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1
最近我看了《三國演義》
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三國演義》讀后感2
書是一盞明燈,照亮知識的道路;書是一座橋梁,通向成功的彼岸;書是一艘小船,帶著我們遨游知識的海洋;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位益友,我就交了一位“益友”-《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里有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有心胸狹窄的周瑜、有滿腹狐疑的曹操……
《三國演義》里不光有人物個性鮮明的人物,還有生動有趣的故事:如三顧茅廬、桃園結義、草船借箭……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三顧茅廬。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劉備因為沒有一個好軍師愁不困已,聽說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是一個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關羽、張飛二人前去走訪,沒有尋見。第二次不顧張飛關羽的'阻攔,冒著大雪再次拜訪,還是沒有遇見。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才見到。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打動,同意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
劉備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以仁待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國演義》讀后感3
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四年級,我有了這一書,使我對書中人物典故有了更深的.了解。像“桃園三結義”、“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三氣周瑜”、“官渡之戰”我都能耳熟能詳,我 還 非常佩服書上的人物。
我佩服諸葛亮,因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足智多謀。“草船借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佩服劉備,因為他特別善于用人,又有仁慈之心。劉表病危時,諸葛亮建議攻打劉表,奪取荊州,好有一個安身之處,但劉備一再推辭,死也不肯……
我佩服關云長,因為他有萬夫不當之勇,殺死袁紹二位猛將顏良以及文丑,又過無關,斬六將,還水淹七軍,真是智勇雙全。
張飛武功也非常了得,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我更佩服趙云,因為他在幾十萬大軍中寧愿戰死,也不投降于曹操,他這種“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欣賞關羽、張飛、趙云的武藝,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國演義》讀后感4
《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歷史名著,是本就進經不衰的文學經品。
這本書主要講了東漢末年的時候,主要分成了三個國家,分別是蜀國、吳國、魏國,劉備和孫權、曹操爭奪天下。三足成鼎立之勢,難免會發動戰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終三國一一歸晉的故事。
其中,諸葛亮最令人敬佩。他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分析敵人的弱點,用空城計、連環計、激將法、反間計來對付敵人,幾乎是無所不能。
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諸葛亮有不足之處。
趙云,張飛,關羽都是蜀國的勇將,但后來從未出現過這樣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應實了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華為先鋒。”致使后來都不是敵人的'對手。諸葛亮在培養人才上疏忽了。
諸葛亮從來不放心他人做事,無論什么事他都要親自過問。他每天都是自己一個人在管理國家大事。勞累成疾,天天都在為國擔憂,認為別人不能分擔,他最終應勞累而死,未能完成大業,過于謹慎也是他的不足之處。
這本書的好處就是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歷史事件,豐富我們的詞匯。
《三國演義》讀后感5
有一本書,它可以使你增加知識、提高智慧,你猜這本書是什么?這就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在這本書里,有許多英雄人物,像如:諸葛亮、劉關張、孫權、趙云、張遼......但我最喜歡趙云。趙云武藝高強、忠厚老實。他在長坂坡大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救出甘、糜二位夫人與劉備之子阿斗,他七進七出,殺死了無數敵兵,最終救出了甘夫人與阿斗。面對蜂擁而至的曹軍,他竟毫無懼色,這一點我對他佩服之至。
我最喜歡書中“七擒孟獲”這個故事:孟獲三番五次地在蜀國南部搗亂,諸葛亮準備討伐他。諸葛亮運用他的聰明才智,七次抓住了孟獲,又七次放走了他,終于使他心服口服,歸順了蜀國。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雖然諸葛亮有著遠大的理想;雖然諸葛亮足智多謀,但六出祁山的`失敗使他重病在身,病死在五丈原,年僅五十四歲。
我看的是縮寫版的,我認為原版的會更好,暑假時我還要看一看呢!
