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逍遙游教案
逍遙游教案
更新時間:2022-04-01 14:41:08
  • 相關推薦
逍遙游教案(精選10篇)

  逍遙游教案(一):

  知識目標:

  1.感知本文所體現的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風格。

  2.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資料。

  情意目標:

  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進取進取的人生態度。

  本事目標:

  1.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鑒賞。

  2.訓練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本事。

  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課文資料。

  2.訓練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本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大家寫了一篇奇文,說鯤鵬之大,鯤鵬展翅之時,兩翼蔽日,扶搖而上可達九萬里;寫事物之小,說連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這些夸張令人驚奇,感覺新鮮,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位大家就是莊子,這篇奇文就是《逍遙游》。

  二、整體把握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不讀破句。

  2.教師范讀,生聽讀解決自讀時的問題。

  3.師朗讀指導

  4.生再讀、或齊讀

  5.反饋:用自我的話概述本文的資料或提出疑問。

  三、疏通文意,把握資料

  1.借助注釋、借助小組的力量理解課文疑難詞語,粗通文意。

  (要點提示:通假字,重點實詞“怒”“志”“摶”“息”“負”“覆”“培”“角”“槍”“控”“適”“念”“修”“絕”“已”“正”“海運”“野馬”“扶搖”“坳堂”“夭闕”“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等等)

  2.以練習一(第3問的后一問暫不研究)為線,繼續研讀課文

  (1)全班討論明確

  要求:逐題朗讀,逐題作答,要求盡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譯。

  四、小結:(參見板書)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個要點。第一個從文章開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寫鵬鳥遨游于九萬里,有待“海運”。第二個從“《齊諧》者”至“而后乃今將圖南”引齊諧的話,證明大鵬徙于南冥是憑借風力,再進而說明鵬和“野馬”“塵埃”同樣是“有所待”。第三個從“蜩與學鳩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說明蟬和斑鳩這兩個小動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為了說明小與大的區別,小與大思想境界和見識的懸殊,在鯤鵬與蜩、學鳩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的比喻,長壽者的彭祖與眾人之比等等,有的淺顯,有的神奇,有的夸張,極大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以及不求名的宋榮子算不得逍遙游,“列自御風而行”“猶有所待”;文末點明主旨“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五、作業

  熟讀課文,思考練習一第3問和練習二。

  思考課文怎樣從“有所待”和“小大之辯”推出三“無”的結論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資料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本文所體現的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風格。

  2.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鑒賞。

  3.幫忙學生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進取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誦讀課文,投影上節課板書資料,復習舊課導入。

  二、新課

  討論明確

  1.課文怎樣從“有所待”和“小大之辯”推出三“無”的結論的。

  第一段,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鯤鵬,小至塵埃、小草)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說明萬物在“有所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這一段是對上文的歸納、補充、印證。

  (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運用比較列舉了很多例證。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有時“小年”。鯤鵬是“大知”,蜩、學鳩、斥鴳等見識短淺,只能算是“小知”。)

  (教師可深問:作者為什么還要討論“小大之辯”的問題?一方面強調了人在認識上的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并不能完全的“無己”。)

  第三段,由對萬物的泛論轉入對社會中人的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點名全文主題。

  作者寫了三種不一樣層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宋榮子、列子。第一種自視甚高,但只可是是斥鴳之類;宋榮子能“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遠勝于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列子雖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仍然“猶有所待”。所以這三種人都不能說已入“逍遙游”之境。最終莊子說,僅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才能“無所待”而“逍遙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僅有無自我、無功利、無聲名,才能得到絕對的精神自由。這樣,全文結論水到渠成。

  2.課后練習三,《史記》中說莊子“汪洋自咨以適己”,魯迅說他“汪洋辟闔,儀態萬方”。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這一特點?

  要點:構思宏偉,思路開闊。(鯤鵬鳥的雄偉,大椿樹的長壽,都令人嘆為觀止,又將這些龐然大物與芥、蜩、朝菌之類細微、短命者比較,獻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說理;想象奇特豐富;句法多變,節奏明快。(詳見《教師用書》)

  三、小結

  本文采用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法,運用比較與想象由物及人,最終推出結論,其是闊大而思路嚴謹,夸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著熾烈的感情。

  四、齊讀課文,再體會。討論明確:你對莊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莊子思想的一個基本方面,他認為:在到了這樣的境界,就能與天地渾然一體,遨游在絕對自由之中。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擺脫外在世界的束縛。這當然是一種不能實現的幻想,,但也間接地反映了戰國時期動亂的社會帶給人們心靈上的創傷,使得一些人渴望逃離社會。)

