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談美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談美讀后感 篇1
《談美》本書一共有一五個話題討論,也就是一五第一封信。最先他先明確提出了“藝愈關心自身的內心、精神實質的快樂成長。實際上藝術美時時刻刻都沖斥在大家日常生活之中,從非常簡單的衣食住行而言大多數大家都是會挑選優美環境清靜的飯店用餐,由于感觀的達到能夠提升胃口。穿衣搭配早已是當代人每日必不可少的課程,這能夠令人更有信心每日能夠有一個完美的開端。房子裝修也是一門藝術美學課程,光亮寬闊、舒服早已是聽膩,而自身覺得和定義才讓它不同尋常,例如:歐式古典定義、田園風、東南亞地區覺得、日式家居家具或是中西合并等。與眾不同的.家裝風格能夠意味著主人家的特有性,更能使他享有在其中。車輛基本上特性便是帶步,并且當代人更追求完美的是外型流線形、色調等。因此藝術美并不是實證主義,不是含有功利性心理狀態的心理活動描寫,藝術美能夠讓大家獲得內心上達到和精神實質上的享有!
在《談美》這書里,淺顯易懂,使我對藝術美學擁有第一次擁有清楚的了解。最美好的人生一定有美麗的人生觀,因此,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讀一讀《談美》從入門到精通,扣人心弦的語言表達,會讓你喜愛上《談美》,看完后,一身輕爽,凈化處理了內心,提高了內心世界。堅信它會對你有一定的啟發的。
談美讀后感 篇2
過去幾年,雖然沒看幾本書,但保留了一直買書的習慣,看書架上嶄新的書籍,想著它們可能一直在等我去看,這次看《談美》是因為這本書特別的薄,從名字上,也沒有書架上另外一些書看上去那么晦澀難懂,很幸運看了《談美》。
開篇就立刻吸引住了我,《談美》開篇所述,美是關注事物本身,而不是關注事物的其他價值,比如看一棵松樹,看它風姿卓越,看樹是樹,而不是木材,不是什么植物科,只是松樹。這里和上一本《作文六要》的觀察有一些相似,我們觀察事物,可以有很多角度,觀察事物本身,美會更容易被看見。
賞美功力可以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神類似于靈感,小時候不知為何我們要大聲朗誦,如果孩童時看《談美》就好了,這樣我可以早一點知道,朗誦多了,也許嗓門就會有記憶,如要作文時,喉肌也許會幫大腦做出選擇,發出一個腦細胞也意想不到的好詞來。漂亮的書法也是一樣,不一定是大腦去控制手寫出漂亮的字,而是因為練習足夠多,手部肌肉的記憶使得筆下生花。
足夠的`聰明才智,并不能造就美,美很多時候是下苦功夫之后,創造的結果,文不按古,匠心獨妙,僅靠智商是不可以創造新的美。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學會欣賞生活本身,觀察自己,或跳出自己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自己是否學會欣賞。會欣賞會更自由,雖然現在還沒有體會到其中的奧妙,但是我想,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終有一日,可以體會到,會欣賞則會更自由的狀態。
談美讀后感 篇3
前一段時間讀《紅樓夢》,情節緊湊,人物飽滿,讀起來像紅燒獅子頭的感覺,很豐厚,相比之下的《談美》很輕很淡,儼然一種小蔥拌豆腐的感覺。
作者通過一棵古松在木商,科學家和畫家每個人眼中所呈現出不同的木松對比,是截然不同的。當我讀的時候,我也嘗試切換看事物的角度去看同一個問題。同樣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感受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想起以前看到過一段話:世界上的事物,橫看成嶺側成峰,主要取決于你怎么看。如果你始終橫著看和別人比,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一無是處,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和過去的自己比,會發現自己其實在越來越好。
美是無法具象化的,但對于每個人來說美都是那樣真真切切被需要的,這兩天讀《拯救乳房》里面是八位乳腺癌患者在一個心理學家帶領下組成的小組,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有人是表面光鮮亮麗的職場女強人,卻有一段永世不愿提起的童年往事;也有母親因為女兒死于乳腺癌,所以自己化成了一個患病的人加入小組;更有一輩子順從丈夫的政委夫人,卻在加入小組后開始想要成為自己活一次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對于美執著追求的權利,無論貧窮與富貴,健康與疾病,年少或年邁。
對于美的追求可以使說是必須的,老舍筆下的祥子一開始對于美好生活是有執著追求的,所以他始終對于生活的充滿熱情,每天都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可當他失去理想的時候,他便開始了自甘墮落,最終淪為另一個無惡不作的街頭混混。
美在寫朱光潛先生的筆下從形容詞變成了名詞,希望我們慢慢的走,認真的追,讓美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
談美讀后感 篇4
“談美”乃一有關文藝理論的著作,作者朱光潛先生以一舊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引領讀者,如何在擾攘紛紜的新時代里。突破迷障,向文學藝術之路放膽邁進。他堅信社會風氣之衰敗,來自人心之墮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淪,釜底抽薪之計,即須從“怡情養性”做起,亦即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之外,別有更高層次的企求。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關系而獨立的,它與實際人生有距離,但與“整個人生”卻無隔閡,倘若我們於看待人生世相時,皆抽離了“美”的`成分,實不知情何以堪,因為,在面對實際生活層面時,我們必須受制於環境,使心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靈活動中,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將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則生命亦當是妙趣無窮的,在個人有限的時空領域當中,盡情揮灑、馳騁,直達創造力的極致,藝術化的人生當是不斷地自我創造及自我欣賞,驚心動魄是美,細致婉轉是美,圓滿是美,缺憾何嘗不是美?至此虔誠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謝上蒼賜與這難得的,生而為人的福分,讓自己有幸領受這天地無私的深情撫慰!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觀的,美是言論不一的。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所以對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長久呆在鋼鐵叢林中,覺得壓抑郁悶,之所以田園風光的美麗誘惑成為了新興的消遣和時尚追求;而農村人常年和綠地青山為伴覺得平淡無聊,對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現了農民進城的風潮。事實上這兩個環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變的,在變換的是我們的心態。
談美讀后感 篇5
