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金剛川》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剛川》觀后感1
“我知道你們不是神,但你們卻創造了神跡,那不是人能夠做到的事,但你們做到了”
“那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這句話人們早已爛熟于心,可又有多少人,能真切的體會到負重前行之人的不易?
回望抗美援朝時期,多少人民處于苦難之中,多少人民飽受戰火牽連,又有多少戰士赴死前線。
這部影片講的就是抗美援朝時期,渡金剛川時的“拉鋸戰”。大致無非就是敵炸我修,我修敵炸的頂級拉扯,但他卻用三個視角為影片增添了更多戳心的細節。
在前線,有無數個并肩作戰的隊友,大多數根本不知道名字,也不知道從哪里來,卻愿意在戰火來襲的第一時間把炮彈引向自己。
令我最觸動的還是張飛和關磊。兩人互相擠兌互相看不慣,但在臨近最后關頭,關磊調笑著說把你們炮彈勻我十個的時候,張飛毫不猶豫的點頭答應。在分配任務時,總想把對方推向隱蔽炮點,總想保住對方。
夜晚,戰士們在過橋,看哨的士兵有所察覺,連忙吹出一個“情況不對”的哨音,戰士們立刻撤退,緊接著,空中的美軍戰機便投擲了炸彈。一時間,黑白交織,濺起無數江水與黑土。關磊為了掩護對岸的戰士,點起明火吸引敵機,犧牲在炮臺下。
張飛慌忙趕過去查看情況,看到的卻只有滿地的.鮮血和尸體,還有關磊的煙灰罐。
情況直白,無一幸免。
張飛顧不上炮點隱蔽不隱蔽了,他只有五個字,我跟你拼了。
他回到炮點,點明火壓炮管,與美軍戰機來一場殊死搏斗。身邊的戰友被射中,血濺在臉上,他的血和戰友的血混在一起,緊密交纏,永不分離。
他只剩一條胳膊一條腿,炮彈箱已經空了,他拄著粗木棍去拿原本準備勻給關磊的幾枚炮彈,拖著身子又重新點明火,壓炮管,虛弱的唱出關磊平時拿來調侃他的戲曲。千鈞一發之際,炮彈摧毀了那架擊中關磊的戰機。他無力的垂下唯一一只手臂,過一會又舉起來,艱難的捏起哨子,吹出“關磊,我們打中了”的哨音。
巨大的炮彈落下,那是美軍極具摧毀力的大家伙,張飛永遠留在了炮臺上。
最后還是過去了,他們用身軀頂起木板,架起一座“人橋”,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他們。
他們本以為一次兩次足以將我們摧毀,投下無數個炸彈,翻起無數片土地,可又有什么用呢?千千萬萬的人犧牲,又有千千萬萬的人頂上。三米,五米,七米......無論炸毀多長的橋段,我們總能最快速度把斷橋修復。
他們不是神,卻一次又一次的創造奇跡。
《金剛川》觀后感2
在沈陽市北部,鴨綠江畔的西邊,坐落著一座松柏掩映著的陵園——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這座陵園建于1951年&月,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以安葬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英雄而聞名中外。
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愿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將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網絡上有一篇關于抗戰英雄張振智的文章,主要就是講金剛川的故事。金剛川是一條河,金城戰役打響后后勤物資需要通過橋運到前線,張振智等人受命要在這里架起稱重橋。他和戰友們利用敵人炸斷的木料,七天七夜真的建好了,可敵人出動了飛機,把7孔橋炸得只剩下了兩孔,橋不能用了。張振智帶著全連冒著槍林彈雨修橋,在這次任務中,敵人在載重橋周圍共投下了近千枚炸彈,還有2500多發炮彈,可全連一直堅守到運輸車通過為止。敵人的轟炸愈發猛烈,上千枚炮彈在張振智和戰友們旁爆炸,他們冒死用自己的生命撐起了橋梁,盡管頭部、肩部等多處受傷,但張振智堅持不下火線,繼續指揮架橋。沒想到剛一架完,又被敵方空軍炸毀。就這樣,張振智不屈不撓地帶領志愿者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了37米長的橋。活生生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徹底保障了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給身處最前線的戰士,輸送了救命的炮彈與武器。
現在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應該去看看這樣的電影,確切的說,我們都應該去看看如今這樣的繁榮昌盛,是怎樣得來的。是無數英勇的先輩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組成了這片土地的.磚瓦城墻,是他們的寧死不屈,捍衛這如今的浩瀚山河。長江黃河再洶涌,長城林園再堅硬,都抵不過,那集結成軍的民族心。看完電影深刻理解到,中國如今能屹立世界之林的根本在哪里。以前聽過一句話:“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他們不需要奉信神明,他們的神跡,來自他們的民族。”其實這部電影前期就一直有在關注,看完成片后,我覺得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又向前進了一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就像以血肉之軀沖破炮彈戰火抵達彼岸的志愿軍。我們民族的精神,總在被一群又一群,堅定而有信念感的人證明著。從前是,現在也是,真好。
