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東坡突圍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東坡突圍讀后感 1
說到蘇東坡這個人,我們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華橫溢,文學了得。這人倒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樂觀。老師說,蘇東坡這個人,既有作為道者的“因緣而適,隨遇而安”,又有作為儒者的“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我喜歡蘇東坡的樂觀精神,笑對人生,一切都會過去。后來,在老師的介紹下看了余秋雨寫的《蘇東坡突圍》。終于明白,這讓人驚嘆的笑對磨難的樂觀,就是磨難一手培養而成的。我不禁在心里,把磨難比成了一柄雕玉刀。
不得不說余秋雨先生果然是一代散文家。蘇東坡被貶黃州前的經歷在他的筆下一點點展現。關于蘇東坡,我慚愧地表示我只知道他那光鮮亮麗的外表,并不知道他背后的艱辛。在余秋雨的筆下,蘇東坡的形象在我面前一點點地開始展現,然后色彩一點點地開始顯現,輪廓一點點地開始鮮明,他人生最為艱苦的一段,通過余秋雨先生的筆,在我面前,如同展開的一幅畫。
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舉世聞名的人往往有著你難以想象的過去。很多時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人們都望著他們的.外表艷麗的光華,而忽略了他們背后所經歷的故事罷了。我倒是要感謝余秋雨先生了,他把蘇東坡的磨難呈現在我面前,如要把這比成一道菜肴,品一品,自然是苦的。
蘇東坡的才華橫溢,鋒芒畢露。這個超時代的文化名人,竟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小人們因妒忌而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最后終于讓他被送入獄牢,命懸一線。而把他送到到這離死亡就差一步的路上的,不是別的,是詩句,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所幸還有一些人懂得他的價值,在皇帝面前數次求情,終于,他得以釋放,被貶黃州。他開始自省,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慣于淡泊和靜定。從而作出了舉世聞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這些千古杰作。遭遇磨難不僅是痛苦,更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磨難,就像一柄雕玉刀,而蘇東坡就是一塊玉。讓蘇東坡變得堅強,成熟的,正是這柄雕玉刀。風雨過后是彩虹,他已經熬過了風雨,接下里,屬于他的彩虹,那三部千古杰作,就在這里,在黃州,誕生。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已然變成了他成為偉人的催化劑!促使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
感謝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彩虹背后必曾有過風雨。蘇東坡那樂觀的精神,史詩級的作品,終是由挫折這把雕玉的刀雕成。“玉不琢不成器”感謝那把雕玉刀,造就了中國史上一代文學奇才。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時不時被自己的雕玉刀雕刻,請不要因為疼痛而放棄,因為,屬于你的明天,馬上就要到來!
東坡突圍讀后感 2
讀你的時候,你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時候,只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問你的時候,你卻說“一蓑風雨任平生”。
近日拜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隨他走進歷史洪流,觸摸早已風干了的淚痕,或悲或嘆,或思或悟,一時感動縈繞心中。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歲月里,你陷于“烏臺詩案”中,因心懷叵測的小人的惡意圍攻,你被長途押解,貶謫黃州,風雪交加,空余你孤獨的身影,一句“一蓑風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滄桑老者的熱淚,打動了多少后人迷茫的心!
