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
人在世時,有許多事情是無法抗拒的,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呼吸。推開門,邁開步,這“仙氣繚繞”般的景幕映入眼幕,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重霧霾!這潔白散漫的霾并不像它看起來那么干凈,里面摻雜著許多有毒物質,侵蝕我們的生命。
柴靜是一位記者,一位母親也是一位能夠站出來吶喊自己心聲的人,她是一位勇者。作為一位記者,她深入調查污染新聞事件,這其間的艱難險阻也無法想像,她渴望真像與治理,她的探索之心值得肯定。作為一名母親,那蘊含著她對女兒的愛。我不是一位母親,我無法完全從一位母親的角度去體會柴靜對女兒的`感受,但是,我是一位女兒,作為女兒,我不想讓我的父母受到傷害,這也是血緣之愛。作為一位勇于站出來的人,首先必須敬佩她的勇氣,她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代表所有內心有所不安于現狀人的吶喊,我們及我們的兒女后代需要生活在藍天白云下,呼吸干凈新鮮的空氣!
霧霾僅僅是個開始,是自然對人類的警告,人們若只是單方面追求經濟,天災是無法預計的,物極必反。人們看看自己身邊,恐怕早已不是兒時的記憶了吧。我懷念,懷念小時候的那條小青溝,那里的水又透徹又清涼,我脫掉鞋子輕輕踏下去,卻不小心滑倒坐在了水中,濺起了水花,漣漪一層層擴散,岸上的小伙伴也打趣地調侃著,青蔥的年華……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2
星期三下午,我們一同觀看了柴靜關于霧霾調查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一顆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工廠出于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后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后代的生活。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志的產品、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為,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污染行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也許我們所做的,不足以徹底改變環境的現狀,但至少可以一點點剝去黑暗、重見藍天。或許,可以減少一個因環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沒有人愿意被黑暗永久包裹,這些不忍直視的、難以置信的事實,我寧愿它們只是歷史。
只要敢于創新、積極實踐,我們終會迎來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日子!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3
我懷著沉重的心情看完柴靜的調查——《穹頂之下》,這是一篇關于霧霾的調查報告。其中,柴靜運用了大量的數據進行客觀分析,這些數據真實可感,令人十分震撼,心中也很不是滋味。
十年前的我還是個孩子,對未來滿懷期待的孩子。或許你們和我一樣,住著破舊的房子,和鄰居的孩子在長滿荒草的地里玩耍。每當暮色降臨,借助微弱的燈光,輕撥云簾,我們能看到掛滿星斗的蒼穹,黑暗中隱匿著清晰與神秘。
而十年后的今天,事物的發展速度之快讓人難以想象,雖然國人的思想已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高聳的煙囪仍然提醒著我們——我們正在被自己的`所作所為一點點吞噬。
眼下的中國和世界上的一些國家一樣,正遭受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在調查中我了解到,北京大學環保研究院專家強調:轉型是改變中國目前環境現狀的最好辦法。如何從傳統型傳變成現代型,我以為創新才是根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也是崛起的關鍵階段。另一位院士則苦笑:中國人在以前犯下的錯誤,應該在今天得到彌補。
而我們正應為此有所行動。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4
從人人做起,保護我們所依賴的環境,讓天空變藍,讓星星充滿夜空。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不能穿越古代來和自己的行為做對比來分辨是對是錯,我們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見藍天、我們也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可以過的好,沒有麻煩。我覺得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想到它這么強大,它搶走屬于我的顏色。被搶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顏色,也將生活變得單調,無趣甚至低悶。我本是挺討厭風這種東西,但是,現在我多么渴望來一陣風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訴發展的時代里,我們一直把目光注視在GDP,城市化進程,國內生產總值上,注視在高速發展的繁榮上,注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我們的雙眼被繁榮的光芒所吸引,我們的思想沉醉在紙醉金迷的喧囂中。我們的身體還享受著喜悅的美酒,眼前的繁榮像巨大的光幕,籠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囂后的平靜,才能嘗到美酒中的苦澀。很有幸,今天我能觀看這部讓人震憾的影片,讓我們引發思考,這觸動了我們心靈的風暴。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5
