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詩詞的修辭
詩詞的修辭
更新時間:2023-10-11 07:20:31
  • 相關推薦
詩詞的修辭

詩詞的修辭1

  (一)襯托

  1.正面襯托。不直接描寫所要寫的事或人,通過別的事或人,從正面來進一步顯示所要寫的事或人。如在蘇軾的《念奴嬌》中,作者以壯闊雄偉的江山來襯托風流人物的業績,用絕代美女“小喬”、勢崩山川的赤壁之戰以及在鏖戰中的許多英雄豪杰,從各個方面來襯托周瑜的英雄氣概。

  2.反面襯托。用凄苦寫快樂,用美好寫悲哀。在張孝祥的《六州歌頭》中,作者以“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以邊界不平常的平靜來反襯自己內心的憤懣不平。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人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前六句寫紈扇之光彩旖旎,后四句寫恐扇之衰,由前面之盛反襯后面之衰,表現出一種難以擺脫的怨情。杜審言《渡湘江》“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用“花鳥”反襯“邊愁”,因為當時詩人正在流放赴邊疆途中,鳥語花香只能更加引起他遠去邊疆的哀愁。  3.烘云托月。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一寫陸地,以星光遙掛如垂來烘托,愈顯出平野的茫無際涯;一寫江水,用月光似奔涌傾瀉來烘托,愈顯出大江的浩瀚渺茫。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用“盡”、“迥”、“開”的渺茫遼闊的景色,旁敲側擊地襯托出樓高,雖沒有直接寫樓高,但樓高已自見。辛棄疾《青玉案》突出運用襯托手法,前面極力鋪張描寫元宵之夜的燈火華麗輝煌,各種各式的華燈爭奇斗艷,達官貴人和美女也盡可能講究排場,裝飾華麗地去趕熱鬧。但這些都是為了反襯下文描寫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4.互相襯托。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以“直”之空闊反襯“圓”之蒼茫,再以“圓”之蒼茫反襯“直”之空闊,兩相互襯,相得益彰。在互相襯托中,有以大托小,將大者作為小者的背景。如李白《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以小者“孤帆”為局部,襯托在天邊大背景上;黃庭堅《達觀臺詩》“不知眼界闊多少,白鳥去盡青天回”,以小者“白鳥”為局部,襯托在“青天”大背景上。有以小襯大,將大者坐落在小者的某一方位上。如梅堯臣《依韻和原甫月夜獨酌》“北斗柄高天漸轉”,似整個天空圍繞北斗轉,北斗為軸心不動。有以大托小和以小襯大一起使用。如張耒《和周廉彥》“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新月”、“飛鳥”、“落霞”、“夕陽”互相襯托,構成美妙的晚景。  5.以景襯情。有以“樂景寫哀情”,如杜甫《絕句漫興》(其一):“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雖然周圍景色是美麗的,但詩人心情卻是優愁的,因此望江中春色是“無賴”,見花開是“造次”,聽鶯語嫌“丁寧”。杜甫《絕句》(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前二句狀寫了江、山、花、鳥四景,景象清新,極寫春光融洽,是為了反襯下面詩人思鄉之情的深厚和愁苦。岑參《山房春事》(其二)“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不寫梁園頹敗來表心中沉痛,而是訴說無知花樹依然開出當年繁花,春色不減當年,更可反襯出詩人心中的吊古傷今之情。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前一句寫江南美景,后一句狀心中悲苦,在悲苦的處境中面對繁華似錦的春天,悲感其哀。元稹《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用春天盛開的紅花反襯白發宮女的凄寂心境,突出了宮女被禁幽的哀怨。李商隱《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詩人以春天的絢麗,反襯自己凄苦的身世,使其隱痛更加難以去懷。王詵《蝶戀花》:“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樓臺,倒影芙蓉沼。楊柳垂垂風裊裊。嫩荷無數青鈿小。似此園林無限好。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坐到黃昏人悄悄。更應添得朱顏老。”面對周圍可喜之樂景,詞人卻“心情少”,可見其哀之深。寫景設色愈富麗,愈反襯出詞人傷心黯淡之情。朱淑真《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云鎖朱樓。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全詞極寫清明前后的鳥語花香,用春光明媚反襯詞人的愁怨。李彭《春日懷秦髯》:“山雨蕭蕭作快晴,郊園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語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晚節漸于春事懶,病軀卻怕酒壺傾。睡余苦憶舊交友,應在日邊聽流鶯。”前半部分極寫春色美好,以反襯詩人的極度苦悶心情。有以“哀景寫哀情”,如李商隱《代贈》(其一):“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用“樓上黃昏”、“如鉤殘月”、“蕉心不展”等所見凄傷之物,反襯出詩中女主人公因不能與情人相會的愁思。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用“落花”、“微雨”等凄清的景物反襯愁人黯然神傷,用燕子雙飛反襯愁人獨立。

