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夜雨的詩詞
夜雨的詩詞
更新時間:2023-11-22 08:50:03
  • 相關推薦
夜雨的詩詞

夜雨的詩詞1

  1、深院不關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殘醉卻無聊。

  2、井床聽夜雨,出蘚轆轤青。

  3、春深多夜雨,倦臥得飽聽。

  4、僧窗夜雨。茶鼎熏爐宜小住。

  5、歸夢欲隨明月去,高樓夜夜風兼雨。

  6、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7、烏鵲成橋秋又到,梧桐滴雨夜初涼。

  8、一夜雷轟雨滂霈,諸天亦為尀耐。

  9、縱無夜雨何曾寐,不為秋風也自愁。

  10、雨暗初疑夜,風回忽報晴。

  11、何時得,西風夜雨,枕簟共新涼。

  12、雨昏連夜催炎暑。暑炎催夜連昏雨。

  13、故人何處。一夜溪亭雨。

  14、綺窗燈自語。一夜芭蕉雨。

  15、綠繞群峰,紅搖千柄,夜來暑雨初收。

  16、夜雨連風壑,此意獨凄涼。

  17、麥隴如云,清風吹破,夜來疏雨才晴。

  18、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9、當年夜雨。頭白相依無去住。

  20、秋風蕭蕭,夜雨飄飄。

  21、東風留不住。一夜檐前雨。

  22、三杯桃李春風酒,一榻菰蒲夜雨船。

  23、花間酒氣春風暖,竹里棋聲夜雨寒。

  24、昔走都門終夜雨,明朝泥淖堪驚。

  25、夜雨翻江春浦漲,船頭鼓急風初熟。

  26、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微雨。

  27、麟洲清淺,鰲山流播,愁似汨羅夜雨。

  28、對梅花、一夜苦相思,無消息。

  29、雨晴夜合玲瓏日,萬枝香裊紅絲拂。

  30、西窗一夜蕭蕭雨。夢繞中原去。

  31、船頭觸散雙鸂鶒。夜雨染成天水碧。

  32、春山重重,夜雨蒙蒙。

  33、那堪酒醒,又聞空階,夜雨頻滴。

  34、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5、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

  36、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37、漸覺芳郊明媚,夜來膏雨,一灑塵埃。

  38、夜雨凄涼客思迷,聞碪卻是夢回時。

  39、天若知人意,夜雨莫傾盆。

  40、夢破江亭山驛外,詩成燈影雨聲中。

  41、夜雨不隨歌扇歇,浪浪。歸去無心賦海棠。

  42、四時雨皆佳,莫若初寒天。

  43、夜雨如傾,滿溪添漲桃花水。

  44、喜知時、好雨夜來稠,秧青未。

  45、倦枕忽聞中夜雨,疏砧又報一年寒。

  46、絕國春風少,荒村夜雨多。

  47、醉尋夜雨旗亭酒,夢斷東風輦路塵。

  48、更夜雨、匆匆別去,一杯南北。

  49、落花夜雨辭寒食。塵香明日城南陌。

  50、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陽借出胭脂色。

  51、幾點梧桐夜雨,一天霜月砧聲。

  52、雨夜孤舟宿鏡湖,秋聲蕭瑟滿菰蒲。

夜雨的詩詞2

  朝代:

  唐代

  作者:

  李商隱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經常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

  巴蜀地區(qū)秋夜里下著大雨,池塘里漲滿了水。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注釋

  ①選自《李義山詩集》。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1],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現在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這首詩是寄給妻子(或友人)的。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長安,所以說“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詩人獨自一人在外乘涼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與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燭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卻:還,再。

  何當:何時能夠。

  池:水池。

  期:期限。

夜雨的詩詞3

  二月十日夜雨起書曾移忠禾譜后

  [宋] 趙蕃

  去年秋旱冬尤劇,一雪不能濡土瘠。

  立春日雨雖應時,到今闕然又幾日。

  游人但欣春物榮,農夫痛心田未耕。

  我因于役偶適野,駭見蓬勃煙埃生。

  我今一官非勸農,為民閔雨常颙颙。

  如聞春寒雨之候,病骨不憚添衣重。

  朝來數點初蔌蔌,勢壓黃昏成霡霂。

  雖云潤物要無聲,未救田疇龜背暴。

  眼前市糴雖云賤,復道輸租錢乏見。

  從來谷賤必傷農,政亦何能堪此旱。

  天公用意何難為,三日為霖事可知。

  區(qū)區(qū)折腰困日糴,苦憶村舂宿雨時。

  屠龍先生曾夫子,著書斤斤良有以。

  往曾持獻儒林蘇,為歌秧馬附書尾。

  髯孫知我此書愛,遺我殷勤意何在。

  世人菽麥或未分,而翁有意除稊稗。

  我今一官故不堪,此書歸田為指南。

  便當教兒罷群讀,讀此寧憂飯不足。

夜雨的詩詞4

  古詩原文

  出自唐代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翻譯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

  什么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釋解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么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可譯為“一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

  詩文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作者介紹

  李商隱 :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

夜雨的詩詞5

  《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水仙子·夜雨》譯文

  梧桐葉上的每一滴雨,都讓人感到濃濃的秋意。一聲聲滴落在芭蕉葉上的嘀嗒雨聲,都使得愁思更濃。夜里做著的歸家好夢,一直延續(xù)到三更之后。燈花落下,棋子還未收,嘆息又將滯留在這新豐客舍。十年宦海奮斗的情景,江南家鄉(xiāng)父母的擔憂,一時間都涌上了心頭。

