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1
先秦 佚名關雎《詩經.周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先秦 佚名擊鼓《詩經.邶風》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漢 蘇武 結發為夫妻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漢 蘇武 結發為夫妻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漢 佚名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漢 佚名 鳳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魏晉南北朝 曹植明月上高樓君若揚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魏晉南北朝 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唐李白長相思二首其一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唐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唐 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唐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唐 白居易 浪淘沙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唐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唐 元稹 遣悲懷三首其二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唐 元稹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唐 張籍 節婦吟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唐劉禹錫竹枝詞四首其二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唐李商隱無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唐 李商隱 無題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 李商隱 無題六首其六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2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與通歟;鄉通向;辟通避)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3
桃夭
佚名〔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不管怎樣,“桃夭”是中華民族延續到現在的喜慶與祝福,就是今天,我們也同樣祝愿著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歸”,能夠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5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結交非賢者,難免生愛憎。——孟郊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馬遷
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游,則日生邪情。——范曄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孔子
三軍可奪帥也 , 匹夫不可奪志也。——孔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 飛
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 坤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國恥未雪,何由成名?——李 白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陸 游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魏相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英雄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陳輝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 游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 軻
南北驅馳報主情 ,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戚繼光
國家用人,當以德為本,才藝為末。——康熙
中國古代經典名言經典詩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結交非賢者,難免生愛憎。——孟郊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馬遷
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游,則日生邪情。——范曄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孔子
三軍可奪帥也 , 匹夫不可奪志也。——孔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 飛
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 坤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6
古人“習經”重視詩歌教學
——《詩經》原本是當教材來編訂的
作為一種經典的文學品種,詩歌在古代課堂占有重要地位。唐宋以前童蒙詩歌教學什么樣,詩歌占多大比重,現在已很難知道,但從當時學生“必習經”來看,時人重視詩歌教學和學習不為虛言。
古代學生習經,具體來說是學習“五經”。“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五本書,其中的《詩》即現在的《詩經》。