  (二)比喻

  1.明喻。明顯地以彼物比此物,在彼物與此物之間多用喻詞連接。明喻雖說較顯露,但也不乏奇警、新鮮、形象之句。如李清照《醉花陰》中的“人比黃花瘦”,用黃花高雅細弱的特點,形象地展示了人的狀態和神情;秦觀《鵲橋仙》中的“柔情似水”,用悠長的流水,寫出了兩人的情意深長;李商隱《宮辭》“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以流水比君王的恩寵,流水是流動不定的,君王的恩寵也是變化不定的;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西湖之美,通過比喻,形象地表現出來。

  2.暗喻。以此物暗比彼物,明說此,意在彼,但二者間在某方面有相通之處。在李清照《醉花陰》中,作者明寫黃花的堆積、僬悴、無人堪摘,暗比自己落魄、憔悴、無人理睬。在辛棄疾的《水龍吟》中,作者明寫登臨之處已“落日樓頭”,暗比南宋局勢已日薄西山。元稹《離思》(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用經過“滄海”、“巫山”后對別處的水和云難以看上眼,暗喻夫妻之間感情之深,猶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不可能再對其他女子看上眼。馮延已《采桑子》“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用雙飛舞的蝴蝶和燕子,暗喻對對情侶;其《蝶戀花》“幾日行云何處去”,以“行云”暗喻行蹤飄蕩的浪子。王安石《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用片片碎金比喻林中斑駁月光,用積雪崩落比喻江中白浪,生動形象。

  3.借喻。以此物來代彼物,直接借比喻的事物來代替被比喻的事物。如:蘇軾《念奴嬌》中的“卷起千堆雪”、柳永《望海潮》中的“怒濤卷霜雪”,都是以“雪”形容白色浪花,?陸游《釵頭鳳》中的“滿城春色宮墻柳”比喻作者與唐琬間的鴻溝;賀鑄《鷓鴣天》中的“梧桐半死清霜后”,是用半死的梧桐,借比失偶的自己;崔國輔《怨詞》(其一)“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借惜羅衣喻指惜人,羅衣與人本是不相同的兩種事物,詩人借羅衣“秋來不堪著”,喻指宮女好景不長、朝不保夕的遭遇;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詞人將眉喻為山,將鬢喻為云,將腮喻為雪,別具一格;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形象地寫出了愁之長、深,并不斷添加,沒有盡頭,可稱為喻愁的名句;林逋《點絳唇》“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用無處不生的萋萋春草,比喻不可抑制、無時不增的離情;歐陽修《漁家傲》“愿妾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為花底浪,無隔障,隨風逐雨長來往”,用“紅菡苔”、“花底浪”比喻情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無論風雨多大也無法阻攔,可謂別具一格。有的詩詞是通篇作比,其中或明喻為主,或暗喻為主,或交叉使用。如郭璞《游仙詩》(其五):“逸翮思拂霄,迅足羨遠游。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圭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潛穎怨青陽,陵苕哀素秋。悲來惻丹心,零淚緣纓流。”前八句句句運用比喻:一、二句用善飛者和善行者欲飛欲行,比喻有才能的人希望施展其才;三、四句用重浪才能使大魚游動,比喻客觀環境對有才能的人施展才華的重要五、六句用圭璋、明月需人賞識,比喻有才能的人如無人賞識,則如明珠暗投;七、八句用植物成長與時機關系,比喻機遇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最后兩句抒發生不逢時的感嘆。陶淵明《飲酒》(其四),也是通篇運用比喻手法,以鳥的失群離所而托身孤松,比喻自己因誤落塵網而歸隱田園。姚寬《生查子》“郎如陌上塵,妾似堤邊絮。相見兩悠揚,蹤跡無尋處。酒面撲春風,淚眼零秋雨。過了別離時,還解相思否?”詞中有六句使用比喻,如將郎和妾比為飄蕩無跡的塵與絮,借春風比酒后臉上情態,用秋雨比喻淚珠等。姜夔《疏影》用五位女性來比喻梅花,把梅花人格化。梅堯臣《送門人歐陽秀才游江西》:“客心如萌芽,忽與春風動。又隨落花飛,去作西江夢。我家無梧桐,安可久留鳳。鳳巢在桂林,烏哺不得共。無忘桂枝榮,舉酒一相送。”全詩通篇運用比喻,含蓄蘊藉,意味悠長。梁棟《野水孤舟》:“前村雨過溪流亂,行路迷漫都間斷。孤洲盡日少人來,小舟系在垂楊岸。主人空有濟川心,坐見門前水日深。袖手歸來茅屋下,任他鷗鳥自浮沉。”詩人以雨后野水比喻國事不可收拾,以行路間斷比喻困難重重,用濟川不果喻抱負難以實現,用鷗鳥浮沉喻有志之士只能隨波逐流。雖不言國勢,其國勢頹微已見其中。

