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杰出的導游,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游詞,導游詞可以加深游客對景點的印象,是提升講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應當如何寫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鼓樓經典導游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
寧波有許多名勝古跡。鼓樓就是其中之一,她(它)位于寧波市海曙區中山路上,始建于唐朝長慶元年,也就是公元821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是歷史上寧波正式設立州治,建立城市的標志。
周末,媽媽和我一起游鼓樓。我們是被這里的美食吸引來的。
果然,走進鼓樓就看見大街小巷都是美食。有麻花、臭豆腐、燒烤、炸雞、棉花糖等等,應有盡有,數不勝數。最美味的美食就屬矮子餡餅了。我們可是慕名而來的。一眼望去門前人山人海。“人可真多呀!難道真的這么好吃嗎?”我問媽媽。媽媽也不知道,于是我們就排了上去,一個小時過去了。終于排到我們了。一看菜單上有好多種口味,比如:椰絲味、桂花味、椒鹽味、綠豆味、混合味等。我立刻選了一種。打開盒子,餡餅的香味撲鼻而來,讓人流口水。咬上一口,松軟香甜,好吃極了。
鼓樓除了有各種各樣美味的小吃,還有許多演出節目。鼓樓有一個大戲臺子,那兒的戲非常好看。有京劇、甬劇,人們的頭上戴著各式各樣的帽子,臉上化著美麗的臉譜,身上穿著不同花紋、不同顏色的衣服,手里還拿著不同的道具,有扇子、大刀、長矛。他們嘴里哼唱戲詞。戲詞忽高忽低,語調也不相同。雖然我聽不懂他們唱的是什么,但是通過他們的'動作和語調也能大概猜出他們的心情。他們有時疑惑,有時著急,還有時糊涂。
那里不管是生機勃勃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秋風習習的秋天,還是大雪紛飛的冬天。都會有不少人來觀看。
后來我問了媽媽一個問題:“她為什么叫鼓樓呢?”。媽媽向我解釋說:“因為古代沒有鐘表,人們不知道開關城門的時間。在唐朝是晨鐘暮鼓。早上鐘鳴,就開城門。晚上鼓響,城門關閉。老百姓慢慢的就叫她鼓樓了。”
經過這次游玩,我學習了很多知識,也更深刻地了解了美食、戲曲和鼓樓。我覺得鼓樓很有內涵。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2
走進侗鄉,不論向哪個寨上望去,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個象征民族團結、吉祥興旺的鼓樓。
鼓樓是侗寨的標志。在侗鄉,有寨必有鼓樓。它古樸端莊、雄偉壯觀,集寶塔和亭閣的優雅于一身,全部純杉木結構,不施一釘一鉚,頂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運用杠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牢固而謹嚴。每層檐口采用我國至今保存不多的古典建筑“人字形斗拱”藝術,數百年不斜不朽。頂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蘆,陽光照射,耀眼生輝;翹角上雕塑的禽獸飾物,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層檐多施彩繪,玲瓏雅致,五彩繽紛。其頂層常置一面牛皮大鼓,遇事則由主事擊鼓聚眾,決策定奪。
侗族的鼓樓,在《北史》卷就有侗族先民“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的記載。《唐書》、《夢廣雜著》等古代文獻中,均對侗族的鼓樓有較詳細的.描寫,“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由此可見,鼓樓史侗家人集會、議事、休息和娛樂的活動場所,是他們喜愛集群社會生活最明顯的體現,更清楚地展示了以原始鼓樓文化的情景。
每當夜幕降臨,男女老少都愛聚集在鼓樓,吹起蘆笙曲,彈起牛腿琴,跳起多耶舞,唱起琵琶歌。他們載歌載舞,歡慶豐收,歌唱美好的新生活。鼓樓成了歌的海洋,洋溢著幸福和歡笑。著名的多聲部合唱——“侗族大歌調”,就是在這里得以完善和提高,為填補祖國音樂藝術的空白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是侗族人民的驕傲,是侗族鼓樓文化的最好見證。
我常想,侗族人民為什么對鼓樓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對建造鼓樓格外熱心?不論工程多大,耗資多少,都是侗民自愿捐款、捐料、捐工集體修建。鼓樓建成后,要推選一位熱心于公益事業的壯年人看護,每天把鼓樓打掃得干干凈凈。炎炎夏日,將一桶桶清泉水掛在樓柱上,供人們解渴;隆冬歲月,則燃起篝火,使鼓樓里溫暖如春。
鼓樓,連著侗家人的心。
千百年來,鼓樓作為歷史的證人,一直和侗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它包含著侗家人的無數辛酸和歡樂。有首侗歌是這樣唱的:“鼓樓是村寨的暖和窩,沒有鼓樓沒處尋歡樂,高高的杉豎起鼓樓架喲,有了聚集的場所有了歡樂的歌……”
我雖是漢人,卻生長在侗鄉,是鼓樓里的山歌把我養大,自然對鼓樓有著深深的眷戀。無論走到哪里它都在我的心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伴隨著我的生活,激勵我邁步在人生的旅途上……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3
這座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臺,下寬上窄,辟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臺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圣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三百斤的鐵鐘一口。樓前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里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
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俗稱駝背為"鍋腰"),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信號。 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墻被拆除,獨獨留下了鼓樓幸存。不久,樓為消防隊占用,作為瞭望臺。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梁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 重建后,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并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丹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鼓樓的大鐘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鐘王"。此鐘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鐘鈕鑄成交尾雙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螭的兩個頭和四只腳,連接著鐘體,另四只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鐘肩倒覆蓮瓣二重,沿鐘身周圍分隔成八塊長方形框格,上下兩層。鐘的腰部鑄著云龍和折枝花卉連續紋樣,作為裝飾。鐘口八個蓮瓣的凹處,各鑄一個八卦符號。從鐵鐘的下框格間所鑄"袞(究)州長老院"五字可知,此鐘原為建于宋朝元佑年間的克州長老寺的東西,最晚鑄于明末清初,是后來移到天津鼓樓懸掛的。這口大鐘現 在放在邃園回廊的水泥座上,雖然不能撞響,但仍是一件鑄型精美的藝術品,可供人們觀賞、聯想。
重建的鼓樓與新建的商業街為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筑。青磚瓦房,碧瓦丹楹,雕梁畫棟,商鋪林立,是一道天津傳統文化韻味十足的風景線。
作為天津衛標志建筑物的鼓樓,歷史上曾兩建兩拆。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天津設衛筑城。至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山東副使劉福兵備天津,將土城甃以磚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1900年,八國聯軍侵津。第二年城墻被迫拆除。鼓樓也日漸頹圮。1921年,鼓樓拆除重建。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又被拆除。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4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大家就叫我常導吧。接下來就和我一起參觀西安鐘樓吧!