本以為《談美》會是一本結構松散的散文集,卻沒想到朱光潛先生可以把這么抽象的概念用以類似一篇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論文形式呈現出來,且語言通俗易懂,對初涉美學的讀者來說十分友好,即便如此,卻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深厚的美學、文學、歷史和哲學功底。
朱先生先是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對古松的態度引出了美感的特點,接著指出想要發現美,就必須要和實際的人生保持一定距離,畢竟太熟悉的事物是很難產生美的`。之后又對美感與快感進行了區分: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接下來還對其他關于美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但其實全書最打動我的就是一句話,而這句話回答了困惑我很久的一個問題——人類為什么需要藝術?朱先生的答案是:“藝術本來就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藝術的最高目的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們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之藝術呢?”
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態,或許就是對不完美的遺憾和對完美的向往,讓人類有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總是會對美麗的事物發出贊嘆。人不可能永生,但是一幅好畫、一幅好字、一本好書卻可能流傳千百年。人類喜歡音樂書畫、熱愛創作,或許都是為了撫慰不安的靈魂,能在藝術中找到一份平靜,來以此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的方法!叭松緛砭褪且环N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彼,盡量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無生趣的牢籠,不要去過度追求快感,慢點走,可能反而會更快活出屬于自己的藝術人生。
談美讀后感 篇6
很多人忙于追求文學,追求繪畫,追求創作,但無論是哪方面的藝術創作,最不該忘卻的就是對于美學的研究了。朱光潛作為中國近現代的美學研究者,他的書對于美學的研究可讀性是很大的。
他所談及的無言之美,正是脫俗的心境,是一種沉默之美。很多事物,當你用語言抑或是聲音打破了這沉寂,就會破壞了這份兒美感,國人講究的意也就是此意吧。與其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換句話說,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影視作品中,就莫過于談及影視作品的留白。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無盡的心里蒙太奇,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己去彌補影像的空白。我喜歡留白。
美感又在于殘缺,現實變得盡善盡美了,我們的奮斗從何而來?我們的驕傲又從何而來?人生最可樂的莫過于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的快慰。
藝術與實際人生的關系是怎樣的?朱光潛說,藝術本來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但藝術又與實際人生有著距離。物與人關系也是非常美妙的。
朱光潛從快感與美感,創造與感情,天才與靈感,創造與格律以及人生的藝術化等多方面來論述美的所在。語言通俗,也在無形中以談話的形式向讀者表述自己的美學觀點。
讀美學類的書,給人注入了新的鑒賞能力,起碼不至于在這商品泛濫,各種文化泛濫的年代迷失了自己尋找藝術的方向。
談美讀后感 篇7
《談美》全書共有一五個話題,也便是一五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便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與情趣,此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污染心靈,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其實朱老師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藝術和生存的距離。真實世界包圍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遐想,其形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孕育發生了距離,因此有了從古到今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應該也是此中原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計劃在此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孕育發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明白,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談美讀后感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紀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現實生存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存。
人們對于熟習的事物總是容易紕漏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現實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識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孕育發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政府者迷,觀看者清”。
談美讀后感 篇8
當我讀了第一節的內容,是全然陌生的,一個全新的理論并不容易一下子就明白,但是好奇心會不斷催促我敲開新世界的大門。
藝術與生活我覺得是兩個相距很遠的事物,藝術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但是生活確是充滿煙火氣的。但作者心中兩者是有一段距離,但依然可以完美的有機關聯。汪國真在《旅行》中說: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即使遠方的風景并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美麗的錯。
第二章中讓我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距離產生美,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一個男人一輩子都有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了,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其實紅玫瑰與白玫瑰兩個事物本身是沒有任何變化的,但是人的.心態不同,看到一個事物就會不一樣。有一段時間我會為了考試來臨而焦慮不安,成績卻總是不能如我所愿。當我以很平和的心態去面對考試,感覺整個人積極向上的,成績也莫名相比之前要好很多。
