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卜算子詩詞
卜算子詩詞
更新時間:2024-10-25 07:38:43
  • 相關推薦
卜算子詩詞

卜算子詩詞1

  古詩原文

  嬌軟不勝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風,翦出鵝黃縷。

  一種可憐生,落日和煙雨。蘇小門前長短條,即漸迷行處。

  譯文翻譯

  新柳的形態嬌柔瘦弱,柔嫩的柳絲像嬌弱的'女子一樣無力垂下,怎么能經受住春風的舞動。二月的春風年年多事,將柳枝吹成鵝黃的顏色。

  同樣是垂柳,在夕陽西下的岸邊,朦朦朧朧的煙雨中卻更加憐愛。錢塘蘇小的門前那青翠的柳蔭,枝繁葉茂,迷離朦朧,讓人浮想聯翩。

  注釋解釋

  多事二句:謂二月春風將柳枝吹成鵝黃色的絲條,唐賀知章《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可憐生:猶可憐。

  生,無意。

  蘇小:即蘇小小。蘇小小有二,且都為錢塘名妓。一為南朝齊人。

  詩文賞析

  古典詩詞中楊柳被賦予了多種喻義,但多是借以抒發艷情,或是表達離愁別緒等等。本篇雖題作“詠柳”(一作“新柳”),可實際上作者別有寓托。有人以為是用象征的手法,借詠柳來寫一個年方及笄的歌女。此可備一說。這首小詞用筆空靈清麗,雖刻畫,但不傷其神理,誠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斯是妙絕。上片側重描畫弱柳之形,但已是含情脈脈。下片側重寫其神韻,結處用蘇小之典,更加迷離深婉,耐人尋味。

卜算子詩詞2

  古詩原文

  芍藥打團紅,萱草成窩綠。簾卷疏風燕子歸,依舊盧仝屋。

  貧放麹生疏,閑到青奴熟。掃地焚香伴老仙,人勝連環玉。

  譯文翻譯

  紅色的芍藥聚成團,綠色的萱草長成一窩一窩的。簾子卷著細風,燕子也從外面歸來,我住的還是盧仝那樣的破屋子。

  因為貧困,麴都放得荒疏了,因為無事可做,只能躺在床上,床上的'青奴好像都熱熟了。

  可每日掃地焚香伴著老仙,在這樣的生活里,人比連環玉活地還精致些。

  注釋解釋

  芍藥: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大而美,根可入藥。

  萱草:俗稱金針菜或黃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古人以為此草有忘憂的功效,也稱“忘憂草”。蔡琰《胡笳十八拍》對萱草兮憂不忘,彈鳴琴兮情何傷。

  盧仝:唐代詩人,號玉川子,代表作《月蝕》。相傳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

  麹:把麥子或白米蒸過,使之發酵后再曬干,稱為“麴”。

  生疏:荒疏,不順當。

  青奴:古時一種夏天的取涼寢具,又叫竹夫人。

  連環玉:連接成串的玉環。

卜算子詩詞3

  古詩原文

  裊裊水芝紅,脈脈蒹葭浦。淅淅西風淡淡煙,幾點疏疏雨。

  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

  詩文賞析

  這是一幅清新、流麗、色彩淡雅的水墨畫。詞人通過層層點染,步步鋪陳,描繪了夏日雨過天霽時水中蓮葉荷花的美景。

  上片寫雨中荷花。“裊裊水芝紅”,紅艷艷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搖曳多姿。起筆就突出主要形象──水芝(即荷花)。隨即,詞人從橫的深遠處拓展開去,使我們看到了婷婷裊裊的碧葉紅花被一望無際、朦朦朧朧、含情脈脈、生長在水邊的蘆荻的背景烘托著。接著,我們的視野又轉向縱的高遠處,只見荷花的上空淅淅西風輕輕吹掠,一縷縷霧靄的青煙靜悄悄地飄拂游動,稀稀疏疏的雨滴落在碧荷上,滾動著晶瑩的水珠。經過一橫一縱的點染鋪陳,構成了一幅夏日驟雨即將過去時的廣闊的`空間畫面,而荷花的形象生動地突出在主要位置上。

  下片寫雨后天霽,“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詞人巧妙地從外部空間移向欣賞主體所在的小空間──船艙里:桌上簡簡單單地擺上了酒杯和菜盤,朋友們正舉杯暢飲,席間還有美麗多情的女子相伴助興哩!朋友們相聚以蓮葉勸酒,是久別重逢,還是遠行餞別?這無需細說。詞人很快又將筆鋒轉向船艙外,繼續描會大空間景色,“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這是從船艙內這個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見枝葉葉、層出不窮的蓮葉荷花橫擋在酒船前面(“紅衣”指荷花。賀鑄有“紅衣脫盡芳心苦”句)。此刻,雨過天晴,細細的五彩流霞從蓮荷搖曳攢動的地方冉冉升騰,這是多么絢麗的景色呵!以動態作結,正象劉禹錫的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樣,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之妙。