你,一個后起之秀,名震文壇,作為蘇家三杰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卻因此而落難,就像你弟弟所說的一樣“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在監獄里,你被侮辱,被摧殘,你用純銀般的嗓子哀嚎著,哀嚎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寫那么美麗的詩就已經荒唐到底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濃妝淡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就這樣,你經受不住日復一日,通宵達旦的逼供,你閉了閉眼,就承認了,你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你的渾身臟水,孤獨的走進了荒涼的黃州,你如同一只小蝌蚪在洶涌澎湃的大海里顛簸,“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雖然屬于美麗,現實畢竟歸于澀意,你品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盡受了官場的煉獄洗禮,于是乎,余秋雨先生告訴我:“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慣于淡泊和靜定,在艱苦的中墾荒種地中,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世與經歷,才造就了你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吧!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走到黃州赤壁,面對著赭紅色的陡峭石坡,浩蕩東去的大江,你閉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注入了意味,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不朽的篇章終于在黃州誕生了!余秋雨先生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于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你不再悲觀,不再耿耿于懷。你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黃州。
現實的殘酷,競爭的激烈使你內心深處傷痕累累,但你卻一貫保持著那樣豁達的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你,想你,你的詩篇讓我感動,你的心境讓我震撼、感慨。
東坡突圍讀后感 3
他很疲倦,很狼狽,出汴梁,抵黃州,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
——題記
近日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手中這冊已泛黃的與我同歲出版的舊書,竟每每讀來都令我感嘆不已,心神俱震。故記下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蘇東坡突圍》。
翻開歷史長卷,我們先來端詳一下本文主人公蘇東坡的一生,那可謂是“悲慘”故事。旁人是起起落落,而他是一起,落落落:本來他出場蠻好的,文豪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自身又具文學天賦,也年少成名,一考中舉得主考官歐陽修青睞,連這第二名都是因誤避嫌才屈尊的。而這樣一位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所有人都認為本該在他的時代里意氣風發,在幾千年間難尋的可愛的人,卻屢遭貶謫,被誣告摧殘,甚至一度一心求死。
究竟是誰如此有能耐,能將一代風流險些扼殺呢?是與他有觀點沖突的政敵王安石嗎?是皇親國戚嗎?都不是,是一群小人:舒亶、李定,王圭、李宜之……這些人物你一個都對不上號,而就是這群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與歷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究竟何罪?審著看啊。怎么審?打!罵!通宵罵,罵得隔壁都言“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聽”。不消多思都可窺見清白如他,溫和如他,面對著這樣低俗至徹底陌生的語言行為系統,他該是多么的笨拙,多么的嘶啞,他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呀。
而好在上天惜才,就在一聲聲哀嚎,一個個文化良知的顫栗中,他被送往了黃州。突圍,終于開始了。
而等待他的`,是一座破廟,一片寂靜,一場文化苦旅。
林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為此著有《蘇東坡傳》。然還是描繪的很理想。誰也想不到蘇東坡艱難寄出的給友人的信,竟沒有一絲回音。“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朝伏夜出,少飲酒”,“福禍得喪,付與造物”,甚至還有句“讀后焚矣”。天真了大半輩子的蘇東坡筆下出了這些字句,詫異之余又覺得全然可信。
他怕了嗎?不是,只不過是明白了染缸之下,要謹言慎行了。他成熟了,在40歲至48歲之間,這于人而言尤為重要的年歲,日后還大有可為的年歲,學的了真正的曠達。而人常道“詞窮而后工”,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降入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要誕生了。
此于今日之你我,收益也是良多的。自省不是走向乖巧,而是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遇劫不是死到臨頭,而是生逢機遇,你我終要歷上一場圍攻,只有學會突圍,在被“打”的日子不動聲色地去沉淀,才能學會成熟,成為一抹明亮而又不刺眼的光芒。
東坡突圍讀后感 4
初讀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儼然被一種才華橫溢的文風所吸引,讀罷久久不能平復心情,一代文豪蘇東坡命運之坎坷是身為凡人的我們所無法想象的,這是第一次穿越古今文化深入了解一個人,歷史隔著斑駁的圍墻印記,展露給我們一個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對東坡,轉而深深膜拜。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這是蘇東坡,余秋雨筆下的蘇東坡,憑吊歷史文人,這種表達無疑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些許心酸,些許感嘆,流芳百世的蘇東坡在他生活的時代竟如此不堪,“烏臺詩案”竟涌現出如此多的小人,盡管平日里毫無過節卻還是會隨大流落井下石,令人心寒的遠不止這些,東坡昔日好友竟無人現身求情,淪落到如此孤寡地步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吧!
