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味道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味道作文1
還有幾天就過年了,過年的喜慶氛圍濃烈來。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每年的臘月二十八前后,膠東地區的人們都習慣蒸一些棗饅頭,取蒸蒸日上之寓意。人們經常叫它大棗餑餑。棗饅頭在春節中有重要地位,是必不可少的。
棗饅頭用途很大,可以食用,可以供佛,還可以送給親朋好友。大棗饅頭又稱棗花饅頭,取早發之意。
揉面故為重要,面可能影響的棗饅頭的賣相和食用。經?茨赣H揉面。一推,一拉,沾上點水。面團好像在母親手里的一個娃娃,時而伸長,時而收縮。柔完后,要醒發二十分鐘,做出來的味道更美。
到了最關鍵的一步了。將面團倒出后,面盆上還有余存,總想拿來當橡皮泥捏小人,可是粒粒皆辛苦。母親有一雙巧手,總能將不討人喜歡的面團做成一個個美麗的事物:有普普通通的.包著棗片的饅頭,也有美麗的鑲嵌著大棗的花兒,還有像生日蛋糕形狀似的一層一層的小餑餑。紅棗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紅紅火火,還有驅邪祈福的含義,是必不可少的。真是大飽眼福了。
除了棗餑餑,還有一種與它相近的面食盾。它跟棗餑餑相似,都是面跟棗片做成的,也都是供奉佛祖。但是棗餑餑供奉在佛祖前,而盾是除夕夜里發紙敬天地的時候供奉。擺放上兩者也有區別:棗餑餑是五個一組,三個放在下面,兩個對著壘在上面。而盾就是一對一對擺放就可以。
中國有句俗話:不蒸饅頭,要爭氣!過年蒸棗饅頭,也有爭氣的含義。蒸棗饅頭,蒸出一年的好彩頭!滿滿的都是過年的味道。象征來年的日子會蒸蒸日上。饅頭是發面做的,蒸的時候會發起來,所以也象征會發財發家。
蒸棗饅頭時,可謂是口水直下三千尺了。需要二十分鐘之久,對我來說可是一種煎熬。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終于,在鑼鼓齊鳴,狂擂亂敲的響聲中,在饅頭和盾齊齊出鍋了。我卻已經是饑餓多時了。饅頭香甜,福壽臨門,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有什么能比家鄉更好?
有什么能比家鄉更親?
有什么能比家鄉的棗餑餑更美味?
家鄉的味道,在舌尖上異彩紛呈。真想一嘗再嘗,好好地品嘗家鄉的味道,品嘗家鄉棗餑餑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2
家鄉的味道是什么?是那一杯自家釀制的深厚的濁酒,是那一抹飽含愁思的月色,是那一片如血殷紅的紅楓。這些味道或渾厚,或清冷,或熾烈,但都有相似之處——都有著我們自身的情感,那就是對故鄉的思念。這種情感是國人一生都無法忘記的,無論居于何片,每逢月圓之夜總會引起的喟然長嘆。
家鄉的味道在我心中留存最深的,便是奶奶做的面了。大約是農村出身的緣故,奶奶的身上永遠帶著農民的樸實、勤勞與智慧。白白的一勺面粉在她的手下經過與水的拌,總能顯現出各色情態。小時候看著奶奶將一個小小的面團靈活地在手中扭動幾下,再放到案板上時,就已然成為了一個花卷。那時的我不免驚奇,趴在案板上呆呆地看著奶奶為一個個的小面團整形,我便問奶奶:“奶奶,你怎么弄的?怎么這么快呢?”奶奶笑瞇瞇地蹲下來,揪了揪我的臉,然后笑著用陜西方言對我說:“時間長了就會了,咋,你想學?”
