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說課稿
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5-08-02 08:21:19
  • 相關推薦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錦八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小說敘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輕時不務正業被菲利普夫婦趕出家門,被迫到美洲謀生。于勒發財后給菲利普夫婦寫信,表示要償還以前的欠債。這些信件成了家庭拮據的菲利普夫婦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許多荒誕可笑的花錢計劃。一家人到哲爾賽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窮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牽累,全家倉皇避開。小說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貧富變化牽動著菲利普夫婦的“變臉”,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親情關系,發人深省。

  二、說教法

  教學設想:

  本課的閱讀教學擬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豐富意蘊。力求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用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創新、多元評價作品的主題,領會其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在評價認識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理解主題思想。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人物語言、行動、神態、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情感態度價值觀

  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理解作者對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梳理情節,體會構思,把握小說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方法

  ①線索教學法

  ②活動式教學法

  三、說學法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課應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學習、感悟新知識。小說的故事性強,其曲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們往往比較關注主要人物的結局。因此小說的閱讀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但學生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題的把握較為薄弱,須重點指導。

  學法指導:

  尋讀————品讀————拓讀

  說教學過程

  本課課堂教學擬用一課時完成。

  導入新課

  整體感知課文

  尋讀,梳理情節

  請同學自由朗讀小說,找出你認為難以認讀的字詞。

  理清小說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從小說中找出“我們”一家對于勒的其他稱呼,并說說你的體會。

  同學們找出了許多對于勒的稱呼,思考這些稱呼與小說的情節有著怎樣的關系。

  教師歸納:這些稱呼代表了我們一家對于勒的不同態度,而這些稱呼因于勒的地位的變化而變化。

  品讀,剖析人物

  1、探究“誰是最可憐的人?”

  學生精讀小說,可以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解決探究的問題。

  交流反饋。

  學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菲利普夫婦是最可憐的人。

  從他們面對親弟弟于勒“揮霍家產——經商發財——衰敗窮困”的三度起落浮沉,他們采取了“懼怕憎恨——奉為福星——深惡痛絕”的三種不同態度。感受作為典型的小市民的他們,虛榮勢力,自私貪婪,一切以金錢為轉移的性格特點。

  ②“我”是最可憐的人。

  小說中其他人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文。小小年紀的“我”卻要經歷這樣赤裸裸的世俗爭斗,不能同親叔叔相認,跟隨在父母身后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站在渾濁的世間事那么的孤獨、寂寞。“我”的善良與整個社會相比也顯得那么不和諧。

  ③于勒是最可憐的人。

  他的一生坎坷,到老卻又無家可歸。甚至連自己的親兄長都不能真誠相待。

  ④姐夫是最可憐的人。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法郎代表我的心。

  教師小結

  拓讀,提升感悟

  課本中有幅插圖,是“我”給于勒叔叔錢的情形,這是這篇小說中最溫情的畫面。發揮你的想象,聯系小說內容,給這幅畫命個題目,并說說你的體會。

  拓展延伸

  假設破了產又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夫婦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試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么樣?試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教學反思

  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有層次地探究文本。

  讓學生在探究與對話中表現并強化語文能力。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神奇的石頭》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藝術課本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大自然的贈禮”中課題一的教學內容,本課主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審美的眼光重新審視、欣賞身邊常見的小石頭,感受他們的質樸、自然之美和形態之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由淺至深地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表現,發展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在教學時則圍繞著石頭的自然美,對于石頭的想象、石頭的傳說和對石頭的創作等進行展開。因此,本課的教學主要是在石頭上的添畫創作。根據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賞心悅析身邊平凡的石頭,了解石頭的相關知識。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利用石頭的不同形狀、質地、顏色等特征進行美術創作,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藝術活動,感受石頭的神奇、質樸、自然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學重點:通過了解不同的石頭,體會石頭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石頭的形狀、質地、顏色等特征進行再創造,使平凡的石頭變為藝術品。