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看,在我們眼前的兩層建筑就是鐘樓,它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鐘樓高36米,是古色古香的磚瓦結構,四角挑檐翹起,凌空欲飛,樓頂有各色玻璃瓦鮮艷奪目,美麗極了。鐘樓四周鮮花環繞,增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磚筑成,沿著基座北面的.樓梯而上,我們便來到鐘樓樓身觀光臺,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鐘,重五噸,里面能容納五六個人,鐘面上雕刻著精美的八卦圖案,渾厚洪亮的鐘聲好像悶雷滾動,告訴周邊的人們新一天的到來;如今,鐘聲祈禱老人的長壽、可以讓小孩健康快樂……一跨入展廳大門,就看見三排鐘從小到大的排列著,其中的一排鐘形狀大小一模一樣,但一排和一排形狀不同;周圍還有許多美麗的水墨畫和剛勁有力的書法,鐘和書畫向我們展現了明代人的技藝高超。站在鐘樓上極目遠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今天,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鼓樓和鐘樓遙相呼應,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一起參觀西安鼓樓。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侗寨鼓樓群分多柱和獨柱兩類: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襯柱;獨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撐,直立于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不論何種建筑形式,其頂層均置放齊心鼓,故人們稱之為鼓樓。鼓樓是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設計,沒有圖紙,數百根梁、柱、仿的盡寸全憑心中黔算。整體全系木質結構,以杉木鑿榷銜接,不用一釘一鉚,上下吻合,采用柱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造形有三層、五層、七層、九層乃至十余層不等。一般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為頂尖部,由一根鐵柱立于頂蓋中央,套上陶瓷寶珠,呈葫蘆型,猶如落尖,凌空而立。頂蓋多為傘型,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狀。中部為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植有四角、六角、八角,每方糖角均為翹角,并雕塑禽獸,神形兼備,校期如生。翹角層層疊疊,重棺而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極為壯觀。植板上繪有龍鳳鳥獸、古今人物、花草魚蟲以及侗族生活風俗畫,玲攏雅致,五彩絞紛。底部多為正方形,樓四周設有木質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圓形大火塘。鼓樓建筑獨特,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聯合國機構一官員稱贊說:“別具一格的侗族鼓樓建筑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瑰寶”。鼓樓是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征,興旺的標志,齊心的表現。因此,有侗寨即有鼓樓,或以房族修建,或幾個姓氏合建。全縣共有鼓樓321座。肇興侗寨的五座鼓樓,最為集中,人們稱之為“侗寨鼓樓群”;壩寨鄉青寨鼓樓是縣境內現存歷史最久的鼓樓:巖洞鄉述洞村的獨柱鼓樓,是目前僅發現且保存較完整的奇特鼓樓;肇興鄉紀堂村兩座鼓樓,造型最美,1982年2月13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紀堂建樓高師最負盛名,凱里金泉湖八據、八角、十七層、高三十三米的鼓樓和北京中華民族園、上海中華民族大觀園的鼓樓,都出自陸文禮等建樓高師之手。鼓樓多建在寨中央,與戲臺、歌坪相結合,是集會、議事、文化娛樂的好場所。鼓樓雄偉壯觀,裴聲中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黎平侗鄉風景名勝旅游生活中最溫馨的一章。它含著深情的微笑,代表著一個民族,屹立在錦秀中華的大地之上。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鐘鼓樓及城墻沿途講解的導游xxx,鐘樓的鐘聲詮釋了西安古城的古樸和這座歷史古城的渾厚。那么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家會在欣賞鐘鼓樓城墻沿途風景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西安這座古城風韻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飲食文化,說起西安的飲食,大家能否說出西安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小吃嗎?