  《水仙子·夜雨》注釋

  三更:指夜半時分。

  歸夢:回家的夢。

  燈花:燈心余燼結成的花形。

  嘆新豐句:化用馬周困新豐的典故。據《新唐書·馬周傳》記載,唐初中書令馬周貧賤時,曾住在新豐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備受冷落。

  新豐:地名,在今陜西省臨潼東北。

  江南:指作者自己的家鄉(xiāng),即浙江嘉興一帶。

  二老:父母雙親。

  《水仙子·夜雨》賞析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首先渲染了傷感的情緒,“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總是和離愁、客思、寂寥悲傷聯系在一起,全曲描寫在凄涼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單、臥聽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題,烘托出“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的蕭瑟落寞氛圍。白居易:“秋雨梧桐葉落時。”王昌齡:“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長信秋詞》)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梧桐作為凄涼悲傷的象征,給文學賦予了很深的悲情含義。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晏殊:“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付。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芭蕉同樣具有獨特的離別愁緒。李商隱:“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詠雨》)李煜:“秋風多,雨如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長相思》)南唐盧絳沒有入仕時,曾經生病住店,夢見白衣婦人唱著歌勸酒,詞中說:“玉京人去秋蕭索,畫檐鵲起梧桐落。欹枕悄無言,月和清夢圓。背燈惟暗泣,甚處砧聲急。眉黛小山攢,芭蕉生暮寒。”(《菩薩蠻》)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宿洞霄宮》)

  “三更歸夢三更后”點明了詩人夜不能寐,愁腸百結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夢回,再難入眠。“落燈花棋未收”,夜闌靜,燈花落盡,雨聲未停,滴滴猶如敲棋一般,宋代賀鑄有詞說:“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憶秦娥》)可見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緒,“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樣是孤寂的象征。作者用了這么多語言描寫了一個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實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嘆新豐逆旅淹留。”《太平樂府》作“嘆新豐孤館人留”。此句出自漢高祖劉邦的典故,新豐地屬今陜西臨潼縣東北,劉邦得天下后,將父親接到京中,而劉父思鄉(xiāng)之情很濃,于是將街道格局改成豐邑的樣子,并另建村鎮(zhèn),并遷來豐邑的居民,所以叫新豐。《新唐書·馬周傳》記載馬周未發(fā)跡時,曾旅居新豐,卻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豐表達羈旅客愁、備受冷落的情懷,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豐。從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閣本《錄鬼簿》記載徐再思只做過“嘉興路吏”。《堅瓠集·丁集》說他“旅居江湖,十年不歸”。由此可見徐再思曾有北上的經歷,而且滯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羈情望北游”(商調《悟葉兒·革步》)、“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詩債,梅花等我須歸”([越調]《天凈沙·別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齊楚秦燕,皓首蒼顏”,均可見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華發(fā)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鄉(xiāng)老的落魄和無奈。十年游宦歸夢遠,讓他感到十分惆悵。

  此曲寫旅人的離愁別緒,情景交融,言短意長。起三句鼎足對,妥帖自然,沒有一點做作的痕跡,見出作者的功力。中間段點出痛苦根源,由感而發(fā),語淡味濃。各種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騷客早已描寫盡致,在作者筆端卻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十年之間經歷了多少事,而遠在江南的雙親卻總在為久客不歸的游子擔心。這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側面落筆的手法,不寫自己如何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而以年邁雙親的'憂思烘托出更加濃烈的親情。遂使此曲更加獨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頭”四字戛然而止,欲語還休,卻有引人遐思,蕩氣回腸之功。人總是在年華老去、潦倒他鄉(xiāng)、滄桑落寞時,才會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說盡了作者的無力與無成,文已盡而意有余。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經歷,由于資料缺失,已無法查找,只能從他的詩句中略窺一二。元代社會歧視南人和知識分子,“八娼九儒十丐”雖略有夸張,但也可以看出知識分子入仕之難。徐再思北上之行,無非為求仕而往。作為南宋遺民的亡國之恨,作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無門,頗有“英雄失路”的感慨。這首作品貴在描寫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將人生的失落與親情相溶,字字未寫作者自己,寫物寓言,側面落筆,“以我觀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詞之變體,但比詞更貼近民間。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渾樸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欄中廣為流傳,原因就在于它描寫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再思散曲的另一特點是善用數字,開頭“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這三句,耐人尋味:連用幾個相同的數詞和量詞,音調錯落和諧,正好表現忐忑難安的心情;作者筆下,秋雨綿綿,桐葉聲聲,雨打芭蕉,愁滴心頭,羈旅路遙,思鄉(xiāng)情長,無限惆悵,無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間。曲中層層遞進,以最少的數詞卻能包涵著最大的容量,細膩真切地表達了羈旅惆悵、光陰易逝的感慨,道出了因思鄉(xiāng)而斷腸的情懷,可以說曲因數字而有生趣,數字因曲而靈動。這一點在“九分恩愛九分憂,兩處相思兩處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幾遍成幾遍休,半點事半點慚羞。三秋恨三秋感舊,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風流”([雙調]《水仙子·春情》)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多數學者認為數字的反復迭用,有斧鑿之嫌,好在《夜雨》一曲貴在真情實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應景之作。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徐再思正是借助數字對秋色的描寫,借景抒情、寓言寫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全曲語言樸實無華,自然流暢,而感情真摯動人。

