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聽后感就是聽過一段演講或者會議之后的感想,跟讀后感類似,不過一個是讀的,一個是聽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梁祝聽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
梁祝聽后感 篇1
很早就聽說過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純潔的感情故事,昨日晚上,在網上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心里就有了更多的感受。
全曲選用梁祝故事中的三個主要情節:相愛、抗婚和化蝶,作為音樂的三個部分。表現出青年男女的忠貞感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反抗。
前奏響起,在輕柔的背景下傳來了優美的引子音樂,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著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秀麗景色,既渾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麗的前奏旋律中。仿佛看見了各種鳥棲息在樹枝上,呼朋引伴地發出清脆的鳴叫聲,湖水隨著微風蕩漾起層層漣漪,我臺在草橋亭畔雙雙結拜的場景,它以優美的小提琴聲為中心,向人們詮釋了一個純潔感情的真諦。盡管這個旋律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很熟悉,但卻能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每一個音符仿佛都經過了夕陽的點染,閃爍著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經過連接部進入到副部主題,描述的是粱山伯與祝英臺同窗三年,同學同樂的歡樂的心境,把人們的心帶入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意境中,仿佛也與粱山伯與祝英臺共同分享著同窗之歡?墒,似乎凡事都有不測風云,總是這樣甜盡苦來,梁祝長亭惜別的依戀情景突地撞進了我的腦海中。在四處林蔭的小道上,兩個年輕人的手卻遲遲不肯松開。因為他們明白,這一松,就不明白何時才能重逢。在他們的`心中,始終有個堅定的信念,他們的感情不會中斷,他們要為自我的感情負責。強烈的顫音結束了這場離別,它以自身深沉渾厚的獨特音色預示著不祥的征兆即將來臨,各種震竟有些癡了,心隨著音樂的起伏而起伏著。前奏旋律
過后是梁山伯與祝英音、三連音、四連音生動地訴說了祝英臺在失去梁山伯后的惶恐不安與痛苦,旋律的抑揚頓挫像是暴風雨的來臨之前大海上波濤洶涌的場面。音色隨著猛烈的配音變得越來越厚重,使我的腦子一片混亂。最終,在一大串的鋪墊后,祝英臺抑制不住內心的痛苦,進行了抗婚,連續的重音充分表現了祝英臺英勇的反抗精神,向往破除封建宗法禮教,獲得現實主義的心聲。從側面反襯了惡勢力的兇狠殘暴。很快,一段凄美的音樂侵入我的耳朵,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梁祝樓臺相會,互訴鐘情的情景。緊之后,樂曲急轉直下,以急板和散板的表現祝英臺在梁山伯墳前向蒼天控訴,并運用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中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把樂曲推向了全曲中的最高潮,在奏完最終一段后,樂聲齊鳴,祝英臺縱身投墳。我不禁為祝英臺悲慘的命運感到可惜。最終,序奏主題再現,沖刷著之前所有的黑暗,又帶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讓我看見祝英臺和梁山伯的靈魂在天宇下花成蝴蝶,在蒼穹中凄然地飛舞。這樣的尾聲把聽眾引到一個傳說中去,體會一次完美的藝術享受。
這種完美也許就是真正的感情吧,它不需要任何物品的點綴,也不要用任何海誓山盟來擴張,它只是一種清新甜逸的愛,散播在每個人的心靈中間……
梁祝聽后感 篇2
我想必須有不少同學寫《梁祝》的聽后感,網上也有許多關于這個作品的鑒賞,相信教師看過的圍繞這首曲子寫的文章不勝枚舉。有同學勸我另選題材,我有猶豫過,但最終仍舊未改變決定。我憧憬感情,所以我對《梁!酚兄厥獾臒岢馈
《梁祝》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和陳剛于1959年寫成并首演的,是小提琴協奏曲。隨后人們根據需要將它改成了古箏協奏曲、古箏獨奏曲或者二胡獨奏曲等版本。