我點了點頭。奶奶便交給我一小塊面,告訴我說:“你把這塊面先盤一下,再扭一下,兩半個一粘就對了。”可是不知是我理解有誤還是奶奶手太快,我至今都沒學會如何盤花卷,不過奶奶的心靈手巧倒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后,每次奶奶進廚房我總要跟著?粗脭[弄那些絲長的面條時,我總是神色中帶著崇拜。因為每當我看到奶奶在廚房里做飯時,那搟面時搟面杖發出的聲響,那下面條時面條入水的一瞬時的響聲,都有一種韻律美和節奏感,讓我越來越對廚房中奶奶忙碌的聲音著迷。所以只要奶奶一進廚房,一個小小的身影也就會跟在她的后面,像個跟屁蟲似的.寸步不離。
后來,我因為上學的原因跟著爸爸媽媽來到了西安,車輛穿行,盡顯繁華。可是剛入這座城市的我卻睡不著覺,我早已習慣小縣城的安然與閑適,對于夜晚車輛穿行而過,還有些惶恐與不安,夜晚便整宿地睡不著覺,便更加想起身在故鄉的奶奶。那種感覺是一種孤獨、恐慌與無奈,加之在這種機械化、現代化的時代,城市里的食品雖讓我感到眼花繚亂,卻總少了一種感覺,現在想來應是田野中的那份沉穩與成熟吧,總沒有奶奶的面食好吃。
或許這便是家鄉的味道,是奶奶飯菜的味道,也是我回憶的味道,它就是這樣的淳樸簡單,熱忱而美好……
家鄉的味道作文3
東臨渤海、北依京津、南接山東,我的家鄉滄州便坐落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這里的美食品種繁多、應有盡有,只有生在滄州這片熱土,才可以盡情享用這饕餮美食。
河間的“驢肉火燒”是我的最愛。相傳當年乾隆出宮至河間,錯過了住處便留在一農家吃飯,農家便用火燒夾上精心煮制的驢肉給皇上吃,皇上吃罷連連稱贊,即興留詩一首 “河間處處毛驢旺,巧婦搟面如紙張。做出火燒夾驢肉,一陣風來一陣香。”
驢肉火燒至今還保留著大部分原始的做法,“咔嚓”一口咬下去,先感覺到的`是酥脆的火燒皮,再而是細膩順口的驢肉、咸香燜子,就當你感覺稍稍有點膩的時候,尖椒稍帶點微辣的汁水便浮現出來,真是人間絕配!不僅如此,有的老店面還會給你加上一勺煮驢肉的濃湯,濃郁的味道使驢肉的鮮度再次大大提升。每當我品味這一人間珍品,就能感受到濃濃的肉香隨著纖維的分裂迸發出來,燜子深深積淀的油脂在此刻深深滲浸著鮮嫩的驢肉,尖椒又賦予了驢肉一股清新的味道,使人唇齒留香。
吃驢肉火燒,當然還得要有湯呀!羊腸湯,滄州的男女老少都喜歡喝。肥腸、苦腸、血腸、羊肚……在沸騰的滾湯里上下晃動使其均勻受熱后裝入碗中,盛上熱湯就能上桌了。調味品都在桌上,可按照個人的口味自行調制,吃起來爽滑軟嫩別有一番滋味。
冬天的早晨,你走在路上經常會看到一群群人站在桌旁——那是人們在喝羊腸湯,我也經常是其中的一員。清晨人們來到路邊攤,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腸湯端上來,喝上一口一直暖到心田,立刻就會驅走冬日的寒冷。那場面,真叫一個火!
家鄉的味道,永遠包含著自己對家鄉的那份情愫,就算游子身在異鄉,也能感受到那熟悉的味道其中濃濃的鄉愁。家鄉的味道,就是我們腳下這片熱土的真切訴說,是我們忘不掉的兒時記憶,是我們對故鄉,也是故鄉對我們,永遠不會改變的牽掛……
家鄉的味道作文4
清晨的興福寺,有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神圣感。一層薄薄的霧氣環繞寺中,到處朦朦朧朧的。一碗蕈油面安放在紅木桌上,白茫茫的熱氣升到半空中,與晨霧交織在一起,香氣漸漸彌散開來……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边@句詩便是對我家鄉常熟最好的特寫。常熟這個魚米之鄉擁有“虞山福地”的美稱,這里山清水秀,江南的毛毛細雨潤育了常熟人民細膩溫和的性情。常熟的美食數不勝數,而令我百吃不厭的還是興福寺老面館里的那一碗松樹蕈油面。
松樹蕈是常熟虞山的一種特產,虞山上遍布松林,每到春秋季節,尤其在雨后,松樹根部便會長出許多蕈來。蕈的顏色呈淡棕色,形似打開了傘的蘑菇,但顯得更瘦長苗條,質地也略帶一點松樹的“堅韌”。采摘回來的蕈加工較為復雜,先要用鹽水浸漬,然后剝去表面一層薄薄的膜,清洗掉雜質,然后把處理好的'蕈放在籠屜里蒸熟,晾干后放入油鍋中大火顛勺爆炒,炒出蕈油后起鍋備用。用蕈油作為“澆頭”的蕈油面,鮮美異常,非一般菌菇可比。有客人來了,抓一把面煮熟后澆上紅湯,放入蕈油和蕈片,再加上炒酥的蔥白和蔥花,一碗正宗的常熟松樹蕈油面就華麗麗地上桌了!