  《水仙子·夜雨》賞析二

  這是一首悲秋感懷之作,不但寫傷秋的情懷,也包含了羈旅的哀怨,更有對父母的掛念。作者先寫秋葉和秋雨勾起了心里的煩愁。梧桐落葉聲聲似乎提醒人秋天來了,雨點打在芭蕉葉上也仿佛都在人心上不停地增添愁怨。三更才勉強入眠,不過三更就又醒了來,連一個好夢都沒法做成。擺起棋盤,獨自下棋消遣,燈花落盡,棋局仍未撤去。深嘆客旅他鄉(xiāng),十年一覺黃粱夢,功名未成;而父母留在家中,又未得回去服侍盡孝。這種種的煩憂一齊涌上心頭,讓人愁思百結,感慨不已。全曲語言簡潔,風格自然清雅,意境優(yōu)美。

  曲作一開始就用鼎足對形式:“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既點明了時間、環(huán)境、又照應了題目,更交待了此曲的感情基調。梧桐葉落,颯颯聲響,表明是深秋時節(jié);以雨打芭蕉敘出氣候,芭蕉葉大而較硬,聲音清晰而雜亂,與寂寥的旅人的愁緒自然和諧地共鳴起來,仿佛打在心上,千愁萬苦,如雨點密集而下,創(chuàng)造了無限凄涼的環(huán)境。作者以《夜雨》為題,通篇卻不著一個“雨”字,而是從聽覺人手,給秋以聲,給芭蕉以愁,借“雨”寫“愁”;“一聲”聲,“一點”點,既形象地寫出了秋雨連綿不斷的特點,也暗示了主人公的縷縷愁思如同這秋雨一樣無法斷絕,從而深化了曲子的意境。

  接著連用兩個“三更”,以點出“歸夢”之難成:由于萬千愁緒,以致夜不能寐。歸鄉(xiāng)之夢又為作者平添了一份鄉(xiāng)愁,故“歸夢”兩字承上啟下,既補敘了愁因,又為下文夢醒的描寫作了必要的鋪墊。梧桐滴雨,雨打芭蕉,古代的文人騷客常以此描寫人生的愁苦,加之深秋夜雨,孤身一人,客居他鄉(xiāng),半夜“歸夢”,引起人無限的愁思和惘悵。因此,作者以一個“愁”字,點出全曲的感情基調。

  “落燈花棋未收”,雨夜下棋,本為排遣愁悶,然而棋后懶于收撿,可見是越下越愁悶,正像李白所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此句從視覺角度渲染鄉(xiāng)愁,化用宋代詩人趙師秀《約客》詩:“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意,寫雨夜客居時的孤寂。而殘燈照空局的景象,則進一步表現了深秋雨夜的凄涼和愁苦。因此,“落燈花棋未收”是由景向情過渡句,接“三更”時分,引出更深喟嘆。

  “嘆新豐逆旅淹留。”此句借用唐代名臣馬周之典,唐人馬周未登第時,曾旅宿新豐,受店主冷遇,后世借指旅愁。《堅瓠集》載徐再思“旅寄江湖十年不歸”,曾滯留北方十多年,然而仕途多艱,僅做過下等的小官。這里以馬周自況,羈旅他鄉(xiāng),飽受寂寥愁苦,然而仕進無門,一事無成,窮途潦倒,仿佛馬周當年為新豐客般備受冷落。而馬周窮途尚有常何引薦,自己懷才不遇,久困異鄉(xiāng),前途渺茫。而且客居地“新豐”之得名本就與鄉(xiāng)愁有關,加之前句“歸夢”的導誘,聯想到自己與馬周境遇迥異,是愁上添愁。一個“嘆”字,把自己羈旅異鄉(xiāng)的孤寂,懷才不遇的愁悶,盡收其中。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作者躺在床上,回想起十年來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的種種往事,年邁的父母遠在江南,自己不但未盡孝,反倒讓二老擔憂,如今功名也未成。孤寂、怨恨、自責、思親等種種愁苦,都凝結為“都到心頭”四字,道出了深秋夜雨時心頭愁苦的具體內容。

  此曲采用作者慣用的重詞疊字手法,善用數詞人曲,如“一聲”、“一點”、“三更”、“十”、“二”等,給人以回環(huán)復沓,一詠三嘆之感。全曲情景交融,用典用對,貼切自然,不愧為“情中緊語”。

  《水仙子·夜雨》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曲的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此曲為作者漂泊在外,棲宿在旅店里逢夜雨時所作。

  《水仙子·夜雨》作者介紹

  徐再思引(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興路吏。因喜食甘飴,故號甜齋。浙江嘉興人。生卒年不詳,與貫云石為同時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約100首。作品與當時自號酸齋的貫云石齊名,稱為“酸甜樂府”。后人任訥又將二人散曲合為一編,世稱《酸甜樂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夜雨的詩詞6

  古詩原文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教他珍重護風流。端的為誰添病也,更為誰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難酬。珠簾四卷月當樓。暗憶歡期真似夢,夢也須留。

  譯文翻譯

  淅淅瀝瀝的夜雨,滴答出一個寒秋,也恰好將深深的思念,灑上我心頭。你一定要珍重自己,保護好綽約的風姿。你究竟為誰才生了病?又是為誰才如此嬌羞?

