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觀后感>《圍城》觀后感
《圍城》觀后感
更新時間:2025-06-30 08:52:22
  • 相關推薦
《圍城》觀后感(精選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圍城》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圍城》觀后感 1

  《圍城》算不上內容多精致結構多精密意義多深刻的一部小說,只是在通篇幽默又辛辣的比喻中,倒也深切揭露了人性中丑陋的方方面面,而小說中幾十個人物,除唐曉芙外無一不似漫畫中的夸張小丑狀。至于主人公方鴻漸,雖不失為一個有點小魅力及小聰明小善良的男人,卻也如漫畫人物般有個最大的特征——懦弱。

  小說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小說,也許作者正暗示了方鴻漸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會一直繼續下去,無法走出命運這座圍城——他所經歷得一切,從留洋回國到婚姻狀況的惡化,無一不在這座因性格而圍困的圍城之內——若不是因為懦弱,缺乏意志,他不會受鮑小姐引誘,不會下不了決心與蘇小姐攤派,也不會在唐提出分手后不作任何努力讓一段感情就此錯過,也不會在三閭大學任人欺侮直至解聘。而小說最后幾章,婚姻矛盾的升級,從表面看是因為兩人感情基礎不夠,以及雙方親屬的過分干預,但本質上還是方懦弱的性格所致——如果他堅決一點,就不會糊里糊涂就中了孫柔嘉的計與這個并不喜歡的女人結婚,也不會任自己的家人明目張膽的欺侮自己的妻子。

  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對《圍城》的最好注釋之一。

  《圍城》觀后感 2

  又讀《圍城》,感覺很不同,尤其是對于孫柔嘉的印象,感覺孫柔嘉并非如大多數人的評價,處心積慮,把方鴻漸拖入圍城,他反而是認準目標,努力實踐,不離不棄,對生活、對家庭從來沒有失去信心的正面形象。相對幾乎所有男人的夢中情人唐曉芙而言,孫柔嘉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象征,一個理想。

  在《圍城》里,身逢亂世的人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以知識分子為主的主人公,活在自己的圍城里,面對著轉瞬即逝的財富、事業和愛情,經歷著人生的幻滅,電光石火的美妙,注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亂世,活著就是一種成就。

  當然,錢鐘書之寫《圍城》,對于戰爭只是點到為止,書中的人物并沒有在戰爭中悄然而逝,他們依然以一種常態生存,戰爭對于他們僅是一種不和諧音,一種避重就輕的背景音樂。

  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總有一些東西會深留在人心中,吹盡黃沙始見金,那些人性的美好,人格的魅力,對于生活的摯愛,是怎樣的圍城都不能圍困,多久的歷史都不會沖淡的。

  《圍城》觀后感 3

  最近我利用一些課余時間,拜讀了錢鐘書先生的名著《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感受。不僅在當時,甚至現在,這句話也可以應用于各個領域。

  初看這本書時,我并沒有激動和歡呼雀躍,因為我當時感覺到讀《圍城》的感受,肯定會跟讀一般的小說感覺不大會一樣特別是覺得這是錢大師的代表作,又發表于那個戰亂的年代,讀起來會是非常的生硬和晦澀,至少是很可能讀不懂。記得只看了十幾頁時我就發現它通俗和流暢,大都是從身邊的瑣事娓娓道來,總有那么一種撞擊到靈魂的'感觸,讓你欲罷不能,希望盡快的看到事情的發生和結果,特別是書中詼諧的語言,幽默的對話,以及那些使人讀起來回味無窮的經典詞句,使我一下子投入進去,深深的被它吸引住了。

  《圍城》首先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先生回國路上以及回國后在上海的生活,作者通過對舊上海當時的中產階級的描繪,順帶也議論了留學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的生活;然后描寫了去三閭大學的路上,對當時抗戰時期內地的民生和風情,對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可見一斑;第三段則是在三閭大學內,通過作者對學術界狠狠的挖苦和諷刺,揭露出當時舊中國的種種陋習;最后是方鴻漸先生婚后生活的描寫。

  《圍城》觀后感 4

  圍在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戀愛也罷,婚姻也罷,人的愿望大多如此。

  ——題記

  大雁每年成群飛過半邊天,是為了更好的棲息地;阿拉斯加的鮭魚逆流上千公里,一次次奮力跳躍,迎接一個個嚴峻的挑戰,是為了繁衍后;蜘蛛不厭其煩地在屋檐下織網,靜靜地等待,是為了捕食,延續生命。動物尚可以明確自己的目標使命,以此做出最多的努力,可是擁有高智商的人類,卻在人生圍城中,一次次迷茫。

