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1
當我看到這個名字時,我就覺得我發現了一片新大陸。果然不出乎我的意料,讓我對理科愛上加愛。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科學家和劃時代的重要事件。就拿其中一些來說,牛頓通過蘋果和月亮引發萬有引力的思考;瓦特通過被蒸汽掀起的壺蓋改進了蒸汽機;戴維通過對化學的熱愛發現了新元素……和一些耳熟能詳的科學家,第谷,哈雷,富蘭克林等等。
與其說,這是一本關于數理化的書,還不如說,這是一本科學發展的歷史書。古時候的人們迷信,希望能通過一些他們所能認為寄托思想的一些事情比如去教堂禱告之類的。而有些頑固之人也會以上帝的名義來束縛百姓的思想。就讓科學在那時變成了邪術,不少科學家也因此丟了性命。
因為一些傳統的觀念,許多科學被誤解。同時許多事例也在提醒著我們,真理往往是實踐發現的,伽利略通過實踐發現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維薩留斯通過實踐搞清了真正的人體結構……
阿基米德被不懂科學的士兵砍下頭顱,伽利略被判冤罪300年,開普勒因貧病一身無錢糊口病死他鄉……都在告訴我們對科學,對真理應當重視起來。而《數理化的通俗演義》這本書更是向讀者更好地展現出了數理化的“”進化”過程。更是喚醒了年輕讀者的'數理化的興趣,也許有人會因此改變人生的方向,揚起科學的風帆,更重要的是無論讀者年齡的長幼職業的差異,都可以從科學的發展史,從科學家的成長史中汲取科學的營養領悟和體會科學精神。
其實每一個公式,每一條定理后面都隱藏著一段血與火,淚與汗的歷史,這里面有慷慨的悲歌,有勝利的喜悅,要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一步自然科學史絕不比一部社會科學史遜色,當我們循著這些科學家的足跡再走一遍時,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公式定理是多么珍貴,多么可愛,這時在學習它不但有了興趣,而且有了感情。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2
《數理化通俗演義》是國內唯一以章回體小說形式演繹科學歷程的著作,作者是梁衡。這本書很厚,記載了科學家們發現或發明的大大小小的成果。不僅僅是結論,更有發明、發現的過程,這過程充滿了血與火,淚與汗。所以,當再看到這些公式、定理時,我們會更加發現它的珍貴、生動與美好。所以作者說這是一層薄薄的糖衣,使我們在學習數理化時,不僅有了興趣,更有了感情。這本書對我們學習數理化有很大幫助,書中記錄的故事本身,也有許多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學習科學家的執著——祖沖之用割圓法求圓周率,在割至24576份后,求到了小數點后7位;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23年后才有人支持。學習科學家的嚴謹——開普勒觀測火星軌道與圓周運動有8分之差,因而發現了開普勒第二定律橢圓定律;瑞利用兩種方法測氮氣密度,相差0.0012,最后找到氬。
學習科學家勇于質疑的精神——哥白尼質疑托勒密的地心說,產生了日心說;愛因斯坦拋棄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和萬有引力后,產生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學習科學家實驗與理論結合的`研究方法——勒維烈在前人觀察的基礎上,用理論計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門捷列夫在前人發現的眾多元素的基礎上,用思考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并預知了十多種元素。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有三:
其一,科學知識的魅力;
其二,語言生動、故事有趣;
其三,科學家們的精神與治學方法。
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盡管一些專業的知識我并不能弄懂,但對我的啟發很大,讓我對課堂上還未涉及的化學、物理知識產生了很大興趣。這本書很適合初學數理化的人,無論是精神上還是專業上都會有幫助。作者說過,他有一個朋友是大學物理教授,在教學前會讓學生們看《數理化通俗演義》。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學來讀這本書,雖然這本書的名字很唬人,但是內容淺顯易懂,且生動幽默,通過講述一個個歷史事件或傳奇故事,將一位位有血有肉的科學家形象鮮活地呈獻到我們眼前。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3
想起這本書,緣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說:“媽媽,這本書確實如你所說,好看。”“怎么好看法呢?”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歡數學,總是感覺有很多難關在我面前,但是這本書卻讓我發現,數學原來真的很有趣。這里面有很多數學歷史,那些數學家,真是個個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專業的數學知識點,我還看不懂,都略過了”
“那沒事,一本書里面能有一個觀點啟發到你,那這本書就是好書了。”
不知道是女兒是遺傳了我的不開竅呢,還是所有的女生,數學邏輯思維都晚成的原因,總之,閨女在數學上面,學習起來相對文科,還是要吃力的。在為她尋找最好的學習辦法之際,我發現她連最基本的學習習慣都不能持續的進行,就是數學的預習和復習。這,除了是不良習慣,更多的,也是因為興趣所至吧,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難以堅持下去的。但作為重點科目,就算沒有興趣,也是要重點去關注。期待她能夠找到自己的弱處,端正好學習的態度,早日找到數學的樂趣!
