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內能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內能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內容有:內能的概念;物體的內能與溫度的關系;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
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學習機械能概念及其轉化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更為抽象的內能概念,認識內能的轉化及其作用,這些內容是解釋許多常見熱現象的必備基礎,也是學習本章后面熱量、比熱容、熱機等內容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內能的概念,知道內能的單位焦耳。
(2)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對于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內能越多;溫度越低,內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機械能認識內能,領會其中的類比方法。
(2)經歷用做功和熱傳遞方式改變物體內能的活動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和實例,養成聯系實際學習物理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內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個熱學的基礎;通過溫度高低來判斷一個物體內能的多少,在后面學習中會經常用到;改變內能的方法,尤其是通過做功來改變物體的內能,更是分析許多常見現象和汽油機工作過程的理論依據。因此以上內容都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內能概念比較抽象,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學關鍵:
學生活動要充分,教師總結要精練。
(五)教學準備:
掛圖、多媒體、鐵絲、酒精燈、熱水、錘子、鐵砧、砂布
二、說教法:
本節知識點均屬“了解”“認識”“初步認識”的`層次,考慮到農村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熱學知識,內能熱量等概念都比較抽象,因此教學時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采用“類比”“聯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過分嚴密的表述。教學時不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具體教法安排如下: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來源問題引入新課,然后通過與機械能的類比,建立內能的概念,再結合分子動理論說明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系,最后通過學生活動展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我個人覺得教學方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學思路比較順暢,有助于學生逐步建立內能的概念。
三、說學法:
本節課中,學生在認真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充分交流討論,親身實驗,感受體驗,例舉實例,強化應用。
四、說教學過程:
(一)本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利用掛圖展示各種熱機,讓學生看圖比較,討論交流,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學生的發現可能很多,這時教師要點撥引申在交流的基礎上形成共識。把圖片作為引入的主體,避免了枯燥、冗長的文字陳述。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體驗,這個引入比較容易貼近學生,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對于內能的概念這節教學,宜采用“談話聊天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內能與機械能有什么樣的區別和聯系,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教學時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2、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盡量減少教師的包辦代替。從一開始就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這段內容的教學,采取讓學生親自實驗,感受體驗,再從生活體驗、身邊事例入手列舉事例分析解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去感受、領會知識,使知識化難為易。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首先根據前面物體內能跟溫度有關自然引出內能是可以改變的,然后提出這一段的核心問題:“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分組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組織學生匯報展示,引導學生梳理歸類各種不同方法,明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列舉生活中的有關事例,并進行分析解釋使之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關于“活動2”,主要介紹用熱傳遞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教學中采用討論交流為主的方式進行:復習回顧小學科學課程中學過的知識,再通過多媒體展示熱傳遞三種方式的定義。最后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的回憶和感受,不僅要求學生描述事例,還要指出熱從哪里傳到哪里,是通過哪種方式傳遞的。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要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為后面理解熱量概念打下基礎,有助于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學。
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本課小結與課后作業。本課小結由學生完成,小結本課的收獲。完成課后自我評價與作業。
內能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內能是熱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教材通過對比、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等多種形式,從宏觀的機械能拓展到內能,再從物體分子熱運動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內能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討論內能的改變,進而引出熱量的概念。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分子動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了解內能和熱量的概念,還為下一章學習內能的利用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難點: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處理
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重組教材的教學資源和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體驗等學生資源,盡可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體驗和實驗出發,讓學生深入淺出的了解內能和熱量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能力也得到一定的發展。雖然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動理論的相關知識,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感性認識比較匱乏。因此,教學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借助實驗等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活化,從學生的體驗、經歷和身邊的事物來建立和強化內能的概念,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內能的存在、什么是內能、內能有什么特點、內能是怎樣變化和量度的。
三、教學目標
(一)課標要求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了解內能和熱量。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內能的概念,知道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知道熱傳遞和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了解熱量的概念及單位。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過對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2)通過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觀點看世界的意識。
四、教法學法
教法上主要以談話法、講解法為主,輔之以演示實驗法來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體驗樂趣,領悟科學研究方法。學法上綜合運用自主學習、觀察與體驗,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的方法,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五、教學程序
我計劃本節課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認識內能——分析類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應用概念——感悟收獲,課堂小結——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認識內能
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裝有熱水的暖水瓶,瓶塞彈起”的視頻,再根據這一情景提出三個問題:
(1)瓶塞彈起時是否做了功?
(2)能夠做功的物體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動瓶塞做功的能量來自哪里?