  珍藏的心意不曾休止,心中的愿望難以實現。我卷起四周的珠簾,且讓月光灑滿小樓。回想起歡聚的日子,真像一場美夢,縱然是夢,我也要竭力挽留。

  注釋解釋

  浪淘沙:唐教坊曲。劉禹錫、白居易并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凄壯之音。

  風流:指美好動人之風韻。前蜀花蕊失人《宮詞》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云鬟使上頭。”

  端的:究竟、到底。

  密意:隱秘的情意。

  珠簾四卷:謂樓閣四面的珠簾卷起。

  創(chuàng)作背景

  康熙年間,由于對亡妻的懷念,對友人的牽絆,還有對自身現狀的不滿以及無能為力的無奈,都讓詞人感到悲哀。于是詞人為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無邊無際的愁緒,寫下了這首《浪淘沙》。

  詩文賞析

  上片先寫環(huán)境氛圍,烘托無奈之心境,秋雨襲來,愁上心頭,離別之時,互道珍重。究竟是為誰相思成疾,又是為誰害羞?下片寫她對離人的深懷眷念,相思之情未曾斷絕,只是想見的心愿難以實現。明月升起,將樓閣四面的珠簾卷起。

  人世間最可悲的事情莫過于明知道無意義,卻不得不去做,明明不愿意,又不得不強顏歡笑去做的事情。

  對職業(yè)的厭倦,對富貴的藐視,還有對他的仕途的不屑,令納蘭身上別具一番氣質,他對輕而易舉得到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毫不珍惜,甚至抱著厭惡的心態(tài),他想要拋棄身邊的一切,包括他那個富貴的家庭,可是他無法做到,早在他出生的時候,上天就將這些沉重地壓在了他的身上,讓他無法推卸。

  秋風秋雨愁煞人。深秋時分,最是人心苦悶之時,看到萬物凋零,一切都要歸于沉寂,心內自然是不好受的。納蘭自幼體弱多病,他一直身患寒疾,總是會因為天氣變幻無常。而臥病在床。這樣的季節(jié),孱弱的`身體,無盡的人生,一切都讓納蘭感到萬念俱灰。“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一想到秋天,首先想到的便是連綿的細雨,還有早早就降臨的夜晚,愁緒重回心頭。

  “教他珍重護風流。”看似對友人道珍重,希望朋友能夠在今后的歲月中過得更好,但細讀之下,似乎又不是。“端的為誰添病也?更為誰羞?”思念友人,也不至于會思念成疾,如果是思念戀人,那么這位戀人又會是哪位女子,縱觀納蘭生平,似乎捕捉不到和這名女子相關的信息。

  既然沒有蹤跡可尋,那便姑且當做是納蘭擬人的一種寫法吧。在這首詞中,納蘭隱秘的情感得以宣泄,他悄聲訴說道:“密意未曾休,密愿難酬。”從未停止過想念,只是這想念無法得以相見,故而遺憾。詞人不由追憶往事,回味歡聚的快樂,如夢如真。

  明月當空,對夜色嘆息,這就是一場虛無的夢幻,“珠簾四卷月當樓”。樓閣上的珠簾卷起,明月照進來,光線黯淡,更加讓這思念變得不真實起來,或許“暗憶歡期真似夢,夢也須留”,這一切都只是納蘭在病中,胡思亂想出來的吧,所謂對伊人的思念,也不過是他胡亂所想的。

夜雨的詩詞7

  淺聞幽夜雨無聲 不驚浮生凡塵夢

  繁花過寂,冷雨未息,殘香未盡的夜里,是誰輕輕推開塵夢的門扉,悄悄取走了前生遺落的淚?

  【參商之殤,淚水將記憶埋葬】

  那一夜落雨無聲,宿命的韁繩牽引著你我在凡塵中不期相逢。從此我便恪守著心中的凈土,等待著你將心花播種。

  柔情回轉,百媚橫生。造化捉弄,命中注定。

  未遇見你之前,我每夜清燈相伴,潛心默念,執(zhí)卷靜倚窗軒,淡看庭前花落,漫觀天外云舒,在紅塵深處靜靜守護著那顆冷寂的心,不染一粒纖塵。時光荏苒,人世變遷,命運的安排竟是如此的'微妙,幽夜中一場悄無聲息的細雨,驀然打破了那一個清寂、恬然的世界。那一夜,細雨無聲飄零,幽冥鎖住了時間的流逝。殘燭熒光,我默讀如舊——“落紅香幽盡,枯葉夢斷魂。冷雨潛入夜,參商隔凡塵。”

  無數個夜晚,無盡的幽冥,一場細雨湮沒了多少似曾相識的柔情,冥冥中卻又演繹著前世今生的相依相儂。

  那一世暮雨柔和,微風中你輕輕搖曳著嫵媚的身姿,漫撒出清新的芳香,嬌柔地挽著我的臂腕,安靜地享受著每一個溫馨的夜晚。紅燭熒熒,細雨悠悠,你翩躚舞動,我如常倚窗淺觀,低吟默詠——“紅燭伴幽雨,蘭香輕浮衣。殘薰隨風散,形影永相棲。”

