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人之所以成功,必是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通過看名人的座右銘,我們能夠看到名人身上的優點和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1
李嘉誠三歲時,家道中落,之后父親得了重病,不久離開人世,剛上了幾個月中學的李嘉誠就此失學。在兵荒馬亂的年月,李家孤兒寡母生活艱難。李嘉誠是家中長子,不能不幫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一位茶樓老板看他們可憐,收留16歲的小嘉誠在茶館里當燙茶的跑堂。茶樓天不亮就要開門,到午夜還不能休息,小嘉誠也抱怨過自我命不好,甚至期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槍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發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為太疲倦,他當班時一不細心把開水灑在地上,濺濕了客人的衣褲。李嘉誠很緊張,他等待著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訓斥。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沒有責怪他的意思,反而為他開脫,一再為他說情,讓老板不要開除他。
沒關系的,我看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記住,做什么事都必須謹慎,不集中精力怎樣行呢?
李嘉誠把這些話記在了心間,之后,他把謹慎當成了自我的人生信條。久而久之,竟使他練出了一種眼光,一個人是什么職業,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為人處事,一見面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一切對他之后的事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隨后,李嘉誠辭掉跑堂的工作,從塑膠廠推銷員開始,一向干到了業務經理。三年后,20歲的他做好了準備,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的一條小溪旁,租了一間灰暗的.小廠房,買了一臺老掉牙的壓塑機,辦起了長江塑膠廠。隨后,經過反復考察,他認為塑膠花市場需求很大,于是很多生產,這為他帶來了可觀收入。30歲的李嘉誠,已成了千萬富翁。正在塑膠花暢銷全球時,李嘉誠卻敏銳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人擁入這個行業,好日子很快會過去,如果再不調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濺濕衣褲了。有人認為他太保守了,但他認為這是經商中必須具備的素質,那就是謹慎和預見性。
隨后他找到的是房地產。60年中期,內地的局勢令香港社會人心惶惶,富翁們紛紛逃離,爭著廉價拋售產業。李嘉誠正在建筑中的樓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當時的地產價格來算,他簡直可說是全軍覆沒了。但他沉著應變,仔細分析局勢。認為內地肯定會恢復安定,香港將進一步繁榮發展。在別人很多拋售房地產時,李嘉誠卻反其道行之,將所有資金都來收購房地產。朋友們紛紛勸他不要做傻事,他說:我看準了不會虧本才敢買,男子漢大丈夫還怕風險?
李嘉誠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他從中獲得了雙倍的利潤。到1976年,李嘉誠公司的凈產值到達5個多億,成為香港最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此后,李嘉誠節節高升,成為全球華人中的首富。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2
25年前,新加坡有一個賣魚丸的小伙子。因為魚丸味道好,很受歡迎,沒幾年,他就有了一筆可觀的存款。
多年以前,魚丸只是為防止魚肉腐爛而加工成的一種小食品。有幾個人看他做的魚丸好賣,就與他合伙,部分人在家里做,部分人到街上賣。這樣一來,生意做大了。
沒過多久,這個小伙子說,要向銀行貸款15萬元去日本買設備。原先,他看到了一則消息,說日本生產出一種高產量的肉類絞磨機。
“你瘋了嗎魚丸手工就能做,根本沒必要去買那么貴的`設備。”他的合伙人十分不滿。“我們要把眼光往遠處看,僅有做大才能賺得多。”小伙子說。
一顆魚丸賣兩毛錢,只賺七分錢。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件沒必要做的事,簡直是往火坑里跳。“既然這樣,我們可不陪著你做傻事。”合伙人見他不聽勸說,和他分道揚鑣了。
幾個月后,小伙子從日本買回那套設備。沒多久,人們發現他再也沒到街上賣過魚丸,可是,他的魚丸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看得見。
其他小販們沒想到,自從那個小伙子的魚丸上市后,他們的魚丸就賣不動了,因為無論從外形上,還是口感上,小伙子的魚丸都高出一籌。漸漸地,他們也紛紛開始販賣小伙子的產品。幾年下來,小伙子的魚丸日產量提高到10噸,還是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二十多年過去,他的魚丸年產量到達8000噸,營業額已經到達三千多萬元。
當初那位小伙子,就是今日新加坡最大的魚丸制造商、“魚丸大王”林文才。新加坡《聯合早報》對他進行專訪時,他說:“其實,我只是在心里把魚丸換了一個量詞,魚丸是‘一顆顆’的,但在我的心里,它是用‘噸’來計算和銷售的。”把“顆”改成“噸”,是一個量詞上的升級,更是一個創業目標和人生志向的升級。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3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我,最難戰勝的也是自我,控制人的物質欲望有利于磨練自我的意志。當企業家如果光會享樂,早上圍著車子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企業家就不成為企業家,是敗家。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后,經人幫忙,魯冠球被介紹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2007年,在理解一家美國媒體的采訪時,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這樣解釋自我當時的創業動機,“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能夠在那里讀書,如果你過去是一個農民,那么就一向會是農民,而我不想一向當農民,我要想一切辦法跳躍龍門。”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后,經人幫忙,魯冠球被介紹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簡人員,他被辭退回農村。不服輸的`魯冠球決定創業,“沒想過要當企業家,我辦企業是逼上梁山。”當時他看到鄉親們磨米面不方便,而自我對設備很感興趣,便籌錢購買設備,開辦了一個沒敢掛牌子的米面加工廠。之后因為禁止私人經營,加工廠又被迫關掉,為了償還債務,魯冠球不得不將三間老房子變賣。
雖然受到打擊,魯冠球并未放棄。由于“停產鬧革命”,當時人們連鐵鍬、鐮刀都買不到,自行車也沒有地方修。在經過15次申請之后,魯冠球開辦了一個鐵匠鋪,很快生意紅火起來。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個城鎮都要有農機修理廠,富有經驗且有些名氣的魯冠球被公社邀請去接管已經破敗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其間除了管理農機修配廠,只要能賺錢、做得了的營生,魯冠球都做了嘗試。