在《蘇東坡突圍》里處處體現著命運的嗟嘆,著實被余秋雨先生的文人風度深深感動了一把,文人與文人,惺惺相惜,本該如此。讀書的人在有所感悟之后也是該戛然而止,不去追究過多細節,心里的那份執拗還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刨根問底,朱大可先生的《甜蜜的行旅——論余秋雨現象》被捧在手上,所謂的余秋雨現象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呢?懷著疑問讀完這本書,竟有些晦澀難懂,但文章里的肯定與批評還是讀出一二,朱大可先生說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煽情成分頗多,有一種自覺地把文人精神上升到國家與民族意識的高度,仔細想來,不無道理。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這句話歷來被人們所指摘,“試問,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行徑使得“烏臺詩案”這一歷史事件隔著千年光陰來光明正大地拷問現代人,余秋雨先生怕是多慮了吧!”已看過諸如此類不少的爭論,大多情況作為一名默默無聞的小卒選擇保持沉默,文人自有文人的想法,我始終不敢茍同或反對,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寫文章始終是一件自得其樂的事情,對文章越是保持一種純粹的想法,越能從中收益良多。不否認有市場的文學作品更容易在短時間獲得讀者的青睞,而那些真正能夠體現文學精神,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高度,能夠長久的.為人民大眾所服務的文學作品才能夠有更為長遠的保存價值。
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也是一份需要用時間來醞釀的情緒。在急功近利的當今時代,作家更應該保持一種倚世獨立的品格,那樣寫出的文字更能獲得時代的認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或許能與所有寫文章的人共勉。
東坡突圍讀后感 5
記得當時看到赤壁賦左邊的蘇東坡畫像時,還滿臉失望的對小小說:“怎么這么丑呢,拜讀他文章和詩歌的時候總幻想著應該是一個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眉宇間透露出的豪氣逼人,應是一個炯炯有神的美男子,可現在看來不過是個糟老頭。”
實話說來,我也并未見過蘇軾的長相也更不愿相信那畫像是他真實的長相,因為自從看過《人生若只如初見》后,對詩歌便有了喜愛,借閱時也最愛東坡的詩,總是靈氣逼人,東坡式的獨特神韻和氣概貫穿始終,是他人仿不來也寫不來的。且不說豪放詞,怕是悼念詩也寫得比誰都癡情,看得我流過淚,心里念叨:若此生能遇到像東坡這般的好男人,可是三輩子福氣,趕緊嫁了。他的人格魅力不論幾經歲月流轉也始終是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一顆明星。
看《蘇東坡突圍》余秋雨寫東坡被貶的那段史實心中直替他喊冤,整件事從頭到尾無不只有莫名其妙可以形容。我也曾遇到過這樣的事,雖不值得與此事相提并論,但那種被推到風尖浪口,周圍的所有人不論是家長老師甚至是朝夕相處的同學都冷語相加,冤不知何處申、理不知何處出的心酸和苦楚我是感受過的,被打入谷底無助掙扎的感覺我是曉得的'。更何況是一代文豪,受盡了追捧和喜愛,擁有無數“摯友”,甚至當朝皇帝都為自己的忠實讀者,這種得天獨厚,這種殊榮無不直引他登上了自己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但也就是這個時刻他狠狠地摔了跟頭。那得多疼啊!仿佛從百丈高的懸崖失足跌落,竟可笑的撿回了一條小命,弄得一身濕,半身不遂,仰天長嘆,嘆自己苦命不幸,天不惜憐眷顧,又何用?