在眾多的演繹版本中,我更偏愛古箏獨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也許是因著演奏樂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緣故,又也許是受到想到二胡就會聯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響,總是使我的情緒籠罩在無邊無盡的哀怨、凄楚、悲涼的氛圍當中。我覺得,《梁!冯m然是杯具,但這個故事以及演繹這個故事的曲子的本意與其說是在表達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說是在表達人們對忠貞于感情的贊美以及對完美感情的希冀和追求。而古箏這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較二胡更加潤滑、更加渾厚,聽起來讓我感覺更加悅耳、舒服,也更有感慨。所以,我認為以古箏彈奏《梁祝》更能表達其意。協奏版本的《梁!罚涍^獨奏和樂隊協同能夠演繹更多的場景,表達不一樣的情感,聽起來是最有感覺的,可是我很多人都欣賞過,就不再重復協奏版本的分析,轉而嘗試對古箏獨奏版本進行分析。
獨奏版本存在某些缺陷,故事情節只能經過較為單調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來表達。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箏的低音緩慢拉開了故事的序幕,在那里我聯想到的是嫩綠的草叢和散發著淡淡香氣的鮮花在風中搖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緊湊的高音引出了祝英臺的出場,雖然男扮女裝,但仍舊難掩其楚楚動人的姿態。弦音出現一小段滑音,好似在表達祝英臺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懷。隨后音樂節奏放慢,渾厚的弦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橋結拜的過程。繼而主旋律不緩不急地奏出,時而伴隨著輕快、調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讀、同享喜憂的生活;顫姷囊魳窛u漸消退,隨之而來是輕而慢的弦音,猶如十八相送英臺欲語還休的壓抑心境。之后音樂先是低沉陰暗,后則表現為高音和加快的節奏,刻畫了英臺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緊之后的`時而單音調斷斷續續、時而連音連綿,宛若樓臺會中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隨后音樂出現高音連續,偶爾伴隨著單音調的出現,激昂果斷,表現了英臺哭靈并跳入墳內的情景。最終音樂一轉,音調宛若兩只從墳中飛出的蝴蝶,故事由此在完美的想象中結束。
此前,為了用心寫好這篇文章,我聽了很多遍《梁!贰驗閭人的樂感很差,不會打節拍,不會唱歌,也不太懂得欣賞。這也是我選這門課的原因。經過一學期的音樂鑒賞課的熏陶,在黃教師邊放音樂邊指點的教學方式下,我漸漸學會了根據曲子里跌宕起伏的調子去確定故事情節的發展,用心去聆聽去想象。對我來說,音樂是一門語言,它既能夠表達想法,也能夠表達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懂得鑒賞的人,必定要用心去聽。
梁祝聽后感 篇3
今日的政治學習之前,張爾帶領我們欣賞《梁!罚茏匀坏亟Y合著音樂解說著,一會說這時出現的是舒緩的小提琴的聲音,又一會說,此刻出現的是陰森恐怖的大擦,奇怪的是,我只是覺得音樂很好聽,而聽不出這聲音來自小提琴或者大擦,由此想到,每個人能理解的是不一樣的,更由此想到,我班上的每一個孩子,能理解的也是不一樣的。我怎可能要求他們在同一天背出同一段課文;我怎可能要求他們聽寫都能拿滿分。這樣想來,今日批改聽寫時的郁悶也就消散了。原本,我是設想狠狠懲罰那些聽寫錯了十來個的孩子,因為,上次布置聽寫時,我已經研究了他們的承受本事想讓他們根據自我的現有水平或選擇聽寫30個,或聽寫40個,最多也就50個。我這個教師應當不是“狠心牌”的吧?墒,擺在我面前的是什么?78分,68分,甚至刺眼的58分!所以,我怒火叢生,我想著一個一個懲罰的招兒,不巧,今日是無作業日,故而,我的很多懲罰措施只是停留在我的腦海里。當時,甚是遺憾,而此刻,我感激這“無作業日”,他讓我的浮躁、不理性扼殺在萌芽階段。我應當好好反思。是的,細想,上一周外出學習,這一周回來忙著趕課,急了點,粗了點,故而,忽略了細節,光記得“趕!趕!趕!”更讓我愧疚的是,抄寫19課生字時,才發現第17課生字居然還沒有寫上,我呀!我讓“忙”亂了我的教學節奏,我有足夠的底氣去質問他們嗎?如果說,也有同學聽寫取得好成績,或者滿分,那是因為他們奪了一份額外的勤奮。
很多時候,做教師的想不明白,是因為我們沒有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大胖子,我必須能理解那些跑50米氣喘吁吁的孩子;如果我是沒有音樂細胞的`,我必須能理解那些對著口風琴手足無措的孩子;如果我是記性很差的,我必須能理解那些把課文背了10多遍還背不出的孩子;如果我是色弱的,我必須能理解那些畫得一塌糊涂的孩子;如果……如果……這太多的如果警醒著我。我的工作不一樣于其他,不允許有太多的如果。