  這首詞,通篇都在寫景,而情處處融于景中。試想,值此良辰美景,好友雅聚,低吟淺酌,暢敘情懷,這是多么愜意的事。詞人正是帶著歡娛的情感來描繪景物,所以寫得如此飛動、空靈。特別是連用十八個疊字,不僅讀來如珠玉落盤,且倍感親切、生動。這與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后者是寫悲愁,前者是寫歡樂。

卜算子詩詞4

  【原文】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譯文】

  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卻不能見你,你和我啊......同飲一江綠水,兩情相愛相知。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么時候枯竭,別離的苦恨,什么時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一番癡戀情意。

  【注釋】

  選自《姑溪詞》,作者李之儀。

  已:完結,停止

  休:停止

  定:此處為襯字。

  思:想念,思念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云縣)人。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后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后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涂。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禍不單行,先是女兒及兒子相繼去世,接著,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賞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凈化了的通俗詞。

  此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嘆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干;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系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為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為簡約含蓄。

  寫到這里,詞人翻出一層新的意蘊:“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相通。這樣一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為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為永恒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里反而成為感情升華的條件了。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恒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

  全詞以長江水為貫串始終的抒情線索,以“日日思君不見君”為主干。分住江頭江尾,是“不見君”的原因;“此恨何時已”,是“不見君”的結果;“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是雖有恨而無恨的交織。有恨的原因是“不見君”,無恨。的原因是“不相負”。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相愛與期待的見證。隨著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這樣新巧的構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凈的語言、復沓的句法的結合,構成了這首詞特有的靈秀雋永、玲瓏晶瑩的風神。

卜算子詩詞5

  卜算子·秋色到空閨

  明 夏完淳

  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

  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

  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

  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

  卜算子·詠梅

  近代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卜算子詩詞6

  《卜算子·贈樂婉杭妓》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

  別你登長道。轉更添煩惱。樓外朱樓獨倚闌,滿目圍芳草。

  詩文賞析

  宋有一位姓施的酒監官,和歌姬樂婉從相識到相知,早已是如膠似漆了。可眼下因工作調動的關系,他們不得不分開。他郁悶、糾結,恨不能帶她一起隨行。無奈之余,填了一首《卜算子。贈樂婉》的詞,贈給她留作紀念。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他們一相逢,就很快墜入了愛河。李白也說過:“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男女一見便鐘情,好象前生早已相識。這種感覺,寶玉應最有體會。初見黛玉之時就說了:“這個妹妹,好像在哪里見過的。”

  恨不相逢早,此話雖真,但比起很多人來,他還是很幸福的,又何來此恨?想那張籍所寫:“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詩中的女子名花有主,婉言謝絕了一個男子的追求。雖說那男子痛心不已,可畢竟人家是有婦之夫,還是發乎情止乎禮吧。蘇曼殊也遇到過類似情形,他寫道:”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同樣是相逢,遇見了喜愛的人,卻因自己跳出三界外,已出家為僧,也只好望而卻步。

  “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張愛玲說:于千千萬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于千千萬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

  人生的道路上,他就這樣不經意地的遇上了她,然后不小心地愛上她。愛原本沒有對錯,要的是兩心相悅,你情我愿。施酒監終日在青樓酒席之間,雖說認識了很多女子,卻找不出一個像樂婉這樣對他好的女人了。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茫茫人海中,原本相識就不容易,他們慶幸成為了知音。所以,他才說這個世間,始終覺得她最好。

  只不過,他這一句有幾分是真,尚值得深思。

  因為自古男子和青樓女子相戀,大都是男子薄情寡義,負心拋棄女子。古代青樓女子的愛情,之所以容易出現悲劇性的一面,究其原因,其實并不在于她們身份的低微,而是她們太過天真地去追求完美的愛情了。結果到頭來,受傷的總是自己。想想,霍小玉也好,杜十娘也好,她們不僅都沒有逃脫封建社會中女性的悲慘命運,甚至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卜算子詩詞7

  古詩原文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極目煙中百尺樓,人在樓中否。

  四和裊金鳧,雙陸思纖手。擬倩東風浣此情,情更濃于酒。

  譯文翻譯

  春水清澈透明見底,花含苞欲放,枝條嫩展,意中人在百尺樓盡目遠望,不知道人在不在樓中?