而他站起來了!這就是我們所崇愛的蘇軾,蘇東坡,蘇大文豪,他就是有這般不倒的意志和挺著疼痛依舊邁開大步走自己的路的能耐,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來的。你看他失足后都做了什么?他沒有怨天,痛斥那些小人偽君子,而是在寂寞中反省過去,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看清了那些在他最無助的時候無情拋棄他的客面之友面具下的真實面孔,明白了人世間的冷暖原也不過如此;他拿起了鋤頭,自己耕種,拋棄錦衣玉食的過去,自給自足;他發現一切都不算太糟,河岸邊原是一片“桃林”;他不恨將他拽至谷底的他所摯愛的詩詞,而是更加疾筆,留下了不朽詩篇!
他在自己的人生的波谷另起一條拋物線從而達到了另一個頂峰。許多偉人都聲稱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言東坡乃是站在小人肩膀上的巨人,用小人的小,成就了自己精神的大,突出了邪惡、低賤、粗暴的重圍,成就了自己不朽的人!
東坡突圍讀后感 6
路過一間教室,聽到學生誦讀《飲湖上初晴后雨》,加上最近陰雨連天,睹物思人,便想起此詩的作者蘇軾。為顯尊重,我還是叫他蘇東坡吧,多一個字,我不覺麻煩。
余秋雨的散文如《遙遠的絕響》、《歷史的暗角》、《抱愧山西》、《一個王朝的背影》等我都看了好多遍。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蘇東坡的突圍》。
學生時代的語文課,每當學習蘇東坡的詩詞時,老師都說蘇東坡是豪放派。豪放派嘛,給我的刻板影響是,肯定吃不愁,穿不愁,沒有煩心的事兒,游山玩水,寫寫詩詞,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在沒讀《蘇東坡的突圍》以前,從不理解蘇東坡的'命運多舛,更不了解蘇東坡在精神世界的壯舉:自我突圍。
蘇東坡才華出眾,在朝為官,因烏臺詩案,被流放黃州。起因是蘇東坡政見不同于新黨,新黨內別有用心的人,想給蘇東坡扣帽子,說他寫的詩詞是反詩,還拿出曾經的詩詞,斷章取義,牽強附會,滋事說他造反,極盡誣陷之能事。后來蘇東坡被抓了起來,參與誣陷的那些官員,輪番地嚴刑拷問他,最后蘇東坡大概也覺得,雖然自己造反子虛烏有,但可能真得要被這些人折磨致死,還不如少受點皮肉之苦,基于這種想法,蘇東坡稀里糊涂的被定了死罪。當時為官的人群中,除了誣陷蘇東坡的新黨,還有部分人搞投機,為了贏取政治資本,落井下石,向蘇東坡潑臟水。而更多的人真正知道蘇東坡并沒有罪,為了自保,雖沒有參與迫害,卻都集體選擇了沉默,其中有經常和蘇東坡一起吟詩作賦的朋友。蘇東坡當時的處境是極其危險的。好在極少數的有良知的人,還是敢于替蘇東坡說話。皇帝其實也不相信蘇東坡寫的詩詞,真有什么不妥,內心并不想殺他,但為迎合針對蘇東坡的輿論導向,便于繼續進行新政,才抓了蘇東坡。最終皇帝改判蘇東坡流放黃州。
蘇東坡被貶黃州后,在群山惡水的蠻荒之地,寫下了許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
流放后的生活,缺吃少穿,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困難。沒有糧食,那就自己開荒耕地,沒有蔬菜,那就自己建園種菜。望著荒蕪人煙的黃州,起初最難忍的是孤獨,因為孤獨,他給以前的好朋友寫信,向他們訴說苦楚,結果沒有人回信給他,后來無望,也就不再寫了。失望,孤獨,困苦之中,他選擇了享受孤獨,逆流而上,耕地、種菜、烹飪、尋訪古跡、禮佛……流放帶來的消沉,被一種孤獨之后的,煥發著新生命力的蓬勃所取代。
此時蘇東坡是豪放派,洗凈鉛華的豪放,突圍荊棘的豪放,徹悟的豪放。
上課鐘聲已響,我早已來到教室,學生集體朗誦:"這梅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
窗外依然飄著雨,學生的朗讀,很有帶入感,我能不想到蘇東坡嗎?