  (三)擬人

  擬人即將事物人格化,這是詩詞中常見的手法。如韓愈《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草樹”原為無情物,在詩人筆下能“知”能“解”還能“斗”,與“楊花”、“榆莢”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人此中來。”詩人將桃花替代春光,又把春光擬人化,可以躲進山中,讓人無法尋找,似有小孩頑皮惹人性格,天真可愛。溫庭筠《望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將自然界的夕暉寫成“脈脈”含情不斷,將流水寫成“悠悠”含恨無窮,借以表示思婦的凝愁含恨。鹿虔雇《臨江仙》“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藕花被賦予生命和濃烈感情,不僅相向而泣,還暗傷亡國,淚濕香紅。歐陽修《玉樓春》“游絲有意苦相縈,垂柳無端爭贈別”,游絲和垂柳原是無情之物,但詞人筆下游絲在苦苦纏繞著人不讓離去,又埋怨楊柳怎么沒來由地爭著把人送走。歐陽修《啼鳥》,則通篇賦予啼鳥以人之性情,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李覯《殘葉》通篇將殘葉賦予感知,寄以詩人自己情感。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將“一水”、“兩山”賦予有生命的形象,親切動人,傳誦千古。黃公度《乙亥歲除漁梁村》“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領略春”,詩人將雪、柳賦予人的性情生命,借此表達了自己的鄉愁。方岳《春思》:“春風多可太忙生:長共花邊柳外行。與燕作泥蜂釀蜜,才吹小雨又須晴。”通篇將春風擬人化,先總寫其太忙,再從不同方面寫極忙之狀,富于動感,極有韻致。王禹偁《點絳唇》“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直接將“雨’’賦予“恨”,“云”賦予“愁”,將“江南”稱為“佳麗”。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花圃圍欄上的菊花充滿愁感,蘭花上露珠迸出淚珠,也是為了表達詩中女主人公的愁感,詞中賦予薔薇以人的體態和動作、人的靈魂和情感,使讀者實難分辨哪里是花,哪里是人,真是進人了物我交融的境地。

  (四)重疊

  1.單對疊字,用以表示重復、連續。如柳永《雨霖鈴》中“念去去千里煙波”的“去去”,表示走了又走;姜夔《揚州慢》中“年年知為誰生”的“年年”,表示連續多年。用以形容事物、情理:如范仲淹《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悠悠”,形容笛聲之悠揚;柳永《雨霖鈴》中“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沉沉”、辛棄疾《摸魚兒》中“脈脈此情誰訴”的“脈脈”等都是疊字的運用。敦煌曲子詞《菩薩蠻》:“霏霏點點迪塘雨,雙雙只只鴛鴦語。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黃。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輕云粉妝。”詞中句句用疊字開頭,用得貼切自然,毫不生硬,并產生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不僅很好地表現了內容,還使聲調諧婉。