之后10年間,靠作坊式生產出的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魯冠球艱難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1978年春,魯冠球的工廠門口已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塊牌子,員工也到達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國汽車市場開始起步,魯冠球調整公司戰略,集中力量生產專業化汽車萬向節。當年秋天,他將工廠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即今日萬向集團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上,雖被拒絕入場,但魯冠球并不放棄,在會場外擺起了地攤。在聞聽會場內正陷入價格拉鋸,他便張貼廣告,以低于場內20%的價格,銷售自我的高質量產品,很快廠家便涌出場外交易。萬向此役獲得了210萬元的定單,魯冠球成為最默默無聞的大贏家,打出了名氣。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4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樣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教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教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教師家里時,教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5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臺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十分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樣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剛開始,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于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后,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后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并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我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于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于是一項創舉。
一天晚上,天下著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里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一看,原先是嘉義火車站對面一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斗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賺一分錢。從心境上來說,王永慶不愿冒著這么大的雨賺這一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濕透了。
王永慶送米,并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里。如果米缸里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干凈,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后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于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問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里。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可是,由于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閑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立刻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所以,每次送米,王永慶并不急于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一撥兒一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明白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里,有一個賣好米并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后,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我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先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里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之后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為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6
堅持到底的最佳實例可能就是亞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明白有誰從末放棄,那就不必再尋尋覓覓了!
生下來就一貧如洗的林肯,終其一生都在應對挫敗,八次競選八次落敗,兩次經商失敗,甚至還精神崩潰過一次。好多次,他本能夠放棄,但他并沒有如此,也正因為他沒有放棄,才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以下是林肯進駐白宮前的簡歷:
1816年,家人被趕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須工作以撫養他們;1818年,母親去世;1831年,經商失敗;1832年,競選州議員但落選了;1832年,工作也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進不去;1833年,向朋友借錢經商,但年底就破產了,接下來他花了十六年,才把債還清;1834年,再次競選州議員,贏了!
1835年,訂婚后即將結婚時,末婚妻卻死了,所以他的心也碎了;1836年,精神完全崩潰,臥病在床六個月;1838年,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沒有成功;1840年,爭取成為選舉人了,失敗了;1843年,參加國會大選落選了;1846年,再次參加國會大選這次當選了!前往華盛頓特區,表現可圈可點;1848年,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了!