東坡突圍讀后感 7
1082年春,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他和朋友在林間游玩,卻和一場突如其來的雨不期而遇,但蘇軾仍且行且歌,吟出“何妨吟嘯且徐行”,“也無風雨也無晴”。
然而在蘇軾名動京師之時,其文章卻如“以圖一切速成之效”,追求“速成”而非“徐行”。不禁疑惑,為何他的詩風有這么大的轉變呢?
1079年,蘇軾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結果被小人算計,提捕入京。好在最后蘇軾被免了死罪,流放黃州。經歷如此風雨而沒有脆敗,這讓蘇軾有了很大的轉變。
蘇軾剛到黃州之時,經受了物質上的孤苦與精神上的孤獨。
他的物質生活“日以困匱”,迫于生計只能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而在他還在信里對李端叔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不可避免的,他陷入了極度孤獨的境地。但也正如余秋雨所說,“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于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蘇東坡這樣的靈魂竟然寂然無聲,那么,遲早總會突然冒出一種宏大的奇跡,讓這個世界大吃一驚。”
的確,蘇軾開始屬于他的突圍。
他將自己轉向自然。在黃州游山玩水,泛長江、吊赤壁,蘇軾在自然中無拘無束,可謂“放浪山水間”——世事的風雨滄桑,草木的萬千變化,都被收納進蘇軾的生命里。“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一種曠達瀟灑、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他向世人與世俗突圍的宣告。
蘇軾又將自己轉向了生活。在黃州的他一大早就要出去找人聊天,聊到天昏地暗,從閑情逸事再到仙狐鬼怪。買不起羊肉,他便把目光放到了當時沒人肯吃的豬肉上,終于搗鼓出“東坡肉”,還搞出了東坡魚、東坡羹、東坡肘子這樣的新花樣。飲酒賦詩,煮“東坡羹”,做“東坡肉”,釀“東坡酒”,盡情享受著生活的美好——生活對蘇東坡一點都不溫柔,但蘇東坡卻溫柔待之。把一切不美好的東西,變成賞心悅目的樣子,即使確實不美好,蘇東坡也能讓它變得美好。
除了自然和生活,蘇軾還轉向了真正的自我。他從名滿天下到無人問津,在被誣陷、受詬辱之后,在東坡的.辛勤勞作之后,蘇軾脫胎換骨了,他變得成熟。如余秋雨所說,“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并且有了在黃州的自我突圍,才會有蘇軾在快哉亭吟唱的“黃州快哉亭上快哉風”,在武昌九曲亭反問的“茲欲以成吾亭邪”。正是因為在黃州,蘇軾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剝除了身上的每一點異己成分;在黃州,蘇軾徹底地脫胎換骨,獲取了真正的自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寫于黃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蘇軾,黃州,突圍!