  2.用疊音詞形容或補充所狀之物,使讀者加深印象。如無名氏《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抒。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十句中有六句用了疊音詞,全詞情趣盎然。謝姚《游東田》:“戚戚苦無悚,攜手共行樂。尋云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詩中三處運用疊字,增加了詩的形象和音樂美。何遜《下方山》“鱗鱗逆去水,彌彌急還舟”,用兩組疊音詞,狀寫詩人心潮的不平靜。王褒《高句麗》“蕭蕭易水生波,燕趙佳人自多。傾杯覆盌漼灌,垂手奮袖娑娑”,后兩句“漼漼”是形容涕淚齊下,“娑娑”是指舞姿輕揚,都是對前二句的形象化的描寫和渲染。雍裕之《江邊柳》“嫋誠古堤邊,青青一樹煙”,“嫋嫋”形容江邊柳的輕柔婀娜之態,“青青”形容其蔥蘢蒼翠之色,寫出了柳的輕盈和春的秀麗。

  3.兩對以上的疊字,表達某種強烈的感情或者表示強調、連續等。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表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秦觀《鵲橋仙》中的“又豈在朝朝暮暮”都是屬于疊字的妙用。

  4.重沓與重疊交替出現,造成一種回環優美的句式。如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其中“黃鶴”、“去”皆為重沓,“悠悠”重疊,但讀者不僅不感到重復,反而感到巧妙。毛文錫《醉花間》:“休相問,怕相問,相問還添恨。春水滿塘生,鵜鷓還相趁。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偏憶戍樓人,久絕邊庭信。”“相問”重沓,“霏霏”重疊,將復雜的感情表現得曲折而又詳盡。

  (五)精警

  即用精練的語言表達含義深刻、豐富的情理,使人讀后感到意味深長,回味無窮。例如有工整對偶的警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有意境深遠的警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有將物理和人事等量齊觀的警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有寄希望于想象的警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有充滿深刻哲理的警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有比喻極為新鮮、形象的警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有愿望與現實相違的警句:“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陸游《訴衷情》)有化用典故的警句:“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辛棄疾《摸魚兒》)警句常常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而被廣泛引用。

  (六)點染

  所謂點染,即借用畫家手法,先點明中心物象后,再從各個方面進行渲染。如歐陽修《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晴碧”句為點,指明春草之廣闊,“千里”兩句為染,前句從廣闊的空間加以渲染,后句從時間上加以渲染,都是極言春草之無根、之豐盛。陸游《初發夷陵》:“雷動江邊鼓吹雄,百灘過盡失途窮。山平水遠蒼茫外,地辟天開指顧中。俊鶻橫飛遙掠岸,大魚騰出欲凌空。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先總寫船過三峽時驚心動魄的情景,再從江面的壯闊、江面的奇景等方面進行渲染,展示了一幅長江圖。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詞人先點出“風景異”,再從雁無留意、四面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羌管悠悠等方面渲染其“異”。柳永《雨霖鈴》被認為是“點染”的成功范例。上片“念去去”先點明這次分別是去而又去,遠而又遠,再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三樣景物來渲染。下片“傷離別”是點,下面“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染,渲染出一種凄清意境。柳永《望海潮》上片先點出“錢塘自古繁華”,再從“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等進行渲染。