說到樂趣,我是在初中的時候發生的,當年,初中開始學習代數和幾何,平常數學成績靠抓瞎得分的我,竟然被作為數學老師的班主任委以重任——學習委員。至此,竟然無意造就了我在數學科目上的拔高。在經歷幾次考了班級第一的數學成績后,我竟然因此喜歡上了數學,淺嘗甜頭后,更是進一步喜歡上將題目用幾種方式解答出來的成就感。
今日想起這些,我是不是可以轉化到女兒身上呢?歡迎我的朋友來和我討論關于數學的那些故事,與及如何讓孩子學好數學?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4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多讀書會讓我們受益終生,我從小到大讀過很多書,有告訴我們要保護動物的《狼蝙蝠》有名家秦文君的《天棠街3號》,有一系列的沈石溪畫本……但這么多書中讓我記議猶新的是《數理化通俗演義》。
《數理化通俗演義》是一本科普讀物,這本書不同于其他科普讀物的是,它是以章回小說形式演繹世界科學歷程的。這本書由梁衡所著,獲得過中多科普作品一等獎,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作序推薦。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它很詳細,且很通俗形象的寫出了每一條公式、定律背后的故事,寫出了每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研究者,可以說是汫漓盡致。
這本書有一章讓我難忘,就是寫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那時他二十三歲,在蘋果樹下坐著,他聽到撲通一聲,一個東西跌落到他腳下,他一看,地上有些蘋果。他看了看蘋果,又看了看月亮,就泛了疑問幾天后,他經過思考和舉一反三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
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這本書不單單只講了世界科學的歷程,它還告訴我們一些做人的道理。第一點就是:人要成功,一是要靠平時的積累,二是要經過思考和舉一反三去推理;第二點就是: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真是一舉兩得呀!
正如作者梁衡所說:“其實,每個公式、每一條定律后面都隱藏著一段血與火、淚與汗的歷史,這里面有慷慨的悲歌,有勝利的喜悅要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一部白然科學史決不比一部社會科學史遜色。當我們循著那些科學家的足跡再走一遍時,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公式定理是多么珍貴,多么可愛。這時我們再學習它,不但有了興趣而且有了感情。”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去閱讀。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5
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對自然科學進行長篇大論,一篇文章連著一篇文章的令人頭暈目眩。作者反而以章回小說這種有趣的方式進行寫作,通過一個個章回,喚起了讀者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不同于其他無趣的教科書,這本書的每個“章回”都有自己獨特的題目。比如說“老少婦孺齊上陣,一面鏡子退千軍”。看看這名字,大家肯定會產生閱讀的興趣——這是一面什么樣的鏡子呢。原來,這個章回講述的內容是凹面鏡的妙用。
并且,這本書涉獵到的內容也是甚廣。從洞庭湖旁屈原的一首《天問》展開了人類對世界的探索,一直到了最后二十世紀的`胚胎發育學。其中間寫到的內容更是數不勝數,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奠定了經典力學,赫茲等人發現的電磁波帶給了后世人們方便的通訊。一篇篇文章,將大量的知識講述給了我們。通過這本書,我們能夠輕松的記住這些知識,從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覺得這本書告訴我們的道理——科學家需要有創造精神、犧牲精神和刻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內容,比背會書中的知識還要重要。
誠然,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遭到了不應有的待遇——布魯諾因為《日心說》被宗教燒死在廣場上,伽利略也被宗教所迫害。但是,真理是不能夠被暴力所撲滅的。盡管經歷了一次次的悲難,可真理仍然為大眾所知。如今,誰不知道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宗教的神學說也因此破滅了。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所具有的犧牲精神當真令人敬佩。