  我想象著伊人在熏風和煦之時,乘一葉精美的鳧舟,蕩漾在碧波之中,那倩姿與漣漣綠水相融;多么渴望在春風吹拂中與佳人在柳下做雙陸游戲,那該多么愜意呀!假如把東風請來,把自己深深戀情洗滌得更清純,使它比酒還醇香,比酒更濃釅。

  注釋解釋

  透:春水清澈見底。

  瘦:早春花枝嫩條、含苞欲放的倩姿。

  極目:盡目遠望。煙中:煙霧繚繞之中。百尺樓:意中人所居的閨樓。

  四和:一種香名,叫四和香。金鳧:指鴨子形的銅香爐。

  雙陸:古代一種博戲的名稱,相傳是三國時曹植所制。最初只有兩只轂子,到了唐末。加到六只,叫做葉子戲。在中國已經失傳。流傳到日本后,稱飛雙陸,現尚存。

  擬:假如。倩:請。浣:洗滌,此指消除的意思。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春季,春寒料峭之際,詞人獨坐。眼見春水通透,春意濃濃,百花欲放,不禁觸景生情,想象自己與伊人共賞春色的美好情景詞意大發而作。

  詩文賞析

  此詞南宋·秦湛僅存的一首詞,詞題“春情”,全篇寫春日對所戀之人的拳拳思慕之情。

  上片起首二句,以工整的一聯點季節、寫環境。“春透水波明”,以水寫春,是說春水已透,水波澄澈如鏡。透者,足也。“寒峭花枝瘦”,是說春寒猶在,所見之花有未開者,正是乍暖還寒時候。以“瘦’字形容含苞待放的花枝,真是恰到好處。《雪浪齋日記》云:“山谷小詞‘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極為學者所稱賞。秦湛嘗有小詞云‘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蓋法山谷也。”山谷詞這三句曾被認為“蛸健亦非秦(觀)所能作”(《詞林紀事》卷五引陳師道語)。秦湛此處學山谷,是也可稱得上“峭健”二字的。春光駱蕩,水波澄澈,給人以心胸暢快的感覺;而春寒料峭,花枝傲然挺立,亦給人以瘦骨凌霜的印象。所有這些,都流露出峭健的氣韻。

  如果說起首用的是比興手法,那么“花枝瘦”三字非但是客觀地摹寫自然景物,而且也是觸景生情,興起詞人對所眷戀者的思念。因此到了三、四兩句渺渺茫茫,甚至有些捉摸不定。也許這瘦小的花枝幻化為他那戀人的倩影,于是他不自覺地極目天涯,想看到戀人曾經居住過的那座高樓。“天涯”,極言甚遠;“百尺”,極言甚高;四字雖很通俗,卻展示了一種虛無縹緲的.境界。“人在樓中否”一句,點明所想者是他心目中的那個人。從語氣上看,他們相別已很久,別后也未通音信,因此彼此的情況都不了解。只一句自言自語的問話,便表達了他對所戀者無限深厚的情意。

  上片歇拍僅僅提到他所思念的那個人,她的形象,她的行動,都來不及寫。過片二句便緊承前意,描寫昔日樓中相聚的情景。“四和”,香名,亦稱四合香。“金鳧”,即金鴨,指鴨子形的銅香爐。“雙陸”,古代一種博戲的名稱,相傳是三國時曹植所制。本置骰于兩只,到了唐末,加到六只,謂之葉子戲。其法中國已失傳,流傳至日本,稱飛雙陸,現尚存。詞人回憶當年樓中,四和香的煙縷從鴨子形的銅香爐中緩緩升起,裊裊不絕。他和那個女子正在作雙陸這種博戲,女子玩弄雙陸的纖纖玉手,使他歷久難忘。往日的甜蜜生活,女子的形象特征,同人只是在感情的抒發中順帶說出,自然而又妥貼,這比作專門交代要高明得多。

  末二句則在懷人的基礎上集中筆力抒發急欲排遣、愈益濃重的愁情,并與起首二句相映射,“東風”者,春風也。首二句云春透波明,云寒峭花瘦,都是春風中景象。由此可見,詞人本有滿腹懷人之愁情,故欲出來潛賞春加以排遣,始見大好春光,胸襟為之一快;繼而見花思人,復又陷入更為痛苦的離情之中。“擬倩東風浣此情,情更濃子酒”,化景語為情語,設想奇警,把詞人當時矛盾心情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浣者,浣也、滌也。衣裳沾有污垢,可以洗滌,心靈染有愁情.也說可洗,此喻絕妙;而借以洗愁者,不是水而是風,此喻亦絕妙;院而愁未去,反而更濃,其濃又恰濃于醇酒,此喻更加恰當二有特色。