蕈油面沒有太多的配料,只是一碗普普通通的素面,但它卻永遠是常熟老食客們的精神寄托。有一次,我和爸媽去興福寺附近爬山,歸來時肚中早已饑腸轆轆,天空中又下起了蒙蒙細雨。我們找了家老面館坐下來,不一會兒功夫,三碗熱氣騰騰的蕈油面端上了桌。棕紅色的松樹蕈浸在面湯表面那一層金燦燦的蕈油中,下面是鮮美的面湯,一根根煮得恰到好處的面條在湯中晃動,夾上一筷面,嘗幾片蕈,再來一口湯,全身的寒意都被驅散了,暖意漾開,不經意間流到我們靈魂深處。如果覺得太油膩,餐后問店主要一杯虞山白茶,賞著細雨下的江南美景,細品著白茶的清香,看著杯中茶葉的漫卷起伏,再聽上一曲《高山流水》,心中好不愜意。
每一個地方的美食都各有特色,這碗蕈油面撩撥著我們常熟人的舌尖,更成為了常熟三千年歷史文化的點綴。除了其本身登峰造極的鮮美,還蘊藏著一種特殊的味道——家鄉味!
家鄉的味道作文5
我的家鄉在紅河州祿春縣。那里山美水美,勤勞的人更美但我覺得最美的是家鄉的風味小吃。由于祿春一帶大多都是哈尼族,所以我也不例外。那么,現在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些哈尼風味吧!
竹筒雞
竹筒雞是所有哈尼風味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雞。其實做法也很簡單,就是選取??雞1只,將其解剖洗凈后,將雞肝、雞胗、冬菇、玉蘭片、火腿、蔥、姜、鹽、味精、胡椒粉、白糖、甜咸醬、油入盆搓揉入味;將雞肝、雞胗及冬菇、玉蘭片、火腿裝入雞腹中,合攏成雞形,塞入竹筒,筒口用芭蕉葉塞緊,放火上烤2小時,取出裝盤即成?戳宋覍χ裢搽u的簡介,你們是不是流口水了呢?
家常土豆餅
每天吃飯時間,只要你走進一戶人家,就會看到,餐桌上永遠少不了的菜,沒錯,就是它——家常土豆餅。每一家都是這樣,家常土豆餅對于他們來說簡直像零食一樣,做法也不難,我就把“真經”傳給你吧!看好嘍,土豆去皮,直接擦成絲到水里,這樣可防止土豆變色,和面糊是也不需要再加清水了;加1茶匙孜然,1茶匙咖喱粉,3克鹽到土豆絲里入味;再加入面粉、拌成均勻的糊狀,加些香蔥拌勻;熱鍋加一小勺油,攤入適量的面糊晃勻,中火加熱3分鐘;翻轉一面。繼續加熱3分鐘。土豆餅金黃熟透就可以了。是不是覺得這么多年的土豆都白吃了?
橄欖樹皮
熱的都介紹完了,現在讓我給你們介紹一道涼的吧,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橄—欖—樹—皮—。相信同學們聽到這個名字后一定會問:樹皮也能吃嗎?沒錯,樹皮也可以吃。這道菜是哈尼人家過年殺豬是家家必做的一道菜,如果沒有這道菜,大家一定會覺得餐桌上少了些什么,也感覺不到吃殺豬宴的滋味,可以說它是哈尼族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幾道菜之一。
哈尼族的特色菜還有很多,如:腌芭蕉心、豆粉肉丸湯、蜂蛹醬等,如果有機會,你們一定要到祿春去找我哦!我帶你吃遍祿春的美味。
家鄉的味道作文6
今天天氣格外明媚。好多老人都出來散步,曬太陽。奶奶前幾天從老家過來了。今天她也出來沐浴這美麗溫暖的太陽。順便帶了些過年買的“小龍人”糖果給我吃。
我貪婪地嚼美味的糖果。
嚼著嚼著,我居然想起了家。此時正是陽春二月,老家現在是春光明媚,萬物蘇醒,大地一片生機。幾年前,媽媽為了我好,就把我千里迢迢地接過來讀書?晌胰耘f不忘老家那幸福,美麗的春天。
清晨起來,霧如輕煙、細紗一般,在空中、地面來回飄繞著。一道道,一縷縷,美麗至極。小草的露珠晶瑩透亮,宛如鉆石一般閃亮,樹枝上的芽苞漸漸張開了嘴,對我以笑臉綻放。
“布谷,布谷”呀!是布谷鳥!那叫聲清脆悅耳,讓山間都彌漫著歌聲,讓整個大地都充滿生機!太陽緩慢地爬了上來,露出了笑臉,霧也褪去了。朝陽如英俊的'青年,格外旺盛,充滿了活力。
中午時分,家家的屋頭上升起裊裊炊煙,輕盈地舞向藍天。此時,大地是粉色的,金黃的,邃藍的,好美麗!粉紅的杏花嬌艷美麗,正向人們展示她的魅力;金黃的油菜花也是金亮亮的,待到立夏,人們把這“金子”擁抱;邃藍的水庫深不見底,魚兒在水中歡樂地嬉戲,很快樂。人們都在家里吃飯,品賞這美好的時光。
