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教學反思>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4-08-02 15:39:24
  • 相關推薦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但愿人長久”這一關鍵詞,以文包詩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語言精練,意蘊深遠。這種文包詩的形式,學生不陌生,也懂得學習這種形式的課文要聯系文章內容解詩意。

  心理描寫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學中,我根據“文包詩”類課文特點,以蘇軾的心理感情變化為主線,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首先是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然后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以此來串聯全文的教學。

  教學第五、六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自讀詩詞和課文中的語句,詩文對照,自己理解詞句的意思,隨后小組內進行交流。組內小伙伴之間交換對讀詩句和詩句意思,逐步提升,這樣,學生在讀中進一步體會到“文包詩”“詩文對照”的特點。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2

  在上這課之前早已備好了課,開學初,就把蘇軾幾首有名的詩詞打印給學生,利用早讀課間帶領學生讀一讀,背一背。

  上課時以歌曲《但愿人長久》導入,因為以前中秋聯歡會時學生就學唱過這首歌,所以學生都會唱,學生的情緒很高漲,可以說是開了個好頭。然后以這首詞的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創作這首詞引導學生著問題讀課文,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給課文分段落時,教參的提示是分為3個段落,而學生自然地把第一小節分為第一自然段,我覺得這樣分也可以,甚至比教參上的更科學,因為第一小節只是介紹了蘇軾的身份,并沒有涉及到創作原因(思念弟弟)。課堂上,教師起著引導者的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我個人認為自己這一點做的還是不錯的。嘿嘿嘿……

  第二課時讓學生找出蘇軾感情變化的詞語,原以為學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學生,原本最怕動腦筋的.學生,竟然第一個說出來,我狠狠地表揚了一頓,結果他精神了一節課!

  不過在引導學生理解蘇軾是個怎樣的人時,很失敗,很吃力。后來索性不講了,越講越亂,還不如不講。學生無法理解什么胸襟開闊,我想學生會背《水調歌頭》以后應該會漸漸明白的。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3

  《但愿人長久》蘇軾的這首詞,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不少課文的課后生字,學生并不陌生。很多字都已經在前面的學習中見過,甚至很熟悉,也早就會讀會寫。但是,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這些生字有了新的搭配,組成了新的詞語,而且是具有新鮮感的詞語。比如本課的:“安慰“的慰有了新的搭檔,變成了意義更為微妙的“寬慰”;“思緒萬千”是三年級學的,但是“思緒”變成了“心緒”。學習這些詞語必須讓學生注意它們的區別和聯系。“陰”和“合”兩字看上去簡單,但在本課中組成的詞語卻很不簡單,兩詞的結構相同,位于詞作的上下句中,不但形式上對仗,意思上也暗合。兩個詞語的.理解對《水調歌頭》的情感,也是很有幫助的。盡管我花了不少時間,但我認為值得。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4

  本課教學突出關鍵詞“思念”,抓住蘇軾情感變化的線索(“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組織教學過程,效果不錯。學生能抓住關鍵詞語,走進課文的情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心緒不寧”,“寧”就是安寧,平靜;“心緒不寧”就是蘇軾的心情無法平靜。理解詞語過后,自然就冒出一個問題,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答案的關鍵詞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可是只有蘇軾背井離鄉、親人分離,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時此刻,蘇軾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通過想象自然就體會到蘇軾“月圓人不圓”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禱起“蒼天、大地”來。(估計他是看了趙本山與范偉的小品了)接著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體會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來”理解分別越久思念之情越深。進入“埋怨”環節,先讓學生想象蘇軾“眼睜睜”的'表情,然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與想象說話,學生體驗到月亮的“無情”,乃至“殘酷”。

  抓住“轉念”一詞,自然進入課文最后兩小節的學習。這部分是課文的高潮,也是教學的重點。課堂上主要讓學生詩文對照反復朗讀,這樣既理解了詩句的意思,也體會到蘇軾由“埋怨”到“寬慰”的心情變化。教學結束,感覺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語言表達訓練的面還不夠廣,背誦的任務自然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從學生《補充習題》中的作業看,對“皓月當空”、“手足情深”等詞語的理解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此外課外古詩詞的積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5

  今天教了《但愿人長久》一課,整堂課比較流暢,我讓學生會反復吟誦詩句,從而體會詩句的意思,大多學生能從文中找出詩句的意思,可個別學生還沒領會,我還讓學生聯系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學生都把小手舉得高高,激發了學生表達感情的欲望,他們紛紛拿出筆開始思念起親人來。可惜只有2個學生寫了三句話下課了,還有只是一句話。我只能交流她們三句的內容,最后我只得把這個作為家作寫在日記本上。我想要是加上逼真的圖畫、凄涼的.二胡音樂、舒緩的古箏曲、動聽《但愿人長久》歌曲,那種濃濃的的思念親人之情會躍然紙上的。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6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喜歡他豁達的為人處世的態度,更愛他人生十六樂事的超然之姿。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也愛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灑脫……讀蘇東坡,詞句翩然間仿似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們走來。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便通過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詞中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課文情節生動,語言通俗精練,意蘊深遠。作為一篇“文包詞”,文中的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蘇軾通過詩詞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的祝愿,而課文正是通過故事把詞中的情感表達出來,轉化為對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