  細雨靜靜的飄落,山澗中每一個有你相伴的夜晚都顯得格外的祥和溫暖,然而良辰美景終敵不過似水流年。

  “五百年后,雨落淚收,紅燭窗口,還夢相守。”殘香未散,淚落青山,一世塵緣,終究隱沒于幽暗。

  【獨自淺唱,誰依舊淚落心殤】

  風雨無聲,無數個夜晚我虔誠默念,倚軒靜侍相約的期限。怎奈相思苦不見,淚潸盈面殤未斂。

  奈何橋邊,三生石前,所有的記憶都隨著淚水淡淡消散。而今我一襲青衣,憑欄默念,靜靜守護著心中的那份凈土,在幽暗中無聲地等待。

  【清寂幽夜,雨落無聲】

  春秋迭換,花謝花開,鬢發(fā)白了又青。今晚紅燭熒熒,細雨輕落無聲,我依舊倚窗默詠,低眉淺誦——“今生緣注定,前世回眸脈生情,紅燭軒窗雨無聲,淚收復重逢。”

  不知命運的韁繩攬回了多少淡去的曾經,不知多少個寧靜的幽夜、多少幕甘潤的細雨可以填補沒有你相廝守的孤獨。一切的迭變宛如相別了千年,又好似轉瞬之間。

  雨無聲,燭光熒熒。

  這一夜是那么的安靜,冷風吹融細雨沾濕未曾改變的青衫,沁入心底最柔弱的地方,瞬間掠過眼眶,劃過面頰。時間停止了腳步,任殘香在幽暗中漫溢每一個時辰的角落,緩緩收斂曾經散去的記憶,于夜幕下兌現百年之期。

  【浮生若夢,淡觀流云撩心靜】

  “落紅香幽盡,枯葉夢斷魂。”這晚你淺笑撒下一粒花種,手中緊握著一滴晶瑩炫目的淚珠,靜靜遠去了清逸的身影。今夜雨依舊無聲,紅燭熒熒,我依然倚窗默詠。

  浮生百年限,魂夢一瞬間。

  青山香未盡,軒窗蝶翩翩。

  塵世輪回,暮雨紛飛,如今應該欣喜再度重逢續(xù)前緣?還是一場夢醒又相距千年?!流云浮定,風住香凝。

  幽夜里一切都顯得分外清寂,細雨中我倚軒癡癡地凝眸著山澗一株綻開的蘭花,淡淡揚起嘴角,輕輕拭去了眼中溢出的一滴清淚,轉身,默念如舊。

夜雨的詩詞8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jié)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注釋

  疏:指稀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鑒賞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辭面勾勒寫詞時間與環(huán)境,昨夜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故把酒以消愁緒,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 “雨疏風驟”十分恰切地寫出暮春時節(jié),風蕭蕭然而雨卻是疏落,渲染了詞人花下醉酒的悵然之感。即便把酒過后的酣睡濃甜,但仍難“消殘酒”,寫出詞人此刻的慵懶惺忪。

  詞人喚來侍女“試問卷簾人” 轉折巧妙精當,靈動自然。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卻又不忍親見,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孰料, “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讓詞人喜出望外卻又無奈黯然, “卻”字道出了“卷簾人”不解詞人心以及詞人的意外之喜,詞人的細膩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對比。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此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fā)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講解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功效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因而,她急問清算衡宇,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作品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

夜雨的詩詞9

  夜雨[唐]杜甫小雨夜復密,回風吹早秋。野涼侵閉戶,江滿帶維舟。

  通籍恨多病,為郎忝薄游。天寒出巫峽,醉別仲宣樓。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夜雨的詩詞10

  古詩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xiāng)。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xiāng)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譯文翻譯

  我有著深深思念的人,卻相隔在遠遠的異鄉(xiāng)。

  我有所感懷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鄉(xiāng)遙遠回不去,我沒有一天不遙望它。

  內心痛苦萬分卻無處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無望,孤獨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覺。

  秋天尚未來臨,卻已風雨紛紛。

  不曾學過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記曾經的過往!

  注釋解釋

  鄉(xiāng):家鄉(xiāng)。

  瞻望:往遠處或高處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夕:日落的時候:夕陽。夕照。朝夕相處。無夕:日日夜夜。

  殘燈: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空堂:空屋。

  曉:到來,來臨。

  正:此時。蒼蒼:紛紛。

  頭陀:苦行僧。

  安:怎么。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歲。從“獨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詩是為一個與作者相愛的女子而寫。且學者周相錄考證,這個女子就是白居易幾度在詩作中提到過的“東鄰嬋娟子”湘靈。