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著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嘗西安的風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邊有兩幢仿明清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建筑上很醒目的一句話“千古風味餃子香,傳奇品質德發長”,對,這就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老字號德發長,德發長是以餃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嘗的話可以在我們旅行完之后互相結伴去感受一下德發長的非同尋常之處,同時也告訴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沒品嘗過這里的餃子!不過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風味這一名號,想必一定實至名歸吧!說完了餃子那么有的人就要問了羊肉泡饃在哪個地方有賣的?那么請大家隨我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德發長隔壁有個同樣建筑風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門口我們會不經意留意到一個雕塑,那么大家能說出這個雕塑展示了陜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來)同盛祥主營牛羊肉泡饃、各種特色小吃,而且將傳統特色與現代時尚融為一體,所以來這個地方來就餐的話我想大家會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過鐘鼓樓廣場,我們現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優美的鼓樓,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那么我想問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條街,來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機會來回民一條街的話都認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獨特的一面,那么為什么這么說?我想不光是因為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和飾品店帶給我們無限的吸引,更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內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樓到北院門一線,南北走向的'街道,不過有時也會把相連的化覺巷、西羊市還有大皮院一同算進去。回民街顧名思義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區的一條街道,大約500米左右,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成蔭,路的兩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兩邊的商鋪主要是以經營餐飲和一些具有陜西特色的飾品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經營的,具有濃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來游客的的喜愛。
大家現在看到的街道兩旁的飯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飯店。其中有幾家比較有名的飯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賈三灌湯包、紅紅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孫家羊肉泡饃等等。其中關于西安的羊肉泡饃還有一段比較風趣的傳說,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在稱帝前受困于長安,終日過著忍飲挨餓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到他非常的可憐,所以就讓他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掌柜就澆了一勺滾熱肉湯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著趙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頓飯,當時他感到這頓飯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過長安時,仍忘不了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就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饃,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鮮美無比,所以就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從此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饃便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所以有機會大家可一定要品嘗一下當地的民俗風味。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7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8
在心急火燎的等待中,我們終于迎來了小學階段的最后一次春游。游覽我們翹首以待的鐘鼓樓。鐘鼓樓坐落在文化娛樂城的西邊,是剛修建好不久的大型建筑。伴隨著一車的歡歌笑語,我們班到達了目的地。
遠遠望去,一座宏偉的建筑物聳立在眼前,非常有氣勢,非常有特色。在鐘鼓樓正下方,有一面石墻,墻上有著三個浮雕大字——鐘鼓樓。那蒼勁有力的大字,似乎出自于古代書法家王獻之之手,把古代燦爛文化重現在了我們眼前。在城墻上,還點綴著一些石雕花草,它們把城墻裝飾得更美麗了。
走在石梯上,吮吸著花草發出的清香,使人神清氣爽。在那石梯的右邊種著紅花綠草,小鳥在空中自由飛翔。走上了石階,來到了鐘鼓樓頂。我如脫韁的野馬一般奔上了一個石臺,石臺正前方有石欄,石臺就如一個觀景臺,憑欄眺望,可以把德陽美景盡收眼底。在晨霧地籠罩下,城市變得模模糊糊,朦朦朧朧了,就像一個披上了輕紗的小姑娘,嫵媚動人。
走入樓內,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個巨大的鐘從房梁上垂下來,青銅的鐘上面刻著一些圖案,似乎向我們述說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大鐘的邊沿是波浪型的。室內有著典雅的'裝束,還有木制樓梯,古樸、典雅。走出了屋子,又看到了那長滿參天大樹的文化娛樂城,蒼翠欲滴的樹看了讓人耳目一新,一看就綠到了心里頭。在青山之下,還有碧波蕩漾的玄珠湖。向左望去,一座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一輛輛跑車風馳電掣,還有那來來往往的行人都帶著微笑,借著春風,把微笑送給每個人。
在整理好隊伍之后,我們從古木參天的林陰道向文化娛樂城走去。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9
北京鼓樓位于北京市中軸線上、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與鐘樓一起,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北京鼓樓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暮鼓晨鐘”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停止,1990年 起,每年除夕恢復鳴鐘擊鼓。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構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 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斗,旋于彩畫。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務一座。北墻東側有旁門,內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度,共60級,然后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度,亦有9級, 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筑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臺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 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占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更鼓,為報時器具,置于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氣)。現僅存大鼓 一面。這面大鼓鼓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 聯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當年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后,每個 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后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