  教學用具:一些小石頭,水粉顏料等。

  二、說學情

  本課內容主要針對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四年級學生進行教學。

  我們學校是一所鄉鎮小學,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藍天白云、山川河流、紅花綠葉等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為農村的孩子發現美、欣賞美,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頭隨處可見。而小孩子們天性喜歡玩耍,漂亮奇怪的石頭形象亦是他們的玩具。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神奇的石頭畫是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的想象能力、發現能力,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是先要啟發學生想象。在課堂中,教師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學生看各種千奇百怪的石頭照片,照片中的石頭具有明顯的特性,學生進行想象沒有多大的困難。初嘗想象樂趣的學生這時一定會對著自己的石頭進行聯想,進行討論,進行探究,課的進行也就順理成章了。

  美術的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最忌諱學生作業只有一種模式,一種風格。解決好想象的問題后,就要解決好如何繪畫的問題。在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從美術的角度去思考創作,從構圖、涂色技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

  2、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本課中要做到使學生通過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學習觀察、體驗、探究、發展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我,則是一個引導者。使學生的創造力在不知不覺中被挖掘、被激發。

  作為現代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學課件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課的開始以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為導入,歌聲委婉悠長極富感染力,點題和導入一箭雙雕,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想象空間。“石頭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這樣問。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課件播放出神奇的石頭圖片使得這個懸念瞬息即破。

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詩詞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張養浩的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傳很廣,膾炙人口張養浩是元朝官吏,曾做過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他任職期間,體恤百姓疾苦,賑濟災民,整頓吏治,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他任陜西行臺中丞時,路過歷朝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頗有感觸,從而創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書寫了祖國河山的壯麗景象,字里行間,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調,結尾二句,更是如同點睛之筆,富含哲理,讓人回味無窮,至今讀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說學情學法

  由于初中學生詩詞知識積累少,涉獵面窄;學生頌讀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語言表達上較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釋詩詞內容的淺顯層面,不能較深入地理解詩詞之美,詩人之情,以及詩詞所承載的中華精神文化的內涵因此,作為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教師更要注重學法的指導

  針對學生這種實際情況,配合語文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多次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人精辟的用詞;幫助學生走進詩人所處的特定時空,觸摸詩人的'心靈,感受詩人的人道主義情懷,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首元曲的積極性

  說教法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縱觀世變,吊古傷今,恨時局之險惡,哀民生之多艱,氣勢雄渾,感情強烈、深沉學習此詩,重在誦讀但誦讀不能停留在同一層面,每一次誦讀都要有新的體驗和領悟于是我采取聽讀、朗讀、品讀等多種閱讀方式,學生自我發現法和教師啟發誘導相結合的方法,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啟發學學生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歌內涵同時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更多讓學生參與討論、探究、誦讀實踐,激發學生的思維,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2.反復吟詠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人道主義情懷

  重點難點

  1、通過多讀多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2、通過抓住詩歌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由《三國演義》主題曲,給同學們營造一種歷史滄桑之感,設計話題引出嘆世、懷古是散曲流行的題材,《山坡羊潼關懷古》是懷古的名篇

  電腦出示;古潼關地形圖;,要求學生介紹潼關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設題目的:縮短學生與潼關的空間距離)

  明確: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西有長安,東有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課前熱身

  1.自由讀課文(使學生排除朗讀疑難,為理解文意作鋪墊)

  2.正音 巒(luán) 躊(chóu ) 躕(chú ) 闕(què) 興(xīng)

  3.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4、聽錄音范讀課文(通過示范朗讀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朗讀時的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

  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初步感知課文,理解文意,逐步養成自主學習文言的習慣(具體操作: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子,教師點撥總結后,出示譯文:

  華山的山峰像趕集一樣匯集一方,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澎湃,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地勢險峻.抬頭望西都長安,心頭感慨萬千.我從秦漢故都旁經過,看到成千上萬間宮殿都化為了泥土,不禁感傷無限.王朝興起,百姓受苦,王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二、四邊互動