  小詞自花間以至宋初,都偏于柔媚香艷;即使到了秦觀,也未脫盡綺靡凄婉的格調。秦湛不學花間,叵而從風格峭健的黃山谷那里繼承氣脈。這說明宋詞發展到他那個時代,已經產生較大的變化。此詞雖屬于婉約一路,然已注人剛健峭拔的因素了。

卜算子詩詞8

  古詩原文

  風雨送人來,風雨留人住。草草杯盤話別離,風雨催人去。

  淚眼不曾晴,眉黛愁還聚。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

  譯文翻譯

  是春雨送人來,也是春雨留人住,離別的宴席上匆匆話別,又是風雨催人離去。

  淚眼就不曾流干,眉頭凝結著愁緒,明日相思時不要上高樓望遠,樓上有幾多凄風苦雨。

  注釋解釋

  草草:匆忙倉促的樣子。

  杯盤:指飲食。

  晴:這里指日日流淚(雨天)從來沒有停過(晴天)。

  眉黛:指眉,因古代女子以黛畫眉。

  明日:明天。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時間約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前后,詞人看見男女離別的場景,受到感觸故創作該詞。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寫男女相聚又相別的詞。作者巧妙地將風雨貫穿全篇,并讓它起著聯系人、事、情的樞紐作用。人來,是風雨送來的;人住,也是風雨留下的。來,固高興;來而能住,更令人高興。中藏曲折,切勿看作直筆。

  前二句對風雨的感謝之情,可于言外得之。原以為風雨不停,人便不會走,可是萬沒想到:“草草杯柈(盤)話別離,風雨催人去”。“杯盤”,以簡馭繁,借指飲食。“草草杯盤”,既有飲食簡單意,也有準備此飲食是急匆匆意。看來這是在一次特殊情況下的相聚,她很快就知道了馬上還須分別。由“來”而“住”而“話別離”,都是在極短時間發生的,而這未停的'風雨也從有情變為無情了。這里用了一個“催”字,暗示她心態的變化,由愛風雨而恨風雨,這是她此刻獨特的感受。沈祥龍云:“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數語曲折含蓄,有言外不盡之致”(《論詞隨筆》)。詞看淺白直露,表現女主人的初則喜風雨(“來”),繼更喜風雨(“住”),終至恨風雨(“去”),很有層次,跌宕多姿,曲折含蓄,細加尋繹,韻味無窮。

  下片正面寫別離。喜極生悲,事出意外,現在他真的被“催”著要走了!“淚眼不曾晴,眉黛愁還聚”。前句“淚眼”與室外大自然界的雨巧妙相聯,天未放晴,雨聲淅瀝,猶如人的眼一直在滴淚。古人以黛描眉,故稱眉為“眉黛”。喜眉俊眼,那是當人“來”還“住”的時候。如今人去,眉黛緊蹙,愁又(“還”)聚到了一起(潛臺詞是:猶如未來時)。古人寫人的愁情,多用筆在眉黛上。如梁元帝《代舊姬有怨》:“怨黛舒還斂,啼紅拭復垂。”萬楚《題情人藥欄》:“斂眉語芳草,何許太無情。”史達祖《雙雙燕·詠燕》:“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等。一結宕開一層,別出新意:“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一般常情是送行者囑咐行人,從漢樂府以來便如此:“念與君離別,氣結不能言。各各重自愛,遠道歸還難。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范云《送別》:“望懷白首約,江上早歸航。”謝氏《送外》:“此去唯宜早早還,休教重起望夫山”。韋莊《菩薩蠻》:“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等。今則反其道而行之:“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這是行者囑咐送行者。“明日”意為你想我,希望你不要上樓,明天會仍有風雨,會更引起你的惦念。深一層說,“明日”指分別以后,即日后。因為你會記得我們是在風雨中相逢,風雨中杯盤飲食,又在風雨中分別的情景,“往事浮心頭”,你會更難過,因此以后莫到“多風雨”的樓上。殷殷致意,一往情深。

  詞四處寫到風雨,并以風雨起,風雨結。首尾呼應,主體的情與客體的風雨如魚得水,融溶諧和,意境渾然,不知何者為景何者為情了。“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此詞可以證之。

卜算子詩詞9

  詩歌鑒賞(7分)

  卜算子蘇軾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0.(1)《卜算子》是?(2分)

  (2)詩歌表現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5分)

  答案

  (1)詞牌名(2分)