口安撓神,設機 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民國以后,鼓樓曾改名為“明恥樓”,在樓上陳列 了一些圖片和模型等實物,展示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和搶劫的情形,供人參觀,以示不忘國恥。以后還曾先 后辟為“京兆通俗教育館”、“第一民眾教育館”等。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0
西安鐘鼓樓建筑重檐窩拱,攢頂轉角的木質結構,共有3層。每層均施斗栱裝飾。樓基面積達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門洞。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約35.5米,用青磚砌筑。樓高27.4米。由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供游人登臨參觀。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體仍保持原建筑特點。樓九楹三層,為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木構建筑。座寬38米,長52.6米,高8.7米,全用青磚砌筑。樓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寬各6米的券門。北懸“聲聞于天”匾額,南懸“文武盛地”匾額。樓建于基座中心,穩重厚實。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藏于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景云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1
鼓樓是舊時天津"三宗寶"之一,位于天津老城中心,緊鄰聞名遐邇的廣東會館,周圍與國內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宮、呂祖堂等景點相輝映,形成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已完成主體修復工程的鼓樓時常舉辦各種展覽,如本市危改展覽,天津住宅發展史展覽。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幾個歷史時期本市住宅的'發展變遷史,除此還開辟了天津風貌和名人名居展覽。集中展示了70多處典型建筑和名人名居等。
歷史上的天津鼓樓曾是天津衛的“三宗寶”之一,民諺說:“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
歷史上,天津鼓樓曾兩建兩拆。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天津設衛筑城,到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將原來的土城固以磚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樓基是磚砌的方形城墩臺,四面設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對應。鼓樓城臺建有木結構重層歇山頂樓閣,上層樓內懸大鐘一口,約兩噸,鐵鑄,為唐宋制式。大鐘初用以報時,以司晨昏,啟畢城門,早晚共敲鐘108響。鼓樓北面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一副抱柱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1900年,八國聯軍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墻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災,鼓樓日漸頹圮。1921年(民國十年),有拆建鼓樓之議,并于年內完成。重建的鼓樓,用舊城四門樓之名,由天津書法家華世奎重書,鐫于鼓樓四門,曰鎮東、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拆除。
改革開放,中華振興,津沽文脈,得以傳承。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為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也因此使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鼓樓重建工程于2000年11月25日開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樓位于天津老城廂中心。重建后的鼓樓宏偉典雅,青磚墻面,白玉欄桿,飛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繪,雕梁畫棟。鼓樓及周邊的商業街,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新的旅游勝地。
重建后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倍數,因為“9”為陽數之極,有吉祥內涵。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做殿式旋子彩畫,重檐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簡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桿,脊上飛檐走獸。磚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穿心門洞,四拱門上方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新鐘的體量增大,高2000毫米,寓意為2000年制作。鐘的材料為響銅,重及三噸。鐘上銘文由馮驥才、張仲先生撰寫,字體為繁體魏碑。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2
侗寨鼓樓,雄偉壯觀,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是侗族建筑技藝的集中體現。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從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條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筑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
鼓樓有廳堂式、干欄式、密檐式等多種。無論何種鼓樓,一般都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為頂尖部,用一根長約3米的木柱或鐵柱立于頂蓋中央,并套上由大到小的5至7顆陶瓷寶珠,使頂尖部成葫蘆型,猶如塔尖,凌空而立。頂蓋是絢麗多彩的樓頂,多為傘形。頂蓋形狀有四角、六角或八角。頂蓋下斜面的人字格斗拱,像蜂窩百孔窗,其周圍木雕像燕窩壘泥點,工藝精巧,造型別致。中部是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簡便的四角或復雜的八角。每方檐角均為翹角,層層疊疊,重檐而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樓身以四根粗大、筆直的.長杉木為主柱,從地面直通樓頂,極為壯觀。樓內或雕塑,或繪畫,魚蟲鳥獸,栩栩如生。鼓樓由各村寨群眾投工獻料,集資籌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設計,自行建造。整個建筑沒有圖紙,數百上千根梁、枋、柱的尺寸全憑心中計算。這種能工巧匠遍布侗鄉,尤以貴州黎平、從江等地為最多。
鼓樓是侗族人民的標志,也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征。每個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都懸掛牛皮長鼓一面,平時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項,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有的地方發生火災、匪盜,也擊鼓呼救,這樣,一寨傳一寨,信息很快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所以,侗族人對鼓樓、長鼓特別喜愛。侗寨鼓樓為數很多,僅貴州從江、廣西三江兩縣就有220余座;僅廣西龍勝平等鄉平等村就有11座;而黎平肇興,一個寨子就有5座雄偉壯觀的鼓樓,故被中外游人稱為“鼓樓群”。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3