  出示:

  我朗讀、我發現、我感悟、我賞析

  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用筆圈出你最喜歡句子?并說出理由你感悟最深的句子?請談談你的感受

  (設問意圖: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新課改的精神,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

  學生1:;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這幾句是寫景很有特色,我很喜歡

  學生2:我覺得;聚、怒;字應重讀, 它寫出了峰巒和波濤的氣勢

  師;峰巒如聚;是以動寫靜,山本是靜止的,&qut;如聚&qut;化靜為動,一個 &qut;聚&qut;字表現了山峰的眾多與動感&qut;波濤如怒&qut;句,以&qut;怒&qut;來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qut;怒&qut;字還把河水人格化,它傾注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所以要抓住重點字詞進行詩歌賞析,觸摸詩人的心靈,感受詩人的情感

  學生3:&qut;望西都,意躊躕&qut;我很喜歡,它可以讓我想象出作者此時神態和心情

  學生4:我覺得這兩句話,寫出了作者痛心的感覺

  師:躊躕的本義是猶豫不決的樣子這里是感慨萬千,非常痛心的樣子作者面對西都長安,今非昔比,心情非常沉重

  學生5: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qut;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qut;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都蕩然無存了,曾經是何等的奢華,何等的昌盛,現在只是一堆堆黃山,突現作者眼前讀到這,我也非常傷心

  學生6:從這句詩中,我仿佛看到了戰亂中阿房宮那燒了四十天的熊熊大火

  師:這詩句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流露出一種昔盛今衰之感

  學生7: &qut;興,百姓苦;亡,百姓苦&qut;意味最濃,從這句中,我好象看到關中逃難的饑民,在荒蕪貧瘠的土地上,艱難地奔走著

  師:翻開歷史的畫卷,朝代的興衰造成的最終結果是百姓的苦難(出示)一想到這個事實,詩人的情感充滿了悲憤,充滿著對老百姓的同情

  三、拓展深化積累

  反映百姓的苦難,關注、同情百姓是我國歷代知識分子的自覺行為,是我國詩歌、散文的思想精華,是我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們學過的詩歌、散文中還有哪些名句反映了這個主題?

  (學生先搜集,再出示)

  附:

  ①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張俞

  ②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

  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

  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⑤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

  這些反映百姓苦難的詩句,體現了作者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請同學齊聲朗讀,感受詩人們這片赤誠之心

  總結

  作者借憑吊潼關古跡,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表現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也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的憤慨.

  朗讀實踐

  1.學生討論詩歌的朗讀基調,三個部分的語調、語速變化

  明確:全詩表達了詩人沉痛、憤慨之情,感情強烈、率直寫景部分大處著筆,意境開闊,要讀出雄渾氣魄;抒情部分要表達&qut;躊躕&qut;&qut;傷心&qut;情緒,語調沉郁,語速稍緩;議論部分是詩人懷古傷今,情感噴發,應讀出悲憤難當的語氣

  2學生個別表演朗讀(出示一組畫面)

  3.播放《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新唱,讓學生想象詩人那種沉痛、憤慨之情

  4、當堂背誦《山坡羊潼關懷古》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美麗的丹頂鶴》是小學語文教科版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在第八單元是第16課。

  2、教材分析:

  我初讀這篇課文,第一感覺就是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丹頂鶴的顏色美、形體美、姿態美。滲透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課文篇幅不長,層次清楚,內容生動,語言通俗易懂。

  但是,作為老師我也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丹頂鶴,很難有真實的感受,要讓學生只靠讀書就能體會丹頂鶴的美麗、高雅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后來,我不斷地鉆研教材,并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丹頂鶴的知識、圖片、音像資料。在此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頂鶴的美麗和高雅。當我拿起書來再讀課文的時候,是情不自禁地將這種對丹頂鶴的喜愛、欣賞融入課文的字里行間,相信一年級的小學生讀完課文也會被丹頂鶴特殊的美所深深的吸引。

