最后一幕:大家把手放在一起,漸漸的,變成了一個大大的中國結,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5.12:汶川不相信眼淚》觀后感3
這周四我們六年級去電影院觀看了《5.12汶川不相信眼淚》這部電影。看后我感觸很大,是什么讓他們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同伴們的性命?當他們被救出來后,為什么總會說:“我還好,先救我的同學和老師吧!”是道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
我終生難忘那一幕:一個被壓在廢墟里名叫蕭遠的同學,身負重傷,手流了好多血,疼痛難忍,但他發現不遠處有一瓶水,就用手去勾那瓶水。他知道,這瓶水是師生們的救命水,有了它,大家就可以多堅持一些時間,生就多了一線希望。蕭遠同學不顧個人的安危,不顧一切勾水瓶,盡管劃破了自己的胳膊,也要將水分給同伴。最后他拿抹布撕碎后蘸上早已沾滿泥土的水,終于救了師生的生命。
娥曼老師令人敬佩,地震發生時,她不顧自己的安危,全力搶救九(三)班的同學,誰還沒有教室里,她就去指揮他們逃生。娥曼以自己的行動,給老師,也給同學樹立了榜樣。老師是文明火把的傳遞者,也是學生行為的楷模。我敬佩娥曼老師,假如能見到她,我要獻一束美麗的鮮花給她。
同學們,觀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有許多感受,我為那些死于地震中的老師和同學感到惋惜;我為那些活下來的人們感到慶幸;我為地震中那些舍己救人的英雄們感到驕傲……
四川人是堅強的`,我相信這次地震并不能使他們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許5年、10年后,當你再去四川旅游時,你看到的不是一絲未變的四川,而是一個更美、更繁華、更昌盛的四川。四川不相信眼淚,他們只相信雙手可以去創造明天的美好!
《5.12:汶川不相信眼淚》觀后感4
今天,我去了圖書館看了《5 12汶川不相信眼淚》,給我的感觸很深。
五月十二日,是娥曼老師的生日,同學們為了給老師買蛋糕,沒人都出六角錢。剛上課不久,地震馬上發生了,整個校園都彌漫著恐惶的氣味。教學樓很快塌了,上百名學生被壓在廢墟下,他們用盡一切方法存活了下來。
“我不想死!”多么震憾的聲音!是啊,在這中危險的情況下,誰都想要好好地活下來。若在生死線徘徊,每個人都有十分強烈的求生欲望。雖然娥曼老師也十分恐懼,但她仍然激勵同學,甚至在廢墟中帶動同學唱起《明天會更好》,這不就是在表達他們憧憬明天嗎?
更加讓我感動的是那次在廢墟里的“衣巾接力”,一個同學發現了一個水壺,想要去把它拿過來,誰知水壺反而被打翻了,里面的水都流出來了。我心里為他們覺得惋惜:“連最后這點生的希望都倒翻了,太可憐了。”可是那位同學并沒有灰心,他從自己衣服上扯下一塊布,拿根竹竿把衣服伸到水壺旁,衣服浸滿水,再把竹竿拿回來。其他人也把自己的衣服撕掉一塊布,或是把身上的`毛巾丟給那個同學,那個同學把所有的衣服、毛巾都浸濕了,再把它們放在竹竿上,通過每個同學將一條條衣巾傳完。這簡直是一場無與倫比的“接力賽”,傳遞的不是接力棒,不是衣巾,而是生的希望。
其實,我們在對受難者在廢墟底下那堅強的意志力感到佩服之余,還應該更加地感謝在救災第一現場的救援人員。他們不顧發生余震的危險,爭分奪秒,和死神賽跑,挽救了多無辜弱小的生命啊!
5.12大地震擊垮了我們那軟弱的身體,卻擊垮不了我們那堅強的意志。天災人禍總是避免不了的,關鍵是我們選擇樂觀地去面對它,尋找解決的方法,還是無助地去等待死亡呢?這一切,我們都應該好好地思考一番。
《5.12:汶川不相信眼淚》觀后感5
老師曾給我們講過新疆沙漠的胡楊樹,說胡楊樹生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老師還告訴我們,我們中華民族具有胡楊樹這種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戳恕5.12:汶川不相信眼淚》這部電影后,我才比較深刻地體會老師這些話的深刻含義。
我終生難忘那一幕:一個被壓在廢墟里名叫蕭遠的同學,身負重傷,手流了好多血,疼痛難忍,但他發現不遠處有一瓶水,就用手去勾那瓶水。他知道,這瓶水是師生們的救命水,有了它,大家就可以多堅持一些時間,生的希望就增加一分。蕭遠同學不折不撓,不顧一切勾水瓶,終于救了全體師生的生命。面臨生與死的'關鍵時刻,考慮自己或考慮大家,是平凡和高尚的分水嶺。我們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一事當前,不先為自己著想,而為別人著想,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成為凝聚我們民族的一股強大的力量。我們學過的課文《一個蘋果》講的是志愿軍在極端缺水的情況下,弄到一個蘋果。連長、報話員、傷病員、通訊員、傷員等個個口干舌燥,但是誰也不愿意咬這個蘋果,大家都是想著別人。最后,在連長的命令下,大家才人人咬了一口。這是什么精神?這是集體主義精神,這是他人第一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把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團結起來,成為戰勝困難,戰勝天災,戰勝國內外敵人的有力武器。這也是胡楊精神,始終不散架,挺立幾千年。
娥曼老師令人敬佩,地震發生時,她不顧自己的安危,全力搶救九(三)班的同學,誰還沒有教室里,她就去指揮他(她)逃生。娥曼以自己的行動,給老師,也給同學樹立了榜樣。老師是文明火把的傳遞者,也是學生行為的楷模。我敬佩娥曼老師,假如能見到她,我要獻一束美麗的鮮花給她。
影片還放映了解放軍與人民與受災群眾抗震救災的英勇事跡,它反映著和胡楊樹一樣在任何艱難危險的條件下也不肯低頭的精神,這種精神撐起我們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