  五、布置作業

  背誦第一段。

  寫一段文字,談談你對莊子“無為”思想的看法。

  有興趣者可查找關于莊子的資料,利用早讀時間與大家交流。

  逍遙游教案(二):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本事。

  2.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3.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進取進取的人生態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終給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境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教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并沒有勘破生死關。于是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列御寇》)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十分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所以,莊子不可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

  《逍遙游》是《莊子·內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逍遙游》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我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經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經過“無為”到達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遙”?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這是個聯綿詞,聯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為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游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逍遙游》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游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游心于談,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能夠叫作“逍遙”主義。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奏。

  2、指名朗讀,團體正音正句。

  鯤(kūn)摶(tuán)坳(ào)蜩(tiáo)決(xuè)起而飛搶(qiāng)小知(zhì)

  斥鴳(yàn)數數(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于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云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體感知

  《逍遙游》“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一樣描述對象,應讀出不一樣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比較;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贊美,讀出對斥鴳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征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贊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贊美態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業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書設計

  (大)(小)

  鯤鵬海運水擊三千里野馬、塵埃以息相吹

  持扶搖培風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積蜩學鳩(適莽蒼、百里、千里具糧各別)

  皆“有所待”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2、蜩與學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

  明確;照樣講明它們也不逍遙,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這一段可分幾層?

  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到達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于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一樣,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十分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資料好像重復,其實不然。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后詳略各異,足以明之。前言鵬背幾千里,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云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復而非復也。”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復。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資料相照應,并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2、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編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據本段中的“小”“大”觀點,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又是“小年”。鯤鵬是“大智”,蜩、學鳩、斥鴳等見識淺陋,只能算是“小智”。

  總結: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這一段寫了哪些人?可分為幾類?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宋榮子、列子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2、作者對這幾類人的看法是怎樣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自視甚高,但只可是是斥鴳之類)

  宋榮子、列子

  (遠勝于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猶有所待”)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順應萬物的本性,到達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游。)

  3、莊子所說的逍遙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絕對的精神自由。

  四、總結

  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法,運用比較與想象由物及人,最終推出結論,氣勢闊大而思路嚴謹,夸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著熾烈的情感,堪稱一篇奇文。

  本文開頭以背負青天,具有奇偉力量的大鵬和纖細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蕩的“野馬”為喻,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遙游。可謂想像奇特。論證時,首先指出大鵬南飛,有待“海運”,有待六月的巨風;而“野馬”“塵埃”的任意游蕩有待于“以息相吹”。為了強調大鵬“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作比喻,論證“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為了使人們對結論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個生活常識為喻,證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可謂說理透徹。

  莊子渴望“逍遙游”,即無所依靠、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到達這一境界,就要“無為”,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實,莊子并非生來就無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層抱負。人世如此污濁,他的心靈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所以,《逍遙游》其實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

  并且,莊子自我也很難到達他所主張的“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強調大至鯤鵬小至塵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復強調“小大之辯”。僅有把莊子放到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中去審視,才能更好地認識莊子其人及其文。

  五、鑒賞

  1.借用寓言說理。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運用很多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理解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述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六、作業:搜集莊子有關資料,寫一篇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逍遙游

  莊子

  1、世間萬物有所待:(1)、鯤鵬——————形體的變化(描述)

  ————有所待

  ——————依靠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與學鳩也有所待

  物

  1、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補充驗證前文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征(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逍遙游教案(三):

  【教學目標】

  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獨立發現重點實詞、虛詞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夠結合課文注釋以及工具書獨立通讀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學生經過反復誦讀,增強文言文的語感,體會本文想象奇特,設譬取喻,說理透徹的特點,經過初步鑒賞,領略《莊子》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

  三、了解莊子的思想和智慧,學習莊子對精神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追求,辨證地看待莊子絕對精神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分析和準備】

  一、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一、二

  2、難點:目標三對逍遙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學策略: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訓練學生的聚焦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獲得并豐富對逍遙游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欲望,使他們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領悟。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情境誦讀感知經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一、問題情境,激趣導讀

  今日我們一齊學習一篇文言文《逍遙游》,作者莊周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體顯示莊子畫像)。我們明白莊子生活在戰國時代,這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處士橫議,他們試圖在亂世建立不朽的功業,百家爭鳴,他們從不一樣的角度提出治國的方略。可是,在先秦諸子中莊子最為異常,他拒絕權勢媒聘將時世冷眼看穿。講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為什么會有如此驚人的拒絕誘惑的內力他到底追求怎樣的精神境界今日,就讓我們一齊走進《莊子》中的名篇《逍遙游》,一同感悟莊子的大智慧。

  二、反復誦讀,疏通文意

  (一)對照注釋默讀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頓;時間:5分鐘)

  PPT提示讀音:

