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遇見未知的你》讀書筆記
《遇見未知的你》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4-01-17 08:50:33
  • 相關推薦
《遇見未知的你》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遇見未知的你》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在去年視頻號#Betty讀書空中閱談過程中,xx在直播間推薦了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而早在這之前,20xx年,我就聽過作者的名字以及她的影響力;甚至更早的時候,阿姨和我推薦過張德芬的系列書籍

  和書的緣分很奇妙。緣分未到時,擦肩而過再多次也不會因此回眸。

  而時候到了,就會主動迎上。

  這周閱讀《遇見未知的你》過程中,我還是慣性帶入評價心態了。心理學本身是很專業的學科,讓心理學類書籍變得通俗,聰明的作者會選擇以對話的方式寫作。好讀是好讀。但看多了以后,感覺寫作方式未免千篇一律。

  比如之前閱讀的《世界盡頭咖啡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被討厭的勇氣》等,都是對話體作品。

  你已經發現了,我沒有在關注內容本身,我釋放了狂妄自大的那個自己,開始評價書籍。

  好在我閱讀到后半程時,開始專注,也開始帶入思考。

  我才發現,這又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章節之間看似相互獨立,每個篇章都很簡短,很好讀。老人每次見到若菱,會拋出一個課題,也是若菱帶來的生活難題。老人布置作業并且引導她去找對應的“老師”,若菱照做,搜集資料,請教,對話,交談,啟發。

  而看到最后,猛然發現,這是一個邏輯非常嚴謹的布局。從真我的三個關鍵詞愛、喜悅、和平出發。

  一張圖貫穿了全書,打通每個讀者的任督二脈。通了!

  正遭遇生活逆境的你,或正想辦法解救身處絕望的朋友的你,這是一本值得被看見的書。

  我分享在我閱讀后的三點啟發:

  一、當你想批評周遭的人時,先暫停3秒鐘,學會【轉念】

  若菱找到老師,老師引導她說出自己感受背后的原因。

  “誰讓你感到憤怒、挫折、迷惑、為什么?誰激怒了你?你不喜歡他們什么地方?”

  若菱說出自己對出軌丈夫的不滿。

  “他很以自我為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系過我。”

  “這是真的嗎?”老師問,(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人常常容易陷入泛化思維。老師需要幫若菱通過深度追問,還原客觀真相,而非摻雜主觀感受后的“事實”。

  老師把若菱說的話重復菱一遍,再次和若菱確認,這是真的嗎?

  “有偶爾關心一下。但是……“若菱說。

  “當你有這樣的想法時,你是什么樣的人?”老師問。“你的心里感受是什么。”

  “不舒服……”若菱回答。

  老師再通過引導。幫助她把不舒服的感受具體化,“緊張、壓力還是喜悅和平。”

  自然是前者。

  老師讓她先放下這個想法,再來感受,覺得怎么樣。

  “好多了,平靜多了。”若菱說。

  “好,那我現在請你把剛剛的句子反轉過來,肯定句變成否定句。”

  “志明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不是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我。”

  老師再次請若菱對比這句話的真實性和剛剛那句話的區別。

  老師繼續要求若菱,“把志明改成你,你改成若菱。把你的句子再念一遍。”

  若菱照做。老師繼續引導“這句話真實性怎么樣?”

  大部分的批評背后來自【投射】。因為不滿意于自己,因此發生在別人身上讓自己不滿的情況會輕易指責,批評。

  我想到周末兩天去參加心理學課程,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現現場加入了大量會銷環節的設計,大大降低了我對課程本身的好評,以至于我對主講老師產生了偏見。

  回來后我和同事不停地說,【這個老師的課程有多爛!】

  我忽然發現我的反饋似乎過于偏執了。

  首先,這個老師的課程內容本身并非一無是處,不然我也不會記錄完整的思維導圖內容。對吧。因此,他的課程本身不是完全爛。也是存在有價值的部分。比如對待金錢的看法。比如信念的改變。

