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實用文>事跡材料>感動中國人物事跡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
更新時間:2024-08-29 09:00:16
  • 相關推薦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跡吧,借助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那么擬定事跡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1

  天梯和溜索。沒有親身體驗過是不會深切地體會到當地民眾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的。去懸崖村的必經之路,是用鋼管搭建的天梯,有2556級。不要說叫你親自去攀爬,只是看看圖片你也會嚇得兩腿發軟。更不要說爬上去之后還要下來,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下來時更困難,特別是對有恐高癥的陳貝兒來說。但陳貝兒做到了,她克服了心理和體能上的困難,親自上下了懸崖村的天梯,前后花了十多小時,目的是體驗一下當地村民的不容易。如果沒有真誠的心,就讓無人機去拍便可以了,何必辛苦自己呢?

  拍攝乘溜索過怒江那一節,隔著屏幕都可以感受到陳貝兒是極其害怕的,剛開始的時候連眼睛都不敢睜開。但本著對拍攝的真誠,她還是咬緊牙關堅持完成了拍攝。

  陳貝兒對祖國也充滿著真誠。《無窮之路》的播出,讓香港觀眾有了更多的了解祖國的.途徑和機會。在TVB制作的英文版《無窮之路》中,陳貝兒親自作英文旁白配音,目的是希望能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真實的中國。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2

  鮑峰,是馬鞍山師專的一名思政課老師,同時也是和縣人。在他的同學當中,有幾位是葉連平老師門下畢業的學生,因此很早以前,他就從同學處聽說過關于葉連平老師的先進事跡。幾年前,有一次學校請葉老來校給青年老師作報告,鮑峰也第一次當面傾聽了葉連平老師的講解并描述,知道了他更多的生平故事,為之感動。

  鮑峰認為,葉老既是他的鄉中先賢,也是他的同行前輩。學習葉老敬業樂業和奉獻精神,自是應有之義。“葉老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了大愛無疆、崇德向善的師德,葉老是我們和縣人的傲慢,也是我們年輕老師學習的.榜樣和楷模。”鮑峰表示,葉老關切留守兒童的學業成長和身心健康,自費成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把孩子們聚集起來,無償施教。又把有限的收入掰成幾瓣花,組織學生出外學習參觀,擴大視野,甚至自費發放獎學金,激勵孩子們的每一個進步。傾其全部,以個人之力,先后培育輔導千余學生。

  “沒有仁愛精神,是難以做到這樣的傾情付出,更別說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鮑峰說。

  作為一名思政課老師,鮑峰認為,他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仁愛精神不行或缺,放下身材接觸學生,了解學生,關注他們學習生活情感須要,如此才能贏得學生家長的信任,教學之中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鮑峰還認為,葉老的精神還表現在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老師不僅僅是個職業,更是學生靈魂的引路人。”鮑峰說,“作為一名思政課老師,為學生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指引他們走好人生的。路,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有這樣的覺悟,好在有葉老為我們做了榜樣。”

  提及對自身的將來規劃,鮑峰表示,他將以葉老的精神為指引,補精神之“鈣”,不斷武裝頭腦,強素養、提本事,進一步堅決志向信念。立足崗位查找不足,強化學習,提振精神,不斷加強看家本事,耕好自己一畝三分地和責任田,向葉老看齊,爭當先進模范,立足崗位做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3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位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于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的,于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里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里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至于當時實驗室里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后再告訴您。”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1957年10月楊振寧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志向堅定固然有助于人生走向成功,但超出自身能力的志向無異于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放棄不切實際的追求目標,人生才會轉向真正的成功。楊振寧放棄物理實驗研究轉向理論研究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選擇是他的人生與事業的華麗轉身。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4

  經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航天員聶海勝參加過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劉伯明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今天上午,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將加注推進劑。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軌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航天員搜索救援能力;開展多領域的空間應用及試(實)驗;綜合評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各系統間的匹配性和協調性,為后續任務積累經驗。

  按計劃,神舟十二號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執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工作生活,駐留約3個月后,搭乘飛船返回艙返回東風著陸場。

  目前,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組合體狀態穩定,各項設備工作正常,具備交會對接與航天員進駐條件。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5

  張桂梅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我,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著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欽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張桂梅

  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范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說:“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于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

  作為一名彝良的職高教師,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奮斗。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6

  日前,網絡媒體紛紛報道蘇炳添已經從廣東省隊“退役”,現在的身份是暨南大學的“老師”,事實上,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一起隨了解一下吧。

  據《廣州日報》報道,蘇炳添從本科到研究生都就讀于暨南大學,在他研究生畢業前,20xx年,暨南大學正式成立了體育學院,也因為學科拓展需要招聘了一批優秀的教師,蘇炳添是暨大學子,又是中國田徑歷史上在男子100米跑項目上的代表人物,因此暨大極力挽留蘇炳添留校任教,蘇炳添本人對大學體育教師這個職業也有濃厚興趣。

  不過,說蘇炳添已從廣東田徑隊“退役”并不合適,事實上廣東田徑隊是將蘇炳添的人事關系轉到了暨南大學,而蘇炳添仍然代表廣東參加比賽,他也將繼續從廣東田徑隊得到支持和保障。所以,蘇炳添的身份不光是運動員,還有一個新的身份是暨南大學副教授,兩個身份不沖突。

  有意思的是,田徑隊高水平運動員投身高校體育教育的案例越來越多,第一位跑進10秒的男子百米“飛人”張培萌在天津全運會后正式退役,目前已經是清華大學的'田徑隊教練。

  張培萌與蘇炳添曾是百米跑道上中國國內巔峰對決的對手,未來蘇炳添執教暨南大學校隊,兩人的學生或會形成“南北對陣”的局面。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7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沒有專職的心理醫生。學校老師們開玩笑說:“張桂梅校長就是心理醫生。”

  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家庭貧困的陰影,經常會使一些學生精神狀態低迷,學習成績滑坡。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張桂梅不僅耐心地開導學生,而且親自去家訪,了解學生背后的`家庭原因。她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

  張桂梅每晚住在學生宿舍。高一年級的一名女生情緒低落,學習成績退步。張桂梅就讓她與自己同住,經常開導她。了解到女孩的父母經常打架,女孩還常被父親嫌棄辱罵。張桂梅3次到村中她家里為其父母調解,終于讓全家和好,小姑娘臉上有了笑容,學習也更努力了。“我要救這個孩子,就要救她父母,救她全家!”張桂梅說。

  “陳小琴(化名)最近考試成績才390多分,這個成績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年國慶家訪,張桂梅帶著滿腹疑問來到船房鄉華榮村高三學生陳小琴家。陳小琴家是貧困戶,母親有精神疾病,父親受到村里幫扶,當了村里的保潔員。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跡06-21

最新感動中國人物事跡10-13

最新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10-26

[推薦]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跡08-11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合集)07-26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跡(優)08-08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04-10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材料06-15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跡匯總[9篇]08-1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精品天堂一级 | 日韩r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无 | 亚洲综合婷婷六月日韩 | 天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