文藝理論對于學識淺薄的我來說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但是當我試著用作者的思想放入我讀過的書中,或者來理解我生活中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事情都是那樣深刻。也感受到這些有力的文字,浸潤我的心田,讓我用更獨特的視角去欣賞我的生活,欣賞我所遇到的一切。
談美讀后感 篇9
俗語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人們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斷的追求美,無論是外表的美,還是心靈的美,只要能被認可為美的東西,就是值得追逐的。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的加深對美的理解,對美的解讀也在變化。但無論怎么變,美的核心卻是始終如一的。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就有一本叫做《談美》的.書,以自己的認識來談對美的理解。而這里的美,當然不僅僅是外表的美麗了!叭艘谐鍪赖木癫趴梢宰鋈胧赖氖虑椤,這是作者朱光潛為人的準則也是全書的一個基本觀點,我認為本書<談美>的一個落腳點就在于如何來“出世”。就像他自己說的,他是在談論美學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礎上將“美”推及到人生萬象,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獨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顆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顆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顆孤松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學識等聯系起來,都把古松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系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松獨立于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獨立性體現在人格的獨立、思想的獨立,只有用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間作為一個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則就如沒有靈魂的提線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但在如今的社會里,能真正“獨立”卻又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
談美讀后感 篇10
美學,往往會給人一種略帶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來都以為美學如同其他高深莫測的哲學。讀完這本談美書簡后,我發現這是一門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的美學,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縱觀全書,不難發現朱光潛老先生用的是書信的形式來向我們闡述美學的問題,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書中反復強調美學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到沒。我認為當我們意識到美的時候,往往都是離不開人的。
作者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于經濟范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從人的品質思想,我們會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書中說的“不涉及欲念和利益計較”。正如所說的這樣,美學這門深奧的學問,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體評價的最美的人物。他們就是做到了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觀當下,現在仍是有不斷地事件是為了利益的爭奪。
之前,不斷受關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據。自中央加大對貪腐的整治力度之后,有數不勝數的官員落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蓋了國家的所有部門。貪腐現象只是社會不正之風的一個產物。所以歸根結底,腐敗是由社會個人貪圖利益的`不正之風所引起的,這些正是與朱先生所說的人性美相對立的。書中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系著的各種能力的統一體。所以,我們不能夠因為自己一點點的私欲而不斷貪婪,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充滿真能量的。
總而言之,這本很薄的書,充滿著深奧的美學思想。讀過這本書,我覺得只需將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時每刻的生活中,不斷地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
談美讀后感 篇11
這個作品用書信的方式解決了人們對于美學的疑問,朱光潛先生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創造的“暮年心血”之作,從美學最簡單的開始,為讀者講述一些關于美學的知識,我也學到了不少。
美學必須建立在一個基點上,這個基點就是從現實生活出發,而不是從抽象概念出發,是起源于人們的吃飯穿衣,男婚女嫁,獵獲野獸,打群仗來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勞動和生產之類日常生活實踐中極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學在生活中,學習中發現一些事物說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認為作者有句話說得很好,大概是:“美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感知,你內心的一種認識,并不是根據一些概念來判斷的。”我也確實地意識到美是不能給它擬一個定義的,每個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樣的,不過讀了這個作品讓我感覺到“美”有些復雜,朱光潛先生分了很多方面來教我們如何學習美學,但不知為什么,我覺得這本書有一部分的內容只要讓我們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過有些我們必須要記住,例如: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都存在不同的美,我們要尊重這些美,而且絕不能把美學看成一門鼓勵自足的科學,把門關起來“自力更生”,要在哲學,歷史文藝實踐等等來學習,我想我現在的認識是極片面的吧!