東坡突圍讀后感 8
大抵是在高二讀到余秋雨先生的這篇散文,當時只當是一項任務草草地完成。如今再次接觸余先生的文字,才頓悟那凄然的簫聲后是怎樣的傷痕累累。
雖說豁達樂觀如蘇子,必不以一時遭遇自傷;但人豈是無情之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煢煢孑立于天地之間,無處吶喊,那是怎樣的一種蒼涼。英雄氣短、偉人困厄,這本來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帶有規律性的事情,“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
現實畢竟歸于澀意,品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盡受了官場的煉獄洗禮,恰如余秋雨先生所說:“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慣于淡泊和靜定,在艱苦的中墾荒種地中,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當身邊的繁華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夢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跡。只有眼前南國的山水,靜默,靜默,提醒著生活的繼續。強烈的反差,巨大的轉折,往往最能體現文化大師和“文化群小”的本質區別。烈火不會毀滅真金,而只會讓它更加光彩奪目。清貧得不能再清貧的生活,寂寥得不能再寂寥的山水,和蘇子本人以及他的遭際一起,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濃。
寂寞讓世人難耐,只有智慧之人,才能體味到這寂寞中的清純和樸實;榮華惹世人追逐,只有高潔之人,才能看透這榮華背后的無奈與疲憊;災變令世人痛苦,只有明達之人,才能領悟這災變之外的'永恒與淡然。智慧如蘇子,高潔如蘇子,明達如蘇子,才能由掙扎而超脫,由突圍而升華。
我曾聽說道家所信奉的“人生三境界”:風就是風,雨就是雨,這是初入世之人的天真;風已不是風,雨已不是雨,這是為世俗所累、急欲遁世的高節之士的心境;風還是風,雨還是雨。只是風、雨、天、地、人,已渾然融為一體。這是大徹大悟之后的笑對人生,是悠然于“入世”與“出世”之間的恬淡瀟灑,是物與我皆忘的大智若愚,是忠實于心靈的信念堅守。
蘇子之突圍,不僅是生命對壓迫的突圍、文化對時代的突圍,更是他的心靈對自我的突圍。當潮流洗去了偏激,潮流才能成為主流。
蘇子之幸,幸在他及時地邁進了最高境界。他的銳氣,已不再是小小的鋒芒,而是蘊藏于厚重之中、洋溢于曠達之間的不竭內力;而正是這并不顯山露水的內力,讓蘇子的文章如奔涌的熱血,隨著時代的脈搏,一波一波地,向后世涌進。
東坡突圍讀后感 9
今天翻開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忽的便翻到《蘇東坡突圍》一文,便覺興趣突起,于是便找了一個安靜的地方讀起來。這位當代文學巨匠會對這位宋朝的文學驕子作出怎樣的評價呢?不,蘇東坡不應只屬于宋朝,他屬于整個歷史、整個中華乃至整個世界。
蘇東坡的文學造詣已被無數人頌揚,我也就不在多說了。讀了《蘇東坡突圍》之后不知為什么總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就想把它寫下來。
東坡才華橫溢、名震九州、官居太守,有太多的榮耀和光環,越鋒芒畢露,危機就越來越深重,終于有一天,它在一群文學小人的鼓搗下爆發了,既像一場毫無預警的地震又像是一個蓄積已久的堰塞湖轟然崩塌。最終他被流放到了黃州,落魄孤單。因為他的才氣、他的鋒芒最終造成了自己的被貶,而又是同樣的原因造就了千古傳誦的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造就了這個偉大的詩人。
前幾天補課時,我的一個同學和我聊天時說到她自己在班上太默默無聞了,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她怕在班上出風頭會有人背地里說她閑話。我想了一下,答道:“你要知道,若沒有人說你的閑話也就沒有人說你的好話呀!”古往今來的偉人們哪一個沒有被這種“閑話”困擾過?有的人正是這種“閑話”鑄就了他,就東坡一樣,而又有多少人在這種“閑話”下害怕了、屈服了,失去了他們的可愛、高貴與魅力,卻得意了那些邪惡、低賤與粗暴呢?在歷史長河中,這個叫做“閑話”的旋窩不知旋進了多少英才,消逝了多少偉大,使這些本該大展宏圖的人失了勇氣、消了鋒芒,史書上又不知失去了多少本該有的才華橫溢,整個中華又不知失去了多少精神食糧。
這些人退縮了,“閑話”戰勝了他們。他們沒有了“閑話”的`干擾,但也失去了歷史的褒揚,不管他們有多少才華,也就從此淹沉了。而有的人戰勝了“閑話”便達到了更高一層的境界,達到了一個永垂青史的高度。而東坡正是突破了這個圍,才達到了這個歷史的高度。
不要害怕展現自己,不要畏懼那些只會躲在暗處的小人的閑言碎語,因為那是世人對你的肯定,是你汗水的結晶,但也不要在成就下眩暈,理智的面對你所擁有的一切,才能把握住這一切從而走向更高更遠。
東坡突圍讀后感 10
有人將評論余秋雨先生的歷史散文見諸報端,言語之間頗有些不恭之詞。秋雨先生十分惱火,于是連篇累牘地一通發泄,他發表的一些散文中,這種情緒溢于文字之間。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筆記》當中一篇叫作《蘇東坡突圍》的文字。