  其次,當我告訴自己說,整個課程的體驗很糟糕時,給我帶來的感受是不好的。我不能允許自己做這種事。

  因此。冷靜后,再重新看待這兩天的學習體驗。老師的課程內容本身有可取之處。但是他對于銷售轉化內容的設計讓人覺得學費花得不值。不過他們的會銷流程有可以學習的細節點。

  他用來促銷的一些話術不值得提倡,但是這是一種可學習的轉化策略。在線下培訓中如何低轉高。

  氛圍的營造,主持人的選擇,工作人員的安排,現場物料的設計等等。

  一切事態都存在更積極的解釋面。

  反求諸己,比責備他人更能讓自己變得謙虛、包容,進步。

  二、關于臣服,真正考驗我們人性的是面臨不如意事時如何應對

  這個詞如果不是在心理學背景下聽到,難免會覺得不舒服。也許你會覺得臣服這個詞,是不是意味著自己懦弱,沒有思想,俯首稱臣。

  其實是的。但也不是。

  臣服教你放棄掙扎和抗爭。我們的思想總是在未來或過去。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

  因此學會接納,當下的一切狀態和結果。好的壞的。喜的悲的憤怒的。通通接納。

  我們一生中會無非經歷三類事。別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

  別人的事我們管不了。老天的事我們無法改變。而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的事。

  因此面對,老天的事,管不了的事時,我們唯一要學會的。就是【臣服】。

  有一本書叫【臣服實驗】,在我的書架上擺放很久了。因為這本書再次提到這個詞。我打算下一本開始閱讀它。看來時候到了。每一本書都會出現在剛好的時候。

  圖片

  三、關于身份認同

  我們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為誰而活。因而選擇活出別人喜歡的樣子,最后失去自我。

  在廣州培訓那兩天。第一頓午餐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吃的。期間,助教引導我們逐一做自我介紹。一位嗓門特別大的大姐。聽到我們三位來自上海。開始介紹她的兒子也在上海工作,是做什么的。房子買在哪兒了。語氣里毫不掩飾自豪感。

  這位大姐的身份認同來自她的兒子。同桌的同學沒有人接她的話。

  首先,我們要眼里有自己,我們為自己而活。別人才會把我們放在眼里。在我們眼里,大姐就是大姐自己本身,是當下這個她。沒有人在意她孩子干啥,尤其在一堆陌生人面前。

  當一個人把自己放入受害者的角色里,ta看到的一切人和事態發展都將是加害于她。

  圖片

  當我們接納我們自己的原始身份,我們再去看關系看世界時,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如何接觸錯位的身份認同代入。要學會【自我覺察】,自我對話。

  無論是轉念,還是臣服,還是身份認同,我們會發現一個底層公式是ABC

  A(事件)→B(信念、想法)→ C(結果)

  舉一個例子:

  你早上上班看到領導臉色不好(A),你覺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得罪ta了,領導這是給自己臉色看(B),于是也對領導產生不良情緒,領導和你說話,你語氣很沖。(C)

  你早上上班看到領導臉色不好(A),你覺得領導是不是身體哪里不舒服,(B),于是你問領導怎么了。領導說沒事,早上有點胃疼,ta反過來夸你很懂得關心人。(C)

  怎么樣?同一個場景。因你的想法不同,竟然有不同的結果。

  心理學研究的是主觀世界的現象。

  我們本自具足。我們出生時,赤身裸體,但我們什么都不缺,但在逐漸長大過程中卻發現什么都缺。我們只追求“有”,但似乎忘了,學會“無”更是一種智慧。

  愿你一生學會愛自己。

【《遇見未知的你》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02-07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5篇02-14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04-29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04-08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后感01-10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1-07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1-24

《遇見未知自己》讀后感03-02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3-2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 亚洲精品在线网站 | 一级少妇女片试看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下 |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