我所知道的《穹頂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劇,說的是一天,一個小鎮被一個外來的“穹頂”籠罩,與外界隔絕。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穹頂——原央視記者柴靜以此作為霧霾調查的題目,再貼切不過。
沒有一點點的防備,不知何時起,霧霾在我們身邊集聚。建筑物、車輛和行人的倫廓在霧霾的籠罩中漸漸模糊。通過視頻我了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霧霾致使全年重度污染天數為175天,而石家莊則為265天……人們有大半年的時間都生活在看不見藍天、看不見遠方的霧霾中。那是一種痛苦又無奈的沉悶。
在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河北省這個鋼鐵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煙囪隨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頭頂肆無忌憚地冒出連綿不絕的廢氣,灰了藍天白云,濁了青山綠水……面對柴靜犀利的發問,負責人們卻出奇一致地支支吾吾,抑或是在這個堅強的`女性面前強詞奪理……
看過視頻,想想自己,再望望窗外,有時也是灰蒙蒙的一片。正如一個巨大的穹頂罩住了整個城市,遮住了太陽的光芒,月亮的銀輝,自然的生機。
而我們,正是活在這穹頂之下的一群人;我們,正是需要為這自然做出改變的一群人。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6
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著城市濃厚的煙霧的同時,又有多少的黑暗潛伏在深處。每天周而復始地吞吐著骯臟的空氣、呼吸著渾濁的灰霧、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躍的同時,我又是否為自己擁有過某一片藍天而慶幸呢?以前我是多么沒有環保意識,認為“環保”這個詞太大、太空,與自己又有多大干系呢?
當下中國的環保面對現實的道貌岸然,無力的狡辯與推卸之后,又何嘗不是大國經濟發展與生態可持續的矛盾呢?飽覽了太多的山清水秀,我何時把目光投向過重工業基地下的滿目灰塵?也許我真的沒辦法改變太多,但我可以從點滴小事著手,踐行環保理念,做一個環保之士。
曾經知名的央視記者柴靜因為《穹頂之下》的演講重新回到公眾面前。本該在一國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環保部門卻在中國處于尷尬境地,被視頻中的某一個老板稱為“有義務沒權利”的機構。一句戲言,卻道出了環保部門有心無力的.處境,有的人甚至打出了“經濟與環保不可兼得”的旗幟,然而事實呢?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
柴靜為了孩子,為了一家人,為了這個愈加惡劣的社會環境站了出來。我們為什么不站出來加入這一場利人利己的環保活動中呢?茫茫宇宙之中,可只有一個地球啊!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7
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從中我們知道了很多我們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識,知道后為自己生活在這樣毒惡的環境中而感到恐懼。非常佩服柴靜這個女人,之前都有拜讀過她的《看見》這本書,通過她的媒體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很客觀、真實!
這部片子引起的反響很強烈,因為內容已經觸及到某些的人和團體的利益,但更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權益,所以罵聲不斷,贊許聲更是不絕于耳。在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聲音應該多些。
試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員和企業自身、個人)都有良知,我們的環境至于如此?!反觀我們的社會,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錢”的問題、發展的問題,現在的很多人(包括我們在此評論的人)會為了錢而不擇手段,環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可誰又會放棄自己利益去改善環境呢?答案在當前是否定的,所以解決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才是根本。
當前,本屆政府已經頒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見,不光人民群眾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我想政府應該不傻。或許柴靜的《穹頂之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會對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們也更希望看到政府、企業和那些的專家們更正面、更負責的回應!
最后,還是感謝那些有良知的公眾人,也希望有更多的這樣的公眾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會進步的事情,也包括我們每一位人,美好環境,人人有責!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8
最近網絡上藍黑與白金不斷混淆著我們的視覺,開學風也不斷襲來各種版本。正想著該寫點兒什么的時候,突然看到央視辭職后的柴靜,自費近一百萬調查探尋問題的答案,這部由母親柴靜完成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不由得讓我們沉思……不得不讓我們震撼。
剛剛大學畢業的我們,是一群希望改變世界的人,期望著在未來世界變得更好更方便。我們在科技的路上高效地奔騰著。然而,有一天,我們發現這個世界已經病了。我們引以為傲的陽光和空氣,不再是那么美好,當呼吸干凈的空氣變成一種奢侈,當孩子再也看不見星星,當你不再放心把自己守護的生命,交到自由世界的廣闊戶外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么?我們又能做什么?