  (2)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思想情感。(2分)上闋前兩句營造了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詞人以象征和擬人化手法,表現與孤鴻惺惺相惜,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3分)

卜算子詩詞10

  卜算子

  作者:辛棄疾

  欲行且起行,欲坐重來坐。坐坐行行有倦時,更枕閑書臥。

  病是近來身,懶是從前我。靜掃瓢泉竹樹陰,且恁隨緣過。

  卜算子(飲酒成病)

  作者:辛棄疾

  一個去學仙,一個去學佛。仙飲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飲便康強,佛壽須千百。八十余年入涅槃,且進杯中物。

  卜算子(荷花)

  作者:辛棄疾

  紅粉靚梳妝,翠蓋低風雨。占斷人間六月涼,期月鴛鴦浦。

  根底藕絲長,花里蓮心苦。只為風流有許愁,更襯佳人步。

  卜算子

  修竹翠羅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知無數。

  只共梅花語,懶逐游絲去。著意尋春不肯香,香在無尋處。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卜算子·漫興

  辛棄疾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

  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

  辛棄疾詞作鑒賞

  這首詞被鄧廣銘收集在《稼軒詞編年箋注》(編于光宗紹熙五年至寧宗嘉泰二年之間),這時辛棄疾正處于人生的低潮時期:因遭小人算計誣陷而被罷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官職,賦閑在江西鉛山縣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別墅。這首《卜算子》就是他這時寫成的。

  題曰“漫興”,是罷官歸田園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拈來,實則胸中有郁積,腹中有學養,一觸即發,一發便妙,不可以尋常率筆目之。此詞通篇都是在發政治牢騷抒發自己在政治舞臺上的失意,但上下兩闋的表現形式互不相同。

  上闋用典,全從《史記。李將軍列傳》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西漢名將李廣四十余年中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英名遠播,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數羅列這位英雄的傳奇故事,因此詞人只剪取了史傳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斷: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廣軍敗被擒。匈奴人見廣傷病,遂于兩馬間設繩網,使廣臥網中。行十余里,廣佯死,窺見其傍有一胡兒(匈奴少年)騎的是快馬,乃騰躍而上,推墮胡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歸漢。匈奴數百騎追之,廣引弓射殺追騎若干,終于脫險。斯人于敗軍之際尚且神勇如此,當其大捷之時,英武又該如何?司馬遷將此事寫入史傳,可謂善傳英雄之神。作者從浩潮以史料中選取這一片斷,是見其匠心獨運。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史記》敘李廣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為反襯。詞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來。蔡起初與廣俱事漢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時,官至代國相。元朔五年(前124)為輕車將軍,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右賢王,有功封樂安侯。元狩二年為丞相。他人材平庸,屬于下等里的中等,名聲遠在廣之下,但卻封列侯,位至三公。詞人這里特別強調李蔡的“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一“卻”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內容——李廣為人在上上,卻終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來,筆墨十分節省。四句只推出李廣、李蔡兩個人物形象,無須辭費,“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的慨嘆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詞人年輕時投身于耿京所領導的'北方抗金義軍,在耿京遇害、義軍瓦解的危難之際,他親率數十騎突入駐扎著五萬金兵的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渡淮南歸,獻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廣之下;南歸后又獻《十論》、《九議》,屢陳北伐中原的方針大計,表現出管仲、樂毅、諸葛武侯之才,其韜略又非李廣元所能及。然而,“古來材大難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雙全的將相之具,竟備受猜忌,屢遭貶謫,時被投閑置散。這怎不令人傷心落淚!因此,詞中的李廣,實際上是詞人的自我寫照;為李廣鳴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頭是沖著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統治集團來的。

  下闋寫實,就目前的田園生活抒發感慨,滿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詼諧,寓莊于諧。

  “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二句對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雙儷句,其精彩如寶帶在腰。“蕓”,通“耘”。“筧”,本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處用作動詞,謂截斷竹管,剖作屋瓦。

  既根除園中雜草,又修葺鄉間住宅,詞人似乎準備長期在此經營農莊,做“糧食生產專業戶”了。于是乃逗出結尾二句:“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朝家”,一作“朝廷”。“力田”,鄉官名,掌管農事。兩漢時行推薦制,凡努力耕作、成績顯著者,可由地方官推舉擔任“力田”之職。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復漢代官制,選舉“力田”,看來是非我莫屬了!