  詩文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寫出了所要記敘的事情,強烈的感情色彩也在無需意像的渲染的情況下,立刻展現在讀者面前。四句話形式上兩兩相同,但情感上卻是層層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遠,都是平平的概述,點到為止,并沒有提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則重點寫到了思念,寫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沒有深寫。行文至此,全詩的中心已經點明框架,已經明晰,但還只是一幅,如果用畫畫作比的話,構圖,或者說是工筆前的白描圖,線條簡潔而有力。第三句對第一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鄉(xiāng)遠遠的程度,對故鄉(xiāng),更準確的說是對故鄉(xiāng)的'生活,故鄉(xiāng)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對第二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寫實,故鄉(xiāng)、人都是客觀存在的。二、四句是寫虛,回憶中的事和肝腸絞痛的感覺是詩人主觀的感情。一實,一虛,把氣氛渲染開來,行文至此,白描已經被染,出現了淡淡的色彩,陰陽、冷暖色初步分明。詩人付與“人”一個“隔”,付與“事”一個“結”字。“隔”、“結”都是冰涼涼的字眼,給人一種一對火熱的戀人被活生生分扯開來的感覺。詩人用兩個冰冷的字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火熱的情感,而火熱又敗于冰冷,這時引出自己肝腸絞痛的感覺顯得自然,又打動了讀者。在這里,詩人又用了一個打動人的動詞“瞻望”。鄉(xiāng)遠,瞻望卻不可相望見,可是還要望,縱是眼望不見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鄉(xiāng)的戀人身畔。

  前四句是對一個長時間一直以來狀態(tài)的寫,從“況此”一句開始,詩人就開始描繪一個夜雨的場景了。作者在描寫夜雨場景的時候,卻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兩句話二十個字。這兩句話不寫思,不寫念,不寫人,不寫事,只是用簡潔的言語描繪了許多意像,燈、堂、天、風雨。一個況字說明這四句所描寫的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進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個“況”字就替代了千言萬語的心理描寫。“夜”是時間,在“夜”之前詩人用了一個名詞作形容詞來形容“夜”,“殘燈”。燈從晚上點,點到殘,一定已是深夜。詩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著心中的戀人。殘燈昏暗的光下,長長的燈芯使光閃爍著,詩人在這情景萬分傷心,沒有言自然顯得寂靜,寂靜使屋子顯得“空”,顯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為缺少“人”。夜雨同話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寫出詩人心中的悵然若失。“秋天”“未曉”“風雨”更是融情于景。“蒼蒼”二字既是對風雨的描寫,又是詩人此時的心境。這兩句,不著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詩人的思念之情著色,分染過的白描已經基本上上好了顏色。最后一句話,可謂畫龍點睛之筆,使用直抒胸意的寫法,將全詩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詩人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就在這無果的結局中謝幕,無數的思念,向何處傾訴。

  整首詩貫穿著白居易的大、簡、妙風格,雖是寫愛情,寫思念,但不像多數愛情詩一樣婉約,它大氣、又不失細膩,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情感之至,一種渾然天成。這首詩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體詩,它共有七句話,前四句大量的重復用字,也并不合乎詩歌的習慣。意像的描寫被放在了敘事之后,全詩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也沒有大量的興、比之作,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格律的羈絆,用最直白的語言,抒發(fā)了最真摯的情感。

夜雨的詩詞11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xiāng),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詩意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xiāng)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夜雨的詩詞12

  【原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1]

  【注釋】

  1、寄北:寄贈給住在北方的妻子。所以也叫《夜雨寄內》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說是友人。

  3、問:詢問。

  4、歸期:回歸的日期。

  5、未有期:意思是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日子。未,沒。

  6、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泛指四川東部一帶的山,巴蜀之地)

  7、夜雨:晚上下雨。

  8、漲秋池:秋雨使池塘注滿了水。漲,水位升高。

  9、何當:什么時候才能夠。

  10、共剪西窗燭:在西窗下共剪燭芯.剪:剪去燭花,使燭光更加明亮。西窗,西窗之下。這里指親友聚談指所。燭:燭花。

  11、卻:副詞。還,再,且。表示小小的轉折。

  12、話:談論。

  13、巴山夜雨時:意思指巴山夜雨時的心情。

  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沒有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池子。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賞析】

  1 、《夜雨寄北》,選自《李義山詩集》,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xiāng)、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huán)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xiāng)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或寫給友人)。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于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huán)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huán)境,但絕不單單是環(huán)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么后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tài):一個是動態(tài)“共剪”,一個是語態(tài)“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tài)。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時重回溫柔鄉(xiāng)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么殘酷的事情,又是多么無奈的事情。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于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

  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2、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3、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chuàng)性又體現于章法結構的獨創(chuàng)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huán)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guī),“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云:“與公京口水云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云:“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fā),也是顯而易見的。 (霍松林) 。

  4、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jié)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在的秘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陜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征。這在李商隱的詩里并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艷”著稱。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里秋水已滿。什么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說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復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復著“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為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里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fā)的“凄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凄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

  行筆至此,那凄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凄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蒙陰冷的秋夜,仿佛只為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仿佛只為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溫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里,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為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象著、憧憬著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

  有人考證,認為此詩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作。那時詩人妻王氏已歿(王氏歿于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詩人寄給長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隱入梓州,與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去世居先,義山詩作在后,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那么這首《夜雨寄北》,實在是一首傷心之作。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遙望,如果終究沒能在現實里落腳,那它又是以怎樣的傷痛結束?這一切今天的我們已無從知道,只是,當我們今天再讀這首詩時,會不會感動于那樣一種遙望?一邊是天人永隔,一邊還在渾然不知地深情遙望。在那音訊難通的時代,在那生離猶如死別的日子,他們的思念比之現代的情侶,是不是更深摯,更真切?