我喜歡讀散文,當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寫得不錯的散文。但對他以歷史為題材的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某種情緒和理念,讀后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特別是那篇《蘇東坡突圍》。英雄氣短,偉人困厄,這本來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帶有規律性的事情,更何況是在黑暗的'中世紀。因為他們杰出,因為他們超越同時代的大多數人。他們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別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東坡先生也常有“高處不勝寒”的感受。東坡先生在宋代文壇獨樹一幟,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為一位文學天才,一位書法大師,他是出類拔萃的。他又是當時一位著名政治家,顯赫一時。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團,政治主張及自身的歷史局限等十分復雜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貶謫,這也是歷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許正因為如此,正因為這種特有的身世與經歷,才造就了東坡先生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與不同群倫的政治才干。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去考察歷史人物,那種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壇得意,又在政壇顯赫,名利場中雙雙獲利的杰出人物,實在難尋難覓。
文學上的不同觀念,學術上的不同觀點,可以,而且也應該交換意見,甚至可以展開評論,批評,這才是正常的現象。如果聽到某些批評意見,也許這種批評中有偏頗之處,便給人扣上“群小”、“陷害”、“圍攻”等等罪名,那誰又敢再批評閣下呢?別人不批評了,難道就證明自己“杰出”了嗎?這恐怕也是一種“霸道”作風吧?東坡先生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在逆境中沒有沉淪,仍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他那些著名的詞篇,散文及書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貶黃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東坡先生當時并沒有“突圍”的意圖,也沒有怨天尤人的憤慨,反而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英雄氣概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豁達與傲岸。拋開歷史的真實性不談,單就一個替蘇東坡突圍的命題,會不會使人有借題發揮之嫌呢?
東坡突圍讀后感 11
歷史文化名人是怎樣煅燒出來的?高溫高壓,還是和風細雨?
在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中,他為我們展現了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舍生忘己。
正如作者所言,“高處不勝寒”。“烏臺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小人鉆了空子,他被無數骯臟之手推進了監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后茍全性命,帶著官場文壇潑給他的滿身污水走向黃州。于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戚相關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生炎涼,東坡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又在這里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他在這種現實中進行著反省。他無情地剝除了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它們曾給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回歸于一種完全的自我。
他的`一生,如同鉆石的產生,深藏在地殼之中,必須承受地層的高壓、高溫,長時間的探勘、發掘、切割、琢磨,才呈現出光芒璀璨的美鉆。
遭受磨難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難之于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呢?試想,假如蘇東坡沒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貶黃州,那他又怎么會看清官場之黑暗,體會到真正的孤獨寂寞呢?也許,他不會失去朋友的聯系,但他絕不會體味到忽然間整個世界在身邊轟然消失的寂寞、孤獨與恐慌。也許,他會照常作詩,但我們絕不會從他的詩作中看到受挫后的憤憤不平和再生后的淡泊寧靜。在不少情況下,才氣會招致磨難,但磨難更可能成就輝煌,因為正是磨難增加了東坡的人生閱歷,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漫漫人生路,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出現磨難,但你無論如何設計,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失敗與磨難總會光臨你的溫馨小屋。此時,我們應該直面人生,戰勝磨難,隨蘇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東去”,淺唱一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東坡突圍讀后感】相關文章:
《東坡突圍》讀后感07-25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優秀12-09
突圍的作文08-27
突圍的作文【錦集8篇】12-11
與東坡對話作文11-02
突圍—讀《圍城》有感02-20
讀《黃州突圍》有感09-16
東坡肉的作文09-23
東坡肉作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