或許,我們并不會遇到這些情況,我們也不需要具有犧牲精神。但是在我們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應該具有創造精神和刻苦精神。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題目,沒準能夠有新的發現。遇到困難不要放棄,在學習中不畏困苦,我們也定能夠取得成功。連孫悟空當年不都在海上漂了好幾年呢。擁有了這幾種精神,成功離我們也就只有一墻之隔了吧。
讀這本書,如同聽一首小歌,悠長而令人回味并深思。讓我們都靜下心來,一起聽聽歌吧。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6
《數理化通俗演義》是我們這學期的必讀書,這本書其實媽媽暑假時就已經從圖書館借回家,但我一看題目有“數理化”三個字就沒有讀下去的興趣,認為一定是一本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書。直到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讀這本書,我才開始拿起書架上被冷落許久的書,才讀了開篇第一回,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數理化通俗演義》這本書的作者是梁衡,他非常有創意,用古代章回小說的形式來寫這本書,讓原本枯燥的數理化知識變得妙趣橫生,就像在讀《三國演義》。比如講阿基米德的杠桿原理時,他沒有直接介紹杠桿原理的定理,而是先寫敘拉古和羅馬的戰爭,阿基米德制造了新式武器——拋石機和阿基米德之爪,幫助敘拉古以弱勝強打敗了羅馬。這兩樣武器都是因為用了杠桿原理,威力大增。拋石機能把石頭拋到一千多米的地方,阿基米德之爪能把敵人的戰船抓走,羅馬人損兵折將,還以為遇上了怪物。讀到這里,我不禁對杠桿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暢想自己在戰場上如何用杠桿原理設計更加厲害的武器,秒殺敵人。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科學家都是敢于質疑的,比如哥白尼對托勒密的地心說產生了懷疑,才有了太陽是宇宙中心的理論;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落體運動的懷疑,才發現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下落速度相同的規律。科學家也是善于實踐的,祖沖之經歷無數個日夜奮戰,圖形遍地,算籌成堆,才算出了最新的圓周率。科學家還要不怕失敗,堅持不懈,才能最終成功,居里夫人經過三年零九個月的艱苦勞動才提煉出0.1克氯化鐳。.。.。.我們也要學習科學家的這些精神,學習的時候常提出疑問、不斷實踐、堅持不懈,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成功。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7
章回體裁的文學作品想必大家看過很多,如蔡東藩的《歷朝歷代通俗演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可以說是“前無古人”。這本書就是梁衡著的《數理化通俗演義》。
俗話說得好“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數理化的書大多都很枯燥乏味。霍金在寫《時間簡史》時出版商對他說:“你的書里多一條數學公式,你就會失去一部分讀者。”梁衡寫的《數理化通俗演義》為枯燥乏味的數理化知識包上了一層“薄薄的糖衣”。還讓我們了解了每個公式、定侓后血與火、淚與汗的故事。知識、人物故事和方法是貫穿整本書的三條線,使這本書充滿了趣味。當我們再去學習那些公式、定侓時,不僅有了興趣,還有了感情。
作為四年級的我雖然對書中許多公式、定理還不理解,但是我通過這些故事讓我看到了眾多科學家的三種精神:犧牲精神、創造精神、刻苦精神。眾多科學家都是無私的,研究一開始就已經準備好把這一生奉獻給科學。犧牲精神是開普勒出版了書后所說的:“大功告成,書已寫出,甚至可能要等一個世紀后才有讀者,這我就管不著了。”也是愛因斯發現廣義相對論后說的`:“我死不死無關緊要,廣義相對論已經問世了,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再說創造精神,科學家大多都先繼承前人的知識,一般人到這個地步就結束了,而牛頓、科赫、達爾文等人經過“繼承”之后去追求,發現了前人沒有發現的東西。第三種刻苦精神。它是達爾文考察生物,五年環球櫛風沐雨,也是瓦特改進蒸汽機,二十年含辛茹苦,也是居里夫人在破舊木棚中研究將近四年終于發現鐳。
科學的每一小點的進步,都有一批科學家的奉獻與對未知的瘋狂追求。他們的故事激勵我也要勇敢地去探索世界。我說了這么多,你對《數理化通俗演義》心動了嗎?趕快去圖書館找來看看吧!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8
我不禁在心里嘆道:那一片黑暗曾令多少科學家為它們傾注了多少心血!