《三國演義》讀后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次一聽到這首歌曲,我腦海中仿佛就呈現出一幕士兵吶喊著、奔殺在大江南北的一幕獨特場面。這些,都來自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寫了劉備、孫權、曹操之間的三國戰爭,并塑造出了形象生動的人物,如:莽撞的張飛,智慧的諸葛亮,忠義化身的關羽,胸懷大志的劉備……
在無數的英雄之間,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在小說中,曹操被塑造成了奸臣,似乎他就是反面人物,可以讓天下人恥笑的'卑鄙小人。而我并不這么認為,曹操應是一個真君子!
有一句話說得好: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把曹操比作治世之能臣。曹操確實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天才。他能領兵打仗,又能治國安民,不是真英雄還能是什么?他的文學水平也達到了一個高度,他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寫過《短歌行》、《龜雖壽》……其中,《短歌行》飽含著曹操對人民的憐惜,以及自己對一時無法收復祖國山河的焦慮。
曹操這個我眼中的英雄,被人們說成是奸臣,我覺得,看一個人,不能人云亦云,這樣,不僅不尊重客觀實際,也不公平公正。
《三國演義》讀后感7
這段時間老師引導我們讀《三國演義》,剛打開書開始看,我發現上面有好多語句我都讀不懂,這個煩惱讓我絞盡腦汁。
這時,爸爸自告奮勇地說道:“我來和你一塊讀,你不懂的語句我都懂!”我聽了高興極了,說道:“太棒了,太棒了!”于是,每天最令人興趣盎然的事,就是和爸爸共讀《三國演義》。幾乎每天晚上,爸爸都會抑揚頓挫、繪聲繪色地講故事。
其中,我最喜歡爸爸邊讀邊加一個中途片段:“哉,來者何人,我是常山趙子龍……欲聽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每每爸爸這樣,我都捧腹大笑。
現在,我已經把這本書看完了,爸爸帶我一起認識了善良的劉備、忠實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尊敬人才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果斷的孫權和心胸狹隘的周瑜……在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劉備,雖然武藝不是最高,頭腦不是最聰明,但非常善良、仁慈,所以才有許多大將愿意追隨他。
我喜歡《三國演義》,還想再看一遍,而且和爸爸一起!
《三國演義》讀后感8
8月31日夜讀《三國演義》第一回,東漢靈帝時期,天下漸亂,時有張角黃巾軍起義。
劉、關、張三人憂心天下,胸懷大志,于桃園結義,受商人資助,集結涿縣民眾投奔幽州太守劉焉,征討黃巾軍立首功。戰友盧植卻遭人陷害,由董卓代其職,敗,獲劉、關、張三人所救。三人無官職,遭到董卓輕視。張飛氣憤,便要提刀殺董卓。名句“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
——事件:盧植遭人陷害,張飛欲救,被劉備勸下(“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深刻體現劉備與張飛的.性格,張飛魯莽沖動,劉備顧全大局卻又較懦弱,是以后故事發展的一個包袱,不知判斷是否正確。
另外,曹操出場,介紹生平,引名句“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青年曹孟德有權謀、多機變,任縣令時頗有治理之手段。(佩服
讀第一回感觸不深,所以記錄比較少,這一回應是比較重要的,時代背景、重要人物出場,劉備、張飛、曹操的基本性格在短短一回中顯露無疑。或許以后回過頭來看看,會有更多話想說。
《三國演義》讀后感9
寒假,我讀了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少兒版),共三十六回,故事引人入勝,讓我百看不厭。不管是“桃園結義”、“過關斬將、“火燒赤壁”,還是“氣死周瑜”、“罵死王朗”、“嚇死夏侯杰”,無不叫人拍手稱快,我深深地被書中人物的英雄事跡所打動、所吸引、所折服。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劉備。曹操攻打新野的時候,他帶著老百姓跑,寧可被曹兵追上,也不舍棄老百姓,要和百姓同甘共苦。他還愛惜人才,趙云冒死救了劉禪,劉備卻生氣了,要把阿斗摔在地上,且大聲喊道:“就因為這個,幾乎損失了我一員大將”,可見他求賢如渴、愛才如命。
最讓我敬佩的人物是諸葛亮,他未出茅草屋先知“三國三分天下”;“博望坡”預設火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又以“三寸不爛之舌”激烈辯論群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等等,這些充分表明他機智聰慧,足智多謀。