傍晚六點,太陽正悄悄地下山。此時,夕陽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銀光閃閃,仿佛給湖面披上了一層金子,非常耀眼。天上的白云也被夕陽染上了迷人的橘紅色彩。這晚霞與夕陽把半天邊都染了,讓人目不暇接。夕陽趁人們不注意,像活潑的獅子滾珠般地打了個轉身,突然滾落下山了,再也不見上來,只見青灰色的天幕下,幾只晚歸的小鳥,輕撥水面。
晚夜,家家都亮起了昏暗的燈光,靜靜地吃起晚飯。在這寧靜,和諧,美麗的晚夜,夜空中的景色甚美。繁星閃爍,似乎在對我們眨眼睛。驚蟄雨后,動物都活潑了起來。青蛙在田野里歇息,卻仍不忘為人們奏樂,為人們彈唱。彈唱著,彈唱出更美好的明天。
我不知不覺早已把“小龍人”糖果全吃完了,可心中家鄉的味道卻是無窮的!靶↓埲恕辈粌H僅是甜味,更濃含了家鄉的“和”,“美”,“靜”的韻味。我愛我那美麗的家鄉。
家鄉的味道作文7
味道,是舌尖上縈繞的一絲情懷。不知何時,味道不只是味蕾上的觸感,酸、甜、苦、辣、咸、麻、澀由口及心,百般的滋味盛開在舌尖,綻放在心上。經歷過人間百味,念念不忘,家鄉味濃。
念念不能忘——精釀的老陳醋,褐黑色的醋液盛在雪白的醋壺,淋在飯食里,就是一頓可口的清粥小菜。吃在口中除卻酸澀,更有余后的醇香;除卻油膩,更添幾分清爽。山西飯桌上幾乎家家都有的老陳醋,是山西人的心頭寶,頓頓也舍不下。更有甚者,出門在外,隨身要帶著它,在旁人詫異的眼光里,嚼著伴著醋香的飯菜,大快朵頤。漂泊的游子,就是靠濃濃的醋香,維系與家鄉的純純情誼。
念念不相忘——有些味道讓你忘不掉,也不想忘。黃土高原上家家要食的小米粥,就是讓我牽腸掛肚的味道。曾經有一次去外地旅游,起先面對各式各樣的當地特色,大飽口福,可天天缺席的小米粥,讓人日思夜想:泛著金黃的小米粥,盛在自家的小瓷碗里,粘稠爽口,吃在嘴里溫潤滑口,細細品味略帶甘甜,醇厚的米香氤氳在水汽里,讓人安心。我思念的恐怕不只有小米粥,還有那盛產小米的家鄉。
念念忘不了——絕世村落中,那裊裊炊煙升起,一鍋熱氣騰騰的莜面栲姥姥。這是一家人的飯食,也是最原始的山西味道。莜面、山藥蛋承載了多少人的記憶,把一輩輩山西人養大,口中熟悉的'味道讓人多少年也忘不了。身在何處,把生命延續的味道還在口中殘余,回味無窮。
念念不想忘——我們總是暢想詩和遠方,走向遠方,才憶起難舍的味道。老陳醋、小米粥、莜面栲姥姥、山藥蛋、柳林的碗托和太谷的餅,哪一樣不是難舍難分的味道?黃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啊,在鍋碗瓢盆、五谷雜糧中,傳承著黃土高原獨有的味道。這片土地上的靈氣精華,凝結成揮之不去的味道,貯存在舌尖上。
熟悉的家鄉味道,飽含熟悉的過往,醞釀絲絲鄉愁。嘗人間百味,念念不忘的,還是家鄉的濃濃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8
隨著春節腳步臨近,家家戶戶都在為過年而忙碌。閩南地區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習俗,那就是蒸碗糕!這不,一聽媽媽說要蒸碗糕,我自告奮勇地要幫媽媽打下手。
只見媽媽先是從冰箱保鮮柜把提前一天發酵好的米漿取出來,發酵好的米漿,表面能明顯地看到很多小氣泡。媽媽往米漿里加入泡打粉,她一邊攪拌一邊對我說道:“涵涵,你把這些紙杯一個個放到蒸籠里排好,等我把米漿攪拌均勻后就可以倒進紙杯里啦!”我應了一聲,開始忙活起來。
媽媽攪拌完后,開始往一個個紙杯里倒入米漿。媽媽每個紙杯只倒到大約六分滿的位置,倒完又等了大概半個小時左右,這時候米漿已經漲到七分滿的位置。媽媽小心地把蒸籠放進鍋里,先是大火蒸了十分鐘,然后又燜了兩分鐘,碗糕就可以出鍋了。
這時候的每個碗糕頂部都有四五個脹開的`口子,像一張張可愛的“笑臉”,散發出一股誘人的香甜氣息。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起來,剛出爐的碗糕熱氣騰騰的,一口輕咬,糕體軟潤,濃厚的米香盈滿口中,味蕾也感受著糖的香甜。而碗糕的中間部分則彈性十足,細細咀嚼后唇齒留香讓人回味。