洞庭湖邊,屈原的一首《天問》如一聲炸雷,轟開了自然科學這厚重云層的一角。從此,便開始了人類對自然真理的無限摸索與追逐。
從阿基米德巧借科學的力量一次次擊退敵軍,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再到法拉第、赫茲、麥克斯韋為人類最主要的通訊方式——電磁波,開墾了肥沃的田地,最終有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這兩個分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微電子革命和核能源的學說。縱觀科學史,人類從最初的迷信愚昧到現在的勇于探索,從石器社會到現在的信息社會,科學給我們帶來了多少的進步與方便。瓦特的蒸汽機,愛迪生的電燈,約翰馮諾依曼的電腦曾那樣有力地將人類的社會推進到另一個嶄新的時期,人類的智慧決定著人類的進化道路向何方走去。
毫不否認,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確實有著各種因素不斷地干擾科學的前進。羅馬帝國的血腥與屠刀一度使當時眾多杰出的科學家、數學家例如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蠻的士兵手中那把閃光的大刀下,中世紀歐洲宗教的烈火讓多少天文學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被燒死在高高的火堆上,新時代人們的`質疑與嘲笑又淹沒了多少本該早日出現的科研成果。世界也許是不公的,但借用一句話“是非功過皆由后人評說”,我相信你現在做到的成果,哪怕現在沒有人理解,但總有一天,你的發現會改變世界,就如開普勒說的,“大事告成,書已寫出,甚至可能要等一個世紀才有讀者,這我就管不著了。”
未來的路還要靠我們去創造,在前面的也許是坎坷,也許是挫折,但人類不會倒下,只要人還有一顆探索與好奇的心,人就不會放棄追求那個最終的真相!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9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工程師。他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通過對重力、自由落體、速度和加速度的深入研究,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經典理論,驚動了整個羅馬。在天文學上,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對金星、木星和黑子進行了觀測和分析。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勇敢的對哥白尼的日心說表示了支持,同時反駁了托勒密的地心說。他發表了《關于兩個主要世界體系的對話》,對當時教會的地位造成了沖擊,并因此慘遭教會軟禁。伽利略還是一名發明家,他發明了溫度計和軍事羅盤,改進望遠鏡,使人類的目光延伸至宇宙的更深處。因為伽利略對科學的卓越貢獻,他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
在眾多科學家中,艾薩克·牛頓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他喜歡動腦,小時候心靈手巧,愛動手做機械之類的小東西。他在劍橋大學讀了三年書后回家,總是思考各種古怪的問題。他可以從別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中思考并發現許多科學道理。一個蘋果的墜落就讓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隨便玩個三棱鏡就發現光的色散原理,還總結出了著名的“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為近代物理學打下了基礎。因此,人們把牛頓譽為“近代物理學之父”。
讀完《數理化通俗演義》,通過了解一個又一個科學偉人的`事跡,我發現這些科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善于觀察和思考,能突破前人的理論框架,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去發現并論證新的理論。他們比常人想得更多,看得更遠,即使經歷失敗也不氣餒,而是總結經驗教訓,反復不斷的學習與研究。他們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即便獲得成功也不驕傲自滿,而是繼續從事更多的研究,從而為人類科學的發展奠下了一塊塊理論基石。他們這種堅持不懈學習與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舉起思想的火把,登上前人筑好的階梯,去攀登科學的高峰。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10
一本喜愛的書,就是一盞引路的明燈,為你指引方向,也是人類的營養品,為你提供營養。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數理化通俗演義》,它是梁衡所著,這是一本奇特的數理化科普讀物,梁衡采用中國特有的'通俗文學體裁—章回體搭配深入淺出的語言描繪出栩栩如生的事例,旁征博引的敘述為原本枯燥的數理化知識與名人故事披上一件薄薄的糖衣,為此許多讀過這本書后都會喜愛數學。
書中講述了230位科學家的206個科學故事以及93個發現和發明。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兩個故事是祖沖之算圓周率和維薩留斯解剖人體。
先說說祖沖之算圓周率,這個故事里主要講述祖沖之為了計算圓周率,他不停用竹棍計算,而竹棍是用新竹做的,沒來得及打磨,所以幾日后竹棍染上了紅紅血印,他直算的月落烏啼、雞鳴日升,那竹棍擺成的算式從桌上延到地下,又滿地轉著圈子,一屋上下都是些竹碼子。他這種堅持不懈、廢寢忘食、不怕疼痛只為算出圓周率的品質讓我十分敬佩。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情要堅持不懈、知難而進才能成功。