  3、教學目標分析: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一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對第一課時的教學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圖文對照來展開合理想象,感受丹頂鶴的外形美和姿態美。

  (2)了解詞語旅伴、嵌、引吭高歌、展翅飛翔等的意思。

  (3)通過學習,在樂讀中懂得丹頂鶴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在教學時,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引導學生從課文中領略丹頂鶴的美麗、高雅的難點,而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在教學中的比例相對較少。

  二、說教法:

  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通過朗讀訓練,整體把握知識內容和情感態度。根據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的認知特點,運用多媒體、語言描述、動作體驗等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三、說學法: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課文重點詞語理解能力有限和本班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學法指導上主要以激趣為主,學生在愉悅情景中自讀、領讀、比讀、演讀。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使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

  四、說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丹頂鶴的美,懂得丹頂鶴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第二課時:學習本課生字,練習背誦

  五、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丹頂鶴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黑板上貼出丹頂鶴的圖片,引出課題,板書丹頂鶴。然后問學生,丹頂鶴長得怎么樣?這是什么樣的丹頂鶴?引出美麗的,板書完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后教師再范讀,最后再開火車讀,讀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能發現別人身上的閃過點,便于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而且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激起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深入挖掘、直奔重點

  這部分的教學,以二、三自然段為主品讀感悟,品味美麗,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1、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丹頂鶴美在哪里?以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很容易被丹頂鶴美麗的外形、顏色吸引。這時,我就因勢利導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同時指導朗讀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講解潔白、黑的重音,翅膀邊兒后面的停頓。并利用黑板上貼的丹頂鶴圖片,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課文所描寫的丹頂鶴身上的顏色。一白一黑色彩鮮明、清清爽爽。

  第二句把鮮紅鮮紅的頭頂比作紅寶石,通過多媒體放大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丹頂鶴頭頂的鮮紅、富有光澤,并理解,什么是嵌。然后,指導朗讀鮮紅鮮紅的,并提出問題:為什么不用一個鮮紅?讓學生體驗到丹頂鶴頭頂紅的程度,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順勢理解課題上的丹,理解丹頂鶴名字的由來。

  2、由丹頂鶴名字的講述,緊接著我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拿出先講,將文本重新編排,提問:它除了叫丹頂鶴這個名字以外,還叫什么?引出仙鶴一句。從而引出第三自然段的講解。

  3、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時,我借助丹頂鶴貼片,將丹頂鶴的腿、脖子、嘴用一個長標出,學生一目了然,直觀感受到了丹頂鶴的形體美。文中描寫丹頂鶴的姿態很高雅,對高雅一詞學生很難理解,必須借助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的形態來理解和感悟。所以我在這里充分借助了多媒體手段,以及讓學生帶動作的表演,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及肢體語言,理解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從而體會丹頂鶴的高潔、優雅。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在學完2、3自然段后問學生:這樣美麗的丹頂鶴究竟生活在我們國家的什么地方呢?從而進行了1、4自然段的略學。

  2、《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開闊視野,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所以我進行了知識的拓展:多媒體課件出示扎龍自然保護區的圖片,讓學生體會扎龍的美,告訴學生扎龍就在我們省的齊齊哈爾,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油然而生,接著說:這么美麗的丹頂鶴,真讓人喜愛,遺憾的是全世界的野生丹頂鶴僅剩1200多只,可喜的是其中竟有800多只生活在我國,并被列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我們應該感到驕傲。這樣美、這樣珍貴的丹頂鶴,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很自然進行了保護野生動物的德育教育。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學生談收獲

  2、我用自編的三字經總結課文

  春天到,百花開。丹頂鶴,飛回來。

  頸翅黑,身體白。紅寶石,頭上戴。

  腿脖嘴,長而美。鶴延年,神仙愛。

  扎龍區,故鄉在。護珍禽,記胸懷。

  三字經代替了教師的長篇總結,學生拍手誦讀,節奏歡快,讀起來瑯瑯上口,便于記憶,又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布置作業,課文講了黑龍江省嫩江流域是丹頂鶴的第一故鄉,我讓學生課下查查資料或問問家長,丹頂鶴有第二故鄉嗎?在哪里呢?這樣又進行了知識的拓展,使知識更加完整。