讀了《三國演義》后,使我深深懂得了,一個國家要想強大,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只有科技興,才能國家強。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我們要學習科技,增長知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更加美麗。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苦肉計’是周瑜與黃蓋創造出來的,這個計謀使曹操損失了好幾十萬大軍,孫劉聯軍卻大獲全勝,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都算得上是很輝煌的。這輝煌的背后,黃蓋付出了非凡的代價,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皮肉之苦。
眾所周知,如果黃蓋不能忍受痛苦的一百軍棍,‘苦肉計’能騙過人家,能騙得了老奸巨猾的曹操嗎?不能取得曹操的信任,就算周瑜有天大的能耐,用兵如神,就算諸葛亮神機妙算,能借來東風,憑孫劉幾萬的兵力,能打敗曹操的幾十萬大軍嗎?所以要取得成功,不先付出代價是不能的.。魯迅有一句名言: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寫作上。正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餓其體膚,勞其筋骨,空泛其身”,幾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經過了許多的艱難崎嶇,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看那些奧運冠軍,莫不是夏練三伏,冬練嚴冬,渾身是傷呢?我們在學習上也是一樣。又怕苦又怕累,不愿意動腦筋,一見到難題退卻是搞不好學習的,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認真、勤奮努力才能搞好學習。
想想自已平時也有怕苦怕累的思想,和黃蓋比起來真是十分慚愧。今后一定克服這個毛病,好好學習,以不辜負老師和父母的期望。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有許多許多經典橋段,里面許多許多英雄人物,都讓人很難忘記。劉備是其中最幸運,他手下五虎將個個勇猛過人,哪一位不是人人稱贊大英雄呢?人稱常勝將軍趙子龍就是其中一位。
趙云對劉備十分忠心,為蜀國江山耗盡了他心血。趙云活了七十多年,打過無數場勝仗。手持長槍他在戰場上為劉備賣命,從不動搖忠心怎能不令我敬佩呢?在長坂坡上,靠永遠不動搖忠心殺出了一條血路。孤身一人,將阿斗救了出來。
如果當時他丟下了阿斗,阿斗下場是怎樣,誰又知道呢?歷史上這樣忠心耿耿人,實在是屈指可數。
在趙云六十歲左右,敵人有一次來犯。他主動請戰,殺掉了魏國四位將軍,還活捉了一位。我實在想象不到,一位六十多歲老人在戰場上殺敵,是怎樣一個景象。趙云在年邁時還如此應用,真是讓人不得不敬佩。
趙云殺敵英勇事跡已成為人們多少年來佳話。“我乃常山趙子龍!”多么熟悉一句話,這句話令多少敵人聞風喪膽,令多少豪杰自愧不如。這么一個忠心而有勇猛虎將,恐怕歷史上沒有第二個了。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有一天,媽媽給我買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看了幾頁,立刻被吸引了,廢寢忘食看了起來,看完后,感受很深。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分成了三個陣營:魏、蜀、吳,曹操、劉備和孫權當上了營主,指揮大將爭奪地盆,經過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番兩次的大戰,比較后魏國過五關斬六將,贏得了勝利。
在這本書里,諸葛亮足智多謀,每當蜀國出現困難,都是他盡力出面去解決,非常厲害;張飛雖然喝完酒就會大發雷霆,破口大罵,但功夫非常了得;呂布是當時武功比較強的.,連劉備、關羽、張飛三個聯手都打不過他,射箭技術更牛,150米外的東西都能射中,但他有勇無謀,不會動腦筋,比較后被曹操殺掉了。
我比較喜歡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關羽,他是我的榜樣。關羽的武器是銳利的青龍偃月刀,長1米多,重82斤!他穿著淺綠色的戰袍,騎著一匹叫“千里”的赤兔馬,一口氣就能跑好幾公里呢!而且他非常勇敢,對劉備也很忠誠,劉備一有危險,他能馬上去保護他。
這些人,他們的性格都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能為自己的陣營而戰,勝利后都不需要獎勵。