再說說維薩留斯解剖人體,這個故事里主要講述維薩留斯因為對學校傳授的人體知識很是懷疑,所以決心冒險解剖來看個究竟,但是解剖人是會被處以死刑,所以他在院子中設了密室,偷偷解剖。讀完這個故事我對他產生一種敬佩,我敬佩他能冒死去偷尸體,然后在一個陰森的地下室解剖,如果是我,我早就嚇壞了,因為如果被發現會被判以死刑,但是他為了獲得真理,不惜冒死去偷尸體解剖。他這種勇于質疑、用于求真的品質使我敬佩。
這本書融直算和人物于一體,向我們展現了人類科學發展的歷史,雖然人物所生時代與國籍不同,但是他們的故事相通,留給我們的啟迪也異曲同工,他們這種敢于質疑、擅于實踐、不怕失敗、勇于奉獻的品質使人類社會由愚鈍走向了文明,由落后走向發達。全書看完后,我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與鼓舞。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11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十分有趣,叫做《數理化通俗演義》。雖然書名聽起來不是很有趣,但是它卻用文字來講述數學的故事。使你看上一眼就會著迷。生動形象地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關于智慧的故事。連看到數字就頭疼的我,一拿起來就放不下。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另外一個數學世界,一點也不枯燥。
在這本書中,我最佩服阿基米德,雖然,他不是一名戰士,但是他卻用自己的智慧打敗了敵軍。好比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雖無張飛關羽的高深武功,但卻有著一個絕頂聰明的腦袋。才次次助劉備化險為夷。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制出投石器;用鏡子會反光的道理嚇跑敵軍;還用沉與浮的原理計算出了國王的王冠中摻了多白銀……
他十分愛護自己的勞動成果。到敵軍進犯之時,他想的還是自己的沙盤,工具。最終是為了保護這些東西,才被野蠻的士兵殺害的。
他很執著,一旦有什么問題一定要想明白才休息。國王打了一個王冠,想知道是不是足金的。便讓阿基米德想辦法。當晚,阿基米德怎么也想不出辦法。他的妻子讓他去洗澡,他還在想。終于,他的.妻子一生氣,就把他推進了浴缸。嘩!浴缸里溢出的水使阿基米德獲得了靈感,使他想出了辦法。他激動地連衣服都沒穿就跑到大街上歡呼。大街上的人都驚訝地看著他。他立刻去告訴國王方法:金和銀的密度不同。只要取與王冠相同重量的黃金與王冠分別放入一樣重的裝滿水的盆中。如溢出的水不同,那么就摻有白銀。
阿基米德很善于從細小的事物中發現什么,獲得靈感。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非常重要。從今以后,我也要和阿基米德一樣,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12
這學期老師推薦我讀了一本叫《數理化通俗演義》的書。這本書上講了歷史上那些有名氣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來自古希臘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生平故事。
阿基米德有“力學之父”的美稱。他總結并嚴格證明了杠桿原理,發現了浮力定律,確定了各種幾何圖形的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創立了“窮竭法”。近代數學史家貝爾就曾說過:“任何一張關于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的名單中,必定會包括阿基米德”。所以他與高斯、牛頓并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
阿基米德生活在古希臘的敘拉古城。他總有很多怪習慣,比如,他喜歡將煙灰留下來,鋪在地上,以便他來畫圖;所以很多人都覺得他是個瘋子。但他對人類的貢獻不可估量。他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撬動地球!”就是有名的杠桿原理。這個原理讓他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多次打敗敵人,比方,他利用杠桿原理制造了一種叫石弩的拋石機,能把大石塊投向敵人的戰艦;用發射機把矛和石塊射向敵人;他制造了巨大的.起重機,可以把敵人的戰艦吊在半空,然后重重摔下,使戰艦摔得粉身碎骨……他的這些神奇的武器讓敵人軍隊驚慌失措、人人害怕……杠桿原理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得也是相當廣泛和頻繁,如天平、稱、剪刀、開瓶器、鑷子、錘子、吊車、鏟車等等。正因為他具有廣泛的可用性,連我們小學教材里都有學到杠桿原理,我為此非常著迷,期待更加深入的學習它!
這位神奇的老人擁有傳奇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羅馬士兵沖進來準備殺他時,他都能坦然地說:“等一下殺我的頭,再給我一會兒工夫,讓我把這道題做完,不能給后人留下一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啊!”他這種熱愛科學,致死不忘給人類留下自已智慧的崇高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07-04
讀數理化通俗演義有感12-09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匯總【7篇】01-25
通俗有道理的說說07-18
通俗易懂離婚協議書01-14
封神演義讀后感10-24
封神演義讀后感通用11-27
隋唐演義讀后感01-08
三國演義讀后感(經典)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