  七、說板書設計:

  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美觀簡潔,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丹頂鶴的美,便于理解課文的內容。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知了叫 夏天到》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2課。夏天是本單元設計的自然背景,本主題活動由夏天動植物生態圖景、動物與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動物與人們的生活、探究蟬或其他會鳴叫的動物四個部分組成,融常識、生活、生態意識、探究活動于一體。

  (二)教學目標

  l 知識與技能:1.能仔細觀察季節的變化,從多方面感知夏天。

  2.能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學習簡單的探究方法。

  l 行為與習慣: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了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

  響,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探究精神。

  l 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對夏天的自然現象及相關常識的探究興趣。

  (三)說教法和學法。

  我在教學中針對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環節的活動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課標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采用了:談話交流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比較法等,讓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從自己生活的各種現象中,從自然界的變化、人們生活的變化中捕捉季節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發現夏天的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探索精神,從而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對小學生來說,探究季節特征十分明顯的夏季,生活性強,操作性易,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去發現、觀察大自然中一些奇妙的現象。因此,我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情出發,制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點:

  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激發學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問題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是本課的重點。這個重點體現課程內容標準“了解天氣、季節的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學會照顧自己”、“對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問題有探究的興趣”、“能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等內容。從本課教材來看,本主題活動由夏天動植物生態圖景、動物與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動物與人們的生活、探究蟬或其他會鳴叫的動物四個部分組成,融常識、生活、生態常識、探究活動于一體(課件出示相關圖片)。首先,以“感知夏天為題”,引導學生學生主動獲取夏天到來的信息,說說對夏天的感受,初步激發學生探究夏天的興趣;從故事“好奇的丁丁”入手,把夏天的自然現象串聯起來,引導學生探究自然問題的欲望;與學生一起探究小動物的鳴叫,理解知了鳴叫的原理,繼而通過查找資料尋找其它小動物鳴叫的原理,體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最后是展現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場景,討論兒童對夏天的感受,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并對學生進行安全、防護教育。教材四個方面的主題活動都是圍繞我們這一教學重點采取層層遞進方式設計的。

  說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習簡單的探究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對于一年級的兒童來說,培養探究能力是長期努力的結果,希望通過本課能對學生起引導的作用。

  (五)教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青蛙、知了的叫聲;雷鳴聲、大、雨聲的錄音;與夏天有關的圖片。

  二、說教學重點的分析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探究性學習。本課教材側重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中“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探究自然的美”。同時本課為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教師用書對本單元教學目標明確指出:“感受觀察生活、探究生活、創意生活的樂趣,熱愛自然、熱愛科學,學習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方法。”本課課題《知了叫 夏天到》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正是熱愛所以產生探究自然界季節性變化的欲望。從當前我校一年級學生的已有經驗認知來看,他們對一年四季的循環交替有一定的表面認知,但對于每個季節的具體變化和一些奇妙現象的認識,還是一知半解,因此,引導學生學會從自己生活的各種現象中,發現季節的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究精神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

  三、說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和過程。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以下環節,讓學生通過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等方式進行有效學習。在第一課時中,我們主要擬通過“尋找夏天”這一主題開展不同環節的活動,繼續讓學生感受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并進行有效探究。

  活動一:夏天的聲音。

  通過放夏天的蛙鳴聲、知了叫聲、大雨聲等錄音給學生聽,讓學生判斷,感知夏天的聲音。

  活動二:夏天的色彩。

  播放收集到的圖片:夏天開花的植物、夏天雨后彩虹、夏天女孩子穿花裙等。通過圖片資料的展示、學生進行觀察、交流、想象,幫助學生感知夏天的色彩。

  活動三:夏天的秘密。

  1.創設情境,講述《好奇的丁丁》的故事,把夏天的自然現象:“從小鳥低飛和魚兒露出水面判斷雨天即將來臨;由雷雨天到安全避雨”等一連串自然現象串聯起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引導學生探究自然問題。