  鯤(kūn)鵬摶(tun)齊諧(xi)坳(o)堂遷徙(xǐ)北冥(mnɡ)夭閼()沮(jǔ)喪榆枋(fānɡ)斥鴳(yn)舂(chōnɡ)米晦朔(shu)泠(lnɡ)然

  蓬蒿(hāo)翱(o)翔惡(wū)乎待哉窮發(f)之北知(zh)效一官

  決(xu)起而飛數數(shu)然蟪(hu)蜩(tio)

  (二)學生朗讀《逍遙游》(要求:讀準字音、合理斷句;時間:3分鐘)

  (三)評點(時間:3-5分鐘)

  (四)教師或學生范讀(要求:勾畫不解不解的.詞語和句子;體會其中的道理;時間:3分鐘),體會誰讀得更有情味

  (五)討論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問;解決疑問;記錄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間:5分鐘)

  (六)課堂練習:媒體顯示重點文言詞語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征一國者(而通能)(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虛詞、實詞

  (1)怒而飛(怒:奮發)(2)志怪者也(志:記載)(3)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借)(4)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5)之九萬里(之:到去)(6)之二蟲(之:這)(7)眾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適(奚:哪里)

  (9)是鳥也(是:這)(10)摶扶搖(摶:環旋著往上飛)(11)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著地)(12)而后乃今陪風(陪:憑)(13)而后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

  (14)適百里(適:往)(15)以久特聞(特:獨)(16)窮發之北(發:毛,指草木)

  (17)惡乎待哉(惡:何;待:憑借)

  3、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4、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5、文化常識(關于紀日法)

  晦:農歷每月的最終一天。

  望:農歷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歷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讀(要求:適心任性;各具姿態;各發其聲)

  三、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1段。

  2、翻譯下列句子: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譯為: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好像天邊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確定句;譯為:是憑借六月的大風離去的。)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譯文: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高地遠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

  (4)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里用得著呢譯作:哪里用得著飛上九萬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飛呢)

  (5)之二蟲又何知

  (賓語前置句,譯為:這兩只小動物又明白什么呢)

  (6)彼且奚適也

  (賓語前置句,譯為:它將要飛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賓語前置句,譯為:沒有什么能阻礙它,然后才開始南飛)

  (8)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譯為:怎樣明白它是這樣的呢)

  (9)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譯為:它將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句,譯為:它將要憑借什么呢)

  第二課時:理清思路,初步賞析

  一、檢查背誦,團體朗讀

  二、問題任務

  (一)逍遙游是莊子夢想的人生境界。莊子所認為的逍遙游是一種怎樣的一種境界呢什么人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要求:說出關鍵詞;時間:2分鐘)

  明確:莊子所認為真正的逍遙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忘記自我的至人、舍棄功利的神人、不求名聲的圣人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

  教師解讀: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質或者說是自然萬物的活動規律,就是莊子哲學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的意思是順應自然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就能夠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就是無所憑借的逍遙游(舉例:庖丁解牛;不龜之藥)。

  有所待無所待

  (不自由)(逍遙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莊子認為世間萬物、社會眾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樣的呢是無所待的逍遙游呢,還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請帶著這樣的問題默讀第1段。

  子級問題:

  1、在這一段中,莊子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他是怎樣論證這一觀點的

  明確:作者認為鯤魚擊水、大鵬飛天,需要憑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自然萬物大到鯤、鵬小到野馬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不自由。之后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論述,先以積水負舟杯水負芥,設譬取喻,這是以水比風、水,以舟比鯤、鵬,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論證了鯤鵬萬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順勢宕開一筆作者寫蜩與學鳩嘲笑必須憑借風、水才能南飛的鯤鵬,旨在證明身輕翼小、不能高飛遠行的蜩與學鳩,不明白自我也有所待、不自由,卻自以為逍遙自由。最終作者以行路備糧來設譬取喻,指出旅行有遠近,所以備糧有多寡,從而進一步證明飛行有高低是因為所憑借的風力有大小。所以,作者以之二蟲又何如的感慨作結,明確指出:世間萬物雖各適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別,所待不一樣罷了。

  2、在提出觀點和闡釋觀點之間插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覺得《逍遙游》同以往學過的議論文相比在寫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明確:作者對鯤鵬形象的描述表現出莊子想象奇特,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壯闊的意境,表現出莊子胸襟博大輕藐一切的氣勢和對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經過創作寓言描繪形象(鯤鵬蜩與學鳩)來說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現出形象鮮明、構思奇幻、語言恣肆的特點,本無意于說教,卻處處以啟迪,給人以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強烈印象;善用比較(鯤鵬與野馬塵埃)來說理,善于從生活常識中設譬取喻,使說理生動透徹。