尊敬的各位游客:
自助徒步旅行是我向往已久的,自從上一次去了貢嘎山就再也沒有背著背包出去徒步旅行,這次的滴水潭旅行我們已經籌劃了許久,過了兩個月腳早就開始癢了,最后定下了五男三女一起同行,可到了該出發的時候天空不做美,下起大雨,本來這次旅行應該取消(我的個人意見曾經被大多數人接受。
由于littlehat的堅持我成了反面教材),因為具我觀察從網上的來的天氣信息,未來的兩天將是有更多的降雨,就這我在去滴水潭的一路上被其他人扁,好可憐呀!:《 (盡管實事證明我是正確的可是還是被……失敗!),本來該8:00點出發的,由于上述原因一直到10:00點才在火車站通達飯店門口集合,乘上開往黃果樹的汽車,開始了我們的這次旅行!一路上littlehat和同行的兩個美女、一個帥哥打牌的聲音,讓他們的回頭率一度增加了n多倍,甚至連窗外的車禍也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不過讓我可記憶猶新,在路上我遇到了兩起車禍,其中一起剛剛發生,車里的人還沒有被救出,想想有些害怕,如果我們的車被撞的話……轉念一想怕什么,不過是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的事罷了!(其實心里在想:"好歹讓我吃碗餛飩面嘛!要做也做個飽死鬼嘛!!"注:早晨走的太急,早飯只吃了個自己家里包的粽子,餓!),一路無話,到了黃果樹!叫了三輛三輪摩托直奔我們的旅行起點--三棵樹,到那里之前我們一直在猜那里是不是有三棵樹,還是以前只有三棵樹,現在有一片森林?結果我們都錯了,那里有幾根電線桿,幾間房子和一小片森林(可不只三棵樹)。我們的起點從一間磚頭房開始,老天可真不合作,在乘車的路上下下小毛毛雨,可是到了出發地三棵樹,就開始下中雨,還不知道接下來會怎么樣呢?不過管它呢?你不可能不去呀!況且在"不遠的地方"(結果這不遠的地方就讓我們走了三個多小時)就是滴水潭,不可能放棄。走吧!要緊牙,硬著頭皮走吧!(可憐的一群旅行者!),滴水潭在一個峽谷里,谷底是一條河,我們沿著瀑布對面一條人工砌的.路,走向瀑布。
這里昨天下過大雨,一路上都是稀的,走了不多久每個人的褲子鞋子都臟了個透,還好我穿的是涼鞋,用從山上流下來的雨水就可以洗干凈,所以鞋子沒有"太臟",還能看得下去,不過要是在途中沒有遇見流水的話,鞋子沾上稀泥,鞋子在進些水,再加上后面沉甸甸的背包,那可夠瞧的(其重無比!!),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我們總算到了滴水潭瀑布的跟前,具體的說應該是它的對面的河邊岸上的上面,從那里看瀑布,真是氣勢磅礴(用稍微通俗點的話講就是水很大),水聲震耳欲聾,由瀑布沖擊起來的水霧遮住了整個瀑底,很難讓人看清底下的風景,還好在岸邊有一片草地,于是我們放下背包,拿了一點吃的(走了三個多小時人人都餓,想一邊吃一邊欣賞瀑布)往下走,路很滑,水霧很大,每走一步都會有滑倒的危險;每向瀑布走進一步,水霧就大了幾分……
到了最后水霧變成了大雨,全身都濕了,本來還想在那兒吃點東西,現在不行啦,干脆往瀑布的正對面走,感受一下瀑布真正的氣勢。可是這個決定現在看起來是錯誤的,越是接近瀑布對面,水霧越大,打在臉上呼吸都比較困難,現在不只是衣服濕了,連鞋子也完了,不行了,趕緊撤退,東西也顧不得吃了,狼狽的撤回到上面,到了我們放背包的地方,互相看看"慘不人睹"一個個從頭到腳都是濕的,帽子上還不時滴幾滴水。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4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鼓樓商業街位于天津老城廂的中心,是一條以鼓樓為中心,集旅游、文化、購物、休閑于一體的大型商貿旅游步行街。如今的`鼓樓商業街為T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總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該街以青瓦房的明清建筑風格為主,主體2至4層,高低錯落,猶如一首節奏跌宕起伏的樂章。
整個布局分為三部分:北街長300米,商鋪面積達15000平方米,北方經營定位為古玩城和黃金閣藝術市場;東街長580米,經營面積達21000平方米,經營定位為精品購物街;南街長240米,建筑面積為13000平方米,是以天津傳統民俗文化、商業及餐飲為主的東方不夜城。其景觀風格為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整條街的人文景觀表現在牌匾、楹聯、店招、店幌、燈飾、霓虹燈、燈箱等的設計上。牌匾以橫匾為主,其間點綴豎匾、異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紅章和本色木綠字紅章表現出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的特點。楹聯也多采用上述形式。字體有真、行、草、隸、漢簡、魏碑等多種,有的還請名家題寫,很少用印刷體字和黑體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實物、象征四類。
該街先后被市政府列為“20xx年天津市政府二十件實事之一”、“20xx年天津市重點建設五大旅游基地之一”、被評為“津門世紀景”之一、“20xx年天津市旅游觀光線之一”。整條街集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為一體,給人別具一格的古雅感受。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5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看我們身后的就是鼓樓商業街了。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引見。鼓樓商業街重建后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北,南,東延伸,構成三條繁華的商業街道。整個街區都是明清建筑作風,是集旅游,文化,休閑,文娛,購物于一體的大型旅游商賈步行街。我們后面的就是南街,又稱“東方不夜城”,它對面的北街又稱古董珠寶街,東街又稱“精品購物街”。
上回說到回民街在鐘鼓樓附近,那我們下一站就去鐘鼓樓。鐘鼓樓其實是兩棟遙相呼應的建筑,顧名思義,一棟上面是大鐘,一棟上面是大鼓。
登上鐘樓,一口巨鐘引入眼簾,那象般巨大的銅鐘被高高地掛在一個紅色的的木架上,光是邊上的木杵直徑就有二十多厘米。可以想象清晨那古老的鐘聲是怎樣將人們從夢中喚醒。
鐘樓整個都是木質結構,上面畫有各種各樣的圖畫,還刻著各種各樣的花紋,我終于見到真正的“雕梁畫棟”,沒想到那時候的做工就那么精細了。鐘樓里還陳列著很多古董和齊白石爺爺的作品,簡直就是精美絕倫。站在鐘樓頂遠眺,整個西安就像立刻縮小了,變成了一張地圖。那上面以鐘樓為中心的筆直筆直的大路伸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真的很奇怪,為什么西安的路都是直的?
鼓樓和鐘樓很像。一上去最搶眼的就是一面特別特別大的`鼓,那鼓立在那兒足有三米高,一米厚!讓人禁不住想去敲兩下。再往后接著走,就會看見整整一排的鼓,上面寫著二十四節氣,好似閱兵似的,特壯觀,特氣派。鼓樓里還有一面高達十米的大鼓,最奇怪的是那口鼓的鼓面,上面竟然沒有任何接縫,哪來那么大的一張整皮呀?
到了晚上,很多盞刺眼的燈光打在鐘鼓樓上,鐘鼓樓頓時變得金碧輝煌!媽媽說,那在建筑學上叫“光雕”。
鐘鼓樓真是古城西安的一大奇觀!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6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天津xx旅行社歡迎大家參加本次旅游活動。我叫x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我旁邊這位是經驗豐富的駕駛員x師傅。今天就讓我們這一老一少為您服務,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要求,請盡管提出來,我們一定會盡量滿足。我真心的祝愿大家能在今天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大家注意一下,我們現在是在南門外大街上,很快就到鼓樓了。我在這里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街位于天津老城廂繁華商業區。它是天津的發源地和歷史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在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他奪取皇位后,于1404年在天津設衛,同年修建了天津城即老城廂,并以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四個城門。它也是鼓樓商業街的前身。
好了,我們到鼓樓商業街了,現在是9:30,我們12:00準時回到車上,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下車時隨身帶好自己的物品,不要放在車上。記住我們的游覽車為白色客車,車號為津A1111。
