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我的體育老師》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我的體育老師》目前正在上映,跟著主創團隊,記者欣賞了高三體育老師劉昊辰向主科老師“搶回”體育課,讓重返操場的故事。電影關注到了教育領域一個鮮有人關注的議題,即保證高中生的體育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長久以來,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教育,公眾有著充分的討論,體育科目在中考中的比重也越來越重,在一些省份甚至成了所謂的“主科”。無論是主動擁抱還是考試倒逼,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課受到了重視。但高中體育似乎是一個“被遺忘”的科目。
今年6月,教育部印發《〈體育與健康〉改革指導綱要(試行)》,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可每天1節體育課,高中階段保障每周3節體育課以上。中,高中階段的體育課卻很難保證。電影議題觸及了教育改革的深層次問題。
上映以來,《我的體育老師》在網絡上引發了老師、家長和學生觀眾的共鳴。在實際教學中,高中體育課不被重視并非個例,體育課被擠占的現象廣泛存在。通過讓學生體會體育之魅力,劉昊辰成功地將他們拉到操場,這是高中體育老師與主科老師的“爭奪”,也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沖刺階段”的拉鋸。一些老師和家長認為,重壓之下,體育課對于提升高考成績無益,上體育課就是在浪費時間。電影中描述的“體育老師被生病”“體育課等于自習課”等怪象都是現實的寫照。
影片中的部分觀點也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高三學生韓明明因為身體素質不佳,淋了一場雨后得了重感冒,錯過了心儀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大家逐漸認識到,高考這樣的大考更需要良好身體素質作為支撐。然而,體育的功效不止于此,德智體全面發展,體育是基石。學生時代的毛澤東曾在《體育之研究》提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沒有強健的體魄,德與智便成了鏡花水月。
如何對高中階段的體育教育進行改革?體育的魅力到底是什么?走出電影院,這些問題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