(3)你還能舉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熱”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燒開水時鍋蓋跳動等)
本環節的教學,主要通過觀察和分析瓶內熱空氣推動瓶塞彈起做功的實驗現象和日常生活里“熱”對外做功的現象,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內能的存在,提高觀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環節:分析類比,建立概念
這個環節,我計劃安排兩個教學活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一個教學活動是學生自主學習,建立內能概念。
內能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教學中,先讓學生自主分析兩個對比情景“運動的瓶塞”、“熱運動的水分子”和“發生形變的彈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學生自主總結并填寫對比表格,建立與形成內能的概念。
運動的瓶塞有動能熱運動的水分子有分子動能
發生形變的彈簧有勢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勢能
宏觀現象微觀世界運動的瓶塞具有能。
做無規則運動的水分子具有能。
發生形變的彈簧具有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能。
動能和勢能的總和統稱為能。
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統稱為能。
在此突出過程與方法,延伸,觀察生活,舉例......
為了進一步加深對內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讓學生根據機械能和內能的概念繼續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后,彈簧恢復原狀沒有形變時,是否具有機械能和內能。分析得出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然后,再讓學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內能,得出一切物體,不論溫度高低,都具有內能。再追問學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熱到沸騰的過程中,水的內能怎樣變化?初步得出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時內能增大,溫度降低時內能減少。
通過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利用類比,細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來的物理現象和物理情景,順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內能的概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教學活動是小組合作,歸納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先是小組合作,盡可能地想出各種辦法讓一段鐵絲溫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組為獲勝。我深入學生之中,積極的看、積極地聽、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根據需要給學生適時、適當的指導。然后組織展示、交流,引導學生對各小組列舉出來的方法進行分類,總結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熱傳遞和做功。
通過組內合作討論,組間相互競爭的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培養合作與交流的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說課中如何說,講課中如何做?
第三環節:深化提高,應用概念
首先讓學生體驗對手呵氣和搓手時手的感覺,再從能量轉移和轉化的角度分析它們分別是通過什么方法使手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并通過能量流向圖建立和形成熱量的概念。
為了進一步觸發思維的興奮點,引發探究的欲望和動機,打開探究之門,我計劃先組織學生做演示壓縮空氣做功的實驗(這個實驗在空氣壓縮儀里放入半顆火柴頭,現象就會非常的明顯和震撼),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討論分析,得出外界對氣體做功,筒內氣體內能的變化。接著讓學生猜想,如果氣體對外界做功,氣體的內能會怎樣變化?并通過讓學生感受籃球放氣過程中球內氣體溫度的變化來驗證猜想。(實驗時,把氣針插入籃球,讓學生先感受一下籃球內氣體的溫度,再把氣針對著風車的風葉,看到風葉轉動,說明氣體對外做功,再讓學生繼續感受籃球內氣體溫度的變化)
最后組織學生演示氣體膨脹對外做功的實驗,以及用“冰露”礦泉水瓶分組實驗、觀察、體驗氣體膨脹對外做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該實驗中通過做功使內能變化的兩個過程。
知識的應用最終還是要回歸現實生活。因此這一環節的教學,借助了學生體驗性實驗、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觀察、實驗,使學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學問,物理來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與應用。并讓他們通過親歷科學實踐活動,體會到科學實踐活動的魅力與樂趣,從而樂于參與各種科學實踐活動。
第四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談一談本節有什么收獲或感想?并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通過該環節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思想、觀點,實現思維飛躍的舞臺,同時也幫助學生養成反思的好習慣。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布置課外小實驗:自制彈射器
找一段兩端開口的小塑料管,從塑料管的一端塞進一個用水浸濕了的紙團(要塞緊),從另一端推進一個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個簡易的彈射器就做成了。試試推進活塞,比比看誰能把紙團彈射得最遠。
布置這一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嘗試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小制作,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并為后面熱機的學習做個鋪墊。
六、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功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以教學的邏輯線列出了課題“第二節內能”及三個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
1、內能
2、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熱傳遞和做功
3、熱量
七、教學設計反思
新課改提倡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通過交流與合作,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本節課的總體設計思路是本著新課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本節教學設計能注重從學生已有的體驗、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過程,領悟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并對概念加以理解和應用。通過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實現以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知識與思維能力得以共同發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使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經歷過程,體驗方法,勇于探索。
教學方法上,本節教學設計能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交互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積極評價,多賞識、多鼓勵學生,引導學生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充分利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形成相同問題的不同答案,進而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簡而言之,教學設計都是課前的設計,而教學過程是富有變化、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會產生許多的信息和創新的火花,教師要機智的將有價值的學生生成性資源作為教學的焦點來重新組織教學。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保護創新火花、激發奇思妙想,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使物理課堂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構想和設計,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評委給予指正和幫助。謝謝!
【內能說課稿】相關文章:
內能說課稿01-11
內能說課稿6篇01-11
內能教學反思04-04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實用說課稿02-15
幼兒說課稿02-14
比的應用說課稿02-20
詠柳說課稿02-21
高中說課稿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