1849年,想在自我的`州內擔任土地局長的工作,被拒絕了!1854年,競選美國參議員,落選了;1856年,在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爭取副總統的提名,得票不到一百張;1858年,再度競選美國參議員一一再度落敗;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
此路艱辛而泥濘。我一只腳滑了一下,另一只腳也因而站不穩;但我緩口氣,告訴自我,“這可是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來。”——林肯在競選參議員落敗后如是說。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7
廖容典是美國一家國際投資顧問公司總裁,他曾有一個十分著名的百分比定律。
這個定律說:假如你會見了10位顧客,只在最終一位顧客處獲得了200元的訂單,那么,你應當如何看待前9次的失敗與拒絕呢
廖總進一步解釋說:“請記住,你之所以賺200元,是因為你會見了10位顧客的緣故,而不是第10位顧客。每位顧客都讓你賺了20010=20元。所以,每次拒絕的收入是20元。所以,當你被拒絕時,你應當面帶微笑,給顧客敬禮,因為他讓你賺了20元。”
日本日產汽車推銷之王奧城良治也有類似的說法。
他從一本汽車雜志上看到,據統計,日本汽車推銷員拜訪顧客的成功率是130,換言之,拜訪的30名顧客中,就會有一個人買車。此項信息令他興奮不已。
他明白,只要鍥而不舍地連續拜訪29位后,第30位就是買家了。最重要的是,他認為不但要感激第30位買主,并且對先前的29位更應當感激,因為,假如沒有前面的29次挫折,怎樣會有第30次的成功呢!
的確,一塊巖石,在鐵錘99次猛烈地敲打下,依然紋絲不動,第100次的撞擊,最終使它轟然裂開……你會認為僅僅是靠這最終一擊嗎當然不是!
你肚子很餓,買了5塊面包,當你吃完第5塊的.時候,你發覺飽了。你會不會這樣想呢:早知如此,前面的4塊面包就不用買了。當然也不能!
應對人生中的所有挫折與拒絕,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以一種良好的心態去應對,并時常加以感激,僅有如此,我們每一步的付出才會有所收獲。因為,最終的成功總是由前面無數次的失敗累積而成。這便是“廖容典百分比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8
約翰·庫緹斯出生在澳大利亞一個平民家庭。他出生時僅有礦泉水瓶那么大,脊椎以下沒有發育,雙腿像青蛙那樣細小,并且沒有肛門。經過手術,他也只能痛苦的排便,醫生斷言他活可是當天。可是,他掙扎著活了下來。醫生再次斷言他活可是一個星期,可是一個星期后他仍然活著。一個月后,一年后,他依然活著,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醫生的預言。如今,盡管孱弱無比,時刻面臨死亡,但他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勵志大師之一。
應對殘酷的人生,應對真實的生活,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承受常人難以理解的磨難。
在18歲時,他決定將自我不能發揮作用的雙腿截掉,這樣他就成為了真正的半個人。之后,他學會了用雙手走路。他笑著說,自我看得最多的風景就是各種各樣的腿、鞋子和女孩的裙子。
盡管有人對他說,沒有人會責怪他什么也不做,可是,他下決心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他認為懶惰并不是他的強項,他要發揮自我的優勢生存。他幾乎趴在滑板上開始找工作。他大概敲開了數千家店門,盡管有的人打開門以后都沒有發現趴在滑板上的他,但他最終還是找到了工作。他最終能夠自食其力。
盡管失去了雙腿,他仍然決心成為一個運動健將。他開始出此刻室內板球俱樂部里,并成為舉重場上的.運動員。他的命運開始轉變。1994年,他成為澳大利亞殘疾人網球賽的冠軍,對于所有的嘲笑和侮辱,約翰·庫緹斯用驕人成績作了回擊。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場公眾演講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他開始到講臺上去講述自我的人生經驗,講述自我的拼搏和掙扎,給他人以啟迪。一次,他問自我的聽眾,“有多少人不喜歡自我的鞋子?”聽眾中舉起了一堆手臂。他的眼神變得銳利,語氣變得嚴肅,他舉起自我的紅色橡膠手套,說:“這就是我的鞋子,有誰愿意和我換?就算我擁有全世界的財富,我也舍得和你換。此刻,你們誰還抱怨自我的鞋子呢?”