梁祝聽后感 篇4
我喜歡音樂,音樂可以讓我的心情開朗。以往我聽音樂只是在那欣賞那樂器發出來的旋律和節奏,根本就不知道原來音樂里面還有著情節和感人的故事,聽了王一博老師的講課后我才知道原來聽一曲音樂里有這那么多的知識,上了幾節課后我感覺自己現在聽音樂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還記得那天老師讓我們欣賞《梁!,以前就如老師所說的就會聽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沒在意那里面的內涵和動人的愛情故事。
現在我終于聽出了,原來小提琴代表著的祝英臺和大提琴代表著的梁山伯互相應答著,像是在互訴情誼和離愁。這時能明顯的感覺到悲劇即將上演。如海潮涌來的管弦樂正式拉開了悲劇的帷幕,那渾厚、低沉、恐怖的樂音仿佛是強大的封建勢力在百般阻撓,逼迫一個弱小的女子放棄美好的'追求,順從父母的旨意。此時小提琴代表的祝英臺寧死不屈,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兩者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直至樂曲的另一個小主題上演,矛盾才漸漸平息。樂曲緩緩奏出《樓臺會》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訴心中的情誼,又像是在傾聽彼此的哀嘆。音樂給人以凄婉的感覺。忽然樂曲疾走,好像在告訴我們這些聽眾:梁山伯因為過度悲傷而在絕望中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蛟S是祝英臺也沉入了無盡的絕望。或許是祝英臺早知道有一個并不盡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結局在前方等候,她順從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過門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靈。我在小提琴幽婉的樂聲中聽見了祝英臺悲涼、凄慘的哭泣聲;看見了那陵墓周圍深邃、荒誕的景象。突然一陣轟然巨響打斷了我的思緒,整首樂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間像是煙云繚繞,兩顆終于自由的心緊緊相連。
一曲終了,而我的思考卻未停止。我回想著曲中呈現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來。
梁祝聽后感 篇5
小時候就聽說“梁祝”是人間難得的故事,但那時卻不知道和所謂難得,帶自己慢慢長大,才知道,那種難得就是真正的愛情,是人間難得愛情,直到上了這門音樂欣賞課才懂得:雖然梁祝的愛情故事是個悲劇,但是劇作者仍把希望留給人間,讓他們雙雙化成蝴蝶,在和煦的陽光中飛舞,享受著愛情的愉悅,并且子孫繁衍,千古流傳。
聽著曲子,不由得想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奇遇和感情所處,它們的故事的每個情節都那么真實感人,都讓人覺得那才是人間最幸福的愛情,是人間最真摯的情感,聽著這首曲子,我們的每個人都像是身處在其境,想不感動都很難,想不動情都很難,心隨著曲子波動,思想隨著曲子跳動,我們的感覺真的很激動,很激動,但我們不得不為他們的最終結果而惋惜,而欣喜,惋惜的是,多么完美的一對竟然最后難逃這一劫,最終還是雙雙死去;欣喜的是,這一對情侶最終死也死在了一塊,他們不能夠一起做人,就雙雙的華為了蝴蝶……
梁山伯和祝英臺為什么“化”成的是蝴蝶,而不是其他飛禽走獸或寵物呢?原因是,蝴蝶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物,他象征著和平、自由、愛情和幸福,他代表著人們對于真愛的渴求和稱頌。
人們喜愛蝴蝶,和平的.環境是第一位。在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戰爭狀態,人們哪有心情去欣賞美麗的蝴蝶!性命都旦夕不保,自由、愛情和幸福均無從談起。編寫故事的人希望梁山伯和祝英臺永遠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獲得自由和新生,享受愛情和幸福。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了自己的所愛雙雙化為蝴蝶,他們沒有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尋到自己的真愛,所以他們寧肯離開人間選擇死亡而尋找自己的愛情。
【梁祝聽后感】相關文章:
《白石溪》聽后感01-04
真心英雄聽后感(精選10篇)10-22
法制教育聽后感20篇03-20
命運交響曲聽后感(精選20篇)04-22
二泉映月聽后感10篇12-28
黃河大合唱聽后感(通用12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