我只知道,作為一名火力發電廠的普通電廠工人,我很驕傲我們公司為了給#1機組脫硫提效,為了環保減排,于14年11月15日正式啟動了濕式電除塵器技術改造。直至今日無意中登高而望,才發現不知不覺中,這座鋼架結構的'大家伙已經初顯輪廓。我也知道,這是我們公司對環保減排的極大重視。我更知道,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燃煤火力發電廠,環保減排我們一直都沒有間斷過,我看見了,我們為之努力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從未停歇。
是啊!正如柴靜在視頻里所說的那樣,除了悲觀,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作為。請相信,天空會更藍,世界會更美!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9
“你見過星星嗎?”“沒有。”“你見過藍色的天嗎?”“見過藍一點兒的。”今天,老師帶領我們觀看了柴靜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視頻中柴靜采訪一個三歲小女孩時,兩人的對話。和小女孩的聲音一起出現在視頻中的是一個灰蒙蒙的畫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圍,頭頂上方是一團團黑色煙霧狀的東西,和小女孩稚嫩、純凈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就是霾!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100萬,歷時一年,通過現場調研、查閱資料、走訪專家、對話官員、收集數據等途徑,終于拍攝了這樣一部100多分鐘的調查紀錄片,詳細地向我們解說了“霧霾是什么,霧霾從哪里來,我們該怎么辦”三大問題,層層深入,針針見血。看著那一組組數字、一張張圖片、一個個鏡頭……我的肺都幾乎不敢呼吸了!原來霧霾如此嚴重,原來霧霾與我們如此息息相關!通過這個視頻,不僅讓我了解了許多有關霧霾的知識,更喚醒我原來那種麻木的環保意識!正如柴靜最后說的那段話:“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消費,不知克制;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設。
我們有責任向他們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樣可以是潔凈和美好的。”是的,我們有權利去享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光明;同時,我們更有責任去保護這個世界的潔凈和美好,責任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與柴靜同行!平時上學,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來回;不是太冷或太熱的天氣,盡量不開空調;過年過節,不燃放煙花爆竹;看到污染環境的現象,要敢于制止或舉報……同時還要做好環保宣傳,告訴身邊的大人們:少開車,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樹;少浪費,減排放……雖然我們做不了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盡一份應盡的責任,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要人人參與,攜手共治,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從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員,人人都盡到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那么我們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藍”,那個小女孩就能看見滿天的星星!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0
看了《穹頂之下》之后,這種真實的情節我的心非常震撼,聽到這些令人不可相信的數字使我的心顫抖這是多么可怕的一個世界,我們天天生活在這個充滿pm2.5的世界中,為自己感到可悲,為什么我不能改變這些,盡自己s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做一些事情,雖然那很渺小,但是至少有幫助,可我自己看到這些現象,沒有去阻止,我非常內疚,看了這個事件后,我非常心寒。
我非常希望國家政府能采取措施抑制情況的惡化,更希望我們自己能夠以身作則,保護環境,為什么那些企業家只重視利益,環境又何嘗不重要,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懼怕,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更應該保護好自然,pm2.5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敵人,我們應該攜手與他們拼搏。
這件事情讓我們認識到了pm2.5的可怕,環境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對此重視,我為人們污染環境這種行為感到可恥,工業的發展程度更加重要,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綠,我們的世界將美麗無比。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1
其實,應該不乏我這種人:我們無比愛這個世界,同時也希望這個世界是愛我們的。我們愛藍天空,我們愛新鮮的空氣。但太多事情真的也不是我們能夠瞬間控制的,為此我們會難過,會懊悔,會感慨,因為自己的力量太小;也會無奈,因為太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并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卻選擇視而不見。
而今天,她出現了。她沒有沉浸于對這種部分大眾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悲傷和無奈情緒中,而是選擇站起,用自己的力量帶動有關人員,抽絲剝繭,逐一排查,發現并提出國家法律和制度上存在的.多種問題。
我為一個無私的新聞工作者敢于在公眾面前提出這種議題的行為,感到欣慰和驕傲。因為,當下深化改革的國家,真正缺少的并不是改革所需要的技術和金錢,真正缺少的是敢于將扎根于社會制度的毒瘤赤裸裸攤開于公眾和社會的人。這種力量是振奮人心的,同時又是溫暖的。我們應該為她的勇敢感到驕傲,也應該為她在國家沒有采取明確行動之前覺醒社會大眾意識的行為表示感恩。
如果她不做這件事情,也許她不用花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出差于各種城市和國家,也許她只是在家里和女兒先生聊聊天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但她選擇了站起來,消耗了精力體力來完成這件事,并且號召公眾來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這就是她的偉大之處。
我想,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和才華能像她做到如此,但也能在施工有揚塵時提醒下工人們加上除塵罩,在油煙濃重的中餐館中提醒業主安裝排氣裝置,在做飯時比起煤炭選擇更潔凈的天然氣,在兩公里以內的出行中選擇公交車自行車或步行等等。
空氣,我們同在呼吸;環境,我們同在生存。
保護環境,不僅是愛自己,也是愛家人,愛別人,愛我們的祖國。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2
很久以來就非常敬重這位美麗的央視記者,佩服她敢于直面社會最危險最黑暗的行為和一些最尖銳的社會現象,繼而和它們作斗爭,全然不顧個人安危,敢于說真話,在這個噪雜的社會用她最大的聲音呵斥了諸多無恥或者麻木的靈魂!她是新聞界鮮有的有擔當,真正具有新聞傳播職業素養的媒體人,這種精神這種責任感不能不讓我們贊嘆!