讀者應該都知道,《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自西漢被尊為儒家經典后,就被上升到“經”的地位,遂有《詩經》之名。《孔子世家》中稱,“古者《詩》三千余篇”,是孔子將《詩》精減到300首以方便學生閱讀的。也就是說,現代人看到的《詩經》,在誕生之初就是作為教材使用的。
古人學習《詩經》并不像現代,到了高年級才選學,低年級學生就學了,甚至把《讀經》作為啟蒙讀物,推薦給孩子讀。《后漢書·鄧禹傳》記載,東漢開國功臣鄧禹,“年十三能誦詩”。鄧禹并非最厲害的,《魏書·祖瑩傳》記載,北魏少年天才祖瑩,“八歲能誦《讀》、《書》”。類似的幼年即能背《詩經》的“神童”,在史上有不少記載,說明古人早就把《詩經》當作孩子的啟蒙讀物了。
至于將《詩經》中的名篇選編入童蒙教材,則是各代通行的標準。如明代教育家魏校便主張學生要學習《詩經》。其在《莊渠遺書》一書中說:“一日所讀之書,皆用正書,不許私讀《幼學詩》及《吏家行移》等書……只抄寫風、雅、頌之詩全章,或一二章。
而明代另一教育家呂坤,在《社學要略》一書中,則推薦了《詩經》中的《陟岵》、《伐檀》、《凱風》、《棠棣》、《相鼠》、《采苓》、《瓠葉》等22首詩歌,作為蒙學讀物。
詩歌在唐代出現自編啟蒙教材
——《神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詩歌教學普遍納入童蒙計劃的,應該在唐代。李治(高宗)當皇帝的調露二年(公元680年),主管貢舉的吏部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奏請當年科舉考試中的“進士科”應加試雜文兩首,其中就包含詩賦。從這以后,入列考試內容的詩歌,便成了唐代及以后學生更要讀的科目。
在詩歌創作最為繁榮的唐代,詩歌教材的編寫開始活躍,出現新氣象。除了選編傳統經典詩文以外,有人開始嘗試以詩歌形式重寫蒙學教材,其中,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堪稱最佳,在晚唐、五代時頗為盛行。有學者認為,《詠史詩》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類啟蒙教材。
《詠史詩》將多達150個歷史事件,以詩歌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學生既讀了詩歌,又學了歷史。如《詠史詩·沛宮》:“漢高辛苦事干戈,帝業興隆俊杰多。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
到宋代,詩歌教材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或許是受到《詠史詩》成功的啟發,宋代出現了不少這類新創詩歌教材。傳為北宋汪洙所著的《神童詩》、南宋著名理學大師、教育家朱熹的《訓蒙詩百首》、陳淳的《童蒙詩禮》等,都是宋代原創的課歌啟蒙教材。
其中的《神童詩》影響最大,最深遠。《神童詩》里的詩句,朗朗上口,很快流傳開了。如大家熟知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等等,皆出自《神童詩》。
在詩歌教材選編上,宋代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如至今仍在流行的《千家詩》,據說最早便是南宋詩人劉克莊選編的,不僅選了前朝名家的`優秀作品,還編入了當時詩人的佳作。如第一首即是宋代著名理學家、詩人程顥的《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明清寫詩入門類新教材豐富
——《聲律啟蒙》:“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千家詩》至今不失為一本優秀的詩歌啟蒙教材,為現代許多老師和學生家長所喜愛。《千家詩》的選編標準,甚至影響了現代語文課本里詩歌部分的選編標準。
到明清時期,雖然人們對詩歌已不如唐宋人那么狂熱,但對詩歌的教學并未放松,詩歌也是明清童蒙課堂的常規教學內容。明清流行的詩歌教材有《千家詩》、《神童詩》、《律詩訓》等。除了使用傳統教材外,明清文人也積極編寫新的詩歌讀物。如明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官升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的沈鯉,便編有《義學詩訓》,沈鯉開宗明義,稱“余既為義學,仿古庠塾,乃為是編。”
沈鯉眼光獨特,其所推薦的啟蒙詩歌相當適合低年齡學生,有的還被編入現代小學語文課本。如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沈鯉首先選編出來的。
清代詩歌教材更多,如張伯行的《訓蒙詩選》、王錫元的《童蒙養正詩選》、劉霏的《童子吟》、歸繼光的《童歌養正》、李元度的《小學弦歌》,等等。而清代影響最大的普及本詩歌讀本,應該是《唐詩三百首》,此書由乾隆十六年進士孫洙選編,至今仍仍受到歡迎。
明清詩歌啟蒙教材的突出特點是,聲律啟蒙類課本特別豐富,出現了不少新教材。《時古對類》、《千金裘》、《訓蒙駢句》、《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等等,都是明清學生學習寫詩、創作對聯的入門級優秀教材。
其中,《聲律啟蒙》、《聲律發蒙》和《笠翁對韻》最有代表性,使用最多,分別由清人車萬育、楊林蘭、李漁編著。三本教材的功能、結構都差不多,如開頭——
《聲律啟蒙》:“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聲律發蒙》:“天對日,雨對風,九夏對三冬。祥云對瑞雪,滴露對垂虹……”
《笠翁對韻》:“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需要說明的是,《聲律啟蒙》最早由元人祝明編寫,清人的同類書,應該是在祝明版基礎上“撮要”而成的。
詩歌入選教科書古代也存分歧
——《蒙養禮》:“以理義之心行之便好”
如同現代教育界對詩歌入選教科書,有不同的看法一樣,在古代,對什么詩該入選,學生該學什么,應該讀多少詩,也存在分歧。
宋人歐陽守道《巽齋文集》“省題詩序”中,有這樣的記述:“壽翁來訪,與予縱言至省題詩,予嘆此詩幼學之所從事。而書市所刊,或雜以輕薄字鄙褻語,口授之業不為刪擇,或反賞愛其流麗而使效習之……”
歐陽守道為南宋后期教育家,從其所述來看,當時用于低齡幼兒教育的詩歌類讀本很多,但質量參差不齊,選編標準不統一,不少書商出于賺錢的目的,隨意選編,這與今天一些書商亂編亂湊教輔教材很相似。
古代不少童蒙都是私塾或民辦學校,所用教材往往自選自編,由于老師水平不一、價值觀有異,在詩歌篇目的選擇和教學上,往往會出現很大的差別。如明代教育家魏校、黃佐、呂坤,三人均青睞《詩經》,教材愛從《詩經》中選擇名篇。
但在具體詩歌篇目上,三人完全選擇很不一樣。魏校推薦閱讀整本《詩經》,而黃推薦《詩經》中的《鹿鳴》、《關雎》等12首詩歌;呂坤則推薦《步陟》、《伐檀》等22首詩歌。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差別,主要是他們在教材編寫上的價值取向不同,教學目的有差異。
呂坤認為,設立歌詩課程的基本目的,是調節學生的學習氣氛,怡養性情,以歌詩消除邪僻之心。所以他對詩歌教材的選編相當嚴格,要求選“古今極淺、極切、極痛快、極感發、極關系者”。在《蒙養禮》中,呂坤進一步說,詩歌“艷冶家語,長欲導淫,切宜深戒,久則流于邪放,只是以理義之心行之便好”。