  (七)興起

  “最早的所謂興,是借一物來引起他物,像借關雎來引起淑女,詩里先寫關雎后寫淑女,兩者都寫。”(周振甫《詩詞例話》,中國青年出版社)后興的意義擴大,比和興開始混淆,故稱比興,但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特點沒有變。鄆炎《見志詩》(其二)“靈芝生河洲,動搖因洪波”,“靈芝”生在河流的洲渚之中,常受洪波沖擊,詩人以此寄寓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無名氏《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用“興起”的手法,表示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以此籠罩全篇氣氛。曹植《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萁”(豆莖)曬干后用作柴火來煮與自己同根生的豆子,訴說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以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說明人生窮達的各殊,從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北朝樂府民歌《折楊柳枝歌》:“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前二句以生長緩慢的棗樹起興,隱喻姑娘年復一年沒有出嫁,永遠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李益《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前二句用斑竹和鷓鴣起興,斑竹也稱“湘妃竹”,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南巡而死,淚下沾竹,詩人以此表達思婦思念情郎的愁緒;鷓鴣常相對而啼“行不得也哥哥”,觸動了思婦的愁懷。劉禹錫《竹枝詞》(其二)“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詩人借紅花易衰表示對男方是否易變心的擔優,用“水流無限”表示自己由上句而產生的煩憂無法擺脫。辛棄疾《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全詞運用比興,表愛國情思。詞人借眼前景“清江水”、“無數山”,將家國之悲、今昔之感托景而出,極為深沉頓挫。

  (八)夸張

  夸張是詩歌的重要因素。藝術的真實不同于生活的真實,但藝術是從生活中高度概括而來,所以更能表達事物的本質。李延年《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對佳人的美好作了極度的夸張。潘閬《酒泉子》“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成功運用夸張,突出了潮水的聲勢和弄潮兒英勇善水的氣概。一些被夸張的事物看似不可信,卻真實地表現了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如李益《宮怨》“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字面上好像講宮漏接了大海,怎么也滴不完,夜長無期。這當然不可能,但卻更真實地表現了愁人知夜長的深切愁苦。陸龜蒙《新沙》:“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后海鵑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亦年年稅紫芝。”寫官家對農民敲骨吸髓的賦稅剝削;渤海邊上出現了一片沙荒地,但官家卻比海鷗更早發現這片新荒地,打起榨取賦稅的算盤。雖極度夸張,卻又合情合理。

  (九)雙關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說甲,實際卻指乙。其主要形式有兩種:

  1.音同形異。如吳聲歌曲《子夜歌》“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悠然”諧“油燃”,“期”諧“棋”,與上文“明燈”、“空局”相對,表達出少婦寂寞的心靈。西曲歌《楊叛兒》(其五“歡欲見蓮時,移湖安屋里。芙蓉繞床生,眼臥抱蓮子。”“蓮”諧“憐,意為愛、戀;“蓮子”即“憐子”,意為愛你;“芙蓉”諧“夫容”,即情郎。詩中借諧音透出女子對情郎的表白:你想見我,請主動到我屋中,我可時刻與你相會,日夜與你相偎。《古詩十九首》(其十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其“長相思”指絲棉絮,“思”與“絲”同音,表示愛情,因絲棉纖維長而扯不斷,象征“思念”的綿綿不絕。

  2.形音皆同。陳子昂《感遇》(其二)“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其“歲華”、“芳意”借花草凋零,悲嘆自己年華流逝,寄慨遙深。李商隱《宮辭》“莫向樽前奏《花落》,涼風只在殿西頭”,“《花落》”語含雙關,既指曲名,又暗指花被涼風吹落,指得寵者之恩寵難恃。

詩詞的修辭2

  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一語雙關、排比、設問,反問、用典,互文、列錦、疊詞等。

  一、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唐代詩人劉禹錫《望洞庭》)

  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征。

  如: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唐代詩人王維《使至塞上》)

  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

  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二、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北宋詩人林逋《山園小梅》)

  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三、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如: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唐代詩人李清照《如夢令》)

  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四、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如: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唐代詩人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發,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五、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代詩人杜甫《登高》)

  “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詩詞的修辭3

  摘 要:《紅樓夢》是一部不朽的文學巨著,也是一部具有修辭學研究價值的古典文本。主人公林黛玉作為詩社的佼佼者,其詩詞堪稱絕妙。論文以林黛玉筆下的詩詞為著眼點,重點分析其詩詞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以深入地體會語言的豐富性和唯美性。