人在勞動中開始形成社會,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身,美在勞動中才可能體現出來,美在自然中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談美讀后感 篇12
這真是一本獨特的書,講“美”!懊馈,我們常常用到的形容詞,但到底什么才是美,我想沒人能夠說得清楚,我也從來沒有去思考過這一關乎哲學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潛,全書從“談美”為“免俗”、“人心凈化”的目標出發,順著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及美的特點這一脈絡層層展開,娓娓道來,抒發了這位美學大師的人格理想、審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即“人生的藝術化”。
此書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篇寫到的我們對于一棵古樹的三種態度。園里的一棵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想著如何把它做成精美的家具;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想著它是一棵葉為針狀的植物,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如畫師,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以此可知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
朱先生說:“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彼陨钪衅鋵崗牟蝗鄙倜溃蝗鄙僖浑p發現美的眼睛。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驗和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總是會有坎坷和挫折,當我們感到挫敗抑郁時,和不把自己從這種落寞的情境中隔離開來,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問題,說不定能夠發現一個全新的視界,讓你豁然開朗,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
總之,這本書讓我獲益匪淺,讓我學會試著用一種新的思維去看周圍的一切。
談美讀后感 篇13
今天又是心血來潮,看到書架上有本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正好電腦被兒子霸占,不如拿來讀讀。一開篇第一封信關于讀書的議論就于我“心有戚戚焉”了,對自己也是一個指導,因為自覺不算得真正的讀書人。
第二封信是談動,“閑人大半易于發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倒是真的。每天閑時都做著同樣的事,上網、聊天、聽音樂、放音樂、唱歌,時間一長便覺無聊,因為畢竟不是正事。哪有忙著正事的人會發愁呢?即使正事讓你發愁也不可能給你時間正兒八經的坐著發愁的,而是會拼命想方設法去解決,也就是說發愁的人往往發的愁也是無關緊要的。
可,“閑愁最苦”,不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嗎?大概是因為閑愁是有時間想來想去,于是越想越多,越想越愁吧。于戀愛中的人來說,閑時會胡亂猜測,胡思亂想,對方專一嗎?是否也在思念自己?或是根本就是在和別人說笑?于自戀中的`人來說,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都非常重要,今天別人議論自己了嗎?自己的表現是否完美?完全沉浸在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當中了。怎會不苦?
不過,愁有用嗎?“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對自己的看法不外乎這兩種吧,或是偉大,或是渺小,都不該在閑時發愁。
談美讀后感 篇14
花了我近一個寒假的時間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談美書簡》,不容易啊,先給自己來點掌聲鼓勵一
下,畢竟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學,更何況本書的內容結構如此嚴謹,使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自覺力不
從心,但時間并非是虛耗的,收獲暫且不談質量,就數量而言還是有個數字的。
《談美書簡》主要是以回答讀者的來信為方式,雖不是系統的美學研究著作,不能從中見識到朱光潛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潛先生以一名導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領我們步入美學的`殿堂,并從一些關鍵的角度為美學的入門者進行了解說,極富啟發性。
例如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針對美學是個旁涉很多領域的邊緣學科,以及國內”資料太少“這一特殊性,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閱讀外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
但時代的變遷,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潛先生即使功績碩大,但也早在1988年與世長辭了。當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認他老人家的什么,僅想說:”只有不斷地創新與改進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則輝煌也將只能是曾經的。“
【談美讀后感】相關文章:
《談美》讀書筆記10-18
《談美書簡》讀書筆記02-21
《談美》讀后感03-03
談美讀后感03-07
《談美書簡》讀后感04-22
《談美》讀書心得02-14
《談美》讀后感14篇03-08
《談美》讀后感12篇04-11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范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