  2、動物的鳴叫。通過媒體呈現了知了鳴叫的原理,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等途徑進行自主探究。

  2.說一說:與同桌交流自己觀察、了解到的夏天的小秘密。

  3、議一議:東莞的夏天什么時候來到?中午為什么不能給花澆水?知了為什么會唱歌?下雨前小動物有些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匯報等形式進行探究,從而更真實具體地認識夏天。

  環節四:夏天的歌謠。

  以“夏天到”童謠導入,展現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場景。學生齊讀,在讀中感受夏天。然后,可以發動學生尋找其它與夏天有關的童謠或自編童謠。繼而討論學生對夏天的感受,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并說明原因,請小組代表上臺匯報,老師要同時進行安全、防護教育。

  最后,我們擬通過實踐活動布置進行結課,把教學重點落實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尤其是在探究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有限,需要得到家長在知識、方法和條件方面的幫助。我們將設計以下實踐活動:夏天到了,請與家長一起觀察大自然中更多的奇妙現象,并進行有效記錄。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青蛙和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鄂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第6組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童話故事,它告訴我們自然界中青蛙和蛇是一對天敵,蛇吃青蛙是其本性。讓小學生知道,在自然界中,有些動物是不能成為朋友的,這也是自然界生存法則。文中的小青蛙和小蛇在一次偶然邂逅中成為了“朋友”,天真可愛的建立了真誠的友誼,度過了美好而難忘的一天,這是不能長久的。文章語言流暢,生動有趣,對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細致,對話很有趣,貼近兒童生活,適合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和教材實際,將《青蛙和蛇》的教學目標定位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7個字。,聯系上下文理解“以防萬一、彼此羨慕、渾身顫抖、臉色蒼白、習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幫助學生理解,小蛇和小青蛙是對天敵,蛇吃青蛙是其本性。明白在自然界中不能做朋友的不止這一對。初步了解一些自然法則。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正處于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的過渡階段,在小學語文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并在段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在本課得教學中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三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采用了課前搜集資料,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采用現代教學手段,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配合板書與貼畫,最后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過程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多元對話中,培養他們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運用能力。本節課我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一)導入課題,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上課伊始,我利用課題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讓學生的大腦迅速活動起來,思考與課題相關的問題,這時學生會提出:“為青蛙和蛇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后來怎么樣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也正是課文所要了解的相關內容,學生在讀課文時也能更有目的去讀。長此以往,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于問,他們的思維會隨之活越,學習的興趣也會高漲。

  (二)自由讀文,感知文本

  在這里我緊扣課題,由“小青蛙和蛇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這個問題帶動全文,激起孩子們走進文本的閱讀期待。以學生的自讀為主,讓他們在放聲誦讀中實現與文本的初次對話,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閱讀感覺:”你知道了什么?”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文本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匯報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他們自己從文本獲取知識的過程。

  (三)以讀促講,直奔重點

  課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三年級學生閱讀的特點,通過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本。

  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可以聯系生活情景,緊扣“驚呆,渾身顫抖、臉色蒼白”等關鍵詞,通過課件演示青蛙媽媽的表情變化幫助學生去體會青蛙媽媽談虎色變的緊張,懼怕,擔心和為小青蛙捏把汗以及暗自慶幸的復雜心情。通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生活經驗,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讀中悟,悟中讀,在讀的過程中反映出自己的情感和青蛙媽媽同憂愁。

  在第五自然段的教學中,可以先通過課件演示蛇回家后的情景,抓住蛇媽媽的動作表情和語言“蛇媽媽對什么感到奇怪?”“她對小蛇說了些什么?”通過指導學生讀好小蛇和媽媽的對話,體會出吃青蛙是蛇的本性。