大家看我們身后的就是鼓樓商業街了。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街重建后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北,南,東延伸,形成三條繁華的商業街道。整個街區都是明清建筑風格,是集旅游,文化,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大型旅游商賈步行街。我們后面的就是南街,又稱東方不夜城,它對面的北街又稱古董珠寶街,東街又稱精品購物街。
而它的重中之重還要說是鼓樓。鼓樓位于城的中央,我們在這里就可以遠遠的看到。鼓樓其實并沒有鼓,實際是鐘樓。樓上原有一副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原來大鐘每日早晚各敲54下,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大鐘每天提醒市民的作息時間,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鼓樓被列為天津衛三宗寶,即鼓樓,炮臺,鈴鐺閣之首。重修后的鼓樓共有四層,下面三層是天津危陋平房改造成果展,四層為鐘樓,新鐘重達3頓。新建鼓樓又以新的風姿成為天津的象征。
在東街上還有全國第一座以戲劇為主題的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也是廣東會館舊址。一會兒我會在那給您做詳細地介紹。下面就讓走進鼓樓商業街來領略一下它獨特的文化氣息。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廣東會館的戲樓,這些是當時看戲的`茶座,大家先找個位子坐下歇一會兒,聽我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始建于1903年。2001年被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收入《世界精品建筑》,天津獨此一家。戲樓作為會館的主體建筑,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典式戲樓。廣東會館在建筑上集南北風格為一體,外部采用北方的樓磚建筑,內部采用潮州的建筑風格雕梁畫柱。大家可以看到,這整個戲樓都是金漆木雕的,它是在南方雕刻完之后運到北方,又重新拼接起來的,整個建筑沒有用一個釘子,在76年唐山大地震時,它也是絲毫不動。
我身后的這個舞臺是伸出式舞臺,這種舞臺三面接觸觀眾,您坐在下面時視線不受阻擋,可與演員達到充分的表情交流。自1908年上海受到西方的影響興建了第一座鏡框式舞臺,也就是幕在前,臺在后,我們傳統的伸出式舞臺就從中國舞臺建筑中絕跡了。因此,廣東會館的戲臺成為我國伸出式舞臺建筑的絕唱。
大家抬頭看,舞臺頂部有一個螺旋狀的藻井,玲瓏剔透,金碧輝煌。它由數以百計的斗拱組成,演員在舞臺上不用擴音器,它將聲音吸進,再折射出去,能夠保持自然的音質和音量。而且我們發現戲樓內和舞臺上沒有一根柱子,您的視線不受阻擋。同時,舞臺僅比地面高一米,您的視線也基本是平視的;如果您坐在高4米包廂里,俯視臺上的角度為100150度,正好符合生理視覺特點;這體現出戲樓的設計者充分地為觀眾著想,很好地解決了視、聽效果的問題。
我們看這塊匾額,寫著薰衣南來,意思是好運從南方飛到北方來;在它下面是鑲嵌著天官賜福的彩色鏤空木雕,中間有一個穿紅袍的天官,他站在祥云之上,手指著紅日,意為指日高升。天官前面跪著一個仙童,手里托著一個花瓶,瓶里插著三枝氈,意為平升三級。也就是說升官發財的日子不遠了,還要連升三級;在天官的身后刻有猴子,向日葵,蜜蜂,意作早日封侯。在它的四個角浮雕著口銜桃枝的蝙蝠,意作福從四方來。整個畫面緊湊勻稱,堪稱彩色木雕的杰作。
會館建成后,在1912年孫中山先生北上,在此發表演講我億萬萬同胞,同心協力,何難稱雄世界。還有許多藝術家像鄧,穎超、梅蘭芳等都在此演出過。作為全國第一座戲劇博物館,我們在戲樓的后面展出了戲劇人偶像,一共展出了50多個劇目,將近百十人。再有,后面還有一個四合院,包括中國戲曲發展史,中國京劇發展史和梨園拜師堂。
現場解說到此結束,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自己游覽。在此提醒大家游覽中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財物,我們的集合時間是12:00,到時我會在車場恭候大家,我們的車牌號是津A1111,白色車。
我們一天的游覽就要結束了,服務中的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見。俗話說: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重逢。希望能有機會再次為大家服務。謝謝!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7
尊敬的各位游客:
人人好!
很興奮以及人人會晤,人人就叫我常導吧。接下去就以及我一塊女觀光西安鐘樓吧!
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央,東北西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看,在我們眼前的二層修建等于鐘樓,它由基座、樓身以及樓頂三全數組成。鐘樓高36米,是今色今香的磚瓦結構,四角挑檐翹起,騰空欲飛,樓頂有各色玻璃瓦鮮艷奪目,美好極了。鐘樓四周鮮花環繞,增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基座是由偉大的鄉磚筑成,沿著基座南面的樓梯而上,我們便去到鐘樓樓身參觀臺,首先映進我們眼簾的是同心專心青色的亮代大鐘,重五噸,內亂里能本諒五六小我,鐘面上雕刻著俊麗的八卦圖案,渾薄洪明的鐘聲恍如悶雷滾動,告訴周邊的人們新一天的到去;如古,鐘聲祈禱老人的長壽、可以或許讓小孩安康悲傷……一跨發展廳大門,就看見三排鐘從小到大的分列著,此中的一排鐘形狀大小千人一面,但一排以及一排形狀沒有同;周圍另有許多美好的水墨畫以及堅毅有力的書法,鐘以及字畫向我們展現了亮代人的技藝高超。站在鐘樓上極目遠眺,東北西南四條大街人去人來,車水馬龍,冷鬧不但凡。
古天,我很興奮為人人管事。鼓樓以及鐘樓一唱一以及,使今鄉西安加倍美好,下次有機會再帶人人一塊女觀光西安鼓樓。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8
各位游客:
人人好!
古天我們將往觀光西安鄉墻、鐘樓以及鼓樓。很僥幸能為人人管事。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今鄉堡等于亮西安鄉墻,是亮初在唐長安皇鄉的基礎上修建起去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汗青上最著名的鄉垣之一,是全國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今代軍事鄉堡防御措施方法。
西安做為千年今都,歷代曾多次修筑鄉墻。它們多數被汗青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鄉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亮王朝上將徐達從山西入進陜西,將原先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亂暫安”。拉合了亮在西安修筑鄉墻的序幕。用時8年修筑完的鄉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鄉墻高15米,頂嚴12—14米,底嚴16—18米,周長13.9千米。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開而成,干燥來后,異常堅固。
西安今鄉墻搜羅護鄉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入步先輩墻、垛心等一系列軍事措施方法。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去感受這座科學、寬密、完整的軍事防御系統。
鄉墻最外圍是護鄉河,也叫“鄉壕”,是鄉墻的第一敘防線。它可以或許障礙仇敵入攻,致使可以或許操縱有利地形把仇敵乘隙消滅。環繞西安鄉墻的護鄉河嚴20米,跨過護鄉河等于鄉門,而連接護鄉河與鄉門的僅有通敘等于吊橋。仄時,守鄉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升下吊橋,合啟鄉門;晚上降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發火戰爭,吊橋降起,鄉門緊關,鄉門就成為堅固封關的戰斗堡壘。
鄉門是鄉防系統的重點,也是雙厚點。仄時,它是出進鄉市的通敘。戰爭時,又是攻守二邊奪與的主要目標。因此,亮代非常重視完善鄉門防御措施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沖破是采用了券拱式鄉門,以防止仇敵火攻。亮西安鄉的鄉門十分堅固,門扇用薄達16厘米的木板造成,一扇鄉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高低橫匝著鐵條加固,每二敘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進。