30歲時,約翰·庫緹斯再度遭受了殘酷的打擊。他罹患癌癥,又一次面臨死亡的考驗。可是,他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堅持和病魔進行頑強的抗爭。2000年,他再一次戰勝了死神,進入癌癥痊愈者的行列。如今,他已經擁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擁有了太太和兒子。
加油,祝您成功!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9
永遠失去父親的那一年,哈倫德還不足5歲,連自我的名字尚拼寫不完整,當家里的人哭作一團時,他覺得很好玩,因為一時間沒有人能顧及他,他能夠自由自在地滿鎮子去瘋。
14歲輟學后回到了印第安那州的農場,上學時他不開心,干農活仍讓他不開心,在電車上售票還是讓他不開心,瘦削的小臉上罩滿與年齡不相符的沉重與愁苦。
17歲,他開了一個鐵藝鋪,生意還未完全做開就不得不宣告倒閉。
18歲,他找到生命中第一個愛的碼頭,并棲身在此。但不久后的一天,他再回家時,發現房子里的東西已被搬遷一空,人也不見了蹤影,感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流失,碼頭從此成荒。
他嘗試過賣保險,失敗了。
他力爭到一份輪胎推銷業務,也失敗了。
他學著經營一條渡船,失敗了。
他試著開一家汽車加油站,也失敗了。
他幾乎在清一色的嘗試與失敗中晃到了人生的中年,這個中年的生命蒼白無力到甚至無法從前妻那兒見自我的女兒一面。為了這日思夜想的一面相見,這個落寞的中年男人想到了綁架,綁架自我的女兒,然而,就連這荒唐之舉,在他不惜彎下男兒之驅在路邊草叢中潛伏守候了十多個小時之后也宣告失敗了。
這個幾乎被失敗判了死刑的人,又晃過了幾十年無人知也無人欲知的歲月之后,退休之年,一天,他收到了105美元的社會福利金,他用這點福利金最終開了一家想以此維生的快餐店——肯德基家鄉雞——隨后的快餐史便是一部肯德基史。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10
“你能夠失去你的財富,可是你決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原美國布朗大學校長,現任卡內基基金會主席瓦爾坦-格雷戈里安的童年十分不幸,在他6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便因病去世了。是他的祖母在伊朗的山區將他帶大的。
格雷戈里安的祖母也是一個很不幸的.女人。由于戰爭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的孩子。雖然命運對她十分不公,但她卻并未所以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為了讓格雷戈里安從失去親人的陰影中走出來,健康歡樂地成長,祖母經常教導他說:“孩子,有兩件事必須要記牢。第一是命運,那是你無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能夠失去你的美麗,也能夠失去你的健康和財富,可是你決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為它是掌握在你自我手中的。”祖母的這句話在格雷戈里安的成長道路上,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11
創業20多年的磨練對于我來說,擁有多少財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擁有了創造這些財富的本事!假如我的所有財富都消失了,還能夠從頭再來。——劉永好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標是擁有一雙新鞋和一輛自行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一名工人,那樣自我就能夠衣食無憂慮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標是擁有一雙新鞋和一輛自行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一名工人,那樣自我就能夠衣食無憂慮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結束后,劉永好又進入學校學習,畢業后留校成為教師。此時,他的大哥劉永言已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畢業分配到成都906廠計算機所工作;二哥劉永行從成都師范專科學校畢業后到了縣教育局工作;三哥陳育新(劉永美,因過繼到陳家而改名)從四川農業學院畢業后在縣農業局當農技員。
在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四兄弟開始不安分起來。1980年春節,劉永行為了讓哭鬧著要吃肉的四歲兒子能夠在過年時吃上一點肉,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短短幾天里他竟然賺了300元,相當于他當時10個月的工資!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辦一家電子工廠,并很快生產出音響樣品。劉永好拿著音響到鄉下想和生產隊合作,他們出技術和管理,生產隊出錢。沒有想到的是,此事上報到公社之后,公社書記一句“團體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經過激烈的討論,三天三夜的家庭會議做出決定:辭去公職干個體。他們就想,搞自我以往做過的音響投資大,并且還有很多條條框框;而搞養殖業不需要很多投資,技術含量低,自我也熟悉。創業目標定下了,資金還沒著落,四兄弟想到向銀行貸款1,000元,但結果是當頭一盆冷水。