  話說得極風趣,不愧幽默大師,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這是含著淚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雖大言不慚,卻充滿著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說得何等壯觀!到得詞人手中,一經抽換前提,自負也就變成了自嘲。盡管詞人曾說過“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見《宋史·辛棄疾傳》)的話,并不以稼穡為恥,但他平生之志,畢竟還在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旌旗萬夫,揮師北伐,平定中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呵!豈僅僅滿足于做一“農業勞動模范”呢?讀到這最后兩句,我們真不禁要替詞人發出“驥垂兩耳兮服鹽車”(漢賈誼《吊屈原賦》)的嘆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于金,終亡于元,非時無英雄能挽狂瀾于既倒,實皆埋沒蒿萊之中,不能盡騁其長才。千載下每思及此,輒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異時,程度不同而已。觀辛棄疾此詞,其認識價值就在這一方面。

  本篇的寫作特色是,上闋使事,就技法而言為曲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則是正面文章;下闋直尋,就技法而言為正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卻是在正話反說。一為“曲中直”,一為“直中曲”,對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闋“李蔡為人在下中”、下闋“舍我其誰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記》原文為“蔡為人在下中”,詞人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于史,一出于經,都恰到好處,后句與“萬一朝家舉力田”這樣的荒誕語相搭配,尤其顯得戲謔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詞人視“經、史中生硬字面”為詞中大忌(見沈義父《樂府指迷·清真詞所以冠絕》),殊不知藝術中自有辯證法在,化腐朽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經、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詞,甚至可以作到全詞即因此生輝。本篇就是一個雄辯的例證。

  此前詞人隱居江西上饒帶湖之時,也曾作過一篇與此內容大致相同的《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該詞為長調,末云:“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風格頗見蒼勁悲涼。本篇則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卻呈現出曠達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觀。這充分說明,藝術大匠在構思和創作同題材作品時,不僅非常忌諱炒古人的冷飯,并且不屑重復自己,無怪乎在他們的筆下總是充滿著五光十色,新鮮活潑。

卜算子詩詞11

  臨江仙

  昨日重陽樓上飲,人人都把詩求。

  歡聲笑語賦詩流,舉杯同祝賀,席散友情留。

  四十余年如做夢,無成一事東流。

  鬢間斑白似深秋,憶回皆往事,結束已燈休。

  臨江仙 打工行 文/白山黑水

  千里江河流大海,人生忙碌盈盈。

  辛辛苦苦進豐城,每天需早起,夜戰有天明。

  早晚欣賞秋美景,碧波清澈天晴。

  青山綠水小舟靈,人生需努力,海納百川情。

  臨江仙 離家 文/白山黑水

  九月暮秋天愈冷,花黃霜白煙斜,白山腳下有人家。

  舉杯喝董酒,桌上少孩娃。

  落葉翩翩低飛舞,前天回后離家。夫妻雙出闖天涯。

  人生忙碌苦,苦盡臉開花。

  臨江仙(重陽)

  昨日重陽樓上飲,人人都把詩求。

  歡聲笑語賦詩流,舉杯同祝賀,席散友情留。

  四十余年如做夢,無成一事東流。

  鬢間斑白似深秋,憶回皆往事,結束已燈休。

  臨江仙(醉酒)

  月下歸來人酒醉,船中燈火通明。

  趔趔趄趄踏中行。月中瞇眼走,一腳踩船傾。

  濕透全身爬上岸,樂翻船上人盈。

  難當羞愧竄低棚。關門拒露面,再也不杯擎。

  卜算子 啼笑皆非 文/白山黑水

  臺上樂聲高,臺下難歡笑。辭賦之鄉獎狀拿,誰領功勞到?

  奮戰一整年,汗水隨煙耗。歌賦詩詞晝夜寫,結果真搞笑。

  問安 文/白山黑水

  中秋十五月圓圓,

  海外思鄉淚難干。

  玉兔遙約稍口信,

  天涯游子問親安。

卜算子詩詞12

  古詩原文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翻譯

  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并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注釋解釋

  卜(bǔ)算子·詠梅:選自吳氏雙照樓影宋本《渭南詞》卷二。“卜算子”是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缺月掛疏桐》等。萬樹《詞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駱義鳥(駱賓王)詩用數名,人謂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詞,‘似扶著賣卜算’,蓋取義以今賣卜算命之人也。”

  驛(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驛:驛站,供驛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專用建筑。

  斷橋:殘破的橋。一說“斷”通“籪”,籪橋乃是古時在為攔河捕魚蟹而設籪之處所建之橋。

  寂寞:孤單冷清。

  無主:自生自滅,無人照管和玩賞。

  更:副詞,又,再。著(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無意:不想,沒有心思。自己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斗艷。

