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為什么設計》讀后感
《為什么設計》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9-28 15:28:43
  • 相關推薦
《為什么設計》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為什么設計》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為什么設計》讀后感1

  看完這本書對于我來講,仿佛是經歷了一場關于世界觀的革命。有很多時候都感覺是為了活著而生活,每天的設計也僅僅是工作而已,但是卻又不甘心,曾經那個想改變世界的人變得如此平庸。所以一直都不曾放下內心堅持,將許多人和事都拒在門外,做著自己與眾不同的樣子。最后才發現我根本不了解這個世界,不深入了解不理解“人“的特性又如何為人設計。書中的兩位老師簡單的談論,說著自己的見解,相同而不同。我們可以創作可以改進,用以傳承我們的精神。

  就如同書中所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在拓展感官上的“世界地圖“。設計師很多時候都用自己的感知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將這些感知換成認知,成為本身,再反饋到設計作品當中傳達給大眾。這個過程美妙而充滿驚喜,所以不停止對事物的好奇,體悟世界的樂趣,融入生活感知生活才能更好去成為設計師。

  理解設計

  關于“設計“這個詞的定義,有過很多理解,但沒有最正確的答案。而在這本書中的理解卻有著不一樣的視角,感覺很有新意卻又很有道理,引導著人們的深思。

  書中對于設計的理解大意為:設計是創作智慧和想象的容器,我們設計的是容器,不僅僅是物質的,特別是精神的容器。在我看來,想象的來源不是像棍子那樣的物質性的東西,而是像兩手之間存在的空間那樣虛無的東西。我希望自己設計的`是思想的工具和想象的載體。從事“精神“的設計就是要在人腦中產生東西。”物質不過是它的痕跡而已”。

  設計是一次關于視覺的博弈嗎?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內心里就產生了一種設計一定要與眾不同,視覺一定要震撼人心的信條。或許這樣可以在短時間里讓我的作品出眾,但是現在想來卻著實缺少了關于精神關于本質的思索,任何的設計都不是曇花一現的,是能夠長久記憶在人們心理,除了要有好的視覺,更多的是這件“器物”所包含的意義,無論是傳達商品還是事件都更能有好的效果。

  成為解釋的專家

  設計說明有多重要,想象每個做設計的人都懂。告訴別人作品的含義,參考的目的,以及關于他人提出意見的回應,這些相信很多人覺得比做設計更加難,所以學會表達和溝通有重要。

  設計要全方位地使用自己的大腦。設計師這個職業的特征,就是要思考非常難解釋的問題,思考至今沒人想過的問題,向人們提出建議。為了讓大家正確地理解自己地想法,最好隨時準備好能準確表達地話語。如果不想被一些瑣事牽絆,就要學會準確表達。信息觀點的準確表達。對于設計師來說,溝通是非常必要的,能夠有效的溝通更是重要。對于客戶講解作品,要清楚明確設計的目的,達到的效果,長期性的結果。而對于委托則要講清楚原因,怎么做,做什么,什么時候做什么,所以具體的要求更能促進項目的成功。

  關于簡單

  越是簡單的東西,普普通通也是我最終的理想。因為我覺得,人們之所以會認為普普通通,是因為人工制成的東西,都能夠還原到自然的法則中去。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

  簡單就是經過反復的刪減,最后剩下的東西。真正的簡單,就像物體本身能散發出靈氣一樣,具有非常大的力量。

  簡單的就是本質,太過復雜的裝飾,不如簡單明了的體現主體。如今的我們不需要各種花紋來貼無聊的標簽,不需要太多色彩來吸引注意,僅僅簡單的突出本來的事物就是最為成功的設計,接受白的世界,阻止自己想要添加的沖動并不容易,所以學會去理解簡單,感受空的美。

  設計的樂趣

  這樣將想象中的東西變成實物的瞬間,是設計過程中最快樂的時刻。

  我想這是大多數設計師的快樂了吧,看著自己設計的作品出現在實際當中,那種被認可的感覺真的無比美妙。而能夠做出實物的設計,無疑是成功的,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設計作品的出現,對于設計師來講是最好的肯定。

  全書用對話的方式來回答“為什么設計”,這個問題,我想即便沒有答案,也有了對于設計更多的信心與堅持。關于設計是設計“器物”,重要的是精神的設計,這兩點是我記憶最深刻的觀點。設計不是“創造自己喜歡的東西”。