  關鍵詞:林黛玉 詩詞 修辭

  《紅樓夢》作為世界文學殿堂的瑰寶,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紅樓夢》中的詩詞曲賦有二百多首,其中林黛玉筆下的詩詞共22首(以前八十回為準),其藝術價值很高,好似花的精魂,更似詩的化身。林黛玉的詩詞作為一種語言藝術,體現了修辭藝術的豐富性。修辭是從表達方式、表達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語音、詞匯。本文擬從語音、詞匯、修辭格三個角度,對詩詞所運用的修辭及其所表達的效果進行系統的研究。

  一、詩詞的語音修辭

  語音修辭是修辭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語音在突出語義和增強音律美方面為修辭提供了條件,豐富了修辭研究的內容;修辭則通過積極調動語音因素擴大了語音的功用。常見語音修辭有押韻、疊音、疊韻、平仄等。黛玉的詩詞中運用疊音和疊韻,使詩詞具有韻律美。

  (一)疊音

  疊音作為漢語特有的一種修辭方式,是重疊同一個音節所構成的詞。運用疊音詞不僅可以增強語句的韻律美和畫面的形象性,還可增加感情色彩。如:“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題帕三絕》)中“點點”與“斑斑”是對黛玉哭泣時流下傷心眼淚的生動描繪;“淚燭搖搖短檠”(《秋窗風雨夕》)中“搖搖”形象地描繪出了燭火的跳動;“嬌羞默默同誰訴”(《詠白海棠》)中的“默默”;“喃喃負手叩東籬”(《問菊》)中的“喃喃”;“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菊夢》)中的“依依”與“故故”;“連宵脈脈復颼颼”(《秋窗風雨夕》)中的“脈脈”和“颼颼”等,使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同時也傳遞給我們一種悲傷之情及對現實的無奈。

  (二)疊韻

  疊韻在語言表達上具有特殊的作用。疊韻是將兩個韻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讀起來自然順口,流暢動聽。疊韻可以使語音本身具有協調美和音樂美,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如:“尺幅鮫綃勞解贈”(《題帕三絕》)中的“鮫綃”用了疊韻,增加了詩的韻律感。“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秋窗風雨夕》)中的“蕭條”和“滴瀝”都用了疊韻,在句中對仗工整,增加了凄美的神韻。《葬花吟》中“不管桃飄與李飛”中的“桃飄”“明媚鮮妍能幾時”中的“鮮妍”等都運用了疊韻,在無形中增加神韻。

  二、詩詞的詞語錘煉

  詞語的錘煉,古人叫“煉字”。錘煉的目的在于用最恰當的詞語,使表達更加準確完美。詞語錘煉注重意義和聲音的錘煉。意義錘煉就是要達到用極少的字傳達出美的意境。修辭藝術是博大精深的,要展現修辭的魅力,“煉字”是極其重要的環節。如:“尺幅鮫綃勞解贈”(《題帕三絕》)中“鮫綃”用詞甚佳,韻律統一,若此處換成它的同義詞“手帕”雖通俗易懂,但不如用“鮫綃”更有詩意。“嬌羞默默同誰訴”(《詠白海棠》)中的“嬌羞”表現了白海棠羞澀動人的美。“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葬花吟》)中“風刀霜劍”說寒風像刀,嚴霜像劍,實指黛玉在賈府生存環境的惡劣。詞語的精選不僅從詞的內容方面考慮,還應在聲音上進行編排,要注意音節整齊、聲調平仄相間、韻腳和諧自然等。如:

  (1)《菊夢》

  睡去依依隨雁斷, ― ― ―

  驚回故故惱蛩鳴 。― ― ― ―

  詩中平仄相間,詩詞音調抑揚起伏,有一種悅耳動聽的音樂美。

  (2)《螃蟹詠》

  鐵甲長戈死未忘,堆盤色相喜無嘗。

  螯封嫩足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

  多肉更憐卿八足,助情誰勸我千觴。

  對斟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花霜。

  詩中“忘”“嘗”“香”“觴”“霜”押的是“ang”韻,韻腳和諧自然,音節勻稱,整齊而有節奏感。

  三、詩詞的修辭格式

  (一)比擬

  林黛玉詩詞中的比擬十分精彩,黛玉一生所作的詩都離不開花。《中秋即景聯句》中的“冷月葬花魂”,詩中“花魂”詞用了擬物的手法,實指黛玉自己的靈魂十分凄美,這是黛玉嘔心瀝血用生命譜出“靈魂”絕唱。這些詩都讓我們看到了黛玉藝術形象的與眾不同,她是花的化身,也就是修辭學上說的比擬,以花擬人的手法。如:《詠白海棠》中,用“白海棠”來比擬林黛玉自己,用梨花的白凈和梅花的風韻襯托白海棠的純潔,表現出黛玉像白海棠一樣的高潔。在《葬花吟》中比擬手法的運用更為精妙,如:“鳥自無言花自羞”這里把“鳥”和“花”比作人,讓花有了人的嬌羞之態,這里黛玉把自己的憂傷感情都傾注在花的身上,使花處處充滿人的感情。“花魂鳥魂總難留”中“花魂”和“鳥魂”是自己的靈魂,這里是擬物。比擬手法在黛玉的眾多詩篇中的應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二)比喻

  林黛玉的詩詞,常常借助比喻來表達情感,既含蓄,又生動形象。如:《唐多令》中“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寫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和居住燕子樓的關吟吟,都是紅顏薄命。黛玉在這里意在自喻,暗示了自己的命運。“一團團,逐對成毯”用柳絮的漂浮不定來比喻自己孤苦無依的身世。《葬花吟》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比喻,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中“風刀霜劍”比喻賈府及其整個封建禮教對黛玉的摧殘和壓迫。整句話暗指黛玉在賈府的生存環境惡劣,無依無靠,只能聽憑命運的安排。

  (三)借代

  林黛玉的詩詞也用借代的手法進行藝術換名,使詩詞用字更加精湛,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如:《世外仙源》中,“花媚玉堂人”一句用“玉堂人”來指代元春,詩意倍增。在《題帕三絕》一詩中,“拋珠滾玉只偷潸”一句用“拋珠滾玉”來指眼淚。《葬花吟》中有一句為“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詩句中用“香丘”指代花的墳墓,表現花“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歸宿,暗指黛玉的墳墓。“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詩句中用“紅顏”代指美麗的女子,在小說中實指黛玉自己,寫出了黛玉對自己悲慘處境的沉痛預言。 (四)頂真

  林黛玉的詩詞運用頂真,句句頂接,順勢而下,環環緊扣,引人入勝。例如:“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和“獨依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葬花吟》)“天盡頭”和“灑”上遞下接,首尾蟬聯,突出了事物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閑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桿人自憑。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淚眼觀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盡黃昏”這四處都是《桃花行》中的詩句,運用了頂真,使詩更有韻味,在詩中也起到了強調、過渡的作用,形式上給人別致的感覺。

  (五)對偶

  林黛玉的詩詞廣泛運用對偶,令詩詞對仗工整。如:“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杏簾在望》)中“一畦”對“十里”和“春韭綠”對“稻花香”兩句一氣呵成,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別樣的景致,寫春韭的'“綠”和稻花的“香”意境呼應,句式對仗工整。“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中秋即景聯句》)中“鶴”對“花”正是動物對植物;“鶴影”對“花魂”一個是具體意象,一個是抽象事物,“寒塘”對“冷月”給了我們一個絕艷凄慘的大背景,充斥著一股哀愁,對林黛玉的情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偶詩句還有很多,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試啼痕”“偷來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縷魂”“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等。

  四、詩詞的修辭效果

  (一)構筑醇美的詩歌意境

  詩歌修辭藝術中,每一種辭格都呈現出一種語境,這就是說,在每一種意境中都有一群意象在流動。這一群群詩歌意象便構筑了醇美的詩歌意境,或深邃,或優美,或高雅。

  黛玉的《杏簾在望》,單從題目就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詩中雖看似外景描寫,句句對偶,平仄相間,但句中每個精選的詞都有色彩畫面感,能讓人透視到農家的生活:“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兩句意義指向十分深厚,這長著菱角和紫紅水草的浮著鵝兒的池水一定距離那家農舍之門不太遠;那能讓燕子筑巢的梁下,一定是一座有堂屋的大宅子。而“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又是說這里又有“菜”又有“糧”的。整首詩給我們描繪了人們生活愜意、安居樂業的畫面。在《題帕三絕》中有好多的意象,如“淚”“鮫綃”“香痕”等,這些詞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凄美的意境。再如《秋窗風雨夕》中“風雨”“秋情”“淚珠”“寒煙”“秋雨”等也寫出了一種悲涼的意境。這都是選詞精煉所達到的藝術效果。每一首詩不管是喜調是悲調,都會呈現出一種完美的藝術意境。