  第六自然段可以以讀代講,進一步體會出他們不能做朋友的現實。

  (四)角色朗讀,語境體驗

  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這篇課文語言流暢,生動有趣,對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細致,對話很有趣,貼近兒童生活,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讓學生選擇不同的角色,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了與文本對話的位置,成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進學生走進教材,積極進行角色體驗,隨后,將體驗所得通過表情朗讀顯現出來并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

  (五)拓展訓練,發展想象

  這是一篇知識性童話,在理解了蛇和青蛙是天敵之后,根據最后一個自然段的“要是我們能一直在一塊玩就好了”這一句引出“你還知道自然界中哪些動物不能成為朋友?”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好地理解自然法則。“假如你是小青蛙,你準備對小蛇說些什么呢?”請學生分別以小青蛙和小蛇的口吻給對方寫一封信,告訴對方不能在一起的原因,讓學生發揮想象并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生存要面對殘酷的現實。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最喜歡的水果》是北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統計的初步知識,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最喜歡的水果的情境是學生學習統計圖的載體,教材通過設置這一活動性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入的體會到,統計圖對數據處理的方便,從而體會到學習這些知識的必要性。

  根據大綱的要求

  1、創設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讓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學習用分一分、擺一擺、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簡單的問題。

  3、初步學會與同伴的合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初步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認識簡單的統計圖表。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學中要用到的多媒體課件、統計圖表、水果圖片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1、設計思路

  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統計活動會有一些接觸,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計知識,但對于本課的學習他們不會感到陌生,所以設計了一個慶元旦聯歡會的.情境,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在他們動手操作進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統計圖和統計表。

  2、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這節課主要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收集數據,進行整理,得出制作統計圖表的基本方法。

  3、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感受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我選的是四年級下冊第9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三課,本課主要是學習一些食品類單詞和如何進行簡單的買賣食品對話。

  二、說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有了三年級的一點兒英語基礎,但在單詞量上還很欠缺,英語表達能力不很強,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喜歡表現自己。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聽、說、認讀三會單詞:lunch,Frenchfries,pizza。

  (2)能聽、說、讀、寫四會單詞:hotdog,Coke。

  (3)學習句型:What’sthetime?It’s….Ilike….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飲食習慣。

  四、說重難點

  同知識目標

  五、說教具:

  圖片、錄音機、多媒體

  六、說教學過程

  1.復習:

  復習數字。教師拿著表問學生。T:What’sthetime?/Whattimeisit?

  S:It’s….

  也可以學生之間互相問。

  2.新授:

  (1)當學生回答到:It’stwelve.時,教師順勢說到:Oh!It’stimeforlunch.進而學習單詞lunch。之后教師又問:Whatdoyouliketoeatforlunch?(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各種食品圖片,讓學生學習說:Ilikemeat/noodles/vegetables…。)

  (2)教師接著學生的說:IlikeFrenchfries/pizza/hotdog/Coke.并通過圖片、實物、簡筆畫等方式來學習這些單詞。

  3.練習:

  (1)對話練習1:T:Doyoulikehotdogs/pizza…?

  S:Yes,Ilikehotdogs/pizza….

  對話練習2:S:Whatdoyoulike?

  S:Ilike….

  (2)拓展練習:表演買賣食品的過程。

  A:CanIhelpyou?

  B:Yes,Ilike…and….

  A:15yuan,please.

  B:Hereyouare.

  A:Thankyou.

  4.作業:

  (1)抄寫四會單詞。

  (2)背誦本課文。

【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06-09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船長》說課稿12-01

遲到說課稿12-02

《離騷》說課稿01-12

《絕句》說課稿01-13

紙船說課稿01-06

《仿佛》說課稿01-16

《背影》說課稿01-16

高中說課稿04-1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AV极品视觉盛宴 | 日韩欧美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 夜鲁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第一页 | 桃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久久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