《為什么設計》讀后感2

  讀書好似在閱讀作者的閱歷,在跟作者對話,從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于是體驗著不同的人生。而寫作,就是把此時此刻的思想記錄下來,也許幼稚、也許荒誕,但卻是我此時真情實感的表達。

  意識

  序言中,原研哉說阿部雅世身上有“自我展示”的主動意識,這讓我想到了謝麗爾的《向前一步》中形容的“往桌前坐”。(沒有記住作者的名字,現查的,也許這本書也會重讀一遍)自我感覺這兩種意識是差不多的,這種主動的意識可以被鍛煉,也是自我打開的第一步。生活中的我們缺少這個主動的意識,也許是缺少被 push 的力量,被動前進也是可以的,直到這種被動行為轉換為主動行為。

  文中說到“設計是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是美術的一種”“設計應該是所有人都應該掌握的一項現代基礎素養”,而我覺得這種意識的培養是主要的。這種設計意識的培養不同于落到實處的知識教育,比如英語單詞、數學公式等,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主動意識,主動去解決“為什么”。那我們為什么設計?是為了說明書更易被人讀懂,是為了讓人們對產品產生興趣,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意圖、消除誤解

  書中的兩位設計師都(曾)在大學里任教,這也是一種尋求不斷學習的意識。在與不同學習背景的學生進行學習交流的時候,不知不覺中會讓自己的視野拓寬,思想的碰撞會產生火花,或者讓你認識到“它山之石”。

  生活亦是如此,“在成人之后,你就要充分地留意生活,把學到的刻在心里,只有這樣才會懂得如何生活。”生活是每個人之間區別的主要原因,正因為生活中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的不一樣才會“形成”不一樣的我們。而生活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學會接受不同生活習慣的人,學會他人思考問題的角度

  技術

  “所謂設計,并不是加速經濟發展的先頭部隊。伴隨著近代社會的到來而興起的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了劇變,世界各國的城市化進程急速推進,這時在人們的生活中產生了巨大的摩擦和痛苦,為了減輕這些痛苦,設計應運而生。這才是設計最初的發端,我們決不能忘記。”而技術在這里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如上一篇《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里提到的,技術是產生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同時和設計一樣,也是縮短這種差距的手段之一。

  技術推動了世界的發展,那么設計是不是技術的'附屬品?我認為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技術的進步是離不開設計的,設計也是靠技術實現的。事物是即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

  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怎樣看待“面對面交流”和“視頻通話”?我一直在思考二者現在的區別,除了不能身臨其境以外,似乎二者現在沒有太多的區別。視頻通話解決了距離問題,解決了“面對面交流”所需要的客觀條件。也許以后的技術進步,我們也可以做到“身臨其境”地在視頻里“面對面交流”。

  產品 VS 設計

  也許是因為自己從 UI 設計轉戰產品,所以對于“設計”“產品”這兩個詞總是感觸頗深。

  “先確認能否被世界接受,然后再傳達出去。”“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獨特性,就無法對未來作出貢獻。”這是文中兩處文字,適用于設計,也適用于產品。我認為這兩處的文字所強調的都是“受眾”,你的設計理念是否能被大眾所接受,你的產品是否有其優勢,讓大眾所喜愛,只有被大眾所接受,你的產品才是有未來的。

  怎樣讓“受眾”接受?這里離不開宣傳,宣傳很重要,或者說在文章開頭提到的“自我展示”的主動意識也是一種宣傳。“欲望正在被引導著”,這就是廣告的作用。

  基于我目前的理解,產品更類似于一種意識形態,而將產品具象化,就需要設計。但是這樣理解也不完全正確,因為設計也是有思想的。只能說為了達到相同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

  印象中的日本的極簡設計風格,也是宣傳起到的作用,那么中國應該怎樣定義自己的風格 ?

【《為什么設計》讀后感】相關文章:

為什么作文06-11

《十萬為什么》讀后感01-29

《人為什么活著》讀后感04-07

《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09-08

人為什么活著讀后感07-23

不為什么作文10-28

這是為什么作文06-12

為什么讀書作文01-17

為什么會做夢?11-1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午夜福利 | 日韩精品在线盗摄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aⅴ |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 一区二区婷婷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