為了提高鄉門防御的保險系數,鄉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以及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做用是降升吊橋。兼用去擊柝。仇敵攻進閘樓鄉門,好似入進甕內亂爭,會遭到去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鄉”。箭樓在正中,正面以及二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去的'也叫“甕鄉”,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下面的鄉樓是鄉門的主體修建,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鄉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凹起于鄉墻主體之外的敵臺,雅稱“馬面”。整個鄉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下面的修建叫敵樓,二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壁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鄉的仇敵。因此,前人有評論說:“有鄉無臺,亦如無鄉,是鄉以是衛人,臺又以是衛鄉也。”。鄉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心以及方孔,可供射箭以及嘹望。內亂爭側的矮墻稱為“入步先輩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進墻下。在西安鄉墻四角各有一座鄉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鄉中,有通向鄉頭的馬敘,便于戰馬高低。戰爭期間,這里是出兵動眾的咽喉要敘,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護異常寬格。
隨著功夫的變更,現在我們可以或許看到西安鄉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去歷也從一個側面回響反饋了今鄉沉浮衰興。亮西安鄉墻顯示了我國今代辦動百姓的聰亮才智,好了,西安鄉墻就觀光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人人往觀光鐘鼓樓。
鐘樓以及鼓樓是今代中國鄉市的特有修建。鐘與鼓原是中國最早呈現的沖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汗青。最初做為禮器以及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合始用于軍事指揮。今代中國鄉市兼有軍事鄉堡性質,除鄉市四周建筑鄉墻,掘客鄉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另有在鄉市中央修筑鐘鼓樓做為指揮中樞。仄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準時啟關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寬,指揮鄉防。這種寬密的鄉市防御體系在亮代倒退到頂峰。西安是亮代西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以及鼓樓無論從修建規模、汗青價格或藝術價格各方面衡量,都居齊國同類修建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修建等于鐘樓,位于西安市器材北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修于亮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鄉市中央的東移,到了亮神宗萬歷10年,將鐘樓去了個整體拆遷,遷至古址。
鐘樓呈典型亮代修建藝術作風,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寬。由基座,樓身以及樓頂三全數組成。基座是正方形,齊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繞,內亂里為兩層樓,樓內亂爭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亂爭高低二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亮代以去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充滿浮雕畫,作風薄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下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光輝光耀。
鐘樓的西南角上陳列著同心專心亮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吊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本先吊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制的“景云鐘”。現在這心鐘保匿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古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不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沒有響了。不動作,只需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修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操縱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心”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亂爭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以及《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建修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作了冷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建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做,具體記述了鐘樓的出身。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此中有木蘭退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修國后,西安市百姓政府又對鐘樓舉行了三次大規模建葺,使這座今修建又煥收了即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北南向,南通南院門,北達西大街。鼓樓修于亮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南面有一壁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以是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嚴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修建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二層。北南檐下各有一塊匾,北為清坤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南為咸寧縣墨客李允嚴謄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今色今香,非常美好。鐘鼓樓交相輝映,使今鄉西安加倍美好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觀光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人人!
鼓樓經典導游詞 篇19
各位游客:
我們眼前一前一后兩座高大的建筑就是鐘鼓樓。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即今天的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在前,紅墻黃瓦。鐘樓在后,灰墻綠瓦。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占地約13000平方米。
鐘鼓樓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古代,鐘樓和鼓樓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帶,作為報時和聚眾議事的工具,還有另一種,建于宮廷內,做報告時間和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鐘鼓樓各地都有,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元明清三朝,北京的鐘鼓樓相當于每日發布標準“北京時間”的國家授時中心,是鐘鼓樓中的“權威”。 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城,重建鐘鼓樓。據談遷《北游錄》記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鐘樓和鼓樓毀于火災,乾隆時重建,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文物遭到了破壞,建筑幸免于毀。民國年間鐘鼓樓對外開放,民國十三年(1923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第二年復改為齊政樓。1957年鐘鼓樓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鐘鼓樓,1987年和1988年鼓樓和鐘樓相繼開放,隨后作為展覽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護和利用。1996年,鐘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早在宋朝時候,宮廷內就有了以水流作為動力的自動報時的機械鐘,當時叫做水運儀象臺,主要作用是觀測天文,但是,由于這種技術被皇室壟斷,無法普及,終于導致技術失傳。所以,中國古代的城市報時裝置還是使用青銅鐘。鐘樓建筑高大,所以鐘聲可以傳的很遠,把時間告知這個城市。