  苦:盡力,竭力。

  爭春:與百花爭奇斗艷。此指爭權。

  一任:全任,完全聽憑;一:副詞,全,完全,沒有例外。任:動詞,任憑。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這里借指詩人政敵──茍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謝,隕落。

  碾(niǎn):軋爛,壓碎。

  作塵: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氣依舊存在。

  創作背景

  《卜算子·詠梅》是南宋詞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詠梅詞,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達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將其作為一種精神的載體來傾情歌頌,梅花在他的筆下成為一種堅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聯系陸游的生平不難理解,詞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陸游的一生可謂充滿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搖搖欲墜、金人虎視耽耽之時。不久隨家人開始動蕩不安的逃亡生涯,“兒時萬死避胡兵”是當時的寫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的種子。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陸游赴臨安應進士考試,因其出色的才華被取為第一,但因秦檜的孫子被排在陸游之后,觸怒了秦檜,第二年禮部考試時居然被黜免。秦檜黜免陸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挾私報復,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論恢復”,引起這一投降派首腦的嫉恨。直到秦檜死后,陸游方開始步入仕途。這之后,陸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幾起幾落。他曾到過抗金前線,身著戎裝投身火熱的戰斗生活,從而體會到了“詩家三昧”。從此那壯懷激烈的戰斗場面和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成為其詩歌中最為動聽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對眼前的剩水殘山頗為滿足,并不真正想要恢復。即使有時不得不作出些姿態,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陸游曾兩次被罷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盡管陸游的愛國熱情慘遭打擊,但其愛國志向始終不渝。這在他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不難理解,其《卜算子·詠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詩人一生對惡勢力不懈的抗爭精神和對理想堅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寫照。

  詩文賞析

  《卜算子·詠梅》以梅花自況,詠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詞的上半闋著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飽受風雨之苦的情形。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于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憐惜了。無人照看與護理,其生死榮枯全憑自己。“斷橋”已失去溝通兩岸的功能,唯有斷爛木石,更是人跡罕至之處。由于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開無主”了,“無主”既指無人照管,又指梅花無人賞識,不得與人親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賞,獨自走完自己的生命歷程而已。“已是黃昏獨自愁”是擬人手法,寫梅花的精神狀態,身處荒僻之境的野梅,雖無人栽培,無人關心,但它憑借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也終于長成開花了。寶劍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響的氣質。范成大《梅譜序》說:“野生不經栽接者,……謂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勢使然,野梅雖歷經磨難而獨具清芬,卻無人能會,無人領略其神韻。這猶如“幽居見。那么,野梅為何又偏在黃昏時分獨自愁呢?因為白天,它尚殘存著一線被人發現的幻想,而一到黃昏,這些微的幻想也徹底破滅了;這也如前人閨怨詩所說:最難消遣是黃昏!不僅如此,黃昏又是陰陽交替,氣溫轉冷而易生風雨的時辰,所以;除了心靈的痛苦之外,還要有肢體上的折磨,“更著風和雨”。這內外交困、身心俱損的情形將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極處,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寫照,傾注了詩人的心血!“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闋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梅花生在世上,無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與招蜂引蝶,所以在時間上躲得遠遠的,既不與爭奇斗妍的百花爭奪春色,也不與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獨地在冰天雪地里開放。但是這樣仍擺脫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會被認為“自命清高”、“別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無意苦爭春”一樣,對他物的侮辱、誤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聽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同時,不論外界輿論如何,我以不變應萬變,只求靈魂的升華與純潔,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軋成塵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氣一樣永駐人間。這精神不正是詩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奮勇向前不動搖的人格宣言嗎!“群芳”在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標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梅花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么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者從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做出生命的表白。悲憂中透出一種堅貞的自信。詞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寫出險惡仕途中堅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絕俗,忠貞不渝的情懷與抱負。這首詠梅詞.通篇來見“梅”字.卻處處傳出“梅”的神韻.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對梅的贊詠中,顯示詞人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縱觀全詞,詩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飽受摧殘、花粉猶香的梅花,比喻自己雖終生坎坷,絕不媚俗的忠貞,這也正像他在一首詠梅詩中所寫的“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氣憐”。陸游以他飽滿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詩篇,激勵了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謂“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卜算子詩詞13

  詩詞鑒賞。(3分)

  《卜算子·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①這是一首借梅詠懷之佳作。上片借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 的處境,但一個“開”字,卻暗示了梅花的的精神。下片寫梅花 的品格,托梅寄志: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斗艷。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然清香如故。

  ②請自選角度給詩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寫一段賞析文字。

  參考答案:

  6.①烘托梅花遭遇凄涼惡劣艱難倔強、頑強

  ②梅花不堪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 命運如此凄涼悲慘,但那別致的香味卻永遠如故。詞中的'梅花是作肯高潔品格的化身,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作者雖命運坎坷,報國之志難酬.卻永遠堅守高沽堅貞的人格,給人以堅強不屈、昂揚向上的鼓舞力量。

卜算子詩詞14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賞析:

  以一個身陷風塵的女子身份,這首詞得以流傳于世本身

  已有些許傳奇色彩。

  薄命如落花仍是不亢不卑,意欲尋一泓清流托付余生,語

  調凄婉而又倔強讓人心生憐惜又不禁起欽敬之意。莫問奴歸何處?