片子長達一百多分鐘,以女兒生病她辭職在家照顧女兒展開,“在照顧女兒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越來越強烈”。霧霾嚴重時,擔心孩子生活在污染的空氣中,因此一直把女兒關在家里不敢讓她外出,她害怕有一天女兒會問“為什么老把我關在家里”、“霧霾是什么”,因而啟動了霧霾調查。為了這個調查,她自費百萬,歷盡千辛萬苦,頂著巨大壓力,輾轉奔波多個國家……她的這種偉大的母愛之情以及由母愛產生的對全社會的博愛之情,不能不讓我們為之動容!
忘了自己從何時起,每天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習慣性的拉開窗簾遠眺一下,看看視野有多遠,清不清楚,是不是有霧霾;臨出門前我總是習慣性的看看手機里空氣質量預報,顯示“良”的日子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污染”———輕度污染,中度污染或是重度污染,從沒出現過“優”,因此出門戴口罩也成了常態,雖然只是一種心理安慰。當空氣重度污染時,說實話真的.不想出門,但是沒辦法,得上班。每到此時,多么想自己是西游記里神通廣大的孫猴王,一口氣把霧霾吹走;或者特別期盼冷空氣到來(雖然我很怕冷),因為每次冷空氣過后,我們總會享受最多一天半的藍天白云(多次觀察的結果)。在霧霾常態化的今天,僅僅一天半的藍天白云也是奢侈。
霧霾的危害早就耳聞,但是看完紀錄片后更震驚于它的危害之深、可怕之處。看得觸目驚心,看得心痛沉重!柴靜從對中外權威專家的訪談、對科學問題的細致分析、對專業數據的通俗解讀以及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元視角的運用…把復雜的科學數據和專業術語解讀的透徹易懂,一目了然。總體上,比較深刻地揭示出霧霾問題的原因及對策。希望此片能喚醒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深刻認識!我也會為環保盡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今天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豐富的條件下,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多么的重要。曾記得每逢過年過節總會收到身體健康之類的祝福語;我也總會把“身體健康”放在祝福語的首位發送給親朋好友,足以說明健康的重要性。而一些明事理的人們恰恰以“霧霾”的方式在破壞著健康,破壞著我們的生存環境。這是多么悲哀和無知啊!為了眼前利益變得鼠目寸光、甚至是貪婪殘暴!不得不令人發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畢竟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雖然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如果每個人都為環保做一份貢獻,加起來就會形成大能量。因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做好監督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讓那些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尋求眼前利益的現象和行為沒有容身之處。
真心希望紀錄片《穹頂之下》能喚起這片土地上大多數人的良知與覺醒,讓我們同呼吸,共命運。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3
《穹頂之下》——我認識了柴靜,也知道了這霧蒙蒙的天空是什么?當我看完這個關于霧霾紀錄片時,我的感觸很深。曾經的我一直以為天空中那一層厚厚的灰色類似云的東西叫霧,所以并沒有怎么放在心上,有一段時間,我仿佛有些認為這并不是霧,而是霧霾。我開始關注起來霧霾,我發現霧霾的天氣并不是只有幾天就會消失,而是長時間這樣。我慢慢地重視了自己的環保,也注意起了大家的環保。直到我看完了這部紀錄片,我才真正地去認識了霧霾。
霧霾,名副其實,就是霧和霾的總稱。但是霧和霾并不是用一種物質,它們的區別是很大的。霾,就是灰霾,也就是空氣中的一些灰塵,雜物混合在一起的`渾濁現象。
當初我和柴靜都有這么三個問題:霧霾是什么?霧霾從哪里來?我們應該怎么辦?這三個問題之前困擾了我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了柴靜的霧霾紀錄片,我才解答了這些問題。