媽媽看到我饞樣,她笑著問道:“涵涵,你可知道為何每逢重要節日,閩南地區都要蒸碗糕嗎?”我聞言一愣,脫口而出道:“難道不是碗糕很好吃嗎?”媽媽樂不可支地為我解釋了起來。
原來,碗糕的制作過程需經過發酵,人們取其“發”的寓意,象征發達、發財、發家致富,以此寄托心中美好的祝愿。此外,碗糕發得適當,旺火蒸,頂部就會有四五個脹開的口子,像一張“笑臉”,象征全家歡歡喜喜笑呵呵。由此,逢年過節吃碗糕的習俗一直從古代延續至今。
后來,從爸爸那得知,碗糕已經不僅僅只是一種糕點,代表的更是家鄉的味道,它是所有在外打拼的閩南人,對家鄉深深的思念。
家鄉的味道作文9
家鄉的味道是什么?是春天遺愛湖公園里的花團錦簇,是夏天赤壁公園里池塘邊的蛙鳴,是秋天望月堤旁桂花的甜香,是冬天龍王山上的銀裝素裹……哦!對于一個名副其實的‘吃貨’來說,家鄉的味道有羅田的糖炒板栗、紅安的烤紅薯、黃州的東坡肉……當然絕對不能少了外婆做的包子!
說起外婆做的包子,我忍不住要流口水了,那是我心目中最美的味道,它面皮筋道,肉質鮮美,一口咬下去是滿嘴湯汁但決不油膩。這么好吃的包子是怎么做成的呢?為了滿足我的口福之欲和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外婆讓我參與了她做包子的過程。
外婆把做包子材料什么的都準備好了便忙活了起來。只見外婆先把肉放在菜板上用兩把刀一上一下交替地剁,那聲音極有節奏,眨眼間就剁好了一大盆肉泥了。然后加工包菜丁、紅蘿卜丁、生姜末等等配菜,將配料和肉沫調和成肉餡備用。
接下來就是和面了。外婆在面粉里加上適量的水和堿使勁地揉。面團和好后,外婆將面團搓成粗粗的條狀,然后切成大小一致的小面團,在案板上上下移動面條,邊移邊切,以免切出來的面團粘連。接著用搟面杖將面團壓成一張張面皮。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我在一旁不由得驚嘆外婆嫻熟的手藝和速度。外婆也不無得意地說:“別看外婆年紀大,這速度可決不會比小年輕慢哦!
開始包餡了。外婆把肉餡挑起放在面皮中間,再將面皮輕輕合攏,一邊合一邊捏,很快一個包子就成型了,邊上出現了一圈大小一致的褶子,像展開的'花瓣一樣,真好看!
總算開始蒸包子了,等待的過程漫長難捱。我在旁邊不停地轉悠,從蒸籠里發出包子香味,早已讓我按捺不住。外婆見我猴急的樣子,慈愛的刮著我的鼻子笑瞇瞇地說:“瞧把我家的小饞貓給急成啥樣了!被鸷虿畈欢嗔,外婆用筷子夾了一個給我先嘗嘗。我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外婆心疼地說:“慢點慢點,別燙著,別急!”
品嘗著那回味無窮、齒頰留香的包子,我簡直陶醉了。留在舌尖上的不僅僅是包子的味道,還有滿滿的愛的味道!,叫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家鄉的味道作文10
踏上站臺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意識到,我回來啦!
白墻黑瓦,還是那幾間小小的青磚小屋,在傍晚斜陽下靜臥著;無人留意,還是那幾尾小小的紅墨錦鯉,在房前清溪里暢游著。帶著豐收之喜,一陣關于農事的話語,輕輕地從門縫里鉆出來,在每個人心里笑著、跳著。一縷縷飯香,在大大的水塘上空聚集著,又一滴一滴地滴進每家每戶的灶臺上。
小巷里狹長的天空掠過一群清瘦的背影,秋雁啊秋雁,你的旅途到達盡頭了嗎?你瘦瘦的身軀怎么載得動遠方一個個游子的目光?這樣,讓風和暖陽送你一程,帶上我歸鄉的'喜悅,去回到等你三季的小巢里吧!
順便哪,一路上,你可以看看,這你年年歲歲路過的小小村莊的變化,多大!以前的小路,變成寬闊的大馬路嘞。你是飛在空中的鳥,倒體會不到,以前下雨天的我們,那個難過!還有呀,以前咱們的房子都是土房子,那顏色,可真把我丑到啦,看看現在,白墻黑瓦青磚,多可愛!你在空中,看得可比我清楚多啦哦,耽誤你時間了,你繼續趕路吧,明年再說說其他地方的新變化吧!