  詩人是否得到他遙望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他也再無交代,但是,他的詩歌至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樣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遙望的。(五車書齋)

  5、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從詩中“巴山”一語看來,詩寫于巴蜀之地。李商隱曾經應聘到四川,任東川節(jié)度柳仲郢的幕僚,時間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隱的妻子卻已故去。給李商隱詩集作箋注的清代人馮浩,盡管認為詩題不必改作“寄內”(因為“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但內容卻是“寄內”的。為此,他把詩的寫作時間,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馮浩考證,李商隱這一年是在桂州(今廣西桂林)鄭亞的幕府。當年鄭亞由于政敵的誣陷,被貶為循州刺史。李商隱未去循州,由水路經長沙,于次年回到長安。馮浩認為在歸途中李商隱曾經“徘徊江漢、往來巴蜀”,“于巴蜀間兼有水陸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寫在歸途中經過巴蜀時。近人岑仲勉、陳寅恪曾經指出關于巴蜀之程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馮浩也沒有說得太死。他含糊地說,李商隱這時到過巴蜀,“玩諸詩自見,但無可細分確指”。可見,通常把《夜雨寄北》,說是李商隱寄給自己妻子的';這一說,似還可再斟酌。

  李商隱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剛剛踏入仕途,就被卷進了牛、李的朋黨之爭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黨,官僚集團。)852年隨柳仲郢入蜀,實屬迫不得已。仕途多艱,妻子早逝,心境是悲涼的。幾年以前,當他在徐州盧循正幕府時,他頗為躊躇滿志。“且吟王粲從軍樂,不賦淵明歸去來。”(《贈四同舍》)到四川以后,這種樂觀情緒消失了。“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梁。”(《初起》)他斷絕了與外界的交往,甚至與同府的幕僚也沒有什么交誼。《夜雨寄北》,寫得一往情深,而且詩寄的“君”,關切地問著他的歸期,他也盼著與“君”“共剪西窗燭”。這個“君”,至少具備三個條件。一,以往過從較密;二,此刻仍有詩書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從現存的李商隱的詩文看來,有一個人可以成為這樣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詞人溫庭筠。李商隱在徐州幕時,溫曾有詩“秋日旅舍寄義山李侍御”。李商隱在四川時,也有三首詩寄贈溫。溫的出身較李要名貴些,是唐初宰相溫彥博的裔孫,但他也同樣受到牛黨令狐绹的排擠和壓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與國子助教。如果沒有相反的證據,大概可以說,《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在梓州幕府時寫給溫庭筠的。這樣,或許能更為精細地品味出詩中蘊含的情感內容。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點題。但是這一景象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染得更形象、更濃郁了。獨在他鄉(xiāng)異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傷感的。尤其是“漲秋池”三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詩人抓住了這一精細的而又富于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讀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絕句雖屬短制,但也講究結構的技藝。前人有言,絕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這首詩的第三句,就顯示了這種工夫。“何當共剪西窗燭”,宕開一筆,從眼前跳脫到將來,從巴山跳脫到北方(長安),用示現的修辭方法,寫出詩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燭”,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境,但是由夫婦化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濃。“何當”二字,意思是“什么時候才能夠”,照應首句“未有期”,既有熱切地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在情意上,與前兩句,似斷非斷。

  第四句顯得更為精彩。“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承“共剪西窗”而來,為順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絕句體裁里,毫不可惜地運用了重復句意,不能不謂之大膽。然而,再次出現的“巴山夜雨”,無單調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說,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寫情,那么這一句的“巴山夜雨”卻是以情寫景。它與“西窗剪燭”,組成一幅溫暖的動態(tài)畫面,表現了詩人對于歸期的向往,對于“君”的深厚友情。這給詩中增添了歡欣感。這種歡欣只是一種難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現于將來的欣慰,又加劇了眼前歸期未有期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不斷起伏、跳躍,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調又是和諧、統一的。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晚年的詩,感傷情緒很濃。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反映了他個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雖然有些歡欣的折光,總的看來,也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隱含了多少豐富的潛臺詞。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離而感到的痛苦,實在是深深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回顧一生的哀愁,隱含著對于現實的憤懣與絕望。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是樸實的,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這首《夜雨寄北》,表現了李商隱詩的另一種風格:質樸、自然,卻同樣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夜雨的詩詞13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1]。

  試問卷簾人[2],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3]。

  【注釋】

  [1]濃睡:沉睡。不消殘酒:指殘余的酒意尚未消失。

  [2]卷簾人:指站在窗口卷簾的侍女。

  [3]綠肥紅瘦:葉子更舒展,花兒更稀少。

  【作者】

  李清照(1084~某年),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宋代杰出的女文學家,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她的前期作品,詞風旖旎,多為相思愛情之作,后期詞風迥異,更多的表現身世之悲,中有無限感慨。現存詩文及詞為后人所輯,有《漱玉詞》傳世。

