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評委老師,我是X號考生!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是《農業的區位選擇》這一節中第一部分的知識。本節知識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后關于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后是學習工業地域類型,這一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本節課主要是針對農業區位因素以及區位因素的變化進行分析另外農業的生產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高一學生對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讀圖分析能力、概括歸納、發散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了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問題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力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和區位選擇的影響,對不同的農業部門進行區位選擇,識記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案例探討農業區位因素,提升層層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發展觀念。通過對家鄉農業區位的分析,增強熱愛家鄉情感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
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區位因素
【難點】
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小組合作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采用圖片導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著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系緊密。
環節二:新課教學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農業區位的選擇、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四個知識點。
首先是學習認識什么是農業區位。
(一)農業區位
我會讓學生先觀察對比教材中3.1與3.2兩幅圖,同時提供這兩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圖、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與降水統計圖、澳大利亞降水分布圖,引導學生認識農業區位的概念。
由于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后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農業的布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農業區位因素
我會通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布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氣候】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類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市場】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交通】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回答完后,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
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于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當認識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即農業區位因素之后,也就進入到了本節課的核心環節即第三個知識農業區位的選擇。
(三)農業區位的選擇
在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分析活動題的形式進行,在此環節我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組內合作學習。
活動1與活動2的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逐步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學生經過交流討論就可以得出:
活動1: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濕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活動2:受地形條件限制。
由于活動3給出的“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變遷”對于大多數學生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補充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土地利用變化的背景資料,比如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化,以及稻米、甘蔗和花卉三種農作物的市場銷售價格案例,引導學生思考,進而得出結論:
活動3: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題圖】通過討論學習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加強了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體現了主體性教學的教育思想。
對于本節課的難點即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學生仍然需要去突破,所以本節課的第四個知識點,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就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點。
(四)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我會引導學生分析“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發展”案例,同時分析思考活動題中的問題1.
為了讓學生理解的更加徹底,我會同時提供“地中海氣候區”圖以及相關歐洲西部普通地圖(國家、主要城市和交通網),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環地中海地區的主要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市場、交通、勞動力價格、氣候與農業災害等)
學生根據教師提示以及綜合分析,能夠得出社會經濟因素越來越在農業區位中扮演重要角色。
【設計意圖】案例分析的方式不僅能夠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同時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遷移運用能力。
環節三:鞏固拓展
【教師展示案例】
①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
②梯田(丘陵地區)
③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
④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為主的城郊農業帶
⑤美國東北部成為專門的乳畜帶
⑥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是荷蘭成為著名的鮮花供應國
【提問】這些都是改變了農業的什么區位因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的變化?
引導學生思考,最終師生共同總結:由于人為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在課堂的總結環節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我會與學生一起,通過提問的形式回憶本節課的知識,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作業: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習與生活聯系的緊密性,我會讓學生課下以自己的家鄉為例,說明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以及一個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因素的變化。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地理的生活性,同時也有效的突破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簡潔。我采用的是綱目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