慢慢走回家,飯一定好了。小村里燈火閃爍,一定有一盞是在等我,多好!肯定有蝦,我最喜歡的蝦,今天早上在河里現撈的,經外婆一炒,香味兒肯定濃!哎呀,螺螄要是留一點就好,照片里看看都香!是是是,怪我太饞了,也怪外婆手藝太好!明天我要去撿螺螄,這家鄉河啊,干凈,里面養的螺螄沒有那么多沙子,吃起來可別有一番風味,嗯,小時候的味道!
大街小巷,每一家都那么熟悉,走進門,每一家都笑臉相迎。聞一聞,哪一家有好吃的?進去瞧瞧,肯定能分到一小份兒。哎呦這誰家的小可愛呀?叫姐姐叫得真甜!來,給你一顆糖,猜猜在左手還是右手呀?左手?是右手啦!真乖!嗨,今天我們家做饃饃,薺菜餡兒的,我外婆手藝可好了,一會給你端來嘗嘗哈,一起吃!聽說隔壁王家老爺爺剛做完手術回來,等會包個紅包給他,一定會好起來的,我們還等爺爺講故事呢!
走,回家咯,外婆還等著我吃飯嘞,遠遠就看見她在外面啦!瞧,是熟悉的燈,是家的飯香
家鄉的味道作文11
我的家鄉金昌有很多小吃,牛肉面、涼皮子、沙米涼粉、油餅卷糕、土豆餅等,這些小吃風味各不相同,在這些地方特色小吃中,我最喜歡的是土豆餅,為什么呢?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相信你們一定會喜歡的。
土豆餅,顧名思義,就是用土豆做的餅。大家一定會問:土豆做的餅有什么希罕的呢?玉米餅、南瓜餅我們都吃過了,也就那樣唄!假如你們真的這么以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土豆餅之所以能成為特色小吃,一定就不是表面看起來那么簡樸,自然有它的獨特之處,制作它可麻煩著呢!
做土豆餅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挑土豆,只有原料好,土豆餅的味道才會好,所以挑選的土豆一定要個大飽滿,而且,皮越粗糙的越好吃,甘肅盛產土豆,這自然不在話下了。第二步就是削皮,先把土豆洗干凈然后再削皮,這也是個技術活呢,可得小心自己的手呢,可別傷著了。這下該進行第三步了——磨土豆,這個步驟是做土豆餅整個過程中比較要害的環節,因為磨不好會直接影響土豆餅的口感,所以一定要磨均勻。第四步是調制了,磨完的土豆糊有一點稀,不輕易攤成餅,必須要加入適量面粉,面粉加入量以攪拌中無滲出水為好。為了土豆餅口感好,一定要打上幾個雞蛋,最后再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食鹽等調味料。好了,現在開始烙餅了,可以用平底鍋或電餅鐺,烙餅的要害是要把握好火候,火大了輕易糊,火小了輕易碎,只要前面的工作做的'扎實到位,這也沒啥難的,一塊餅只需五六分鐘就好了。你們瞧,不一會兒功夫,幾張圓圓的、黃橙橙的、香噴噴的土豆餅就做好了,光聞著就讓人忍不住流口水呢。你們一定會問這下可以吃了吧,直接吃當然可以?勺罴训某苑ㄊ菍⑼炼癸炆厦鎰蛲可倭坑蜐娎苯访妗⑨u、蒜苗絲及蔥,再卷起來吃,或切成條拌著吃,味道真是好極了。說到這兒,我都饞了,你們呢!