  雖然方鴻漸,留洋而歸,但學習并非他所愿,被逼去不留洋,最終混得個假證書,或許他是被紛繁的世界圍困了吧。他的事業也是坎坷,去過銀行,當過老師,進過報社,一次次進城,一次次出城,一次次迷茫。或許是沒有自己的目標。在愛情的城堡中,他也兜兜轉轉,先是輪船上的鮑小姐,或許那算不得愛情,是壓抑了許久的孤獨。還有名門淑女蘇文紈,真誠善良,性格灑脫的唐曉芙,最后是與他結婚的孫柔嘉,他盲目地往前沖,不顧一切的,卻只不過是一場空。這也不全在他,畢竟是三,四十年代,迂腐封建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消失,方鴻漸那樣的家庭也不過是座圍城,弟媳之間的明爭暗斗是戰爭,方鴻漸父親方遯翁的無知是壓迫。甚至于社會,阻礙著有新思想的'人走出圍城。

  讓方鴻漸陷入圍城的,是他對目的的不堅定,或者根本沒有人生的目標,還有他的懦弱,但是他卻有不那個社會的思想。至少,他不拘于名利:去三閭大學當副教授,因為厭惡了校長,汪主任等人的爾虞我詐,毅然回到上海。方鴻漸并不是品行不端的惡人。他有新思想,不過生于舊社會。

  人生的路那么多,那么長,那么紛繁,或許只有把愛和善當作信仰,即使陷入圍城,只要隨著心,向著理想,就不會迷茫。

  《圍城》觀后感 5

  選題,一直是使我感到困惑的事情。這樣的困惑從上初中時就開始了它的雛形,然而《圍城》里的人生百態卻讓我攢足了勇氣來抵擋我這淵遠的“歷史”,錢鐘書先生的文采與幽默在本書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幾個人物的心里活動在錢老的描寫下表現的細致入微,當然還有一些關鍵時候的肢體動作。但是我的讀后感悟之重心卻基本把角度放在了書中結尾作者留給讀者的想象里。

  我始終糾結的是方鴻漸到底愛不愛孫柔嘉,作者在這一點上給予讀者的更多的是他們之間無休止的爭吵,盡管他們從去三閭大學的路上就相識了,但這樣的相識僅僅只是相識而已,他們單獨接觸的'時間少的可憐。途中方鴻漸更多的還是跟趙辛楣的耍貧。加上之后到三閭大學的前一段時間,也幾乎沒有時間來與孫柔嘉單獨接觸。然若不是趙辛楣的突然辭別,我想后面肯定也不會有他跟孫柔嘉結婚的結果。特殊的年代,感情也跟著影響。戰亂,恐懼,寂寞,孤立,每一個觀點都迫使著那些孤獨的男女尋求一份安慰。本就不怎么善于人情世故的方鴻漸在趙辛楣的突然辭別以后在大學的地位更是顯得無足輕重,孫柔嘉在大學的地位也是可有可無,不僅被同事排擠而且還被學生羞辱。種種困境都促使著這一對單身男女往情侶的方向走去。如果,我是說如果趙辛楣不走的話,方鴻漸還會選擇跟孫柔嘉走到一起嗎?帶著這樣的疑問,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讓自己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記得本書中最有名的一段關于圍城內外的討論: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圍城內的人想出去。單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方鴻漸當然也一定能夠理解,但是最終,他也沒能逃離這句話給他帶來的人生瓶頸。縱觀書中描述的關于方鴻漸的幾段感情經歷,不難看出他真正喜歡的還是唐曉芙,但終究還是因為他性格的軟弱與她失之交臂,這樣的感情不僅在于他們彼此,即便在我們看來也是非常為之惋惜,然而,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也僅只能是一聲嘆息而已。

  嘆息背后,是無數讀者對于書中各個人物的現實搬照,用書中的人物來對照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進而再對比結果,最終,不難發現,懦弱的感情被動者,始終都在嘆息自己的命運。

【《圍城》觀后感】相關文章:

圍城的語錄46條09-11

圍城的語錄40條11-13

圍城的語錄49句08-20

圍城的語錄56句03-10

圍城的語錄39條08-21

圍城的語錄45句08-08

圍城的語錄48條06-25

《圍城》讀書筆記05-16

圍城讀書筆記07-31

讀書筆記圍城12-3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偷乱视频 | 日韩成AV人网站在线影院 | 在线观看日本亚欧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