他們只好典當了手表、自行車等值錢的家當,籌集了1,000塊錢,開始養雞、養鵪鶉。“當時真的是一分一分掙錢,看著鵪鶉下了一個蛋,就意味著賺了一分錢。”劉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當時騎車載著鵪鶉蛋被一只狗追趕,之后摔倒在地,200只鵪鶉蛋全摔碎了,他當時掉下了眼淚,不是因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識到鵪鶉的生意不可能再擴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積累的近1,000萬元資金轉向豬飼料市場,期望集團誕生了,成為本土飼料企業龍頭。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劉永言創立大陸期望集團,劉永行成立東方期望集團,劉永美建立華西期望集團,劉永好成立新期望集團。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12
京劇大師梅蘭芳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自己是個名演員而自傲。梅蘭芳不僅拜名畫家為師,也拜普通人為師。有一次他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
梅蘭芳來不及卸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敬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后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為“老師”。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13
樂蜂網創始人李靜回憶,最初決定要做自有品牌是2008年,當時她創立的東方風行剛拿到了一筆來自紅杉資本的首輪融資,在之后的一次董事會上,紅杉資本沈南鵬提出應該做自有品牌。
“其實這個品牌做得特別匆忙,沈南鵬當時說,電商就是商場,而商場賣別人的東西不掙錢,要掙錢就要做自有品牌。我知道商場買歐萊雅不掙錢,所以就開始決定做。”李靜回憶。
在那場董事會上,李靜最先想到可以做的'產品,是精油,只因為“大街上人們都知道什么是洗面奶,而不知道什么是精油,所以市場很大。”
在那之后,李靜開始向時尚界的編輯、其他企業的朋友取經,然后一點點開始做。第一撥產品的說明書甚至都是李靜自己寫的。
由此,樂蜂網的自有品牌“靜佳JPlus”開始創建。而因為李靜一直在做主持人、獨立電視節目,這樣的資源讓其有了一批信賴自己的觀眾,達人品牌的概念得以走出第一步。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14
從小到大,馬云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連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 中都考了兩次。高中考大學考了三次, 第三次高考,勉強被杭州師范學院以專科生錄取。馬云曾經還在數學考試中只得到了1分。后來,馬云辭職后換了幾份工作,包括做過一個新開張的肯德基店的店長助理。1995年他創辦了海博翻譯社。因為幫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國一家公司談合作,馬云在去美國時第一次接觸到了互聯網。
1995年4月,馬云墊付7,000元,聯合家人親朋湊了2萬元,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海博網絡”,并啟動了中國黃頁項目。那時的馬云與其說是總經理,不如說是個推銷員。一位曾在大排檔里見過馬云的老鄉這樣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幫人神侃瞎聊。那時大家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很多人將馬云視為到處推銷中國黃頁的“騙子”,而他還是一遍遍地“對牛彈琴”。到了1997年年底,網站的`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元!隨著互聯網在中國升溫,中國黃頁在一夜之間冒出許多競爭者,當時最強大的當屬本地的杭州電信。實力懸殊的競爭使得馬云最終向對方出讓了70%的股份,但雙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決策權的馬云完全施展不開手腳。