  (二)讀第2段思考:莊子認為自然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間萬物雖各適其性,只是小大有別,所待不一樣罷了。那么,小大的區別到底是什么呢

  子級問題:

  1、作者為了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舉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義

  明確:不及,包含不可到達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

  2、第2段引湯之問棘之典,舉斥安鳥笑鵬之例是否與第1段的資料重復笑透露出了斥安鳥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論證上,與第1段的資料相照應,是對上文的歸納、補充和印證,進一步闡明萬物在有所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并且經過比較莊子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斥安鳥笑鵬的笑所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第1段證明沒有認識到自我有所待,斥安鳥笑鵬證明由于斥安鳥不能夠認識小大之辯,所以也就不明白自我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對以小及大的認識和行為持什么態度

  明確:在莊子看來,自然萬物,無論鯤鵬、斥鴳,野馬塵埃、蜩與學鳩,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并且萬物在有所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說:小不及大如果要人為地以小及大,這是十分可悲的。可見他主張順其自然,反對不可為而強為。

  小

  板書學生的見解:

  不

  有所待及(可悲)

  (自然萬物)及

  大

  (三)任務:自然界的萬物的活動時都有所待,那么,人類在社會中的活動如何呢帶這這一問題默讀第3段。

  問題:1、第3段莊子把話題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間,那么,社會中眾人的活動與自然界里萬物的活動是否一樣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確:知、行、德、而四種人、宋榮子與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詞的承接;其自視也的自視和宋榮子猶然笑之的笑所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同時,要注意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這句話證明列子雖然能夠做到無功、無名,可是他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為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說在莊子看來,列子也只是獲得了形體上的自由,形體上的自由是有所憑借的,所以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游,從而進一步闡明:自然萬物,社會眾人,情理同一,雖然各適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游。

  2、你認為那里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萬物)不

  有所待及(認識人為可悲)

  (人類社會)及

  大

  (四)在莊子看來,有所待,就不自由,所以,無所待才能逍遙游。無所待指的是什么這樣的境界對我們的人生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逍遙游是一種無所憑借的精神上絕對自由的境界。無所待,指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具體地說就是忘記物我的分別、拋棄功利的束縛、遠離名聲的困擾,這樣才能夠優游自得,適心任性地活動,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三、作業(領悟拓展,交流討論)

  1、從你讀到的大家名篇看,莊子逍遙游的精神境界對他們有過怎樣的影響對你的現實人生有何啟示

  2、從文學的視角看,《逍遙游》同以往學過的先秦諸子的議論文相比在寫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點談談你的感受和認識。

  3、你認為莊子所說的至人神人圣人與無己無功無名分別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從中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思考,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將你的觀點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學交流。

  逍遙游教案(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

  2.把握《逍遙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結構。

  3.文言詞句積累。

  二.過程與方法

  分層次朗讀與品味,學習本文說理的基本方法,進而體會《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和絕對自由思想,樹立合乎規范的自由理念。

  2.進行尊師愛生的文化教育。

  重點難點:

  一.重點:了解莊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創作風格。

  二.難點:正確理解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教學設想:

  一.安排3課時。

  二.教法:朗讀設疑點撥多媒體

  第一課時

  教學資料:

  了解莊子思想及其作品,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一位哲學家,臨死前,心境很平靜。然而弟子們想厚葬他,他卻為弟子想法難過了。他對弟子們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還不齊備嗎

  弟子們流淚了,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他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吃,地下有螻蟻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這位勘破生死關的人就是莊子。

  二.莊子其人及思想

  1.莊子其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過只一段時間的漆園吏,所以長期生活在貧困中:靠打草鞋營生,餓得面黃肌瘦;身穿補丁衣服;曾向監河侯借糧。可是物質生活的困窘并沒有使他低下高傲的頭顱:他蔑視權貴,不愿為富貴利祿而茍且營求,曾拒絕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熱愛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莊子思想莊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關于道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滅,否認神的主宰。莊子思想極為復雜,與儒、墨兩家思想針鋒相對。莊子建構的人生哲學體系有三個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謂自然,就是自在自為,不受外來干預的狀態。他認為仁義禮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縛。他主張人應當超越于社會規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網絡游戲的愉悅與滿足規則的前提關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貴生主義。珍惜個體生命,避免傷生害性是莊子人生哲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但我們必須清楚他的以無用為用觀點,即去除各種功利追求,既不對他人有益,也不求個人功名寶貴。(分析舉例:人生愉悅的狀態)

  (3)追求超脫與自由的精神境界。設計的途徑:安命(莊子把現實中無法解釋而又無法解脫的痛苦看作命);齊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間以及物我之間的差別,反對人為的價值確定)。