在紀錄片中,柴靜來到一個地方調查了一位小女孩,柴靜問她:“你見過夜晚上發亮的小星星嗎?”女孩搖著頭苦笑著說:“沒有見過。”“那你見過藍天嗎?”“見過幾次。”最后,柴靜問:“那你見過藍天上的白云嗎?”小女孩用稚嫩的聲音回答了柴靜的問題:“沒有見過。”那個時候,我的心有一瞬間被震撼住了。我驚訝極了!一個六歲的女孩怎么會沒有見過白云和星星呢?很快,我又為她感到悲哀,看不到白云,看不到星星,甚至看不到藍天,這樣的生活該如何想象,那兒的天氣和環保要有多差才能這樣。對于我來說,看到藍天、白云是件簡單的事情,是的,環境在變得惡劣。我們雖然看得見藍天白云,可是想要看到漫天的星星在夜空中閃耀著卻是件棘手的事情。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是因為現在大家的環保越來越差,反而工廠越來越多,排出的氣體大多是有毒氣體,這樣空氣質量也會嚴重下滑。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一抬頭便能看見湛藍的天空,一呼吸便能擁有最神清氣爽的空氣。可是光想有用嗎?我們得做出行動來,綠色環保出行,不亂扔垃圾,看見違法排放毒氣隨手撥打12369舉報。也許你的一個小小舉動就會讓世界更加美麗、干凈。容我們用雙手創造出一片藍天,同呼吸,共命運!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4
這是一個說起來可笑的事情,和我們從小在教科書上學到的權利與義務相統一這個備受哂笑的教條背道而馳!去年(2014年)底央視新聞報道中國的投資規模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投資規模和增速最快的國家,沒有之一!在中國經濟火箭電光火石般提速的今天,中國最偉大的受稅機構有關部門與中國最大的納稅大戶中石化、中石油這樣的國企巨頭們在中國最光鮮的城鎮化進程中唱著喜慶的雙簧,卻對于飲鴆止渴般的.通過不合理的重度能源消耗盲目為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助威加油。而唯一的制衡法律卻游戲般走馬觀花在企業圈子里溜達了一圈后繼續睡大覺,空、悲、嘆這樣的情緒足以讓所有新聞人瞠目結舌。
最驚悚卻又發人深省的歷史回顧: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
如果污染繼續下去,中國的下場有無前車之鑒?這個答案貌似是我們中學時代歷史教科書上一筆帶過的舊聞: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沉痛到讓地球人無法接受的故事,發生在了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個國家:美國、英國很難想象,當中國最發達的城市被鍍金的發達經濟逼近空氣污染的毒氣集中營的時候,那些罪魁禍首會否追悔莫及?!羞愧難當的情緒,通常只有在人類無法,直面自己的良心的時候才會出現。而這樣的情緒下,再冷靜的環境解讀顯然對于那些腰纏萬貫的巨商富賈只會演變成毫無任何意義的蒼白的說教。誰能在中國環境被經濟推進火坑之前拉他一把?政府?企業?千千萬萬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蕓蕓眾生?都有?我希望都是,而且應該必須是!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5
“拒絕霧霾,還我一片藍天”這應該是我們共同的心聲。
昨天我看了央視記者柴靜的公益片——《穹頂之下》深有感觸。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揭開了霧霾是什么?它是從哪來的?我們應該怎么辦?霧霾是飄浮在空氣中,直徑小于2.5微米的`細小顆粒物,它被吸入人體的呼吸道后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來之于我國當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問題——“消耗量大”、“質量低劣”、“缺少清潔”、“排放失控”。北方的許多鋼鐵廠,大量用的劣質煤不經過清潔,以至黑色濃煙從煙囟排到半空,使我們看不到了藍天。城市里,每天這么多輛汽車,也會排放出許多PM2.5。但同樣日本的東京和我們的北京都汽車這么多,但他們的城市為什么這么干凈呢?原因是我們很多車用的油品達不到國四標準,而且很多汽車的排放都達不到要求,這也關系到我們國家在體制上出現的種種問題。
而作為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們應該少開車,叫大人少抽煙,出門騎車、坐公交,還有一點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煙花,今年過年煙花爆竹聲雖然少了,但我想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霧霾,我們一定會重新看到藍天和星星的。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6
我在觀看過《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后,大為震驚,種種問題在我的腦海中回旋,那一幅幅畫面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眼前閃過,這還是我們生活的城市嗎?