  課前預習時,我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教學時,我首先通過《九月九憶山東兄弟》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繼而,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7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過程。故事是詞的展現。

  在教學本文時,我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字詞,掃除朗讀中的“攔路虎”,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了解蘇軾與弟弟的手足情深,體會蘇軾中秋夜在萬家團圓的時刻,他卻與弟弟不能相見的那種心情,那種發自內心的慨嘆,觸景生情,不禁吟誦“明月幾時有……”并從文中找出詞的'含義。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去讀這首完整的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去體會在那樣艱苦的年代,我們的大詩人兄弟間感情如此深厚。在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卻有許多兄弟為了利益反目成仇,甚至橫刀相向。思古觀今,蘇軾的這種兄長對弟弟的情感值得學習,值得敬佩。在今天普遍都是獨生子女的社會里,絕大部分學生都以自我為中心,在學習這課時,我告訴他們:你們今后同學之間就如兄弟姐妹,從現在開始要互相關心,互相謙讓。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8

  學習完《但愿人長久》,孩子們都舒心地笑了。似乎忘記了我的“嚴肅”我的“兇”,走進課堂的我依然輕松自如,這使我欣慰。教學本文,我抓住了蘇軾的情感線索,所以教學很流暢。

  教學回顧:

  一、破題導入。

  二、初讀感知。

  1、大聲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理解的詞語,在不理解的詞語上打問號。

  2、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提示:誰,什么時候,想起了,寫下了)

  3、速讀,找一找,在那個中秋佳節的夜晚,蘇軾的內心發生了哪些變化?用著重號標出三個關鍵詞。

  三、精讀感悟

  蘇軾的心情不斷變化,思念(心緒不寧)——埋怨——寬慰,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走進蘇軾的內心。

  1、讀1-3,想一想“心緒不寧”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說一說,蘇軾因為什么而“心緒不寧”,而思念弟弟。(中秋佳節應團聚,蘇軾卻獨在異鄉為異客;眾人皆歡歡喜喜,唯蘇軾孤獨看月;手足情深,分別已久,卻遠隔千里。)

  2、讀一讀第四小節,聯系上下文說說“埋怨”的意思,蘇軾為什么會埋怨圓月?(因思念而睡不著,月圓人圓獨我不圓。)關注省略號,嘗試補充。

  3、讀一讀5-6,聯系上下文,推敲“寬慰”意思,想一想蘇軾怎么會“寬慰了許多”?

  詩文對照,師讀詩句,孩子讀課文,然后互換,想一想,如果你是蘇軾的弟弟,聽了他吟誦的詩,會對他說些什么。(盡量用上一些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四、朗讀課文,總結。

  這是一篇特殊的課文,你以前學過這樣的課文嗎?像這樣的課文,詩蘊藏在文中,讓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以后,我們讀詩,也要這樣聯系詩人當時的生活背景,走進詩的意境。

  反思:

  把握線索,百毛皆順。本文字數不多,但在少不更事的孩子讀來,很亂,很蒼白,無法體會到蘇軾當時的`內心。于是,我在整體感知時就讓學生把眼球盯住這三個關鍵詞。

  尋找基點,適度拓展。“手足情深”“眼睜睜”是兩個很好的拓展點,有助于學生走進課文感受兄弟間的深情,有助于體會蘇軾強烈思念弟弟卻無可奈何的無助心境。從哪些句子,你知道了他們“手足情深”?你和誰“形影不離”?你們倆一起干什么?如果你和這位好友、這個愛物分別七年,你的心情怎么樣?用這樣推己及人的移情讓孩子走進課文。

  與人對話,抒發感情。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說話聯系,一是補充蘇軾的埋怨,二是弟弟讀詩后的心里話。應該說第二次的說話訓練,效果不錯。學生能從“孤獨”“思念”“埋怨”中走出來,“安慰”蘇軾,讓自己的心、也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明朗起來。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9

  《但愿人長久》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著他的獨特魅力,課后,大家一起尋找有關蘇軾的其他詩詞,在課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可以運用過去學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教師更多的起的是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

  在教學中,教師出示了一個填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學生聯系上下文或發揮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為了能更好地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靜心閱讀的習慣,也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教材是載體,作為教師,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扎實訓練打造有效課堂——《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但愿人長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教學本文,我注重扎實訓練:

  一、以詞引意

  本文的一個重點就是理解詞的意思,而這個意思就是課文第五自然段的內容。如何讓學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詞意,從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這樣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詞意,接著再瀏覽全文,從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內容。用小黑板出示內容,讓學生比較,比較的過程就是學生快速動腦記憶的過程,學生發現其實意思很好記,多讀幾遍,多比較幾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詞意記住了。再花點時間背誦一下,就熟練了。