用現代教學觀來理解,就是選入教材的詩歌要易讀易懂,有生活氣息,貼近社會現實,一些格調不高的詩歌不要選,以免學生從小學壞,充滿物欲。
在教學上,魏校在《嶺南學政》中所制訂的課程表要求,學生“午學”要抄寫詩章,并歌詠、記誦所歌詩章;《義學詩訓》的作者沈鯉,在《義學約》中則規定,學生必須每天吟詩一首,次日放晚學時背過,“晚學”吟詩。
清代后期,甚至出現不提倡學詩的現象。《神童詩》、《千家詩》、《小學詩》等,是清代一般童蒙學堂必用教材,但“洋務運動”主要人物之一的丁日昌,卻一本也不選,他在《社學章程》中,僅推薦《小學》、《孝經》等非詩歌類書目。如果是現在,丁日昌之所為,必然引起爭議了。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7
兩小兒辯日
列子〔先秦〕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辯斗一作:辯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此文通過描寫兩個小孩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8
靜女
佚名〔先秦〕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靜女》一詩,向來為選家所注目。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此詩寫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也就是說,它是一首愛情詩。而舊時的各家之說,則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9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古詩十九首(之七)》)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古詩十九首(之十九)》)
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摩天咿啞冰輪轉,搗藥叮咚玉杵鳴。樂奏廣寒聲細細,斧柯丹桂響叮叮。偶然一陣香風起,吹落嫦娥笑語聲。(《聽月詩》)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班婕妤《怨歌行》)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李白《關山月》)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白《月下獨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月夜》)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其一)》)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臨風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望月懷遠》)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霜月》)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云車并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10
子衿
佚名〔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國風·鄭風·子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此詩寫單相思,描寫一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當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看見心上人的蹤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見,她便覺得如隔三月。全詩采用倒敘的手法,充分描寫了女子單相思的心理活動,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難得的優美的情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相思之情的經典作品。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11
采薇
佚名〔先秦〕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12
關雎
佚名〔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13
大道之行也
佚名〔先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矜同:鰥)
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社會的幸福憧憬。雖然主觀目的,只是論說禮儀、闡釋古制、宣傳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卻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賢留給全人類的思想財富。讀來啟人深思,鼓舞人心。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14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么,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15
無衣
佚名〔先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全詩共三章,采用了重章疊唱的`形式,敘說著將士們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于興師”,磨刀擦槍、舞戈揮戟,奔赴前線共同殺敵的英雄主義氣概。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詩詞名作10-25
中國古代詩詞鑒賞10-01
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12-30
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20首10-10
關于中國古代名言09-28
中國古代關于科學的名言04-27
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04-27
關于兄弟的詩詞及賞析_兄弟詩詞03-03
古代經典詩詞_經典古詩詞短句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