以前,我聽別人說起過在我們的城市中存在這大量的PM2.5,當時我怎么也不信,也沒有對此有太多的關注,總覺得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只要離煙筒遠一點,里工廠遠一點就沒問題。可是觀看過紀錄片之后我怔住了。造成這些的原因很多,其中低質燃油的燃燒和燃煤是一大方面,而且PM2.5會對人體有傷害。
不要總以為柴油煤燒多了,我們中國就進步了,我們進步了,那環境那越來越差了。所以我們要多多植樹造林,盡量減少燃油的燃燒,出門盡量少開車。
我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霧霾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7
柴靜自費百萬對霧霾進行調查,并拍攝紀錄片《穹頂之下》,自己看了一遍,陪父母又看了一遍,一共100多分鐘,從一個完全不懂大氣污染這個行業的我,在看過之后,我知道了PM2.5的危害,知道了它的大概來源,從她調查的數據實證和分析,我知道了空氣污染的嚴重性,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重要的是我們環保的意識還不夠強烈。
此紀錄片一出,在網絡、媒體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喚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柴靜以演講者的形象出現,從自己的女兒一出生就得了良性腫瘤的話題開始,又以害怕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會問什么藍天的話題結束,全面剖析了霧霾這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此真實的展現了我們每一個人每分每秒所處的這個環境現狀,讓我們的認識不再那么膚淺,環境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它是關乎自己和自己愛護的每一個人生命的問題。環境保護涉及很多方方面面以及很小的行為動作,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自己不愿去做,不是不能去做,而是不知如何去做,或是沒有意識去做。很多事情的結果,都是我們的作為和不作為造成的,不要真正到火燒眉毛迫在眉睫的時候我們才切實意識到問題的關鍵和重要性,后悔當時沒有重視。
柴靜在這部紀錄片中說“這是她與霧霾的‘私人恩怨’”,這讓很多人表示“看得心塞”并“熱淚盈眶”,這份有良心的調查,引發眾人反思熱潮。紀錄片中,她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奔赴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并造訪倫敦、洛杉磯等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試圖尋找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以前只是知道柴靜是一個出色的記者,直到看了紀錄片才確實地感受到她知性感性的才氣和魅力。這不是一個單純的視頻,也不是一部電影。不能拿看電影和看視頻的'心態去看它,因為這就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所面臨的最現實也最嚴峻問題。
當我看完這個紀錄片,我打開窗戶看了看天空是否還是藍色的,還好它是淡淡的藍色,我深深的吸了口氣,心想,希望未來我還能看到這片藍天,還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跳出霧霾這個問題,還有其他很多類似的問題,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面對空洞的問題時態度和做法很多是“心動”而非“行動”,柴靜這一紀錄片的轟動引起了大家的重視,那么接下來,能讓只說不做的人,行動起來,就是更加困難的事情了。
為了我們的生活,為了我們以后還能看到藍天,行動起來,學會去撥打12369行使自己的權利,少開車減少排放,少抽煙等等,從我們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同呼吸、共命運,讓我們也為我們的空氣做點事。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8
今天晚上我看了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它深深震撼了我,使我難以入眠。對于中國環境問題,我感觸很深,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就像柴靜說的:同呼吸,同命運。
《穹頂之下》是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焦霧霾問題。這部紀錄片通過視頻網站、社交網絡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讓人們開始關注到霧霾污染的嚴重性,引發人們對環境污染的熱議。
在身邊,我就感受到了環境發生的變化。比如說以前的北江,那時水還沒有被污染,有很多人去那里玩,有人劃船,有人釣魚,還有些人玩水上摩托艇。那時有藍天,有白云,晚上可以看星星。幾年后,北江的水變黑了,沙灘上有很多腐爛的死魚散發著臭味,再也沒有人來這里玩。向遠處看時,就像蒙著一面輕紗,而且有藍天白云的日子變少了。
我非常感謝她,她讓我認識到霧霾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呼吁中國人關注環境問題。她使我們引發思考:如果環境繼續惡化,工業污水亂排放,無限制地排放燃料廢氣,河水被污染,森林無限制砍伐,天空永遠陰森森的,酸雨泛濫,人類有什么未來?帶給我們的就是疾病,癌癥,毫無生氣的生活環境。如果我們的后代問:書本上說的藍色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春天的小鳥呢?我們該怎么回答?也許我們只能說:那只是曾經,再也回不去了。我們怎么對得起子孫后代?
