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游,時常要開展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作為一種解說的文體,它的作用是幫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點包含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那么問題來了,導游詞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石家莊正定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石家莊正定導游詞1
正定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云故里、范仲淹故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 正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寶庫”的美譽。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稱。 正定旅游景點主要有:正定古城墻南城門、中國十大著名寺院——隆興寺、三國名將趙子龍——趙云廟、臨濟寺、澄靈塔、天寧寺、凌霄塔、 現代影視基地——榮國府等。
河北正定隆興寺(大佛寺)隆興寺,位于河北正定縣城東門里街。 隆興寺是中國現存時代較早、布局較為完整的大型寺院,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后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并改名為隆興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銅鑄菩薩,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寺院占地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風格,主體建筑都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存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恒州刺史王孝?ト敖敝菽謔渴?萬余人修建龍藏寺后所立,書法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贊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石家莊正定導游詞2
在正定縣,一直流傳著用“八個碟子八個碗”款待尊貴賓朋、犒勞優秀工人的風俗。在春節等重大節日用“八個碟子八個碗”待客這樣的風俗從古至今淵源流傳,逐漸形成婚嫁時也用其招待親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個碟子八個碗”也發生了演變,碟子由于小縣盛菜少,演變成了盤子,由“八個”演變成了“十二個”、“十六個”、“十八個”等等,盤子里菜的內容也非常豐富。但是“八個碗”由于做工繁瑣,對技術要求高而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叫法由“八個碗”變為“八大碗”,碗里菜的內容基本沒有變化,所以“正定八大碗”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民間傳統菜肴。
據傳,常山趙子龍打了勝仗時,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勞將士。跟隨趙子龍的廚師與一些將士,年老退役返鄉后將趙子龍犒勞將士、宴請好友菜肴的做法帶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斷改進。隨著歷史的演變,人們的觀念開始崇尚“八”這個字,為討吉慶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這種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時被定型為“八大碗”,并廣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四碗肉分別精選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別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選料為蘿卜、海帶、粉條、豆腐為主。八大碗不僅選料精良,做工更是講究。先將選好的豬肉放在大鍋中煮熟,煮熟后要趁熱在肉皮上抹上一層蜂蜜,然后放進油鍋中炸,直到肉皮成為黃紅色出鍋。等肉冷卻后,再按照四葷碗的要求切塊裝碗。八大碗對刀工要求較高,切肉講究方塊則四面見線,方方正正;切片則長短協調,薄厚一致。
切素講究識菜下刀,錯落有致,寬窄有矩。將肉碗裝好后,上籠屜蒸。第一次蒸需要武火(大火)蒸一個時辰(2個小時),這次蒸不放任何佐料。大火蒸了兩個小時后,肉中的油大部分被蒸出來,將這些油倒出來,接著再蒸。第二次蒸要用文火(小火),還是不放任何佐料,這次需要蒸半個時辰(1個小時),到時間后再將蒸出的油倒掉。
傳統的八大碗需要傳統的灶來完成。這種灶為長方形,頂頭是一口大鍋,為蒸碗所用,大鍋向后為一溜對稱的6個或8個小鍋(也叫后鍋),灶的頂端為煙囪。大鍋在蒸碗時,后面的小鍋用來燉素菜。