  (二)探求豐富的審美客體

  審美客體又稱審美對象,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觀對象。審美客體是客觀存在的,具有滿足主體所需要的審美價值。在詩詞中需要很多的審美對象,才能展現出唯美的意境,才能讓讀者從意象中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思或所頌揚的品格。

  黛玉運用修辭手段,創造了令人贊賞的審美客體。比如在《詠白海棠》中黛玉用“白海棠”自擬,用梨花的白凈和梅花的神韻襯托白海棠的純潔,實則寫黛玉自己。由此可以看出比擬辭格的運用,為詩增添了不朽的藝術光彩,為寫黛玉的純潔品格提供了有力的藝術手段,從而為我們創造了“白海棠”這一永恒的審美客體。“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葬花吟》)中“風刀霜劍”作比喻給人一種環境惡劣的感覺,這也是審美對象所起的效果。“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葬花吟》)中“香丘”指花的墳墓,花是美好的事物,葬花的地方就是一個不被侮辱的純凈的地方。“香丘”借代指黛玉的墳墓,也指出了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頭的性格。這才是“香丘”所要表達的思想價值所在。總之,修辭格的運用,為我們留下了寓意深刻的審美客體。

  參考文獻:

  [2]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M].北京:中華書局,20xx.

  [3]林興仁.《紅樓夢》的修辭藝術[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4.

  [4]李慶榮.現代漢語實用修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00.

  [5]王希杰.漢語修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6]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xx.

  (成麗嬌 遼寧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116033)

詩詞的修辭4

  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劉禹錫的《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借代:

  借用相關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運用借代的修辭方法使語言更簡練,更含蓄。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肥和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詞人惜花,為花悲喜,為花醒醉,為花憎風恨雨,實際是含蓄地表達了青春韶光短暫、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對偶(對仗):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上看,意義集中而含蓄。如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從篇章結構上看,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而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事物表現得更形象、更生動的作用。如林逋的《山園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了極點。又如劉攽的《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詩中將南風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生白發,詩人用夸張的修辭方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詩中的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夸張,正是這些夸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茍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氣蒸波撼是夸張的寫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偉氣勢。

  對比(對照):

  運用對比(對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而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純用名詞組合,形成一種氣勢,渲染了典型環境。

  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把自己的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阿魯威的元曲小令《蟾宮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此小令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文,分層次敘述了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反問:

  用反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的必然

  頂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接下來,首尾蟬聯,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運用頂真修辭方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如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泣寒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這段曲詞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方法,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回環:

  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開頭,又用下句的末尾作上句的開頭,這兩個句子或詞組,后者是前者的倒文;后一句或幾句是按前一句或幾句倒著念回來。這種運用詞序回環往復、表現兩種事物或事理的相互關系的修辭方法,叫做回環,又叫回文。運用回環的修辭方法,能加強語氣,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反映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深刻有力地表達思想感情。如蘇軾的《菩薩蠻》:雪花飛暖融香頰,頰香融暖飛花雪。欺雪任單衣,衣單任雪欺。別時梅子結,結子梅時別。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后一句都是按前一句倒著念回來的,這是一種很工整的回環

【詩詞的修辭】相關文章:

修辭手法好句12-01

修辭手法的好句12-04

好句修辭手法12-04

修辭手法的句子大全01-19

帶修辭手法的好句12-03

(精)好句修辭手法07-04

修辭手法好句(精選370句)05-05

修辭手法好句子420句03-24

經典的詩詞10-2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 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8k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永久免费 | 一本久道综合久久婷婷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