1997年,當時的外經貿部向馬云伸出了橄欖枝,他將自己所持的中國黃頁剩余股份賤賣,帶著幾個創業伙伴遠走北京,繼續開發網上貿易站點。在租來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間埋頭苦干15個月后,不僅讓外經貿部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上網的部級單位,而且將凈利潤做到了287萬元。然而,外經貿部此前對馬云團隊許諾的股份因種種原因遲遲沒有落實。他決定再度重新創業。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園的馬云家中,以50萬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誕生了,打造 出驚人財富的18人創業團隊也合作至今。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15
蒙牛集團創始人,老牛基金會創始人、名譽會長,“全球捐股第一人”,1958 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賣入養父母家。“因為吃不起飯,親生父親開價50塊錢把我賣了。”由養母撫養14年。1978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養牛工人。1983年進入乳業工廠,從基層干起,直至擔任伊利集團生產經營副總裁(同時也是伊利創始團隊成員),成為“中國冰淇淋大王”。
1999年離開伊利,創立蒙牛,后用短短8年時間,使蒙牛成為全球液態奶冠軍、中國乳業總冠軍。牛根生的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企業家,第二階段是慈善家。全球最早捐股的有3個人,2005年是牛根生,2006 年是巴菲特,2008年是比爾·蓋茨。世界財富大亨比爾·蓋茨和投資家沃倫·巴菲特也已經堅持多年慈善事業。蓋茨承諾把大多數財富用于自己和妻子梅琳達創辦的`慈善基金會,巴菲特則承諾捐出99%的個人財富。老牛與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被并稱為“全球四大捐贈巨頭”。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16
金寶啟,42歲,在德國獲MBA學位,在美國生活了3年。1996年回國后,在英國多米諾噴碼公司任中國北方區總經理,1999年4月到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任執行副總經理。
金寶啟,精力旺盛,工作起來像“拼命三郎”,被他的下屬和朋友稱作互聯網業界“第一職業經理人”。他的談吐應對充滿自信、篤定。這也許是一個職業經理人能把握自己的現在與未來的特質,成熟、穩重的背后是不斷求新求變革的冒險精神。
回首自己的職場之路,金寶啟說,很多人害怕失敗,是因為要承擔責任,有這種心理很難振奮精神,東山再起。這些年,他去了很多地方,換了很多工作,輸得起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是一種氣度,也是一種錘煉。
畢業后金寶啟來到當時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沒有從事技術性工作,而是做銷售和管理。去德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當時,他一句德文也不會說,出了機場只能傻呆著,到商店買東西只好看包裝紙上的圖形。有朋友問他:“你就不怕?”
不怕失敗促使他走那么多地方,每到一個新地方開始都很艱難。在離德赴美時,金寶啟寫了一首詩,發表在報紙上,表達他的決心,其中有兩句:是水手就該出航,是男人就該迎著風浪。就是在這種豪邁心態的激勵下,他跨過大西洋,又飄泊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國度。
金寶啟把他的狀態比喻為爬山。當爬上一個山頭的時候,體力還有,興趣還有,還會不斷地向前爬。每當走入低潮時,他都會跟自己說:“這是上帝在考驗我,耐挫力使我走出低潮,不斷進步。”
在國外7年,念書的日子非常苦、非常累。從一句德文也不會到短時間內迅速掌握德文,而且要用德文來攻讀碩士學位,這令金寶啟很是頭痛。學習了一年德文后,他參加了PNBS語言考試,當時主持口試的德國教授問他:“你從中國來德國,能適應嗎?你不認為風險很大嗎?”金寶啟回答,有壓力才能進步,如果害怕風險,不能承受失敗,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經過幾番痛苦的抉擇后,金寶啟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就是放棄用德語攻讀學位,而用英語來攻讀MBA,在德國他轉而開始備戰托福,然后轉入美國人辦的學校攻讀碩士,用49個月完成了MBA的學習。
去美國后,金寶啟一直在小公司做事,對他的能力、眼界提高很大。美國人市場做得非常好,食品銷售市場做到同樣的產品,同樣的價格,同樣的管理模式。這種規模化管理降低了成本,實際上是綜合資源的規模化使用,這對他的工作有很大啟示。
3年后,他毅然回國,中國的空間很大,他相信回國會有更好的發展。
【成功人士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功人士昵稱01-22
經典成功人士勵志名言03-30
成功人士名言200句01-02
成功人士的微信名字550個12-20
成功人士的演講稿12-09
A與B的故事01-10
成長的故事12-14
道聽途說的故事03-31
感人的故事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