蒸碗蒸了兩次并不算完,在吃之前將多種佐料熬成的湯加入每一個碗中,然后再上籠屜蒸一至兩個小時,這樣才能使肉碗具有特有的味道。素碗的素菜直接從鍋中盛到碗里就行。熱氣騰騰的八大碗還未端上餐桌,香味已經飄入人的鼻孔。八大碗上桌之后,最令人嘴饞的要數那四碗肉,碗中的方塊肉肉皮為金黃色或紅褐色,皮下肥肉為玉白色,再下面的瘦肉為醬紅色,令人食欲大增。而用中肋肉做成的酥肉,則是一層肥肉一層瘦肉,玉白和醬紅相間,使人垂涎欲滴。碗中的肉,看似肥膩,吃起來卻沒有腥味,肥肉的柔滑入口即化,瘦肉的美味唇齒留香。素碗中的菜,也有蒸碗的特色,平時粗硬的海帶變得柔柔順順得像粉條,平時柔順的.粉條變得滑滑溜溜地像涼粉,平時軟軟的豆腐變得懷揣高湯味道醇美,平時平平凡凡的蘿卜白菜也變成人們的喜愛。
正定八大碗的特點是葷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與饅頭、大米飯相搭配,吃起來滿口留香,咽下去回味無窮。在正定一位姓宋的師傅做了幾十年的傳統八大碗,并將八大碗從民間的餐桌上搬到了酒店里,還將八大碗由八樣開發到了十幾樣。他靠自己的功夫和技術,使他的宋記八大碗于20xx年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飯店的八大碗與玉米面餅子、小米粥、玉米粥等粗糧相搭配,吃起來不僅可以體驗古人那樣大塊吃肉的瀟灑,享受大碗喝酒的痛快,還可以佐以粗糧,講究營養均衡和科學飲食。
石家莊正定導游詞3
正定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于邢臺市舊城東北隅,東圍城路北段路西。該寺建于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原占地四十五畝,座北面南,氣勢宏偉。原寺門前有大型影壁一座,影壁上有滾龍團花、系彩色硫璃瓦拼砌而成,飛龍姿態雄健、造型優美,且暴出影壁數寸,活靈活現,頗有欲躍欲飛的神態。雕塑之細膩逼真,砌工之高超卓絕,均為北方所罕見。跨越雄偉的山門,便是頭殿,即彌勒佛殿。此殿除有造型獨特的偶像外,四壁皆字題剛勁的名人詩詞。相傳是鐘離權為拜訪該寺主持,有道高僧萬安而作。
其詩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幾時歸去愿相從,自言佳個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另一詩云:“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閑來屈指從頭數,見得清平有幾人”。鐘離權是否有其人無從考查,但借詩抒發當時人民的心聲卻是事實。
二殿為毗盧殿,之后為三殿,即釋迦牟尼殿。該殿為硬山式建筑,巍峨壯觀,結構精巧,殿前有四根石柱,門側東西兩面的四根石柱高達4.5米,柱圍2.5米,柱上皆游龍石雕,數條游龍石柱蟠蜷。龍體龍首突出石柱之外20至35公分。儼似真龍游躍騰舞,其龍姿之矯健雄壯及巧奪天工之雕刻藝術,除我國孔廟石柱外幾乎無與其匹。如此高超稀有之珍品,在“十年動亂”中幸被工人同志以泥土覆面而得保存至今,否則早被破壞。三殿正門龍柱兩側均系石雕花,工藝之精巧、細膩令人嘆為觀止。第四殿,是大雄寶殿,(又稱三世佛殿),此殿規模最大,風格別具,因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塌壞,在省、市政府的重視下,現已進行徹底翻修。
開元寺為歷代名剎,唐開元年間初建時,名聲大噪,為我國北方香火鼎盛之最。五代時天竺(印度)高僧空本在后梁乾化年間(911年--915年)曾在這里翻譯佛經,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建元帥府,安撫司等,忽必烈曾數幸開元寺,故寺建于唐而昌盛于元。明正德年間又重加修繕。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游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正如史料所云:“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堪稱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
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高二米七○,下沿圍長七米二,鐘厚半尺,重達三萬多斤,堪稱稀世巨“金”。該鐘鑄成于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日、月、人、獸、牛、魚等十二種圖案,與黃道十二宮相對應。另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八卦圖象。含乾坤渾圓之說。鐘壁還鑄有文字數百,清晰可辨,多記載鑄造、監制、資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貫等。該鐘鑄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雖歷經風雨剝蝕,因鑄造技術高超絕倫,鐵質火候純精,所以不但不顯氧化痕跡,并且棕紅色的鐘體四周仍然葷葷發亮“十年動亂”中曾遭搗砸,但只聞嗡嗡聲,不見鐘破損,由此足見古代我國鑄鐵術的高超。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現該鐘仍然完好如初存在達活泉公園內。
寺西有唐代的'尊勝陀羅尼經幢,雕刻精細。今為不多見的浮雕珍品。寺后原有寶塔一座,造型新穎,名曰“圓照塔”,現不存。
該寺雖歷經破壞,但雄姿猶存,特別是名震遐邇的聲望一直銘刻在人們的心目中。1982年被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90年代末期由邢臺市人民政府重修。
【石家莊正定導游詞】相關文章:
石家莊趙州橋導游詞07-13
河北石家莊導游詞08-10
河北石家莊導游詞4篇08-11
石家莊駝梁景區導游詞11-28
轉正定級述職報告08-08
轉正定級工作總結11-08
轉正定級自我鑒定05-11
我的家鄉石家莊作文(精選10篇)11-23
石家莊勞動合同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