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找質數》觀課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本課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積極踐行新課程標準理下,教學設計體現了結構化課程內容特征,課程內容的呈現注重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層次性,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教師能放手學習自主探索,使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自然貼合,發揮了學生的群學優勢,教師做到了適時點撥,因勢利導。
教學思路清晰,語言凝練,充分體現了學生獲得知識的生成過程,整節課過渡自然,銜接順暢,教師的語言表達、板書設計、課件演示等方面都展現了非凡的教學藝術,學習和借鑒的亮點較多,受益匪淺。
一、以舊引新,找準知識的生長點。
溫故而知新。開課時,教師先復習2、3、5的倍數的特征,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學生的回答中,同學很受啟發,還創造性的說出了4、9、25等數的倍數的特征,教師及時接說:“他說的這些特征在今天的學習中,都能用得上!”,教師這樣的評價既是對學生說法的肯定,也能再次引導學生,回到今天的研究主題,恰到好處!讓學生回憶上節課內容,看圖形復習找12的因數的方法,從而引入本節課新的主題內容。這樣的復習鋪墊,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會說,既能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加深本節課的知識鋪墊,銜接順暢自然!
二、滲透統計思想方法,重視知識的生成過程。
知行合一重在親身體驗。在本節課教師滲透了統計的思想方法,比如怎樣收集和整理數據,如何分析處理數據并獲得最終結果等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自主學習進行親身參與體驗,進而形成統計觀念,有助于課程目標的分層架構,能有效達到知識的潛移默化,有效促進了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通過表格的形式,讓學生“用2,3,…11個小正方體分別可以拼成幾種長方形?完成下表”。實際上是對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完成3類問題(小正方形的個數?拼成長方形的個數?因數有哪些?)的整理和統計。當然,對于這些知識,學生在前幾節課的基礎上,都能熟練填出。在這里要學習的是這種教學方法,《找質數》一節課,重點在于學習什么是質數,怎樣找質數,難點在于探討尋找質數的方法。找一個數的因數,并不能突顯什么是質數,也就是需要找一組數的因數,發現它們因數的特征,從而引新質數、合數等概念。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對一個數可以達到簡單認知,對于一組數,發現特征,尋找規律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教師以表格的形式,呈現一組數據,更具有直觀性,學生能從形式上,對知識進行分類填寫,按照從小到大的研究順序,從易到難的認知規律,逐步完成相應的內容,也就是收集和整理數據,達成初步的學習目標。通過對長方形個數這一組數據的觀察,學生發現長方形的個數不是1個就是2個,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當然,在學生自主填寫表格之時。教師也發問過幾次。比如7個小正方形、11個小正方形除了1種拼法還能有其他拼法嗎?學生回答沒有。接著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數據,長方形的個數和因數的個數有什們關系,就這樣步步深入學習,讓學生從寫出數,到觀察數,再到分析數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分層思考的習慣,進而解決本節課重點問題,統計思想方法有力的推動了抽象思維發展,使思維活動更豐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三、善于引導學生及時歸納合情推理,促進思維活動不斷提升。
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對統計的數據進行歸納推理,形成一定的認知,完成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過程,直觀表格促進了抽象思維活動,使認知水平再上新臺階。
本節課在學生自主完成表格請填寫后,引導學生及時進行了數據的分析,讓學生去自主發現正方形總個數、長方形個數和因數個數的特征,鼓勵學生去尋找這些數的規律。在表格當中,發現因數的特征時,從2~11豎著一共有10行,因為表格里面的數是學生根據實踐經驗,自己統計出來的數據,在書寫時沒有規律,有的學生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寫的,有的同學是按照一對一對的順序寫的,而且每個數的因數個數多少不定,對于學生來說真的不好找。教師鼓勵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討論,由于這個議題很有討論的必要性,所以學生展開了積極地討論并形成了一定的認識。
學生經過認真仔細觀察,討論交換意見,說出當拼的長方形個數是1時,這個數的因數只有兩個,就是1和它本身!教師給與學生及時肯定和表揚,使學習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學生先是發現了每一個數的因數都有1,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引導學生再去發現,當拼的長方形的個數為2時,有一個學生發現每個數里面都有因數2,這時被細心的同學一下子反駁“9的因數是1、3、9就沒有2”,孩子們發出了“得意”的笑聲,這時教師順勢引導,進一步去補充,當拼的長方形個數為2時,可以說成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他的因數,在師生達成共識時,教師給學生才展示出了的新的概念“質數”,隨機板書寫上“找質數”,課件將知識再明確化,什么是質數,什么是合數,教師用紅三角圈出了質數,黃圓圈圈出了合數,并且在黑板上醒目的寫出了“質數”、“合數”,教師運用顏色和符號充分進行的標記,加深了印象,促進了學生認識的水平的再發展。
然而,課進行到這里,還有一些含混的問題需要解決,教師接著引導學生,去發現質數、因數是按什么進行分類的,學生順向遷移,很容易地說出了是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的,學生發現了特殊情況1,它只有1個因數,教師順勢強調“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這時學生之前小結的“數可以分兩類”的說法顯然是錯的!教師及時板書1,給學生展現了數分三類的各種情形,這是本節課知識點的難點和易錯點,教師及時引導點撥恰到好處!
四、重視課后反饋,促進課程內容不斷豐盈。
課堂總結是課堂學習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節課學完以后課程目標是否達成?學生掌握如何?學生能力提升在哪里?等等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所以一節課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就是課堂小結。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回顧再現,和學生一起回憶了這節課探索質數的過程,學生都能積極復述學習過程,在說的過程中既加深了知識生成過程的印象,又強化了課程內容。教師給學生留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去大膽地說,比如學生發現“除了2以外的其他偶數都是合數”、“奇數不一定都是質數”、“一個數的最大因數和最小倍數都是它本身”、“ 100以內質數都有哪些?”“下節課學什么?”、“質數在生活當中有什么作用?”等等問題,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能感受到學生學習的關注點和思考點,好的想法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不成熟的想法,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可以加深認識,使理解更加透徹!孩子都用心學習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都有一定的思考,在總結時,真是真實精彩不斷,雖然下課時間已到,但是遨游數學的夢想意猶未盡,好課就是這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