  三.《莊子》著作及其風格

  1.學生參看課文題注。

  2.背景知識及風格印象。

  故事回顧:《目無全牛》《躊躇滿志》《游刃有余》《望洋興嘆》《螳臂當車》《東施效顰》《鵬程萬里》《白駒過隙》《得魚忘筌》。

  莊子散文構思巧妙,想像力豐富,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見長,富有幽默諷刺的的意味。《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作,也同樣具有這樣的風格。

  四.自讀課文《逍遙游》

  1.指導朗讀全文(或聽錄音兩遍,構成語感,為加強理解服務)。

  2.通讀課文注釋,疏通課文重要詞語或理解障礙。

  3.完成《步步高》的基本資料:字詞注音;詞義理解(通假一詞多義)

  4.整理閱讀思路,按出現的事物整理,繼而歸納課文結構(要求學生動筆,必要時讓學生上講臺板書交流)。

  5.合作交流:

  (1)莊子認為真正的逍遙境界是怎樣的

  (2)哪些人能夠到達這種境界為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資料:

  課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北冥有魚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2.學生完成下列資料(幻燈片)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齊諧》者,志怪者也。

  ③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區分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差別。

  ①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也。

  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②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3.閱讀并探討:本層次主要描述了哪些對象請指出它們活動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然后教師明確并出示幻燈片:

  鵬鳥:南徙以六月息摶扶搖高飛

  野馬塵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結果

  4.學生齊讀且夫水之積也不厚之二蟲又何知!

  5.學生完成下列資料(幻燈片)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膠,水淺而舟大也。

  ②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

  (2)區分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差別。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3)翻譯下列句子

  ①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③之二蟲又何知!

  6.探討:本層次主要描述了哪些對象請指出它們活動有什么特點這種對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學鳩: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不至就控于地○笑

  7.文中之二蟲又何知蘊含著作者的什么態度或道理

  討論,明確:事物、目標無論大小,實現目標,都有外在條件的限制,有所依憑,不能隨心所欲,總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遙的。

  二.學習第二段

  1.學生自由朗讀3分鐘。

  2.區分加點詞的古今意義

  ①小年不及大年。

  ②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3.翻譯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可是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4.作者為了說明此小大之辯也這個道理,舉也哪些例子

  學生閱讀,發現,交流。明確:

  例舉的事物:朝菌、蟪蛄、冥靈、彭祖、與鯤鵬相較的斥鴳(此物重點處理)。

  闡明的道理: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世界里,動物、植物、云氣、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空間,大者大,小者小,都區分了大小、長短、遠近、范圍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緒,異常有一種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諷意味,這都證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遙的。

  三.課后鞏固、整理。

  1.找出課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課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課時

  教學資料:課文第三段批判繼承莊子思想領悟文本的`浪漫主義色彩

  教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第三段(20分鐘)

  1.學生試著翻譯全段(分兩組:一組翻譯故夫知效一方雖然,猶有未樹也。一組翻譯夫列子御風而行圣人無名。)

  2.效果檢驗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

  ②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③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3.討論探求:作者是怎樣提出自我逍遙的主張的真正的逍遙游是怎樣的境界哪些人能到達這種境界

  分解一、前面兩段主要是對世間萬物的寬泛討論分析,本段主要是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舉效比合征四種人與宋榮子、列子比較,說明這些人雖有區別,到達了相當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從而從正面直接闡明逍遙游的境界,即莊子夢想中的最高境界,說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遙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就是說,要順應萬物的本性,到達物我一體,做到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到達此境界。

  分解三、莊子認為萬物都受到限制,社會上的人被生死、壽夭、得失、榮辱、貴賤所牽累,沒有自由可言。其關鍵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即所謂無己,就是忘記自我,擺脫外物的束縛,到達物我合一。所謂無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祿之心,無建功立業的夢想。所謂無名,忘記榮辱得失,俯仰隨我。這樣一來,便在頭腦中消除了物我對立,超越一切現實的矛盾,步入了超現實的絕對自由。

  二、批判繼承莊子的思想(10分鐘)

  設問:在現實生活中,你相信莊子描繪的那種絕對自由生活嗎如何處理

  討論、交流。點撥:

  ①莊子的這種思想,在現實中就是無法擺脫的心為形役,即心與形的矛盾,是超現實的精神上絕對自由。那里我們能夠發現,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確的,但我又發現這種絕對自由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與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現實的唯心主義觀。

  ②現實生活中這種不滿現實的自我超脫的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幻想。我們青年人應當拋棄私利之心和不合時段與身份的雜念,勇敢應對生活,敢于挑戰生活,拼搏生活,創造完美生活。