  二、想象說話

  本文可供訓練說話表達的地方頗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會說些什么?會想些什么?比如蘇軾還會埋怨些什么?比如創編詞,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發,有的采用語言情境激發,有的采用回憶討論式激發。學生們在王菲的《水調歌頭》的音樂中,靈感得到激發,情感得到升華,表達也自然順暢許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學中,教學到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感受蘇軾的心緒不寧,我和學生們一起回憶了中秋節的風俗習慣,講了許多開心的往事,以此鋪墊,用自己快樂的心境和蘇軾的孤獨情緒相比較,從而深切感受蘇軾的惆悵。適當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學生的理解。

  學完本文,我們一起吟誦了《水調歌頭》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調歌頭》,在音樂中,又一起吟誦了蘇軾的其它詩詞。那種氛圍,我也似乎來到了蘇軾的那個年代,來到了蘇軾的心境,感覺飄渺但很愉快。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0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章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課前預習時,我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 教學時,我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一節課上下來,我也有一些遺憾:

  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以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原來教案上有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么?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里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么?這樣就把蘇軾那復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

  二、對詩句的吟詠運用還比較粗略。

  對于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細膩一些,效果會更好。我設想可以聯系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然后再讓學生一個一個反復深情誦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自己遠方的親人。然后我再說:“讓我們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吧!”把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在中秋節對親人送上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想是順應作者寫作順序,從整篇詞入手再回歸詞本身。設計的教學包含了整首詞,教學時以激趣為主,部分點撥,部分點到即止。希望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了解詩詞作品不是僅僅明白詞中幾句話的含義。“哪里會十全十美呢!”教學預設如此,課堂教學也如此,可是正如我們的人生一樣,即使沒有十全十美,我們也在努力讓它變得更加美好!

  在教學最關鍵的轉折處,“世上本來就是……哪里會十全十美呢”,請同學們自讀后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大多數談的`是月亮與人生的相似,沒有提到“十全十美”。什么是“十全十美?”在蘇軾眼中應該是沒有分離,沒有悲傷,在這中秋之夜與親人團圓!如果從這個詞語出發去談理解,再出示“哪里會十全十美呢”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必然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才能為下文理解殘月的美,理解人生的耐人尋味作好鋪墊。

  可見,在備課時思路狹隘,站得不夠高,就詞本身理解詞義,自然學生的領悟只停留在了表面。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2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我誦讀《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為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然后將7年換成3000個日日夜夜,通過時間這一概念,增強了對孩子們的情感沖擊。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樂,體會蘇軾的孤獨。再補充蘇軾被貶后在牢中寫下的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3

  《但愿人長久》這一課是一篇“文包詩”類課文,以蘇軾的感情變化為主線,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結合古詩文經典誦讀教研課題,熟讀背誦原詞,并引導學生換位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教學本課的第一課時,我抓住課文的主線:思念—埋怨—寬慰,寫詩來展開教學。講到“埋怨”這個環節時,我和學生進行了對話,不說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們在整個談話過程中都體驗到了融洽的學習氛圍。現在我想重溫一下當時的一些情景。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可以運用過去學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教師更多的起的是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

  在教學中,我出示了一個填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請學生聯系上下文或發揮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為了能更好地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靜心閱讀的習慣,也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教材是載體,作為教師,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以“文包詩”的形式通過敘述故事介紹了《水調歌頭》的創作背景,表達了每逢中秋佳節的思親之情,以及豁達豪放的精神個性和樂觀向上的情懷。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為埋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復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最后兩小節,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于本文,課堂上更多的是讓孩子反復品讀感悟,讓學生真正理解蘇軾那份濃濃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學完課文后,和學生一起完整的品讀了蘇軾的《水調歌頭》,讀讀背背,感受蘇軾語言的獨特魅力,豁達豪放的精神個性和樂觀向上的情懷。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5

  這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圍繞蘇軾的感情線索“思念——埋怨——寬慰”展開,詞的意境也隨之鋪展開來,詞人的精神世界也一點一滴的展示在我們面前。在教學中,主要抓住“埋怨”進行品析,幫助學生體會蘇軾這種無理的埋怨所產生的妙處,最主要的是還結合到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中理解“埋怨”之情,使學生和詞人產生共通的心理,感同身受。

  然后通過挖掘蘇軾“寬慰”的心理,讓學生潛意識的體會蘇軾的埋怨和自己的埋怨的不同,進而了解蘇軾的'曠達胸襟、仁愛情懷。這樣不僅便于幫助學生去感知蘇軾的中秋詞、感悟其獨特的優美意境,更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提升人格。《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只有從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出發,尋找文本和讀者心中的共通點,才能夠以文中之情抒心中之情。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04-05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的反思01-07

教學反思09-28

教學反思06-30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優秀08-30

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01-30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04-11

教學反思 :在反思中成長03-1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字幕不卡 |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中文亚洲欧美乱码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色婷婷国产福利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