為了我們生存的家園,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要行動起來,一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不要讓后代生活在穹頂之下,讓天空重新出現藍天白云,讓河水依然清澈,讓春天還有小鳥。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19
“在人們沒有發現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這是柴靜在紀錄片《穹頂之下》中對于霧霾簡介中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我進入了一個了解霧霾的世界。
對于霧霾一向是一無所知的我,這一次將它了解了個底朝天。
柴靜將兩個主要導致霧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禍首:煤礦和汽油。中國人自從進入銅器時代后對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頻繁,到了鐵器時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科技發達的此刻,煤,始終是人們賴以使用的礦物,然而好礦會越用越少,而劣質礦則會變得多了起來,對于劣質礦物人們采用洗煤的方式讓它們變得“干凈”,但許多人都想跳過這個燒錢的過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導致燒出來的黑灰變得更多,當這些東西進入大氣,就成為了霧霾的主材料。
當然汽油也是一個導致霧霾加強的主要原因。許多不達標的車在不安裝尾氣過濾器的情景下連夜奔馳,導致空氣被嚴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揮發,以及人們的過度用車讓霧霾變得如此囂張。
不僅僅如此許多工廠也以身試法,做許多法律上不允許的事,然而這一切是為什么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自己。
就拿煤礦的事來說,許多老板為了省錢而不洗煤,也為更快的賺到錢,讓下一批煤盡快的給他賺錢,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質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許多礦廠老板更是很多的將劣質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來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們自食其果的一個例子。
汽油也是一樣,任何一輛被查出超標的車都不愿意裝處理器,都是一個理由:省錢。就為了省錢所以買假車和國四的標來瞞天過海,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穹頂之下》所要告訴我們真正的東西。
“在空氣中我聞到了錢的味道。”這是柴靜在節目里的一句原話,為了錢中石化提高石油價格,降低排放標準;為了錢煤礦廠老板拒絕洗煤;為了錢卡車司機拒絕裝過濾器;為了錢那些造假車的人以身試法;為了錢所有這些可是環境變化的人,最終拉著我們與他們一起吃他們種下的苦果。所以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霧霾,而是自己。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 篇20
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看完了《穹頂之下》,從未有這樣的時刻覺得霧霾離我們這么近、環境的保護這么迫切!
如果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也會帶來大量的`污染。盡管污染不可避免,但這幾年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都在為此努力著。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條文、加強管理等。
然而中國有13億的人口,只靠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身為高中生,理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僅懷有一顆愛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切實付諸行動。
或許,我們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是一個個大的進步的開始。或許現在環保部門沒有能力或是充滿無奈,但是他們努力做出一點改變就會給我們希望和動力。或許國家的某些行業還無法防守做環保或者難言之隱,但是國家的一些小小的改變就會讓大家關注環保,為環保做出貢獻。這一切,只需要沉下心來,做出哪怕一點小小的改變。
我靜靜地凝神這一顆藍色的星球,這是我們共同的家,是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愛它,所以我將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護它。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11-14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8篇11-15
《穹頂之下》觀后感11-17
穹頂之下觀后感05-16
《穹頂之下》觀后感15篇11-27
《穹頂之下》觀后感4篇03-10
《穹頂之下》觀后感(精選31篇)07-29
《穹頂之下》觀后感(15篇)07-03
穹頂之下觀后感(精選24篇)09-14