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方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同課異構活動實施方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同課異構活動實施方案1
遠程研修我認真觀看了六位教師精彩的課堂實錄視頻,并仔細閱讀了相關的教學材料,受益匪淺。幾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授課過程非常成功,優點很多,值得學習。下面我根據自己的觀察談談觀課的幾點體會。
一、主要優點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創新大師都有異乎尋常的強烈興趣,因而作為教師就要把怎樣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是教學信息的載體,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僅是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反思6位教師的課堂課堂,都能恰當地使用現代技術,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圖像等知識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為動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的引導下去體會、理解知識,通過向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拓展延伸,讓學生走進生活,開闊視野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教師的教學不能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走進學生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便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在六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活動的人。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學生的生活中形成。
教學,必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如教學視頻《我愛我的家人》,教師讓學生回家采訪自己的父母,了解他們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學會感激家長,體諒家長的難處,盡量少給家長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廣泛地接觸了社會,接受了大量的信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建議
1、關注課堂評價,突出育人意識。
品德社會社課評價的核心是“幫助”,我認為教師不要盲目地夸大其詞的去評價。如“聰明”、“漂亮”這樣的詞不能輕易加在孩子的身上,因為這些是需要天賦的,不是每個孩子都可能擁有的。無形中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評價必須恰如其分,以激勵為主。
2、關注教學策略,突出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應敢于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敢于創新。取舍的原則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說不出理由的'取舍是不合格的。
3、關注學習方式,突出人文意識。
如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多元的價值觀,學生的認知會出現沖突。教師要善于引導,多利用同學之間的事例來做榜樣。
三、收獲
六位教師的課堂精彩紛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課堂上大量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彌補了教材的局限性、滯后性,使我們從理論的高度了解了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認真地向六位教師學習,從實際出發去設計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教學多樣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提高教育的質量。
同課異構活動實施方案2
為促進教師全面發展、科學發展,進一步提升廣大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后半學期學校將以“同課異構”為主要活動形式,開展教學教研活動。為了有序有效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活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活動目的
緊緊圍繞“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同一級組同一學科教師執教同一課題,展示對教材不同的處理、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指導、板書設計等,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二、活動步驟
1、選定同一課題。年級組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共同選定同一課題。一個年級只有一位任課教師的`根據進度只上一節完整的展示課。
2、教學設計。教師潛心研讀教材,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及學生特點設計可行的教學設計。利用周四集體備課時間,教研組集思廣益,對主備課人的教學設計進一步完善,形成定稿,上交教導處。
3、同課異構實踐階段。由教導處統一安排,每天上午第一、二節安排兩位教師上課。每周一、五不安排授課。
4、課后評議。課上完后,利用周四教研活動時間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集體評議和個體反思,對課的特點、不足,對教材解讀、處理進行探討,促進全組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5、總結與反思。由執教教師寫教學反思,目的是讓教師通過這次活動將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三、參與形式
1、同年級同學科教師全體參與,其他年級、學科教師根據自己的課來調整參與。
2、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及學校骨干教師力爭參與全過程。
四、活動時間
數學學科:本學期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周。
語文、英語學科:20xx—20xx學年第二學期前半學期。
綜合、信息技術、音體美學科:20xx—20xx學年第二學期后半學期。
五、具體安排(本學期數學)
數學學科“同課異構”安排表
注:
1、其余學科下學期按行事歷安排。
2、通知下發后,按學校安排周次,由教研組長、年級組長負責,確定上課課題及時間,于本周四之前填寫本表交至教導處。
同課異構活動實施方案3
一、指導思想
為了切實加強課堂教學研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教研活動,加強全體教師對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媒體使用等方面的關注程度,深入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切實提高思想認知,豐富教學研究案例。
二、活動目標
“同課異構”相同學科的老師,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節教學內容,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背景、情感體驗建構出不同意義的教學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賦予靜態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創造性課堂教學模式。
“同課異構”課堂教學活動探索和開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推動教師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在同課異構的研究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行為,同時形成對教材、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等獨立和創造性的見解。提高課堂效率,為減負增效奠定堅實的基礎。“同課異構”力求能體現教師個性和風格。
語文學科:部編版教材培訓,了解教材編寫體系,掌握閱讀單元和習作單元的教學重難點,以學定教,探尋高效教學策略與方法。
數學學科:優化課堂結構,注重課堂互動,探討問題設置、環節層次與作業有效訓練等話題。
英語學科:任務驅動,創設情境,大膽創新,應用新媒體新技術,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藝體學科:流程規范,教學環節層層推進,課堂指令清晰,探索可應用推廣的教學模式。
三、活動形式
同課異構。即:內容相同,教法相異;相同的舞臺,別樣的精彩。
四、活動時間:
11月
五、參與學科:
語文、數學、英語以及藝體學科
六、參加范圍:
全體教師
七、活動程序
1、設計教案
參與教師根據提供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構思,并于規定時間將教學設計上交教研組,匯總到教導處(注:教學設計含教材簡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流程,教學流程的主要環節說明設計意圖)。
要求上課老師參照“先學后教,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備課、上課,構建學習小組,授課體現精講精練。
2、教學觀摩
由三位以上的老師執教同一個教材內容,要求聽課老師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記錄,觀察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并寫好評課記錄。
3、教學研討
聽課后,組織老師們討論教學過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討論是一種互動的研究,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的過程。鼓勵參與者主動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斷提出新的設想、新的思路。
4、教學總結
通過觀摩了多位老師的課例后,把自己的認識、收獲寫下來,可以是設計的理念,也可以是教學環節,甚至是教學過程中的某一處小技巧等等。將這些感受和收獲總結成文,便成了一篇一篇的教研論文。
青藍工程的師徒結對,師傅要求全程跟蹤,輔導青年教師撰寫教學設計,參與研課磨課,參加點評,總結得失,督促完成教研論文。
八、機構設置
1、成立組織領導小組
組長:劉新生
副組長:王春明孫愛留江義林王季初
組員:江月娥劉方芳朱曉芬袁翠兵汪億桑葉樺李奇兵陳玲程順風
2、組織實施
教務處牽頭,“同課異構”與青藍工程教研工作,雙線并軌,具體由語數英藝體各教研組負責落實。
九、活動安排
時間
午別
科目
課題
授課人
地點
備注
【同課異構活動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同課異構活動總結08-18
同課異構活動方案11-26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方案10-28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總結05-25
同課異構心得體會05-16
同課異構心得體會15篇06-06
同課異構聽課心得體會15篇01-22
活動實施方案[精選]08-11
(精選)活動實施方案09-02
活動實施方案(經典)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