遠方的朋友,假如你們有機會來到了我的家鄉甘肅,一定要嘗嘗我家鄉的土豆餅,它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乘興而來,滿足而歸。我希望家鄉的土豆餅能讓更多的人品嘗,讓人流連忘返。我愛吃家鄉的土豆餅,我更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味道作文12
看著眼前熟悉的店鋪,歡笑聲和人們邊吃邊聊的北京味兒不斷在我耳邊響起。在家鄉那條小街上,就數這里最有味道。
我走進店里,坐在一個離門不遠的座位上,喊道:“我要一碗鹵煮和一個燒餅!”老板娘帶著北京腔兒答道:“好嘞!您稍等啊!辈灰粫䞍,老板娘把一碗熱乎乎的鹵煮和剛做好的燒餅帶到我面前,“這是您的!”老板娘還是一樣的熱情,一個“您”字透著對顧客的款待。
吃著剛端上來的鹵煮,火鍋兒熬燉出來的特有香味兒,加之燒餅的咸鮮松脆,又讓我想起了那一幕幕溫暖的場景:爸爸帶著我走進這熱鬧的店里,找個地方坐下,沖著老板娘喊上一聲,一會兒就端上來美味的鹵煮了。等候的顧客也都不急,各自和身邊的`人說著聊著。爸爸工作忙,這次沒能一起來,但我也能感受到這熙攘的氣氛。聽著旁人講著趣事,就好像在鹵煮里撒上了一把香菜,調和著店里的基調,陣陣歡笑是屬于店里每一個人的。
沒過一會兒,走進來一位老大爺,他坐在我面前笑瞇瞇地跟我打著招呼,然后轉向老板娘,說:“老板娘,我又來了,來這兒就是吃個正宗!”“大爺,瞧您說的,您這回還跟以前一樣嗎?”老板娘笑著說。那位老大爺向老板娘點了點頭,便和我絮叨起他今天所遇見的趣事兒,我被老大爺的神情和語言逗笑了。老大爺越說越起勁兒,周圍的人也都跟著笑起來。小小的鹵煮店,就是這樣時常充滿著歡聲笑語。
鹵煮店里,顧客們嘮的家常、聊的趣事兒是北京的味道;老板娘熱情的話語和招待是北京的味道;每個人碗里熱氣騰騰的真材實料是北京的味道……
吃完后,我帶著滿足走出小店,夕陽西下,一抹淡淡的陽光柔和地灑在京城那些幽深的小胡同里。這里有著太多贊不絕口的小吃、精致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門、锃亮的門鈸、老槐樹下扯閑篇兒的老人、追逐頑戲的孩子,還有那由遠而近、略帶沙啞的“磨剪子來鏹菜刀”的吆喝聲……外面刮著涼颼颼的風,但那地道的家鄉的味道總會溫暖著我!
家鄉的味道作文13
每年的年末,家里的女人們都忙著在陽臺上做一件事——腌咸肉。咸肉是揚州獨有的美味,哪怕是很近的泰州等地都是沒有的。這味,獨一份!
這也倒不是因為咸肉有多難腌,因為這味一直在揚州人的口中,其他地方的人都吃不慣,這味就對揚州人,揚州人也就對這口味!
這咸肉,只需肉與鹽,再加些八角。別看原材料簡單,做起來真要些精力。首先這肉不能太肥,一咬全是油;也不能太瘦,容易塞牙縫,就得那豬上最精華的部分,一層肥一層瘦那種。買回肉后,洗洗干凈,先用鹽在肉表面敷一層鹽“面膜”,再用小刀在肉上隔8厘米拉一刀,再在刀口處撒多些鹽,每逢晴天就出去曬曬,三四天取下來再來一層“復鹽”,等十多天后那豬肉皮呈“紅棕色”,脂肪呈“鴨黃”色后,方可食用。
在那曬的十幾天中,那咸肉味一直飄蕩在我鼻尖,對我這種等級的吃貨是一種折磨!
好容易才曬好了,我就催著媽媽做“菜苔子燒肉”。這味道,才叫人不敢相信,咸肉燒制后,皮與肥肉都是那種鴨黃,如宣紙一般,最下面那一層肉比上面略顯棕色,放在嘴中,咬一口,這味道既有肉的`質地,又比鮮肉多了一層咸味與鮮味。肥肉與瘦肉錯層口感,使人感覺不膩又不塞牙,就這樣爽滑入口,還口齒中留有余香,溫暖香郁,與室外的冰天凍地形成反差,更讓人感到家的美好。
咸肉的味道不僅與其它食材搭著好吃,哪怕它一個“挑大梁”,也是極好的,一鍋飯快做好的前十分鐘,切兩片咸肉放在鍋里與飯一起蒸,飯好了,肉也熟了,肉又把自身的味道傳給了飯,也是真真兒的絕頂美味。
有一次,在香港打拼多年的大舅回鄉來我家,他剛坐下,就偷偷地問爸爸“家里有咸肉嗎?”爸爸大笑,說:“有的,有的!贝缶瞬缓靡馑嫉匦α诵Γ跋愀勰沁呏挥幸患蚁倘獾,離公司又好遠,唉,把我喂大的揚州咸肉,忘不掉哦!”