  【賞析】

  李清照傳世的詞中,《如夢令》僅有兩首,兩首詞的內容差不多,都是寫酒醉、花美的,風格清新別致,歷來膾炙人口。在這兩首詞中可以看到詞人早年生活的點點滴滴。這里選用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詞,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過對海棠“綠肥紅瘦”的描寫,抒發(fā)了女詞人暮春時節(jié)的感傷情緒。這種感傷來自她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也是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作者在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沒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過一問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輕輕地吐露了出來。全詞雖然短短六句,卻將詞人惜春傷春之情表現的委婉別致,其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讀來唇齒生香,回味無窮。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從字面上來看,在一個疾風狂雨之夜,雖然一夜?jié)馑廊粵]有消除酒意。詞人聽見疾風驟雨在先,飲酒濃睡在后。“雨疏風驟”,風吹在了詞人的心坎上,雨也打在了詞人的心坎上,這般風雨只會使得花枝狼藉,想到這里,惜花之情油然而生,詞人姑且借酒來消除心中的煩悶,便在沉沉的醉意中睡了過去。

  接下來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就是這種心情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將盡,產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風雨之后,自然會惦記起園中的海棠。“試問”兩個字,本來是詞中常用的,在這里卻包含著作者復雜的感情。海棠花經得住風風雨雨嗎?是不是謝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是又擔心它凋零,于是想,還是問一問卷簾人吧。因此這里的“試問”就不是一般的問,而是含著惜春憐花之情的'問。在這一問中包含著作者多少纏綿的感情啊!可是卷簾人的回答卻是那樣的無動于衷,這就更加襯托出作者傷春惜花的感情。“卻道海棠依舊”的“卻”字用得極好:它把卷簾人的冷淡態(tài)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態(tài)一下子描繪了出來。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最后兩句,既是詞人對使女的反詰,又是詞人的自言自語。詞人雖然沒有出門去看,心中卻已經想到了園中海棠花的景象,經過一夜風雨,較弱的海棠花現在應該是綠葉多了,紅花少了。“綠肥紅瘦”四個字包含了無窮無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之情,語淺意深,可以說是將語言藝術化的搭配發(fā)揮到了極致。《草堂詩余別錄》評曰:“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可謂盡得詞人三昧。

夜雨的詩詞14

  若我幻化成了一棵大樹,

  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季,

  還是寒風刺骨的暴雨時節(jié);

  如果有人需要我的存在,

  我將會無休止的為他們擋雨避暑;

  ——即使葉片被暴雨打落,

  烈日曬干了我的軀體...

  因為這只是一種沉默的奉獻。

  若我變成了一堆木柴,

  在那漆黑寒冷的地方;

  如果有人需要我的幫助,

  我將會無私的為他們服務。

  ——即使燃盡了我生命的最后時刻...

  因為這只是一種無私的.奉獻。

  若我此生為一只百靈,

  無論在多么惡劣的環(huán)境下

  我總是歡樂的歌唱,

  希望尋求到無助痛楚的人們;

  用我的歌聲沖散那悲苦的氣氛,

  并帶給他們歡樂與期待。

  ——即使從此失去了嗓音...

  因為這只是一種崇高的奉獻。

  這是怎樣的一種奉獻?

  一種沉默的奉獻,

  一種無私的奉獻,

  還是一種崇高的奉獻,

  怎樣的一種奉獻......

夜雨的詩詞15

  滯雨通宵又徹明,百憂如草雨中生。

  心關桂玉②天難曉,運落風波夢亦驚。

  壓樹早鴉飛不散,到窗寒鼓濕無聲。

  當年志氣俱消盡,白發(fā)新添四五莖。

  【注】①薛逢,字陶臣,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屢忤權貴,仕途頗不得意。

  ②掛玉:喻昂貴的柴米。

  1.本詩以憂貫穿全詩,結合詩句回答作者的憂愁具體包含了哪些內容?(5分)

  2.首聯是如何表現作者百憂纏心的?(6分)

  【答案】

  1.生活的艱辛;(1分)仕途的不順;(1分)生命的.衰老。(1分);結合詩句2分。

  2.通過描述滯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側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憂愁之久,內心無時無刻不被憂愁纏繞;(3分)運用比喻手法,將百憂比喻為雨中生機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現出憂愁的煩亂紛雜。(3分)

  【解析】

  1.

  試題分析:這首詩是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表現詩人百憂纏心,統領全詩。詩以下各句具體寫憂,因此本題的答案就在以下各句詩中。詩的第二聯心關桂玉天難曉,寫出了生活的艱辛。運落風波夢亦驚,寫出了仕途的不順。詩的尾聯白發(fā)新添四五莖寫出了生生命的衰老。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

  試題分析:如何表現作者百憂纏心的?也就是詩人采用了什么手法來寫百憂纏心的。側面描寫(或襯托):滯雨通宵又徹明,滯雨通宵未停,直到天明,側面暗示詩人通宵達旦一夜未眠,表明憂愁之久;比喻:百憂如草雨中生,將百憂比喻成雨中瘋長的草,表現出憂愁的煩亂紛雜。

【夜雨的詩詞】相關文章:

《夜雨寄北》古詩詞鑒賞09-25

夜雨的作文05-19

課外古詩詞誦讀之李商隱《夜雨寄北》教學設計11-14

深夜雨聲的心情說說12-10

夜雨寄北翻譯4篇01-25

深夜雨聲的心情說說8篇01-29

深夜雨聲的心情說說(8篇)01-29

深夜雨聲的心情說說4篇05-08

經典的詩詞10-2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动漫第一页 | 久久婷婷色综合网站 | 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 日本乱码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乱码尤物193yw |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