  在山花爛漫盡頭,是傲骨棲處。

  作者簡介:

  宋時天臺嚴蕊嚴幼芳。善琴弈、歌舞、絲竹、書畫,色藝冠一時。間作詩詞,有新語,頗通古今。與天臺太守唐仲友交好。仲友風流倜儻,但因宋時官法甚嚴,官府有酒,可召官妓承應,但只歌唱送酒,卻不可私待枕席,因此兩人未曾有私。朱熹時為仲友上司,因不滿仲友恃才放曠,遂將仲友與嚴蕊一并收監,欲問通奸之罪。熹以為仲友風流倜儻,嚴蕊色藝冠絕,兩人必有所染。況嚴蕊柔弱嬌嫩,只須刑拷,無論有否,都能令其招供,就此即可參罷了仲友的官爵。卻未料好一個嚴蕊,鋼鐵的'性子!雖說本不 是什么重罪,但任憑嚴刑拷打,就是不肯屈招。朱熹無法,只好問了個“蠱惑上官”的罪名,發至紹興另行審問。同時參了仲友一本,好在仲友朝中有人分辨,官無大礙。嚴蕊卻又在紹興飽受酷刑。紹興太守承朱熹之意,本欲問個重罪,奈何嚴蕊不招!后此事漸漸傳開,終一日入了“圣聽”,朱熹改調他方,岳霖繼任,嚴蕊方得出監。岳霖知此事,憐其情,憫其志,意欲相助。乃命其賦詞以述心志。嚴蕊乃口占《卜算子》,即文前所敘。岳霖大加贊賞,于是作主為她脫了樂籍,判與從良。

卜算子詩詞15

  涼掛曉云輕,聲度西風小。井上梧桐應未知,一葉云鬟裊。

  來雁帶書遲,別燕歸程早。頻探秋香開未開,恰似春來了。

  賞析/鑒賞

  《卜算子》,據說借用駱賓王的綽號命名(駱寫詩好用數名,人稱“卜算子”)。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為取義于“賣卜算命之人”。調始見蘇軾《東坡詞》又名《百尺樓》、《眉峰碧》、《缺月掛疏桐》、《黃鶴洞中仙》、《楚天遙》。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故另有四十五、四十六兩體。宋教坊復演變為《卜算子慢》,八十九字,上片四仄韻,下片五仄韻。

  “涼掛”兩句,繪秋晨景色。言秋月涼沁高懸空中,金風輕拂曉云緩移。“井上”兩句,狀葉初落。言井邊的梧桐樹,看來還郁郁蔥蔥,沒有秋天已臨的感覺,但只見那兒已有一片桐葉象柔美的長發似的隨風飄然而下,才忽然感到秋已至矣,所謂“一葉落而知秋至”矣。上片以秋葉落暗示老將至。也是詞的別名《缺月掛疏桐》的生發。

  “來雁”兩句,思人。“別燕”句中,“燕”,似指愛人,詳見前第一百八十二首《絳都春》詞及其注釋。此言“鴻雁”傳來的.書信似乎已經太遲,我與愛人生離死別,又匆匆回歸當差的地方。“頻探”兩句,借物喻己之景況。言詞人曾多次探問秋天的菊花有沒有盛開,如果秋菊一旦開花,就會香氣四溢,醉人心扉。四處飄浮著花香,這就好象是春天又來了似的。此也有暗示:希望自己的景況能有所改善之意。下片也有推己及人之意。

【卜算子詩詞】相關文章:

卜算子·詠梅詩詞鑒賞01-21

《卜算子·詠梅》詩詞鑒賞11-25

《卜算子·詠梅》詩詞鑒賞(優秀)01-23

辛棄疾 卜算子01-23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05-30

陸游古詩卜算子詠梅11-22

陸游古詩卜算子詠梅【推薦】01-21

關于兄弟的詩詞及賞析_兄弟詩詞03-03

古代經典詩詞_經典古詩詞短句09-16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AV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 | 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 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高清一区 | 亚洲青涩天堂六月天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