黃昏把大舅頭上的白發染成回憶,小時那情景在時光中定格。
在外打拼的揚州人哦,別忘了家鄉,別忘了家鄉那咸肉的味道,別忘了你的根。
年末了,哦,那咸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14
家鄉的味道,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味道,即使吃遍了再多的山珍海味,聞過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這一縷濃濃的家鄉味。
家鄉的味道是爺爺包的蓮菜大肉餃子。每每感到幸福時,眼前便流動著奶奶系著圍裙,爺爺坐在沙發上,媽媽笨手笨腳,爸爸小心翼翼包餃子場面。
從我記憶時就愛吃餃子,平時愛吃,過年時更愛吃,喜歡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的氣氛,在歡聲笑語之中一個個似乎還印著爺爺指紋的餃子誕生了,它們是一個個快樂和幸福的吉祥物。晶瑩潔白的餃子出鍋了,白白的,胖胖的,可愛極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餃子的餡緊湊實在的抱在一起,吃起來有沙沙的顆粒感覺,那令人陶醉的滋味在我的小嘴巴里哼著小曲漫長的游行。蓮菜的脆香拌著鮮嫩豬肉的濃香加上金黃姜末的點綴,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家鄉的味道是藏在太奶奶親手縫制的棉襖棉褲里。“太奶奶又給你寄來棉襖棉褲啦!”媽媽喊著。我蹦蹦跳跳地奔跑過去打開包裹,里面是一身嶄新的海軍藍棉襖棉褲。我抱在懷里感覺軟軟的,暖暖的,我嗅到了太奶奶那淳樸、甜甜、太陽般的味道。我的鼻子一酸不禁流下了思念的淚水,以往那一幕幕暖心的情景浮現在眼前。
記得每年暑假,媽媽都帶我去寶雞看望太奶奶。太奶奶那慈祥的笑容,溫暖的懷抱,親切的話語如陽光明媚,溫暖。我照例在太奶奶面前站好,張開雙臂,等著太奶奶用那神奇的尺子——手,給我量尺寸。“一扎、兩扎……”太奶奶自言自語的邊量邊說。在寒風蕭瑟、冷風刺骨的冬天,伙伴們都流著鼻子,縮著脖子,而我正因為有太奶奶親手縫制的棉襖棉褲,不僅早已溫暖了我的身體,更溫暖了我的心。
家鄉的味道是渭南老城的古建筑。味道令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老城的.一些建筑還保留了過去年代的老縣衙、城隍廟風格。那里有青磚碧瓦的古典式重閣樓房,古樸的大廳,撐著赤紅的柱子,一磚一瓦,蘊含著家鄉人的智慧和結晶。這些建筑彌漫著歷史的味道,文人的氣息令我自豪感油然而生。
家鄉的味道醇香而溫馨,平凡而溫暖,古樸而雅致,它沉淀著濃濃的鄉土味、融入著深深地情與思,令我沉醉,觸動我心。這就是我家鄉的味道,我眷戀這種味道!
家鄉的味道作文15
“到了,終于到了!”我激動地喊道。已經一年未見外公外婆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他們。就在此時心里突然又糾結了起來。已經一年沒見了,要怎樣打招呼呢?就容不得我思考,外公在門口出現了。他一路小跑,臉上帶著欣慰的微笑,見到我了以后,更是拉著我的手。我瞬間變得不知如何是好了,竟委婉地推開了他的手。他絲毫不介意,只是說我不習慣鄉下的生活。為了緩和氣氛的我,提出要去田野上玩,外公驚喜地答應了。
在空氣清新,綠意盎然的田野上,我絲毫沒有了之前的顧慮,隨著外公在田野上飛奔起來。外公指著其中一塊地說:“瞧!這是我們家自己種的地呢!”那一顆顆茁壯的大白菜,真像一張張娃娃的笑臉。他們一個個姿勢千奇百怪,調皮極了。我又隨著外公來到了紫薯地。放眼望去,哪有什么紫薯啊!只是一塊空空蕩蕩的土地罷了。我一臉不解地看向外公。外公朝我笑笑說:“那些紫薯都藏在地下呢。”我的好奇心瞬間被激發,拿起鏟子就要垂直往下挖。外公急忙阻止了我,說:“你這樣子會把紫薯搗爛的,應當從旁邊挖而不是從上面啊。”真麻煩。我嘟著嘴心里想道。不料,用外公的方法,真的挖到了一個紫薯。我激動的跳了起來,恨不得把這個紫薯拿給全世界的人看。就這樣,我拿著鏟子挖了一個有一個紫薯,拿著一個“果實累累”的.籃子滿載而歸了。
“今天辛苦啦!看我給你做什么好吃的了!我一進屋外婆就跑了過來。啊是我最吃的糯米圓子!糯米圓子是外婆親手做的。媽媽曾說過,外婆小時候最喜歡給她做糯米圓子,那個時候的他們,總喜歡把糯米圓子當成零食。糯米圓子是春節的時候家人團圓時必不可少的一款佳肴,外婆在這一天為我們做了這一款菜我想是希望家人們永遠團團圓圓,生活永遠美美滿滿吧。糯米圓子的做法有很多。包括了煮、煎、炸、炒等。而我最喜歡的,還是煎這著吃了。這裝了好幾個碗的糯米圓子,真夠讓人垂涎三尺的。用筷子夾一個圓子,輕輕地咬一口,一股糯米香味撲鼻而來,我至今終于明白了那是什么味道,原來,是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是最美的味道,最甜的味道,最難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