  ③必須要注意社會生活的規約性,不可忽略個性釋放的傷害性、攻擊性。

  三、領悟《逍遙游》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8分鐘)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述鯤鵬的形體碩大的它們是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

  學生活動:找出語段,然后思考其描述的特點。

  教師明確:想像奇特,大膽夸張,行文汪洋恣肆,把虛構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

  分解2.第二段中描述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體現了何種特點

  學生活動。然后明確:超常事物有冥靈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話、傳說中的人與物,以此來體現世界的神奇,表現了創作主旨,張顯浪漫主義特色。

  分解3.品讀描述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語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結:思維超常,材料神奇,辭格手段。

  四、作業。《步步高訓練篇》全部習題。

  逍遙游教案(五):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學習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4、學習莊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個性解放的追求,摒棄莊子的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萬物”到底待“什么”;寫“萬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難點:篇首寫鯤鵬現世,極言其大,為什么要這樣寫。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目標:

  1、了解文章背景和莊子

  2、疏通文意,學習第一段

  過程:

  一、導入

  人類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卻給宇宙帶來了無窮的意義。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靈,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審美的世界……(引導學生對專題的關注,使學習課文不成為孤立的學習)。古代有許多的文人墨客,以經世之才,卻屢遭打擊,可是他們非但沒有消沉,反而變得日益豁達。比如蘇軾。那么,他們為什么能這樣呢因為他們有自我的精神支柱,今日我們要講的莊子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檢查預習

  1.你對莊子及其創作有哪些了解呢(適當補充背景知識)

  2.課文論證了莊子什么樣的觀點呢

  3.你對“逍遙游”的含義怎樣理解的呢

  (“逍遙”,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適自得優游歲月的情景。“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奏。

  2、指名朗讀,團體正音正句。

  鯤(kūn)摶(tuán)坳(ào)蜩(tiáo)決(xuè)起而飛搶(qiāng)小知(zhì)斥鴳(yàn)數數(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于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云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體感知

  《逍遙游》“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一樣描述對象,應讀出不一樣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比較;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贊美,讀出對斥鴳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征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贊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贊美態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業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課時

  目標:

  1、學習課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遙游”的含義

  過程:

  一、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

  二、學生自讀自譯第二、三自然段

  (說明:參照注解自譯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難處,教師予以指導。)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體寫了哪些資料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聯系

  朝菌、蟪蛄為小年;冥靈、大椿為大年。二方比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長壽聞名,眾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湯之問棘,點名了“大小之辯”。

  歸納上文,補充印證。

  2、問:“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一自然段相關資料似有重復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對大鵬的描述出資《齊諧》,《齊諧》是記載怪異之事的,人們會懷疑它的真實性,孤兒,作者引“湯子之問棘”來加以證實;再者,前后兩處描述詳略不一樣,描述也有異:對于鵬之背,前者為“不知其幾千里也”,后者為“背若泰山”;對于“扶搖”,前者沒有描述其形狀,后者用“羊角”描其狀。其實,這是莊子的有意之筆,經過“重言”(即重復之言)來加重論說的分量,加深讀者對“大小之辯”的理解,與開頭部分呼應和印證。

  說明:并非簡單重復,同中有異,是對前文資料的補充、印證,與篇首資料照應。

  四、學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用自我的語言復述第三自然段資料。

  說明:允許學生停留在翻譯的基礎上。

  本段作者從奇妙莫測的描述后接以現實社會中四種人的具體論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間罷了。宋榮子已經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內外榮辱的界限,卻“猶有未樹”;子列子能御風而行,超然于世,但還是要依靠于風(即“猶有所待”)。這兩個人都比眾人高出一籌,但未入道,沒有到達真正的“逍遙”。何謂“逍遙”呢莊子告訴我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怎樣才能到達“逍遙”呢用莊子之言即為“無己”“無功”“無名”。

  2、作者在本段中闡明了什么觀點作者是如何闡述此觀點的

  本段中闡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即“無所待”的觀點。

  作者從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進而說明“小大之辯”,但本質相同,即萬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之后,作者從自然界轉而寫現實社會,現實中的人有高出眾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還不是真正的“逍遙”。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我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

  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的展翅高飛還要憑借海運,并非真正的逍遙。可是,作者又義正辭嚴地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并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復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么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向往著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形象里,正隱藏著自我難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比較想象:一只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么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污濁黑暗的廣漠之野找到慰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欲飛的夢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謂的“逍遙游”呢

  “逍遙游”如果望文生義地解釋這三個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讀完全文后,大家不免會產生疑問,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樣才能做到呢下頭從兩個方面來淺析一下:

  1、解“逍遙”之含義。

  “逍遙”二字舊作“消搖”,郭慶藩《莊子集釋》引文云:“消搖者,調暢逸豫之意。夫至理內足,無時不適,止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搖。”是一種閑適自得的心理狀態。細品課文之后,不難發現,“游”主要有兩層含義:①無限的思維空間。既然擺脫了仁義是非的束縛,思想就能夠自由遨游了,莊子稱之為“游心”,是超脫功利和現實境遇的神游;②自由無礙的心境。“逍遙”之“游”,沒有世俗的羈絆,也沒有孔子那種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緒,就能夠真正做到無所忌憚,“安時處順”的暢達,堅持淳樸真實的自然心態。擺脫了世俗標準,心理狀態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遙”呢

  2、析“逍遙”之層次。

  作為“逍遙游”的象征,莊子在文中運用他所擅長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種動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說最具有觀念意義的是斥鴳、大鵬和至人,表現了莊子對“游”的三個不一樣層次的認識:“小知”“有待”和“無窮”。斥鴳之流不知大鵬的九萬里圖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們雖然也有“決起而飛”“騰躍而上”的歡樂之游,但根本無涉于“逍遙”,這是最低層次的“游”。宋榮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謂超凡脫俗了,但仍未到達逍遙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遙游”是徹底的“無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才是真正的“無窮”之“游”。

  七、學習本文之后有何啟示應當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觀點

  文章從高遠之志、厚積之力、大小之辯到無待之游的描述,給人的啟示是遠大的志向應當通向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而不應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現實功利,人應當有精神自由、個性解放的追求,這些都是莊子思想中的進取因素,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而對于莊子思想中的虛無主義、絕對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識等消極因素,我們應當摒棄。作為新世紀的弄潮兒,同學們應當進取進取、奮力拼搏,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八、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點

  1、借用寓言說理。

  魯迅評莊子的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萬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運用很多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鯤、鵬、學鳩、斥鷃,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理解感染。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述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九、作業

  就文章的某一藝術特點,寫一篇300——400字的鑒賞片斷。

  逍遙游教案(六):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本事。

  2.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3.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進取進取的人生態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終給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境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教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并沒有勘破生死關。于是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列御寇》)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十分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所以,莊子不可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

  《逍遙游》是《莊子·內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逍遙游》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我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經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經過“無為”到達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遙”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這是個聯綿詞,聯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為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游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逍遙游》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游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游心于談,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能夠叫作“逍遙”主義。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奏。

  2、指名朗讀,團體正音正句。

  鯤(kūn)摶(tuán)坳(ào)蜩(tiáo)決(xuè)起而飛搶(qiāng)小知(zhì)

  斥鴳(yàn)數數(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于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云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體感知

  《逍遙游》“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一樣描述對象,應讀出不一樣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比較;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贊美,讀出對斥鴳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征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贊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贊美態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業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書設計

  (大)(小)

  鯤鵬海運水擊三千里野馬、塵埃以息相吹

  持扶搖培風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積蜩學鳩(適莽蒼、百里、千里具糧各別)

  皆“有所待”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2、蜩與學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

  明確;照樣講明它們也不逍遙,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這一段可分幾層

  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到達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于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一樣,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十分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資料好像重復,其實不然。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后詳略各異,足以明之。前言鵬背幾千里,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云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復而非復也。”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復。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資料相照應,并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2、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編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據本段中的“小”“大”觀點,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又是“小年”。鯤鵬是“大智”,蜩、學鳩、斥鴳等見識淺陋,只能算是“小智”。

  總結: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這一段寫了哪些人可分為幾類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宋榮子、列子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2、作者對這幾類人的看法是怎樣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自視甚高,但只可是是斥鴳之類)

  宋榮子、列子

  (遠勝于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猶有所待”)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順應萬物的本性,到達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游。)

  3、莊子所說的逍遙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絕對的精神自由。

  四、總結

  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法,運用比較與想象由物及人,最終推出結論,氣勢闊大而思路嚴謹,夸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著熾烈的情感,堪稱一篇奇文。

  本文開頭以背負青天,具有奇偉力量的大鵬和纖細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蕩的“野馬”為喻,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遙游。可謂想像奇特。論證時,首先指出大鵬南飛,有待“海運”,有待六月的巨風;而“野馬”“塵埃”的任意游蕩有待于“以息相吹”。為了強調大鵬“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作比喻,論證“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為了使人們對結論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個生活常識為喻,證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可謂說理透徹。

  莊子渴望“逍遙游”,即無所依靠、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到達這一境界,就要“無為”,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實,莊子并非生來就無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壞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層抱負。人世如此污濁,他的心靈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所以,《逍遙游》其實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