《金剛川》觀后感3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進一步深入學習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發愛國主義情懷,銘記歷史和傳承英雄精神,在總校和本校領導的關懷下,我有幸領取到了一張《金剛川》電影票,并按時參與觀看。從影院大廳走出來的時候,我的情緒久久不能平復,感慨頗多。下面是我的一些觀后感悟。
整部電影就是圍繞志愿軍修橋和美軍炸橋所展開的一場對決。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河流最寬處達60米左右,在不借助橋梁的'情況下無法通過。為了戰爭能夠勝利,戰士們必須要在金剛川上架設一座用來運輸戰力及物資的橋梁并保證其暢通無阻。但金剛川原有的大橋同一座人行便橋已被美軍轟炸毀壞,為阻止橋梁的搭建,美軍甚至將金剛川沿岸的樹林摧毀。在敵方一次又一次的轟炸中,戰士們向著修橋這一目標,頂著戰火以血肉之軀一次又一次的修補。
“一個戰士,是腳步堅定、勇往直前的,是永遠年輕、永遠追求光明的。”真正的戰士,是在戰爭激烈緊迫的情勢下,每排間隔3米有序過河的高度紀律性;是高炮班排長張飛與師傅關班長的師徒情誼;更是在燃燒彈毀損全部橋體的慘況下,最后架起的人橋。影片中的一幕幕都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一往無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他們用生命守護初心,用身軀支起信念,在保家衛國、反對侵略上立場堅定,敢于亮劍。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全世界重新認識了新中國,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共產黨的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歷史復興的重要心理支撐點。
我們生于和平年代,不曾經歷過戰爭,但戰爭年代烈士們的精神不能忘卻。少年強則國強,孩子代表著祖國的未來,是祖國悉心培育的希望,教師身負萬斤擔,笑立三尺臺,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肩負著同樣艱巨且光榮的使命。無論在課堂上傳道授業、答疑解惑,還是在生活中以德育人、陪伴成長,我們都要發揮“金剛川精神”,即恪盡職守、甘于奉獻,默默的發光發熱,守護每一名學生的身心健康。而我作為剛剛工作一年的英語教師,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履行職責使命,時刻虛心學習,關注每名學生,認真備講備課,努力上好每堂課,努力教育每個孩子,努力做一名讓領導放心、讓家人滿意、讓學生喜愛的人民教師。
《金剛川》觀后感4
這周六,我和朋友去看了新上映的電影《金剛川》受益匪淺,十分震撼,雖然它描寫的只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小片段。
《金剛川》是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影片,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該片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跡。
電影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愿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在電影剛開始時,我還有點摸不著頭腦,隨著影片的播放,我明白了該部電影是以三個視點描寫的:過橋支援部隊的視點,美軍的視點以及為過橋部隊轟炸敵機的視點。每個視點都振奮人心,讓我明白了一個個戰爭英雄都是不平凡的,偉大的。
影片主要描寫的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愿軍在金城發動最后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的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的戰力,志愿軍戰士們在物資匱,武裝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御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暗流涌動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
從一位位戰士的眼神中,我們讀懂了視死如歸,無私奉獻,以及他們大無畏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永不熄滅,中國肯定會越來越好!
