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誦讀01《采薇節選》公開課優秀教案教學設計六年級下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過程與方法
1、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探究學習,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3、鑒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二、教學時間: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文學天地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潔、生動。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從詩經中走來的男子歷經滄桑,豁達堅毅,從詩經中流傳出的故事飄渺悠長,哀婉凄美。
今天我們就來接著學習詩經里的詩歌。
(二)檢查預習
在講解新課之前,老師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復習和預習情況。
我們先來進行一個小游戲,文學常識搶答
請聽題: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什么主義的詩歌總集?----------現實主義
2,詩經共有多少首詩?--------305首
3,詩經共分為哪幾個部分?-------風、雅、頌
4,詩歌的主要表現手法有哪三個?-------賦、比、興
5,它所收錄的詩歌是從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
6,“風包括了多少個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個,“十五國風”
(三)初讀課文
老師:大家都看完了嗎?詩經大都是四言詩,朗讀的時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大家根據這樣的方法,一起來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大家讀得都不錯,不過朗誦的感覺還是缺了一點,現在老師給大家放一段音頻,聽聽看名家是如何朗誦的。(放音頻)
老師:大家都已經默讀了,也一起朗讀了這首詩,相信現在應該對這首詩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現在我們就來具體的翻譯這首詩歌。
就著課下注釋,弄懂詩歌的意思,并將詩歌按照上節課所教的節奏朗讀一遍。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莖葉變粗硬。說回家呀說回家,今年陽月又已臨。王室公事無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靜。憂思在心真痛苦,我今遠行難歸省。
評說:這三章說了兩層意思,一是歸途中追憶思歸之情,二是敘述難歸的原因。
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復沓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詩以采薇起興,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邊生活的艱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循序漸進,除了刻畫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還同“歲亦莫止”、“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眼見著歲初而暮,物換星移,總是“曰歸曰歸”卻總不能歸,使我對能不能再見到家人由“憂心烈烈”到“憂心孔疚”。那么,為什么戍役難歸?后四句做了層層的說明:遠離家園,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為戰事頻頻,以致音訊難遞;無暇休整,因為王差無窮。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戀家思親的個人情結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相互交織著,它們雖然互相矛盾卻同樣真實。在詩的開始用重章復沓的形式反復詠嘆,形成了詩歌的感情基調。
朗誦這三章。感受《詩經》重章復沓的章法所帶來的音樂美。
《詩經》的這種結構
來自于民歌,勞動者的歌聲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疊章,它能一層一層增強情感的抒發,受到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使詩歌充滿音樂的節奏美。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士卒們在采食薇菜時,思念家鄉的嘆息聲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詩人所寫的那樣:“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夫望鄉。”
3、解讀4~5章: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譯:
那是什么花盛開?棠棣爛漫一叢叢。那是誰乘坐的高頭大馬?那是將帥所專用。駕御的兵車已起行,四馬壯碩氣勢雄。不敢安居戰事頻,一月三次捷報送。?駕起四馬驅車行,四馬強壯神采奕奕。將帥乘車作指揮,士卒靠車作掩護。四馬步子多整齊,弓飾以象牙,魚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擾勢緊急。
評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因而我遠離家鄉,共赴國難。可是久久不能歸家且鄉音渺渺,這使我內心備受煎熬。而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讓我們奮力趕走他們,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鄉。因而接下來的這兩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語氣中充滿了自豪之感。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讓他們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軍容“四牡業業”、“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高昂的士氣、訓練有素的作戰“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和頻傳的捷報“一月三捷”。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
朗誦這兩章,讀出激昂、自豪之情。
4、解讀第6章: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翻譯:當初離家從軍去,楊柳依依輕搖曳。如今返鄉解甲歸,雪花飄飄飛滿野。道路長遠慢慢行,又渴又饑愁腸結。我的心中真悲傷,誰知我有多凄切。
評說:
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了 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既是寫景更是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卻看不到生活的價值。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命的流逝與生活的虛耗。后人讀此四句仍不禁黯然傷懷,也只因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遲遲”,歸路漫漫,“載饑載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而且,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知,當此之際,又產生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憂懼心理。這種種的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曉更無人安慰: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
朗誦這一章,感受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疊字“依依”、“霏霏”、“遲遲”,它們不論在寫景抒情還是擬聲狀物上都產生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帶來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涼與感傷。
(四)細讀文章
如果把這首詩歌當成是一個劇本,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導演,你會拍攝幾個場景來反映這首詩歌呢?
【古詩詞誦讀01《采薇節選》公開課優秀教案教學設計六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采薇古詩原文及翻譯01-21
《采薇》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1-01
經典誦讀古詩詞12-05
古詩詞教學設計11-06
初一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01-16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06-03
《古詩詞背誦》整體教學設計06-02
經典誦讀教學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