  并且,莊子自我也很難到達他所主張的“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強調大至鯤鵬小至塵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復強調“小大之辯”。僅有把莊子放到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中去審視,才能更好地認識莊子其人及其文。

  五、鑒賞

  1.借用寓言說理。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運用很多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理解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述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六、作業:搜集莊子有關資料,寫一篇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逍遙游

  莊子

  1、世間萬物有所待:

  (1)、鯤鵬——————形體的變化(描述)

  ————有所待

  ——————依靠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與學鳩也有所待物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補充驗證前文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征(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逍遙游教案(七):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進取進取的人生態度。

  2、初步了解莊子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3、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的特點。

  4、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詞語:怒、摶、覆、置、負、培、圖、志、名、窮、特、匹、辯。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為奚以……也惡……哉。歸納“則”“乃”“而”的用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夢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方法】導讀、啟發、討論、總結

  【教學課時】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莊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課文資料;3、落實相關基礎字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有沒有背過李商隱的《錦瑟》我們一齊來復習背一遍。“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蘭亭玉暖日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那里有一個典故“莊生曉夢迷蝴蝶”,大家還記得嗎莊子有一天睡覺,夢見自我變成了蝴蝶,張開翅膀,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舞歌唱。但當他醒來之后,卻陷入了沉思: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如果是我做夢變成蝴蝶,為什么我會體會到蝴蝶獨有的飛翔之樂呢如果是蝴蝶做夢便成了我,為什么這一切會出此刻我的夢中呢于是他就跑過去問老子,老子說:“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為一。”

  老子為什么要這么說呢我們今日就一齊來走進莊子,經過學習《逍遙游》來感受莊子的心靈世界。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及其復雜的亂世。戰時,諸侯征戰不已,暴君奸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無法在現實中實現,他無法獲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實。期望在精神上天馬行空無所羈絆,讓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到達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他期望自我就是蝴蝶,擺脫形體的束縛,能夠自由自在的飛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創作了《逍遙游》。

  二、解題:

  今日要學的《逍遙游》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逍遙游”就是指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束縛,絕對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三、整體感知課文,學習第1-3自然段

  1.接下來我們先聽一下課文錄音,從整體上感知全文。

  2.讀過文章后,你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鯤鵬)那鯤鵬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寫到鯤鵬那我們就先來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請全班男生來讀第一段。其他同學思考鯤鵬的形象到底是怎樣的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那里做什么)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謂結構作狀語。之:的。怒:奮起的樣貌。垂天:天邊,垂通“陲”。海運:指大海的波浪洶涌動蕩,也說大海運行,翻譯的時候就能夠直接譯為海起風動。….者….也,這是一句確定句。

  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明白它有幾千里。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明白它有幾千里。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從這段看,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述這一形象的呢

  明確: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4.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試著把第一段背過來。(看圖一齊背誦)

  5.我們說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們描述了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的形象,那第二段寫到的鯤鵬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還是先請女生一齊來朗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段文字主要講什么。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志:記載。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主謂結構作狀語。摶:環繞而上。一說“摶”當作“搏”(bó),拍擊的意思。扶搖:一種旋風(它乘著旋風環旋而上幾萬里的高空)。“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即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去:離,那里指離開北海。以:憑借。息:大風。以六月息者去,狀語后置句,意思是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野馬:游氣。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謂結構作主語。以:用。息:氣息。正色:真正的顏色。邪:通“耶”。其:指鯤鵬。【是:指天之蒼蒼,其遠而無所至極。】

  譯文:《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山野中的霧氣,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憑借氣息吹拂它們的。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可是也就像這個樣貌罷了。

  5.這段話引述所謂《齊諧》的記載,來證明大鵬南飛是可信的。作者還描述了高空中的游氣奔騰和微塵浮動情形,之后以人仰視天空的經驗來比說,說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剛才我們提出的問題,這個段落中的鯤鵬又是怎樣樣的呢(還只是神奇巨大嗎)

  明確:大鵬南遷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高空中的大鵬和地上的人一樣,都不能真正認識天。從另一角度說明大鵬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句話說明天地萬物各有其不一樣,也有相同之處。塵埃能夠成為霧氣,鯤能夠成為鵬,積蓄就能夠強大。然而,鵬要憑借風,霧氣要借助氣息,都還有依靠,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

【逍遙游教案】相關文章:

《逍遙游》讀書筆記02-19

讀逍遙游有感06-09

讀《莊子·逍遙游》有感04-29

《逍遙游》讀后感04-30

讀莊子《逍遙游》有感04-19

讀逍遙游有感12篇03-01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04-22

2022逍遙游讀后感04-18

詩詞的教案01-3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一级特黄大片在线播放 |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亚洲第一区 | 五月天综合网缴情五月中文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字幕 | 一二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色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