無數先烈的`鮮血,浸染了勝利的軍旗,浩蕩的鐵流里,我們看見了先輩偉岸的身軀,是他們在為民族爭解放,為人民爭自由的戰斗里,創造了偉大的功勛,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犧牲的先烈,解放軍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今天,我們的祖國一天比一天強大,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不應該忘記抗美援朝戰爭,更不應該忘記那些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的最可敬的人——志愿軍們,是他們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是他們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讓中國人民免遭外國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長的我們應永遠銘記這段歷史,以他們為榜樣,時刻以祖國的強盛為己任,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堅強勇敢,刻苦鉆研,掌握科學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為中國的發展和壯大作出自己的貢獻。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饒和美麗。
讓我們銘記那些曾經奮不顧身向前作戰的志愿軍吧!戰爭雖已結束,但歷史將被印在我們的心中,英雄的事跡將千古流傳,作為后輩,我們將永遠致敬英雄烈士。
《金剛川》觀后感5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金剛川》,講述了抗美援朝志愿軍戰士在暗流涌動的金剛川上,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以血肉之軀無悔許國的故事。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每一次聽到、唱起這首志愿軍戰歌,就讓我們感受到70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慷慨激昂、浴血奮戰、舍生忘死的英雄場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當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英雄贊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從課本照進現實,校園里傳承“英雄贊歌”。還記得小學課本里的邱少云、黃繼光……讓我們永遠記住了英雄們面對艱難困苦時無私奉獻和不怕犧牲的堅強意志。互聯網時代同樣需要學習英雄模范人物,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既把傳統課本文化教育傳承和發揚下去,還可以把各類紀念館、陳列館、博物館搬上互聯網,讓群眾能夠更直觀地“切身”感受中國近代史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浸潤式的環境中感知感受、認知認同愛國精神,讓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在心中牢牢扎根。
從電視走入生活,全社會唱響“英雄贊歌”。今天我們所站立的地方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青春守護的、用熱血捍衛的、用生命換來的,是他們所熱愛的'土地、國家和未來。抗美援朝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和實際的“口號”,而應當融入各類活動之中,精心組織公祭、瞻仰紀念碑、祭掃烈士墓等活動,豐富拓展愛國主義教育領域,推動抗美援朝精神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唱響新時代主旋律,引導群眾緬懷先烈、銘記歷史,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人心、鼓舞士氣、振奮精神,大力唱響愛國主義正氣歌。
從口號變為行動,工作中踐行“英雄贊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繼承和發揚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動有落實。對英雄最好的懷念,就是把我們的敬國之心、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匯聚成洪流,成為磅礴的“中國力量”。黨員干部要時刻把個人生死與國家興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永遠銘記“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強化責任擔當,把抗美援朝精神作為提振干事創業激情的不竭動力,轉化為在工作崗位上愛國報國的具體行動,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立足當前、腳踏實地,一步步埋頭苦干,以超常的氣魄、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快干事干成事。
《金剛川》觀后感6
今年恰逢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70年前,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列強、援朝鮮、衛邊疆。33個月奮戰,134起戰役,197653人犧牲,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字見證了這場爆發在異國的慘烈戰役,年輕的志愿軍將士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電影《金剛川》通過張譯、吳京、鄧超幾位演技精湛的主演的傾情演出,演譯了在1953年美軍轟炸機連續轟炸鴨綠江的大橋,也就是曾經的抗美援朝之戰。
電影以修橋將大部隊輸送到金剛川為目的進行會戰,飛行員希爾的獨白中這樣說道“渡江成功就是我們的地獄,摧毀橋梁就是他們的地獄。”電影以不同的人物角度看待戰爭,分別以高連長、關磊、張飛、美國飛行員的角度看待了這場戰爭。
這是一部充分展現了中國人血性的好影片。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上,《金剛川》另辟蹊徑,沒有選擇上甘嶺,長津湖,鴨綠江等為人所熟知的主戰場,而是把視點聚焦在了金剛川這樣一座橋上。場面大、氣勢大、演員陣容大,卻采用了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的方法,圍繞著具體的、有鮮活的小人物的活動,帶動了大情節、大場面、大主題。感人至深而無說教味,人物豐滿而不概念化,即便是對稍縱即逝的美國飛行員也表現得真實可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能夠通過簡單的情節而把人物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對于金剛川的集結我軍耗費了大量的心血,最終我們沒有被美國的高科技,高機動給打敗。志愿軍們用身體扛起了橋梁掩護大部隊渡江成功,而這時候美國飛行員史密斯被這一幕給震驚,志愿軍創造了奇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影片完全沒有回避戰爭的殘酷性卻并沒有使人產生對戰爭的恐懼,反而使今天的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到了當年的`先烈是在怎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為了后代的安寧、幸福而前赴后繼、奮勇犧牲的,喚醒了和平環境中沉睡在人們心中某個角落的英雄情結。
電影以新穎的視角、生動的藝術形象、充分詮釋了先烈保家衛國的精神信仰,使今天的人們走進了先烈的內心世界,對先烈的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的理解。《金剛川》不僅是一座通向正義戰爭勝利的橋;更是一座延續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勇往直前,通向和平、通向新時代、通向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之橋。
【《金剛川》觀后感】相關文章:
《金剛川》觀后感11-17
金剛川觀后感[優秀]02-18
金剛川觀后感15篇08-10
有關電影《金剛川》的觀后感11-07
金剛川觀后感(匯編10篇)10-26
《金剛川》觀后感合集15篇11-28
變形金剛作文10-01
《變形金剛4》觀后感10-18
變形金剛3觀后感12-29
變形金剛4觀后感6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