而鼓樓在城市中的作用一般是聚集眾人議事,當有重大節日或者戰爭時候,也用來聚集民眾。此外,古代城市中夜晚是實行宵禁的,禁止一切商業活動和娛樂活動。每到傍晚,鼓聲敲響,商販們便開始收攤,鋪面也紛紛打烊,待到第二天早上五點敲完亮更鼓以后,人們才開始新一天的生活。
現在我們首先來到的是鼓樓,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被稱為馬道,大家登樓的時候可以數一數腳下的臺階,看一看到底有多少,待會兒登上主樓的時候大家把答案告訴我吧。
好了,現在我們就站在鼓樓的上面,剛才讓大家數的臺階誰能告訴我有多少臺階?對了,是69個臺階,從一層馬道到二層擊鼓廳,需要登60級又9級臺階, 為什么是69級臺階呢?因為60代表古代紀年的周期,60年一輪回; 9-代表九五至尊,至高無上的意思。
現在我們登上的城樓高大敞亮,面闊五間34米、進深22.4米,建筑面積1925平方米,通體彩繪,方磚墁地,金碧輝煌,四周回廊環繞——扶欄遠眺,除了南望中軸線上的景山和故宮外,就連人民大會堂旁國家大劇院那巨大的“水滴”,以及北海公園的白塔也盡收眼底。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鼓樓最有名的鼓。城樓內原有“更鼓”25面,其中主鼓1面、群鼓24面(按農歷二十四節令而設置),可惜現在僅存一面殘破不堪的主鼓了——它高2.22米,鼓面直徑1.4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鼓面上有多處刀痕,是庚子年間(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所毀壞的。1987年,北京民族樂器廠曾按這面主鼓同樣的規格復制了一面新鼓,參加過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鐘鼓齊鳴”的開幕式,和首屆北京文物節,如今也被陳列在這里。
除了這兩面大鼓外,如今里面還擺放著25面新的“更鼓”,它們是按照清代嘉慶年間的尺寸復制的,主鼓高2.4米,面徑1.6米,群鼓24面,高1.6米,面徑1.12米,主要用于定時的擊鼓表演。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3分鐘,到2002年元旦0 時結束。鼓樓從2002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所以今天我們很幸運,待會兒就可以欣賞到精彩的擊鼓表演了。
在擊鼓前我們先來看看鼓樓的“銅刻漏”。
據史書記載,鼓樓舊名“齊政”時,就已“拖置?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中安鐃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可惜這座宋代的“銅刻漏”早在清初就已遺失了——如今依據史料記載仿制了一臺陳列在這里,有意思的是它還依時運轉,隨箭尺浮升,鐃神擊鐃報時,看來十分有趣。
好了,欣賞完了鼓樓,接下來我們就去對面的鐘樓看看吧。請大家小心下樓,不要擁擠。
剛才,欣賞完了鼓樓的鼓,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鐘樓的鐘吧。 鐘樓在北,距鼓樓大約100米,是昔日京城中軸線最北的端點了。青磚灰墻烏瓦,與赭紅色的鼓樓相比顯得別有一股靈秀。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為了防火,所以整座建筑采用無梁式磚石結構——它占地574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478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高低兩層,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頂,其中底層四面開券門,內呈十字交叉,中間是一邊長6米的天井,東北角開有一登樓的小券門,內設75級石階至二層。
鐘樓南門正中,立著一通螭首方座的御碑,是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鐘樓重建后所立,碑首題額《御制肇建鐘樓碑記》,不過有意思的是,碑陰則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那位京兆尹薛篤弼手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當年正是他將鐘鼓樓易名為““明恥樓”,而辟為“京兆通俗教育館”的.。
現在,大家沿著這75級石階上樓的時候注意安全,不要著急,慢慢上樓。二層基座為正方形的漢白玉須彌座,面闊三間,四面各有一拱券門,左右對稱開券窗,周圍環以漢白玉欄桿,樓內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架,懸掛著一口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鑄造的大銅鐘,高7.02米,下口直徑3.4米,重約63噸,據說是目前我國形體最大,重量最重的銅鐘,撞擊時“都城內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有“中國古鐘之最”之稱。它是研究古代冶金史和大型青銅器物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
北京鐘樓的傳說:“古鐘之王”與“鑄鐘娘娘”:
在北京鐘樓頂上,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銅鐘。鐘聲渾厚有力,洪亮綿長,方圓數里都能聽到,堪稱“古鐘之王”。如此巨大的銅鐘是如何鑄造的呢?傳說鐘樓原有一口鐵鐘,但聲音不夠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來鑄鐘。可是3年過去,銅鐘仍然沒能鑄好。皇帝發怒了,斬了監鑄的太監,并限令80天內鑄好大鐘,否則就把全體工匠處斬。
負責鑄鐘的師傅名叫華嚴,是當時有名的銅匠。為了鑄造這口大鐘,他是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耗盡了心血。這天回到家里,他嘴里仍然念叨著:“什么原因鑄不了鐘呢?怕是缺什么東西吧!”
這時,女兒華仙過來了。提起華仙,那可真是個好姑娘。她不僅自幼聰明伶俐,而且還跟父親學會了不少銅匠活兒。由于母親早喪,她14歲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當時她16歲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大家都夸老銅匠養了個好閨女。
為鑄鐘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見父親發愁,忙上前說:“爹,是不是因為火候不到?”老銅匠一拍大腿:“有道理!不過,如何提高爐溫呢?”“我有辦法。”華仙胸有成竹地說,“鑄鐘那天您帶我去吧。” 鑄鐘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齊了,可爐溫仍然上不去。眼見這最后一爐銅水又要失敗,華嚴急得眼睛都紅了。就在這時,一個姑娘突然從人群里飛奔出來,正是美麗的華仙。她穿一身紅襖紅褲,著一雙繡花小紅鞋。只見她沖到爐邊,縱身跳進爐去。華嚴一把沒抓住,只抓住一只繡花小鞋。剎那間,爐火升騰,銅水翻滾。老銅匠忍痛下令:“鑄鐘!”工匠們一齊努力,銅鐘終于鑄成了。
為了紀念這位為了鑄鐘而獻身的美麗姑娘,人們尊稱她為“鑄鐘娘娘”。每逢風雨之夕,鐘聲凄涼悲切。這時,昔日北京城的媽媽們就會對孩子說:“睡覺吧,鐘樓打鐘啦,鑄鐘娘娘要她那只繡花鞋啦……” 現在鐘樓的大鐘不敲了,當年敲的時候,尾音里總是帶著隱隱的“邪、邪、邪”的聲音。這老人就該說了:這鑄鐘娘娘又在找她的鞋了!說這鑄鐘師傅里有個年紀最大最受人尊重的,家里有個小女兒。這天小女兒來到鑄鐘廠給爸爸送飯,知道了大家的事情。沒想到一頭沖進了化鐘爐。大家一看不好都上去攔,可都晚了一步,只有爸爸抓住了一只繡花鞋。可誰知大家一看化鐘爐,銅水變成了另一種顏色。大家齊努力,竟連夜鑄成了大鐘。至于說后來,鑄鐘廠拆了在原址蓋了一座鑄鐘娘娘廟,現在好像也拆了鼓樓后面就放著那口不用的鐵鐘。
好了,鐘樓的游覽也結束了,很高興和大家度過了愉快的一天,大家如果對我的導游工作有什么意見的,可以提出來,我也會努力提高自己的導游水平,祝大家以后過得開心,謝謝大家。
【鼓樓經典導游詞】相關文章:
天津鼓樓的導游詞12-28
游鐘鼓樓作文11-01
孔廟導游詞_導游詞05-18
(精選)經典導游詞07-20
經典導游詞05-27
導游詞05-16
天壇導游詞關于天壇的導游詞01-07
武漢大學牌坊導游詞_導游詞06-25
大明湖導游詞導游詞02-12
介紹長城的導游詞 介紹長城的導游詞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