《三國演義》真的很好看,大家都快去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中國的四大名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但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是我受益最多的一本書。
這本書主要講魏、蜀、吳之間的紛爭故事。它敘述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太康元年三國統一為止,描寫進百年的偉大歷史,和赫赫有名的三國之君。故事中有貪財好色的呂布;英勇善戰的張飛;嫉妒加小心眼的周瑜;還有聰明絕頂的諸葛亮。諸葛亮能被后人所贊也是當之無愧的。聰明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誰的陰謀都別想在他的眼前瞞天過海。他也會利用天氣及風速來巧妙的成功完成他的用兵之計。他也是一個大度惜才,警惕性高的人。七擒孟獲,每次孟獲不服都放走他,直到第七次孟獲佩服的五體投地,歸順蜀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草船借箭,嫉妒心極強的周瑜把諸葛亮看成東吳一患,便想方設法害死他。最終他想到現在是沒有造箭的條件,卻偏偏讓諸葛亮三天之內打造十萬只箭,否則,將被處死。沒想到諸葛亮卻胸有成竹的接受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憑他的聰明才智居然在三天內向曹操“借”十萬只箭。
讀完三國演義我對當時的社會有更新的解。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是癡迷的,它就像一個知心朋友,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一翻開《三國演義》,我仿佛回到了東漢末年,我與關公一起過關斬將;與孔明一起神機妙算;與趙子龍一起勇闖長坂坡。從“桃園結義”到“赤壁之戰”,再到“三國歸晉”,我從中認識了大仁大義的劉備,認識了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認識了英勇無敵的關羽,認識了疑心重重的'曹操……像我的各種朋友,伴我成長,他們給我啟示,給我快樂。
同時,我為桃園三結義而敬佩;為舌戰群儒而喝彩;為赤壁之戰而高興;為三國鼎立的局勢而欣慰;但又為大意失荊州而傷心;為火燒蜀軍八百營而著急;為出師未捷而惋惜;為蜀漢的最后滅亡而嘆息!因此,讀《三國演義》是種享受,有時快樂,有時悲憤,有時激情……隨著故事的深入,我的七情六欲也就融入其中。
一來二去,我看《三國演義》就愛不釋手了,成天廢寢忘食,沉浸在書中。一天不看我便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至此,我們家便出了位“書呆子”。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明代大學者了楊升庵有一首詞膾炙人口,蕩氣回腸,用在《三國演義》的開篇,恰到好處——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羅貫中在三國故事的開頭,就給我們描繪了東漢末年動蕩不安的社會亂象。戰塵滾滾,狼煙四起。各路豪杰打著為了天下蒼生的旗號,搶占地盤,稱王稱霸。黎民百姓生靈涂炭,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故事雖然精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但是,我實在看不出來那些所謂的英雄好漢,誰是正義的'?誰是邪惡的?哪個是君子?哪個是小人?
說曹操是亂臣賊子,可是他至死都恪守著承諾,一直沒有稱帝。說劉備是為了匡復漢室江山,可他卻第一個自立為皇帝。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繚亂。
當我們試圖用好人與壞人的標準,來判斷和分析三國人物的時候,會發現無所適從,茫然無措,以至于大跌眼鏡。也許,要讀懂《三國演義》,還真的需要從楊升庵的那首詞開始……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6-21
《三國演義》讀后感12-30
《三國演義》讀后感01-22
三國演義讀后感12-03
三國演義讀后感06-02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6-28
《三國演義》 讀后感02-09
《 三國演義》讀后感01-10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2-02
初三三國演義讀后感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